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解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解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解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解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解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氢气燃烧以及电解水的实验,认识到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并以上述物质以及此前接触的一些物质作为例子,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加深对以前学过的一些化学知识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纯净物、混和物,分子,原子,元素等的理解。2.精心安排实验的演示,保证演示的效果,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细微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拓展思维,促使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3.通过本课题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与精妙,获得一些体会科学的博大精深的机会,促使他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要仔细分析研究。学情分析:1.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特征初三学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但其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常常带有主观片面和肤浅的特点。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兴趣浓厚,甚至对每一个实验都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觉得某某实验如何精彩,而很少对实验的本质进行探究。2.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初步认识了一些最常见的物质,学习了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但是,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不断的巩固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3.学生实际情况我校学生大多科学知识比较薄弱,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总是显得很被动。根据化学学科新知识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许多概念由于理解不深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十分注意语言功能的运用,十分重视实验的演示效果,希冀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经常阅读课本,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以此来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并不断吸纳消化新的知识,经过不断的磨合,搭建日臻成熟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教学重点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教学难点水分子的微观结构,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从分子的角度区分纯净物和混和物。教学方法安排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想象变化过程。教学过程一、 引入水是生命之源。可是,我们对水的了解又有多少?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二、 新课1.首先我们对氢气进行一些试验,主要是,氢气能否燃烧?燃烧的产物又是什么?讲述:氢气是一种神奇的气体,它的密度只有空气的1/14。如果点燃纯净的氢气,则氢气可以安静地燃烧,如果点燃混和空气的氢气,则可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它的纯度,否则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关键词:验纯。演示:实验45在一个较大的容器(锥形瓶)中,用不锈钢网装一些不纯的锌粒悬在空中,瓶口用安装有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塞住,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导气管再连接一段约30厘米长的乳胶管,再连接末端用于排水集气的玻璃管。并配置水槽与试管,作为气体收集装置。试验时,首先制取氢气。通过长颈漏斗向发生装置内注入1:4的稀硫酸,18mm的试管收集氢气,并检验纯度,可先有意只收半试管氢气,展示不纯的氢气点燃时爆鸣的现象,再收集一试管氢气进行试验,直到氢气比较纯了为止。在乳胶管的末端换上尖嘴导管,稍迟,点燃纯净的氢气,用一个250ml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的现象。为了让学生看到清晰的影像,拟采用一个高清的微型摄像头对准重点部位进行观察。讨论,小结,引入电解水的实验参考课本第79页有关内容。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水。注意,氢气由氢元素组成,而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我们可否使水发生分解反应,并得到氢气和氧气呢?如果是那样的话,又能说明什么呢?2.探究水的组成。水能否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哪些物质?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整个实验说明什么?演示:参考课本第80页探究的有关内容。使用一个比较好的水电解器(拟采用自制的)进行试验,已经有很成熟的实验方案(详见我写的电解水实验的改进与实际操作一文)。在水电解器中注入适量的水(为增强导电性,在水中加入了少量的NaOH)。运用洗耳球,使水充满气体收集器。然后,检查电路连接情况,一定要正确连接正负极。检查无误后, 接通电源。在水电解器靠近教师一侧约2030cm处,放置一个高清微型摄像头,使学生除了从前方观察实验全貌外,还可以从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的细节。可以看到,通电后,在电极上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数量庞大,数不胜数,升腾翻滚,蔚为壮观。阳极产生的气体与阴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可随时观察,保持在约2:1的水平。3分钟以内,阳极收集气体约15ml,阴极收集气体约30ml。阳极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阴极的气体能够燃烧,与空气混和则发生爆鸣,这是氢气。讨论,小结水分解产生了两种气体,一种是氢气,由氢元素组成,一种是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证明水含有氢和氧两种元素。讲解水由分子构成,水分子可以用H2O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在分解过程中,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焦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焦成氧气。启发思维,想像,理解已学知识,巩固新知识根据电解水时看到的景象,我们相信这个变化的过程是真实的,我们也可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细节,可以理解像氢气、氧气这样的气体,是由许许多多的很小的分子构成的。3.讲解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等等概念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和物,为什么?水是单一成分的物质,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但是,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水的分子式是H2O。像这样的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否再举几个化合物的例子?为什么说这些物质是化合物?你们认为,化合物的概念中有哪些关键词?跟化合物不同,有些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这样的物质,我们把它称为单质。如氢气,只含有氢一种元素,氢气由许许多多氢分子(H2)构成。因此,氢气是单质。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为什么说这些物质是单质?亲爱的同学们,氧化物是什么东西?能说说吗?就是像水这样的化合物,只含有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还是氧元素,我们称之为氧化物。氧化物还有哪些?为什么说这些物质是氧化物?高锰酸钾是氧化物吗?为什么?小结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三、作业见课本第82页。板书设计课题3 水的组成实验;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氧气 点燃 水 (单质)(单质)(化合物) H2 O2 H2O水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 通电 氢气+氧气 (化合物)(单质)(单质) H2O H2 O2证明: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实验准备:1.氢气的制取与性质装置与实验步骤图主要实验用品:锥形瓶,长颈漏斗,双孔橡皮塞,直角导管,橡皮管,60度导管,水槽,试管,酒精灯,火柴,尖嘴导管,干燥的烧杯。烧杯。不锈钢网,钢针,铜丝。止水夹。稀硫酸,锌粒,微型摄像头。等等。2.电解水实验主要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电源及连线,小烧杯,洗耳球,尖嘴导管,酒精灯,火柴,纯净水(加入少量NaOH),小木条,摄像头,其他。关于实验改进的论文:电解水实验的改进与实际操作初中化学教材经过多次改版,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从“氢气还原氧化铜”淡出后,课本中吸引人眼球的实验项目似乎已经很少。因而,“电解水”的演示质量不容忽视。在教材中,“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来证明的。这个实验的看点在于,看似单纯的水,经过电解以后,生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氧气和氢气,而且它们的体积比为2:1。实验中可以看到大量气泡从电极上产生并冒出,生成的气体可以检验,一种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另一种则能够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想象空间,看似单纯的水,在电流的作用下变成两种单质,有助于学生对分解反应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原子,分子,以及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等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电解水”实验的典型装置是“霍夫曼电解器”,电极材料使用昂贵的铂,学校一般没有配置。虽然上级配给的仪器中也有类似的,但是,制作工艺粗糙,而且损坏以后修理困难,订货的周期又比较漫长,并且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由于电解水的时候,要在水中加入硫酸或者烧碱,因此,这样的瑕疵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往往使用自制简易装置。不过,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缺点包括:手需要多次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如果使用手套,操作又显笨拙,检验氢气的时候效果不理想,老师对此有改进的要求。经过查找资料和动手实验,我们对实验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成套的改进方案。图一是过去常用的简易电解水装置,图二是现在改进后的电解水装置。一、改进的实验方案如下:1.电解液:用NaOH溶液,根据实测经验,质量分数为15%18%最理想,最好用纯度较高的试剂和蒸馏水配制。实际用10%NaOH溶液效果就很好了。2.电解池:曾经使用1000ML烧杯。由于烧杯上有文字和标识刻度,会影响观察,最好用塑料缸,定制。但是,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改用定制的长方形有机玻璃缸,量身定制,与收集气体的容器(注射器匹配),不浪费药品。3.电极材料:最理想的是铂。当电解液为碱性时,可用铁丝代替,效果较好,实际操作中,选用自行车的辐条,套上电线绝缘皮,留出大约3公分露在外面,作为电极。阴极的电极材料要求不太高,可以用铜导线,剥去末端部分绝缘皮。电极部分可以绕成螺旋状,长度约10cm,足以防止当电解产生的氢气较多时,注射器浮起而倾倒。当氧气占据注射器一半容量时,注射器不会浮起,所以不必采取这一措施。4.电源:选用普通学生电源。电压16V。电压对电解的速度有很大的影响,电压大时电解速度较快。实际用10V就可以了。电压太高时,电流增大,电源可能会因为过载而采取保护措施,并停止工作。5.集气装置:用排水法收集,使用两个30ML的注射器,在针头处各接上6CM长的橡胶管,里面各放入一粒光滑的圆球(钢珠,类似碱式滴定管的设施),使用时捏住圆球,使电解液进入,残余的空气通过橡胶管上端用洗耳球吸出,手不与电解液接触。6.导线:用两根长约30CM的多股导线,一头各接上鳄鱼夹,或在另一头接鱼头夹。可以方便地夹住连接电极的导体的金属外露部分,另一头可以方便地接在电源上。.为了让学生看清现象,可以使用投影,或者视频展示。实际操作时,是在靠近电解池的地方,放一个微型摄像头。摄像头是免驱动的,使用方便。而且像素很高,响应很快,利于观察。二、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方法:正式实验开始前,进行“预电解”,就是,不收集气体,进行一段时间的电解。时间可以稍长一点,10分钟左右,预电解时,电压可以调低至6V。预电解的目的,是使作为正极的铁处于被氧化的状态,这样正极在正式电解时不发生更多的副反应,同时使溶解在水中的气体达到饱和。以便使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比例非常接近于1:2。正式演示的时候,步骤大致如下:1.如图装置,向电解池倒入电解液,至液面距离电解池上沿还有3cm时停止。2.安放集气装置,用一只手挤压橡胶管内的圆球,电解液进入注射器内,稍后,用另一只手使用洗耳球,吸电解液至圆球处,如果稍有超过,可以放回至圆球处。3.将铜丝连接电源负极,铁丝连接电源负极。4.连接电源,电压选择10伏。不到5分钟,氧气达到约15ML,氢气达到约30ML,针筒内即将充满气体。停止通电,断开电源。5.挤压负极这端的圆球,排出一部分氢气,然后,点燃一根火柴,并马上挤压圆球放出剩余的大部分氢气,这时候,可以看到氢气燃烧时的火焰。6.挤压正极这端的圆球,放出里面的氧气,与此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不要用火柴,因火柴杆太短,会烧到手指,另外火柴杆容易熄灭)伸到管口稍远处,木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