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doc_第1页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doc_第2页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doc_第3页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doc_第4页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修改稿) 语言批判毛特纳与维特根斯坦的交叉点?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二谢群(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提要在哲学史上,毛特纳通常是一个被忽略的人物。 国内学者对他的了解通常限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那句名言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但不是毛特纳意义上的)。 但是,国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却都关注毛特纳。 本文尝试将毛特纳的语言观纳入语言哲学维度,并探讨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他的批判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回归。 同时,本文力图通过这种变化来验证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一致性。 关键词毛特纳;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一致性Critique of Language:The Intersectionof Mauthnerand WittgensteinXie Qun(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Fritz Mauthneris aphilosopher whois usuallyneglected bythe civilscholars.We onlyknow himfrom thefamous dictumin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All philosophyis Critiqueof language(but notat allin Mauthners sense).However,many westernWittgenstein scholarsalso areinterested inMauthners study.This thesistries todiscuss Mauthners thoughtabout languagein thedimension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then analysisearlier Wittgensteins critique of Mauthnerand laterWittgensteins returnto him.And alsoit isan aordanceof Wittgensteins thoughtofPhilosophyofLanguage.Key words:Mauthner;Wittgenstein;critique oflanguage;aordance1引言毛特纳(Mauthner,F.)是德国哲学家、作家和戏剧评论家,是对人类知识持批判态度的怀疑论倡导者。 国外对毛特纳的研究较多,除威勒(Weiler,G.) (1970)等专门探讨他的思想以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的学者都对毛特纳有所论述(Weiler1958;Janik&Toulmin1973;Cloeren1988;斯鲁格1989;Sluga&Sternxx等)。 相比之下,国内对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仅有李振麟在1959年翻译过威勒关于毛特纳的一篇论文,其余的论述只是散见于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文献(韩林合xx:803-809)中。 我们对毛特纳的了解通常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中写到,“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但不是毛特纳意义上的”(Wittgenstein1955:63)。 这句话作为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广为人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毛特纳的代表作语言批判论稿(Beitr?ge zueiner Kritikder Sprache)(19011902)。 “语言批判”作为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思想,并非维特根斯坦的独创。 20世纪初,毛特纳在语言批判论稿中已经大力阐发过这一思想。 “他认为语言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由于人们是主观地使用语言并且语言一直在变化,因此它们只代表不完全的感性经验。 而且语言并不能恰当地表现概念,它们必然会歪曲现实”(Safraxx:41)。 而这也正是前期维特根斯坦批判日常语言、追求形式语言的原因之一。 本文尝试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诠释毛特纳关于语言的思想,探讨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他的批判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回归。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大学语言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2语言批判“批判”(critique)一词源自古希腊语krino及其名词krisis,其原义为“区分”、“选择性地批判”、“分隔”并“加以筛选”(高宣扬xx:199)。 哲学界普遍认为,批判哲学起源于康德(Kant,I.),而且他对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对20世纪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他的煌煌巨著纯粹理性批判里几乎没有谈到语言,如果我们想到几乎与他同时的赫尔德、洪堡等人,想到语言那时候差不多成了精神和文化的代词,这就显得奇怪了”(陈嘉映xx:12)。 很多研究康德的学者都对这一点表示过疑惑,其中毛特纳就独树一帜地把纯粹理性批判视作“语言批判”(critiqueoflanguage)。 2.1语言认识的非适当工具在毛特纳看来,语言批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的首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究人类的语言,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并且摧毁人们关于语言的各种偏见或幻想。 他将语言批判视为认识论的重大进步。 认识的批判就是语言的批判,并且只能是语言的批判。 人们无法通过语言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也无法通过语言去认识世界,因为语言并不是获得这种知识的有效工具。 “因为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而语言最多只能是一瘸一拐地紧随其后。 因而,语言不可能提供正确的世界图像”(韩林合xx:804)。 毛特纳喜欢写鸿篇巨著,作品经常是 3、4卷的大部头,语言批判论稿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所以不能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 词语不能概括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并且没有固定的意义,所以语言也不是人类交流思想最完美的工具。 因此,他主张彻底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地保持“沉默”。 事实上,毛特纳过度强调语言的个体与心理方面,因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维度。 当毛特纳把语言作为交际的一种方式来讨论时,他并没有把语言看作群体的语言,因为他认为群体的语言并不是他批判的对象。 但是他仍然服从于语言的社会规约性,可是规约性的存在本质上否定了个体语言。 由此可见,对个体语言的批判只能是舍本逐末,不能作为取消语言的依据。 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表明对语言进行个人取向的批判难以成功。 此外,毛特纳和维特根斯坦都喜欢“游戏”的比喻语言既是一种社会游戏(Gesellschaftsspiel),也是交换知识的游戏。 毛特纳试图通过“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论断来改变规则。 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规则。 这种规则研究其他规则的运行假设。 但是,由于这种研究不能用任何一种元语言表述,所以哲学也就不再拥有它以往的基础地位。 作为语言的批判,哲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自身的权威性。 总之,当毛特纳在语言批判论稿的首页谴责语言对人类实施暴政的时候,他仍然不能脱离语言。 这一点在他的书中也以多种方式得到了印证。 为了使作品具有权威性,毛特纳有时声称自己是康德派学者,但有时他又对哲学能否提供知识并达到真理的能力表示怀疑。 无论如何,毛特纳都悲观地把怀疑主义当作语言批判无法逃避的结果。 尽管他同意此前德国分析学者们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哲学必将成为语言批判,必将作为一种知识的新理论成为科学之科学。 但是他却坚定地相信人类不可能获得对实体的客观认识。 他认为“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关于世界的科学,语言更不是认识的有效工具。 毛特纳认为只有灭亡才能带来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和平,这是不可逃避的结局。 一切找寻、自我批判和语言分析都是徒劳的。 只有在灭亡中才能得到永恒的解放”(Cloeren1988:217)。 实际上,不能彻底取消语言的事实就足以打破他极端怀疑主义的迷梦,但是他通过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方法却颇具特色。 前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了这一极富个性的观点,只不过对语言的态度更为乐观。 2.2语言没有本质简单地说,毛特纳认为语言批判是当今哲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人从对语言的迷信和语言的暴政中解放出来的根本需要。 然而,他也深知这种努力必须依靠某种具体语言来完成。 2因此,他承认在这一点上我们同语言紧密相连。 毛特纳认为不存在抽象的语言,存在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本质。 在现实中,只存在个别的语言和各种语言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例如汉语、英语或德语等,却不存在语言。 甚至所谓个别的语言也只是人们抽象的结果,仅仅代表众多的相似性。 因为每个人的语言都不会与另一个人的完全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他甚至认为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讲的语言也是不同的。 “语言是变动不定的,其词汇和形式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赫拉克里特关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说法同样适用于语言”(韩林合xx:803)。 他甚至认为当我们说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时,前面词语的意义就已经改变。 这些词之间只是存在某种相似性,尤如人的呼吸一样。 这样,语言就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事件,必然存在于某种共同体中。 因此,语言就是这种共同体中的一种社会活动,就是在这个共同体中的使用。 “语言不是应用的对象或工具,而是语言的使用。 否则它便失去了生命”,走向死亡(Mauthner1923:16)。 3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批判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写道“4.0031全部哲学都是一种语言批判(当然不是在毛特纳意义上的)。 罗素的功绩在于指明一个命题表面的逻辑形式不一定就是它真正的逻辑形式”(Wittgenstein1955:63)。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既然不是毛特纳意义上的,又是什么意义上的呢?与毛特纳又有怎样的不同呢?明确指出与毛特纳的语言批判不同,这说明维特根斯坦知道或了解前者的语言批判。 斯鲁格(Sluga,H.)曾经指出,“维特根斯坦和毛特纳都很赞赏叔本华。 逻辑哲学论后几节,往往被看作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事实上它直接归于毛特纳”(斯鲁格1989:393)。 维特根斯坦一方面对语言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尝试使语言在逻辑上完善起来,而不是像毛特纳那样旨在取消语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维特根斯坦既把语言当作批判的对象,又将其作为批判的工具。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类语言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有所言说的命题都是实在的逻辑图像,而这个本质又是建立在命题与实在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这个基础之上的”(韩林合xx:806)。 此外,毛特纳运用梯子的比喻告诫所有研究语言批判的人,“摧毁你身后、你前面和在你之中的语言”(Mauthner1923:2)。 这就是说,当我们沿着梯子向上攀登时,必须毁掉每一节梯子。 无论下一个攀登者是谁,他都必须去建立新的梯子,但随后也都会再次毁掉它们。 威勒认为逻辑哲学论结尾处关于梯子的比喻正是借自毛特纳。 维特根斯坦说道,“我的命题应当是以如下方式来起阐明作用的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 (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维特根斯坦1996:105)。 毛特纳比喻中的本体是语言,而维特根斯坦比喻中的本体是命题。 表面上他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双方比喻的本体都是语言。 因为“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Wittgenstein1955:61)。 双方使用相同本体和喻体的事实有力地印证了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但是维特根斯坦的表述在逻辑上更为合理。 这说明他对毛特纳的思想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 在保持沉默的问题上,毛特纳表现得十分极端。 他认为人根本不存在讲话的必要。 因为人不能通过思想认识现实,只能在生活中用感情来把握它。 他甚至将自己的哲学称作思想的自我毁灭。 相比之下,维特根斯坦则更为理性。 他认为日常语言在逻辑上是完美无缺的。 彻底的怀疑最终将导致虚无主义,我们也将失去对语言的批判。 因此,维特根斯坦在这一问题上超越了毛特纳。 但是“他们两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个事实的证伪,那就是他们的研究不得不用语言表达出来”(威勒1959:22)。 这再次表明双方语言批判思想的内在一致。 须要指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并不是完全遵循毛特纳的路线进行的。 例如,关于语言能否适用于认识世界的问题,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毛特纳的观点就恰恰相反。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3言是认识世界或实在的适当工具,因为其命题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事实的正确逻辑图像。 虽然他也承认存在着一部分不可思维、不可言说或不可认识的东西处于事实世界之外的各神秘事项,但是他并没有像毛特纳那样认为全部客观世界都是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 显然,维特根斯坦须要保持沉默的领域远远小于毛特纳。 这样就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分而又合理的空间。 在这一问题上,维特根斯坦更接近于康德(Kant,I.)的思想,因为他们都承认人的有限性。 同时,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毛特纳极端怀疑主义的不合理性。 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对毛特纳发展与超越的一个佐证。 在对语言共同的追问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毛特纳的不同。 前者声称语言批判的目的在于展示一个事实同语言之间精确的逻辑图像。 相反,后者在世界的三幅图画(Die dreiBilder derWelt:Ein sprachkritischerVersuch)中却认为“任何关于世界的图像都不是事实的精确描述”(Cloeren1988:216)。 总之,前期维特根斯坦采取以批判为主的态度,摒弃了毛特纳语言批判中的极端怀疑主义成分,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 须要指出,正是“语言批判”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也正是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毛特纳的批判与继承才会有向后期转变的可能。 4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回归如果说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对毛特纳的批判,那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就是对毛特纳的回归。 “维特根斯坦与毛特纳的类同几乎显现于他思想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后期比较明显。 (Sluga&Sternxx:13)因为从前期到后期的转变使得维特根斯坦与毛特纳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 毛特纳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都认为语言是一种没有本质的社会现象。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存在着精确的、普遍的语法规则,他心目中的逻辑句法或逻辑语法规则便是这样的规则。 (韩林合xx:806)但毛特纳和后期维特根斯坦都否认精确和普遍语法规则的存在。 所谓的语法规则,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各种游戏规则。 此外,后期维特根斯坦抛弃了自己坚守的“语言的逻辑图像本质”,转而认为语言是没有本质的。 他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中指出,“我不想指出所有我们称为语言(sprache/laguage)的东西的共同之处何在,我想指出的是我们根本不是因为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点而用同一个词来称谓所有这些现象?”(Wittgenstein1958:31)。 他们认为,语言就是语言的使用,脱离使用就会使人们产生各种哲学上的误解。 毛特纳因为语言没有本质就认为应当“取消”语言,而维特根斯坦在意识到语言没有本质之后,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拓展。 他敏锐地察觉到“范畴之间并不具有传统认识中的那种普遍或同一的本质,它们之间仅仅具有家族相似性”(刘辉xx:25)。 同时,这种反本质主义的思想既体现出维特根斯坦对毛特纳的超越,也促进了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在关于语言的比喻中,毛特纳和后期维特根斯坦也有很多共识。 前文提到的毛特纳“语言是社会游戏”的比喻同“语言游戏”的相似性不言而喻。 此外,两人都曾经把语言比作城市,都主张问题应该被“取消”而不是“解决”。 关于人生的神秘情感更能明显表现出他们的相似之处。 二者一方面主张人天生具有表达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认为存在某些不能言说的事实。 此外,他们始终追问语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语言能做这些事而不能做那些事;我们怎样使用语言,我们使用语言时能得到些什么;语言能表示什么意义,什么叫做“意义”;为什么语言有某种结构而不是另一种结构;为什么讲一种东西时很自然,而讲另一种时又觉得古怪?这一系列追问既表现出两者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又可被看作他们共同强调“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批判”的原因。 5结束语批判与超越4事实上,毛特纳是“一个被当代语言哲学忽略掉的先驱”(Weiler1970:331)。 他继承了休谟(Hume,D.)的极端怀疑主义传统,坚持彻底抛弃语言的观点语言完全不能表达人类的思想,我们必须保持绝对的沉默。 他激烈批判那些对和平与宁静的渴望态度,认为这就像渴望死亡一样。 “语言分析学者们的不断找寻和自我批判也不能得到完全的宁静。 因此,毛特纳只期待在死亡中获得终极的解放”(Cloeren1988:217)。 悲观的认识论也许正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毛特纳的原因之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反对他不负责任的完全否定,认为日常语言在逻辑上是完美的,只不过语言掩盖了思想,尤如我们不能根据衣服的外形来推出它所遮盖的身体一样。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完全适合人们的日常应用。 只不过在对语言有特殊要求的人看来,它才显得不够精确,如哲学家或语言学家。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语言,就如眼睛和显微镜分别适用于各自的领域一样。 为指明语言模糊性带来的问题,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哲学论告诉人们,“哲学不是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自然科学的命题和揭露形而上学的无意义性的活动”(Ayer1982:112)。 显然,他的目的是指出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伪问题,都是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 为解决哲学问题和了解人、世界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从语言入手,“而且不得不将人和人的世界(而不是自在的世界)作为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维度”(李洪儒xx:14)。 这也是必须进行语言批判的根本原因。 可见,维特根斯坦虽然明确指出自己的语言批判不同于毛特纳,但是他的理论却是对毛特纳的批判与继承。 对毛特纳的思想从批判的回归的过程正是维特根斯坦思想前后期一致性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高宣扬.德国哲学通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xx.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xx.刘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J.外语学刊,xx (3).李洪儒.西方语言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