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目录摘要:1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21.1孝道文化的内涵21.2孝道文化的产生31.3孝道文化的发展4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5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6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6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6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7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7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8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8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9参考文献11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关键词:孝道 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1.1孝道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1.2孝道文化的产生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春秋战国之际,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全面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孝为德之本、“无违”之孝道、以孝事君则忠等思想内涵。至孝经(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由“事亲”推及到“忠君”、“顺时”、“立身”、“法先”等,泛孝化倾向十分明显;对“孝”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肯定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孝经还提出“五等之孝”和“以孝治天下”,将“孝”进一步等级化、政治化、制度化。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代帝王一方面极力倡导孝道、孝行,把后辈对长辈的孝道义务片面化、绝对化;另一方面又运用刑罚手段推行孝道,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于刑律之中并严厉制裁“不孝”行为(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开始,“不孝”正式被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列)。传统孝道的浓厚亲情就此湮没于封建统治的纲常法规之中。到了宋明时期,儒家的孝悌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张载对孟子推己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提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也提出了新见解,认为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人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1.3孝道文化的发展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西周的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仅仅是血缘长辈。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悌”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是在原始的“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是孔子同学生曾参的关于道德教育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讲义和教科书。孔子对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推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3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人们愈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4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孝道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奉养。即孝之物质性赡养。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家庭养育模式不同,西方是接力模式,中国是反馈模式。接力模式重视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为止;老人的赡养靠社会和自身,不靠子女。反馈模式既重视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第二,诚敬。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只是一个伦理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文化范畴。同时,孝也不只是物质性赡养老人的问题,老人晚年幸福与否还要看他们在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因此,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有诚敬之情。诚敬是比奉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诚敬之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正如孟子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第三,立身。孝经开宗明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修身立德、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给父母和家族带来好名声,这样才算达到孝的高标准;而终日无所事事,一生碌碌无为,则被视为对父母的不孝。诚然,我们在肯定孝道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第一,统治阶级将“事君”纳入“孝”的规范,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基础和基本道德力量,具有一定的愚民性。第二,传统孝道基本上是对上不对下,宣扬长辈的统对权威,极大地压抑和剥夺了子辈的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具有不平等性。第三,统治阶级出于统治需要,宣扬盲目的祖先崇拜,将葬祭亡礼推向极端,具有保守性。总之,孝道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并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但是,这些局限性和其倡导的孝道精神以及所起的道德教育的作用比起来,是瑕不掩瑜的。作为儒家文化精神核心,孝道文化不仅贯穿了天、地、人、父、子、孙这个纵向链条,而且它还与人、与社会横向联系,讲穿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正心,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5。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是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的精髓。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6“不道德程序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7。从汤因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我们当代教育中伦理道德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当代教育中德育出现了种种问题。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1)严父道 儒家在讲孝时,往往将孝慈并举,父慈子孝是双向关系,既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孝,又强调父母对子女要慈,这是一种淳朴的双向家庭伦理关系。然而,后世孝德的发展走上片面化的道路,孝德只片面强调子事父,幷推及臣事君、妻事夫的单向伦理关系,完全强调了家长权利。(2)厚祭葬 古代在对待丧、祭问题上,孔子提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8以此表达对已故父母、祖先的思念与追忆之情,是有其道德意义的。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9但是这种丧祭礼仪后来发展成为一套繁琐、僵化的礼节。使一些平民百姓难以承担如此之浩大的经济压力,还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伤生毁性,铺张浪费,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力。(3)重厚嗣 在封建社会里,对传宗接代是孝中首选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0这种传宗接代的封建定规使封建社会原本就存在的男女不平等。这种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恰恰相悖,应当坚决摒弃。(4)父子相隐 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互相隐瞒错误,知情不举。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攮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现代法治社会而言,父子相隐是错误的,违背了法律精神,而且这种相互隐瞒本身就是违法行为。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致于我国的最根本的孝文化在传统的美德中处于沦陷的边缘,致使许多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孝的观念处在中断与冲突之中,道德行为处于离轨、失范之中。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11,意思是说,孩子最大的孝是对亲人的尊敬、爱戴。但当今这种把孝敬父母作为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品质的人屈指可数。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日趋增多,小型化家庭为主的群体结构也日趋增多,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其父母的关注,形成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子女把父母当成了任意摇摆、指挥的机器,出现了子让父做,父不得不做的情形,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相悖。父母是子女迈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都会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长辈的这些做法:对子女的溺爱,对老人的孝敬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对孩子造成思想及行动的负面影响。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们以子女为中心,而忽视了对老人的关注,因此广大青少年孝德意识淡薄。更为可叹的是学校教育出现了头重脚轻的失衡状态,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教育之本,但学校为了一味地追求和提高升学率,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中逐渐淡化甚至遗缺,还有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有害信息淡化学校德育的教育、引导功能,使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紊乱,误导学生形成消极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纵自我,追求低级庸俗的感官刺激,诱发学生不良习气和违法行为,消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而学校孝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在到当代这个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接受的事物多元化,同时,社会中种种的习俗成风,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排除各种糟粕思想文化、观念也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给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带来的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观念倾向,使青少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淡化了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第一,功利思想严重。其次是现代传媒已经触及道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沉迷网络,致使他们精神失落、信仰危机、人格分裂,也使传统孝文化中敬爱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和传统道德受到严重冲击。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容,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就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使传统孝道文化与当代的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从孝道文化观念和孝道文化德目两个层面来认识。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1)以孝德为始点,强化善良人性意识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悌”。 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师长,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位哲学家曾说过:“有了善良的心,就会有善良的制度,善良的文化。”等等都是强调人性善的一面,倡导和发扬人的这种善良品质,在中国传统社会,孝德是首德和泛德,它不仅被当作全部的道德基础和源头,而且泛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被当作了政治理论。孝德再也不是首德和泛德了,在当今社会中孝德仅仅是私德里的一种。但是,我们仍可以把孝德作为培养高尚人格的精神源泉,把孝德作为培养人善良人性的起点。以孝为起点培养善良人性意识,是一个德育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即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推及人,逐渐做到爱天下父母、做一个善良的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被人们所接受,也是所谓做一个真正人的价值体现。(2)以孝德为始点,培养人们普世的人文关怀孝的价值不只在于爱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这种博爱精神之推广,值得今人学习,但却在现代社会中被形色的物质利害关系所埋没。儒家所讲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爱人上,而且表现在爱社会、爱万物,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境界。孝之终极意义在于博爱。这种走出亲情圈子的博爱意识有利于人们心灵的切近与沟通,有利于天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德育真正就应利用传统孝德资源,不断发掘其中深层内涵为今人所用,培养人们的善良本性,让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万物都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3)以孝德为起点,培养人们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2意思是每个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和珍惜自己的身体。封建社会往往对孝德的这一要求持极端化的理解,但是,这句话仍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珍爱生命这一现代意义上对其进行解读。生命之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重大的,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认真对待他人的生命、认真对待万物的生命。也正是从爱惜生命出发,人们才有了报恩之心,才有了敬畏生命之感,才有了珍爱生活的思想。这种对生命出发而产生的感情与敬畏,正是人们怀有普世的人文关爱的基础。道德教育要善于从孝德入手,让人们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培养人们正确的生命观,以此作为提升自我道德境界的基础。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传统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重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1)加强家庭责任教育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做人标准,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孝经中提出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3的思想,告诉人们,所谓孝道,就是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家、为君主尽忠,最后实现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这就是由小孝到大孝的递进,它教育着每一个人都首先应该对父母尽义务,其次对时代负责任,最后对社会做贡献,循序而渐进,因此我们重点要加强家庭责任教育。孝文化所要求的对父母要有孝心,实际上就是对父母要有责任感,而责任感恰恰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道德的社会价值,最现实、最普遍地体现在人们的责任感上。个人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其本质就在于它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主体。自我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当前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缺乏责任感,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哪些属于自己必须尽到的责任。现在的青少年只懂得怎样从别人、父母身上索取,自私自利,对周围的朋友和亲人冷漠。诗经上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14论语亦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5子女为父母所生而抚养成长,等父母年老体衰,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一种感恩情怀,只有子女有看这话总道德责任,她才会用感恩的眼光去对待亲人及朋友,因此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孝道教育中,应当重视对人们进行孝行日常养成教育和训练。(2)加强学校感恩教育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应该具有的善良的道德品质,应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场所所倡导,尤其是要从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做起,学校一往只重视智育,而淡化德育,致使当代青少年道德意识淡薄,不知道知恩图报,不知道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些古训都是倡导我们世人要时时抱有一颗感恩之心,这是一种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的一种良知。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16在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发扬我国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源地。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源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3)加强社会爱心教育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心教育不但在家庭和学校要予以提倡,还需要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社会孝德的熏陶中逐渐形成。学生孝德意识的最终形成,孝德意识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孝德意识社会化呢?方法有多种。一是以地域的物质文化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孝文化。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的孝文化活动。三是积极支持老年活动。综上所述,必须在学生对孝德的价值和新时代孝德的内涵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采取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