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育习俗.doc_第1页
山西生育习俗.doc_第2页
山西生育习俗.doc_第3页
山西生育习俗.doc_第4页
山西生育习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添喜 婴儿降生,民间俗称之为“ 添喜”。民间,还有称之为“ 临盆”、“落地”。生下的孩子,乡间、城镇又有不同称呼,即“添喜”有大喜与小喜。生男,山西民间谓之“大喜”,也称“弄璋之喜”。生女,称之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后,往要在大门口用大幅红布上书“弄璋之喜”挂于门楣上,以向外传递信息,光耀门庭, 民间生育,旧时大多在家临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很少有人去城市医院生育的。只有那些富豪人家、官宦之家才去医院生产。这一方面说明医学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不发达所致。 山西民间,生孩子有许多讲究。出嫁的女儿,绝对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生产之前,乡间往往是娘家人带上礼物、食品之类探望临产的孕妇,称之为“催生”,山西乡间的“催生”,不光限于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亲戚。所带礼物,一般是鸡蛋、红枣、红糖以及糕点、奶粉之类。现在人们还要送些水果、饮料,意在为孕妇增加营养。 旧时,也有的地方,有着迷信习俗,常常由孕妇的婆婆到“娘娘庙”里去烧香、祈祷,祈求产妇母子平安,也祈求早生贵子,祷祝神佛保佑。 孕妇分娩,太原市郊区民间的习俗。胎衣要寻找一个比较辟静的地方埋掉,不能乱扔,更不能让动物吃掉。在分娩时的脐带剪断之后,在旧时卫生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民间往往弄些羊羔粪塞在肚脐上。同时,还往往给产妇喝少许童子尿和几剂由中药配制的生化汤。 孩子出生后,孕妇的保健在民间相当注重。一是绝对卧床。二是多食鸡蛋,但每日有一定限量。三是旧时晋中、太原乡间的习俗,坚持喝个把月的小米稀粥,以保持产妇的食欲及适当的营养。如今,随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营养品已经大大增多,产妇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如今,大多数城乡,生孩子已经很少用产婆接生,除非那些非常僻远的山区乡村。大多数产妇是在医院生孩子的。即便有少数在家庭中接生的,卫生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晋南一带,每逢生个男孩,当天要在门上挂草谓之“敝草”。相传,此风俗始于唐代,表示希望寒窗苦读,事业成就 太原人的产育观 语言艺术大师侯宝林有一个相声段子,讥讽了旧时的繁缛婚俗。过去,北京地区把吃生饺子以及枣儿、栗子、花生与生儿育女联系在一起,表达“生”、“早立子”、“花搭着生”的产育观。在并州,企望多子女、重生男,则有另外的表现方式。 旧时古交山区婚礼程序中有“包富贵”的插曲,又称“包席”。迎亲这天,女方家以木盘摆上馒头若干,酒盅一个,筷子一双;男方迎亲者则用新毛巾包馒头5个或7个,包5个则高声念“五子登科”,包7个则念“七子团圆”。酒盅、筷子的取意是否有“圆圆满满”、“快生子”之意,不得而知。而“五子”、“七子”之举,则明确表达了多子多福的产育观念。 同样的观念在清徐一些地方则另有表达方式。婚礼仪式进行中,新郎的父亲用麻织袋子装7个萝卜刻制的“五男二女”娃娃,口里唱念着走进洞房,倒在新娘的炕上,俗称“爷爷背孙子”,取“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 与清徐一河之隔的祁县,旧属太原府辖,亦有类似清徐的表达方式。洞房炕的四角,各摆一个用萝卜刻制的小孩,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取萝卜的谐音“摞辈”,更进一步表达了代代人丁兴旺的产育观念。 作为婚礼仪式中的一个插曲,各地均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丰富多彩的婚礼风俗,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强烈的意识 企盼家庭人丁兴旺。 旧时,民间家居多挂有“麒麟送子”、“观音送子”的画,到处建有“娘娘庙”,把生育寄托于超自然的力上。在民俗活动中,人们几乎把一切可以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物,千方百计附会在一起。太原古俗中,曾有过广泛的求子之祭。据晋祠志载,农历三月二十,为传说中子孙娘娘的圣诞。是日,晋祠“士人致祭子孙圣母等神于苗裔堂,演剧、赛会凡三日,远近 (乞求)子者献膳、献羊、献花烛、匾额”。 除子孙圣母之外,尚有与生育有关的6个娘娘也同日享受求子者祭祀,即引蒙、乳饮、培始、送生、癍疹、催生娘娘。人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神,目的不仅是要“子”,而且要求神保佑“子”的成长。 产育观念不仅在婚礼仪式和日常家居中得到表现,而且在生育之后的育子期间也得到充分表达。在古交,生育之后产妇门楣要挂一块红布,百日内忌讳一般人入内;满月时娘家要送贺礼,有手镯、银锁;孩子一至三周岁生日要设宴请客,亲友送贺礼“ 囵”和“辫梢梢”。“ 囵”为环状熟面制品,上有以面捏成的九个石榴、一个佛手。俗言“九石榴、一佛手,守住爹娘不让走”。另外还要蒸一朵莲花和兔子的食品覆于“ 囵”之上。“辫梢梢”系用18条红棉线搓成绳,上拴一枚铜钱,挂于小孩脖子上,取意十八罗汉保佑。若是男孩,过第一个生日时,佩戴用红布缝制的圆圈,内装狗毛,上拴银锁,到12岁生日时方由舅舅在敬神之后打开取下,俗称“开锁”。这一系列繁琐手续,有着丰富的含义,但目的只有一个 对新生命的保护。 对新生命的保护,尤其是对男性新生命的保护还表现在取名和穿衣上。旧时,为了孩子好养活,多取卑贱的名字,如“狗蛋”、“狗剩”等;为了保护男性生命不至夭折,多取“拴柱”、“锁柱”、“拉柱”等。农村还有为孩子穿百家衣、穿别家健康小儿旧衣的风俗。 上述多是一些旧俗,今日大多不存。 太原婚俗 太原人于婚姻,历来看作终身大事。在具体婚姻过程中,表现出别具风情的仪俗。 清代,在都市中,婚姻大致要经历四道程序: 通言,俗称说媒。凭亲友从中说合,允婚后送庚帖合婚。 下聘,卜日下聘,聘礼为首饰之类。 请期,即确定婚礼日期。男方备衣饰,制喜饼,作请期帖送往女方。 迎娶,婚礼的前一天,女家送妆奁;男家则回以清酒、猪头、蒸卷等礼品,俗称“上头合”。婚礼日,一般新郎不亲往迎娶,仅备彩轿,请两名中年妇女盛妆前往。一对红灯前导,鼓乐随行。女家则请二名稍年长的妇女盛妆伴送新娘。合卺之后,女家还要请两名有冠带的亲族到婿家,俗称作“男送亲”,婿家酒馔款待。至此,婚仪方告结束。 婚后次日,新婚夫妇要拜祖先、父母和亲族。女家要于这天送酒撰到婿家。成婚的第九日,新婚夫妇拜见岳父后母,当日即回,俗谓“回九”。弥月时,再次偕往,新郎归家,新娘留住娘家一月,名曰“住对月”。 民国初期,通行新旧两种婚礼仪俗。旧式仪俗大致将袭清代,最大的变化是“亲迎”(即新郎到女家迎娶)。礼过程如次: 媒人作伐,双方允请,择日定亲换帖,各送四色礼品,男家无非首饰之类,女家多为文房四宝之属。男方定准婚娶时间,于两个月前通知大媒并向女方下帖。迎娶前的一个月或四十天时,择日行聘(即古之“纳采”),男方彩礼为礼金二担、四担、八担不等,邀同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点数收礼,并视女婿所用回以礼品。迎娶之日,女家将妆奁送往男家,俗称“送嫁妆”,男家则用喜轿二乘或四乘,请“引女婿”(伴郎)一人偕往迎娶。女家请宾招待,新郎谢亲,借新娘乘轿而返。拜堂仪式时,要请寿星祝寿,俗称“拜天地”。礼毕,入洞房,新娘坐帐。次日或于婚礼当日,新婚夫妇盛妆出拜祖先、亲友,俗称“参灶”。第三日或六日,新婚夫妇偕往“回门”。 上述清代及民国旧式婚礼,仅是其大概过程。每项程序中尚有许多繁文缛节、俗信讲究。以帖式而言,就有双方的草帖、定帖、聘帖、回帖、庚帖及婚书、复征书、纳征书、聘财清单、奁财清单等等。双方允婚,交换庚帖,上书双方的生辰八字,卜算命相是否相合。行聘日、迎娶日都要阴阳先生卜择吉。双方互送聘财、奁财都要双数,取其成双成对之意。在婚仪过程中还有许多避讳禁忌。整个婚姻过程处处充满繁冗、迷信和封建礼教。 相比之下,民国中期的婚礼仪俗则大为化繁就简。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互换信物及定婚帖。男家确定结婚日期后,书面征求女方同意,即行筹办,通知亲友,择定结婚礼堂。当时,有在教堂举行婚礼者,也有在会馆、饭店或家中举行婚礼者。门前张灯结彩,富有人家更张花坊。礼堂设几案,新郎、新娘、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男女来宾均按一定席次。迎娶时不再使用花轿和仪仗,改用花车(汽车或马车)。结婚典礼之后,摄影以作纪念。 这种婚礼,虽已开始呈现现代文明气象,但仍嫌浪费,特别是要大宴宾客,送礼,为生活贫困者难以负担。因此,当时出现了用西餐或茶点待客的习俗。 太原郊县的婚俗与都市大为不同,呈现出五彩缤纷,徐沟一带婚俗最具特色: 订婚时,由媒人或戚友出面,两家各以生辰八字互换。命相若合则开始相亲。相亲有“明相”、“偷相”之分。明相时,媒人引男方及其家长到女家相亲,相中则留饰物为订证,俗称饰物为“记手”。为防止相亲不成使妇女难为情,多采用偷相,即在剧场或亲戚邻居家相亲。若偷相较满意再行明相。 挑选吉日,两家各具红帖及礼物互换,俗称“送帖”。通过此道手续,即为订婚约成。 男家确定婚期,择吉日备帖通知女方,同时将新婚衣饰送往女家,俗称“通信”。 迎娶之日,男家备四人喜轿二乘或四乘,鼓乐几对以及卤薄(仪仗队),新郎拜祖宗神轴,前往女家迎娶。同时延情有顶裁(功名)一人伴新郎前往,称作“娶客”。女家也要于亲族中选男子一人伴新娘,称之“送客”。亦有娶客、送客各为二人者,称作“双娶”。 拜堂时,新郎由赞礼生导引,新娘由二名妇女搀扶,男前女后到神轴前行三跪九叩大礼,俗称“拜天地”。 婚后十日,女家接新郎新娘回娘家,设筵款待,俗称“换十天”。至此,整个婚仪方告结束。 在婚姻缔结的自始至终,每一步骤还有若干俗信讲究: 订婚日,女方收饰物钱币之后,要用带根谷苗一束和铜、铁、胶各一块回报男方。 通信日,女方的回礼为筷子一双,满贮蜜的酒樽一只,面蒸狮、虎各一双,石榴一个,铜、铁、胶各一块。 婚日,鸡叫或黎明时刻,新娘和新郎都要吃早餐。 婚日晨,新娘开脸要延请完全女人(有父母、子女、丈夫者),其坐的方向及吉时均按阴阳先生指定。炕上摆一把椅子,椅前放一块砖坯,椅下放一桶水,新娘坐在椅子上,完全女人一边用扇子扇,一边唱念:“坐椅子,扇扇子,丫头蛮妮子侍候一辈子。” 无论新郎、新娘,即使在盛夏酷暑,婚日都必须穿棉衣或棉裤。 新郎接娶新娘时,要偷一双筷子和一只酒杯。卤薄(仪仗)中有人挑两瓶酒,岳家留一瓶,将另一瓶换上水挑回男家。晚间,即以岳家水煮饭,俗称“和气拌汤”。新人食用时,有人祝辞:“妈家水,婆家面,和气拌汤长寿面,豆芽儿娃娃一串链。” 新娘入轿时,要由长辈或兄弟背负入轿。 进男方大门,赞礼者先于门左右点燃草把,然后用斗(或柳条桶)装的马草撒在轿后,并将马鞍置于轿前令新郎跳过。新郎新娘都要踩在草苫或红毡上进人喜房。同时,赞礼者将一个织布机轴,一把腰刀,一面铜镜系成一束交于新郎。这三样东西一直要在洞房内伴新娘十天。 人洞房后,新郎先登炕,然后新娘坐在炕上。新郎站在新娘身旁用弓搭箭作出向四方射的样子,然后方揭开新娘盖面帕,并摘下新娘头上的笄藏在怀中。 婚礼后的次日清晨,新妇要在邻家梳头,梳头者祝辞曰“一木梳,两栊子,养下娃娃戴项子”等等。 婚礼过程中的俗信,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取其谐音,或以物寓义,或赋以象征,目的都是为了夫妻和美,合家欢乐,子孙绵衍,富贵长寿。谷苗有嘉禾之义,象征吉祥;铜铁含义坚贞;胶象征夫妻和美,如胶似漆;蜜寓意甜甜蜜蜜;筷子表示夫妻成双成对,齐头到老;棉衣、棉裤则预祝日子过得厚厚实实;坐在桶上是希望生活中通通顺顺;石榴寓义多子;背新娘入轿,表示不沾娘家土,怕带走娘家的运气,等等。 禁忌也充满婚仪过程之中。婚前要由阴阳先生选择婚期,必于男女双方及家族长者都有利。有妨碍者,婚日忌见面;娶客、送客、搀新娘者、为新娘开睑者等一应人,其属相必须与新人无冲撞;两新人在百日之内忌与其他新婚者见面。迎娶之时,沿路碰见有石,要用红土画一个“十”字,经过庙宇要用红毡遮挡喜轿。这里的各项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避凶化吉。这种消极的防范性信仰行为和手段,产生于生产落后、科学不发达、人们意识低下的条件下,代代传承,约束人们的行为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禁忌的愚昧性,在当代已不多见。 最令人怀念的是本世纪5O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的婚俗,文明、简朴蔚成风气。男女双方当事人,通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而相互了解一段时间,双方情投意合,即行登记结婚。一身新衣,两床新被;瓜子清茶,糖果香烟即为待客之物;亲朋送一点薄礼以作纪念。其余一切繁缛程序仪礼,一概不行。 近些年,婚俗在某些方面大有复旧之势,一些新的陋俗亦渐形成。其一是厚礼,70年代后期,一般送礼三至五元,十元就算厚礼了,近时逐年加码,成倍上涨。其二是侈宴,多在饭店包席,少者六七桌,多者有几十桌,借宴请收礼,以弥补婚姻准备过程中的开销已成为一种风气。其三是追求气派,婚日,多备小轿车接迎新娘,大多备几辆小车、面包车或大客车,车队浩浩荡荡,场面阔气宏大,其中有租车者,使用公车者亦不在少数。其四是嫁妆丰厚,70年代到80年代之初,一般仅追求新房家俱陈设,当时有“三十六条腿”,稍后有“七十二条腿”之说,婚装无非毛料衣服,用具无非自行车、手表,已初显侈风。现在,除高档家俱之外,冰箱、彩电、音响、洗衣机等家电必备,饰装已发展到金首饰,裘皮衣之类,娘家陪嫁物品也在数千元以上,双方开销不下数万元。其五是繁缛仪节和迷信抬头,结婚时讲究开门钱,开箱钱,择吉日,看属相,爱面子、讲排场在当代婚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几年太原人婚俗中的新陋俗要数半夜放炮了,这种陋俗不见传承,为太原一地独特的流俗。午夜鞭炮声,惊醒千家梦,以一人一家之喜,而造成左邻右舍之忧,是极不文明的行为了。其实,半夜放炮并不是什么吉利之举,据传我国南方寡妇再婚才半夜放炮哩。近年禁炮之后,结婚半夜放炮的陋习才得以革除。 结婚挑选日子,也是近年来太原地区普遍的风俗行为,多以逢有三、六、九的日子为吉,若能逢到阳历阴历日子和星期都带有三、六那就更吉了。 择吉日古代婚礼中称之为“请期”,男方请人卜定婚日后通知女方,征询意见。其中含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要避开女子的经期,使得“阳倡阴和”(仪礼士昏礼)。后世,迷信之说猖獗,古人的科学用意反而不为人所知了。实际上,古代的择吉有一套讲究,目的是为了避开太岁等凶煞,并非选择三、六、九日,因涉及迷信,不再赘述。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讲了一个择吉的故事:汉孝武帝曾聚会占家问曰:“某一天可以娶妇么?”各种占卜家都有一套推算的方法,结果各持一端。五行家回答说可以,堪舆家说不可以,建除家认为不吉,丛辰家认为大凶,历家认为小凶,天一家认为小吉,太乙家则认为大吉。众占卜家争辩不已,取不得统一意见。最后汉孝武帝只得勉强采用了五行家的说法。如果依照占卜,那就只好终身不结婚了。 报喜 婴儿降生,山西乡间大都有挑红、报喜的习俗。山西晋南一带,凡是生下孩子的人家 ,都要在自家的大门门首挂上几束干草 ,还要悬上红布条。有的人家生了男孩,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在门首正中的红布下方,还要挂上一面圆镜子,当地人的说法是,让孩子长大后前程远大,前途光明。晋中、太原一带的百姓,虽无挂镜子的习俗,但也要在门首上方斜挂一至两束干草 ,干草要用红布条裹住,以示吉祥。同时也告诉外人,这家有人“坐月子”,请不要随便进入,以免“踩”着婴儿。晋中、太原一带百姓,凡家中有人“坐月子”,一般都在月内不大乐意让生人进入,而且不准生人在“坐月子”的产房房顶上来回走动,甚至包括猫之类的小动物在内。怕“踩”了婴儿,造成婴儿昼夜啼哭及其它不良反应。 听到女儿生下孩子的消息,娘家人一般都要派人来探视,大都是由母亲亲自探视,并给女儿带来鸡蛋、挂面、红糖、奶粉、小米、红枣之类的滋补食物。孕妇的姐妹、兄弟,得到婴儿降生的消息,也要携带补养品前去探望。山西人的习俗,姐姐或妹妹,可亲自去探视,而兄弟,则由他们的妻子代表前去探望。而生下婴儿的消息,一般都由女婿向娘家人报告,这便是很喜。至于娘家人给女儿所携带食品,也不尽相同,各地区情况不同,各有所好。晋中一带,娘家人常会给带去宰杀好的老母鸡让女儿熬鸡汤补身体。晋南一带,除去送鸡蛋和其它补品,也有送礼馍的习俗。所谓礼模,也就是做成各种吉庆形状的花馍,上面嵌上各种枣儿、红豆之类的食物,取吉祥的意思。 娘家和亲戚朋友探望产妇,也有一些人是带着从市场购买的小儿“宝宝服”或是自己亲自缝制的“婴儿服”、婴儿鞋、虎头帽之类的物品,不尽相同。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长命锁”。还有的人家,讲究迷信,生孩子之后,要到祖坟土烧钱化纸,磕头报讯。实际,是向祖宗报喜。 姥姥送给女儿的奶头馍,馍内包糖,外面捏有五男二女团圆的娃娃. 满月 在山西城乡,至今仍然流行着给孩子过满月的习俗。 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往往要举家庆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 。过满月,是在庆祝“ 家有后人”、“ 添丁之喜”、“ 足月之喜”。 山西境内、从南到北过满月的作法比较普遍。一般情况,是由亲朋好友给孩子带上礼品,到家里作客,吃一顿“满月宴”,然后离去。给孩子所带礼品,有小儿衣物、食品,或是小银锁和留点零花钱,但饭是一定要吃。 在山西晋南农村,像闻喜县等地,在过满月时,颇有讲究,要有许多家互相有亲戚关系的人联合起来,给过满月的主家买好三百尺的布料,再把各家买好的小孩衣服:上衣、裤子用别针或是用线简单地缝在上面,这三百尺的布料,可以容纳多少件衣服是可想而知的。 到过满月时,把这块别好的布料连同上面的衣服带到过满月的人家,作为礼物,挂在院子上方,表示庆祝。然后,客人中的妇女,往往要到房中看望一下过满月的孩子及其母亲,还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线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红线上拴着送给孩子的零花线,并问长问短,以示祝贺。 过满月,在晋南是比较隆重的。要亲朋会聚,吃顿席,始终洋溢着喜庆气氛。 如今,随着开放改革,农村过满月也有新变化,有一些人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带些装饰品,或是给孩子带上玩具,这些情况已经逐渐多起来。过满月,既是添丁之喜,同时也是希望孩子长寿。 起 名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 在山西农村,小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嬉笑中的昵称,如大头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婴儿体弱,为了防灾而起的名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狗剩、狗儿、狗不理、狼不知等等,随意而叫的绰号与节日名称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来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与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县西册田村附近有个册田水库,该村以小库作为小名的多达12人,这里的暗寓是明显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结实的心理。作为传宗接代,继续香火的一种象征,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时爷爷辈的年龄直接命名,如59、63等等,这主要限于男孩。 在民间,小名很多以难听的字眼来充当。俗以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父母的抚养,由于生活贫困、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农家父母们仅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象那些狗、牛、羊、驴等牲口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够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所以很多人以狗、羊、牛、虎甚至尿、粪堆、毛蛋等字眼命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民间有以贱名欺骗鬼怪的俗信,农民们以为鬼怪妖魔喜欢好听的名字,他们就以这种难听的名字,连鬼都不叫的名字来躲避鬼怪。还有如环栓,意思就是由灶王爷拴住孩子,命名时还要到灶王爷那拉一根红头绳拴在小儿的腿上,以防鬼怪攫去孩子。 小名也有表达父、祖辈的愿望与理想的。如有福、来福、满仓。所表达的信息一看就明,三喜所示是三代有喜,根成也表示后继有人,如果生的一、二胎都是女孩子,有的人家往往就给她起一个“拖弟”、“改转”、“改改”、“翻转”之类的名字,父母们希望用这种小名能够“拖”、“改”或“转”出个男孩子来。 相信阴阳五行的家庭也往往为所谓缺土的孩子起一个得土、闰土、小奎之类的名,命中缺金者则叫铁旦、铁柱。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则比较正式,一般由长辈或请读书人来起。注重字义,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习惯,习俗往往根据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爱好以及流行时尚为婴儿起个有意义的名字。 过去,人们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响很大,大一点的家族,为了显示家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区别辈份与等第,预先就为后人规定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所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同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总有一个字是相同的。而且,承先、启后,敬祖、延宗、兴望发达等内容是起名时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继祖;继先、绍先、延先;思达、劲达、钟达、茂达等等名字便是如此。 在山西农村的有些地方,命名时流行一种“跟爷孙”的方式,也就是根据爷爷的名字决定孙子的名字。如爷爷是三字为名,父亲则只能是两个字,孙子又是三个字的名,而且只有一个字与爷爷的不同,使外人看起来俩人有点象是兄弟。 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称谓符号,姓名与本人本无必然联系 ,但由于它是人的代号 ,对于熟悉者来说,一听其名也就如闻其人了,马上会想到这个人的性别、年龄、性格、形象以及社会角色。这样人与姓名也就有了联系,正因为如此,孩子名字的好坏,关系重要,民间普通认为,它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这样一来,名字便与社会价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会流行时尚发生紧密的联系。从人们的姓名中我们可窥见社会变迁之一斑。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 、沪 、辽 、陕、川、粤、闽等七个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的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起名时经常使用的6个字变化如下: 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 1949年到 1966年 5月:华、英、玉、明、秀、国。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即文革期间,红、华、军、文、英、明。 1976年至1982年:华、丽、春、小、燕、红。其中,最富时代特征的是文革期间的名字,反映了当时的风尚,小小的人名,正是社会进程的脚印。开 锁开锁,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这风俗,主要流行于山西农村,是给那些年龄已到十二岁的男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旧社会,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十二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 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至十二岁的男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十二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旧社会的开锁仪式 开锁前,先要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摆设一定的祭供物品,像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穷人家摆些馒头、米饭也可供祭。供桌上,点燃香炉里的香。全家老少聚集到祖宗牌位前,燃香磕头自不必说,长辈要在开锁的孩子前训示,然后,开锁人向祖宗祷告,被开锁人要在祖宗牌位前跪拜。之后,开锁人(一般由被开锁人的舅舅担任)用钥匙打开事先挂在被开锁人脖子上的锁(锁上有十二层红布围裹的标记,一年一层),这样,开锁仪式即行宣告结束,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摆设一顿家宴,以示庆祝。 如今,农村中的这种开锁活动已经简化,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然后在全家人面前,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然后聚餐一顿,高高兴兴地庆祝开锁,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孩子好像到了另一个境界,精神上很快得到了一种超脱。 晋南一带农村的开锁,是把十二岁孩子小时候的脐带扔到野外的树上,挂在高处。这时候的脐带,已经不是小时剪下来时的样子了,而是用红布包了十二层的已经干了的脐带。这种样子的脐带,每年用红布包住缝一层,呈月牙形,十二年缝十二层,到开锁那年的生日时,派人送到野外高处悬挂,越高越好。这种高高挂起 ,意味着孩子将来前程远大 ,有出息。这实际是一种望子成龙的表现。晋北农村,开锁时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银锁,套在手腕上放银手镯取下来,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用这些锁、镯来桎梏孩子。 抚 养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种种非常虔诚的习俗。 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为孩子做饭,把布块拼凑起来做成小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能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临汾等地,讲究用奶奶穿过的旧蓝布衣服给孩子改制小衣服,取的是“蓝”、“拦”谐音,表示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生命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都时行的育儿习俗。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人们把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长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龙腾虎跃,前程远大。 忻州一带生了男孩后,次年元霄节期间,在街上垒旺火、架灯山、请响班,热闹庆贺,谓之点灯。亲朋好友们都带花馍、礼炮、酒前往扶灯,以借百家之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些不生育的已婚妇女,要在灯山上祈愿烧香,完了偷一盏灯回去,谓之“端灯”,据说必可生育。 孩子小时常流涎水,山西各地都时兴给孩子戴“ 围嘴嘴”。“ 围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颏接触部位总是干的。“围嘴嘴”有做成老虎形的,还有做成青蛙形、莲花形的,等等,既实用,又美观。 孩子长到一岁左右,一般都要断奶。除了逐渐减少哺乳次数,逐渐添加米面、鸡蛋、蔬菜等食品,为断奶做好准备外,还要选择黄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间大多以“伏断日”,即日干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中的利宿配合日为断奶吉日。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时都要特意在脑袋后头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吕梁地区又称为“后扯辫”。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长住舅父家,脑袋后边留下的那一撮头发都叫“舅舅毛”,是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养育之恩的。“ 百岁毛”也好,“ 舅舅毛”也罢,越长越好,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辫子,直到满12岁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边以后才剪掉。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在山西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晋中祁县一带称为“认义”,雁北等地则叫做“寄宝”。“认义”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河曲一带,孩子“寄宝”还要起相应的奶名,如认姓李的为义父,则称“李保大”;认姓王的为义父,则称“王保大”。除了多子女或长寿的人家外,有些地方还时兴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平安健康。再就是把孩子的无病无灾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有些地方是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民间认为。既然是神或僧道的弟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保佑,长命平安。 关于年龄的计算,旧时山西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孩子一生下来即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夏历年元旦即长一岁。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称为“虚岁”。 孩子至12岁生日,也即满11周岁时,旧时各地都举行“开锁”的仪式。忻州河曲一带,孩子要把11年来攒下的22条红线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孩子的干爹、千妈象征地用铜钥匙打开。吕梁柳林等地,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头上打着雨伞,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此象征孩子终于圆满成人。临汾一带,孩子则要坐一种特制的彩车。这是老式的铁钴辘大车,布置得异常华丽,孩子坐上它上街游行,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晋中祁县等地,“开锁”仪式极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下的人来主持。当地讲究每年春节由父母、亲友赠送孩子用红头绳穿铜制钱做成的锁。这种线绳锁上的铜钱按年龄增加,每年一个,另外再加 2个,如5岁穿7个,7岁则穿9个。至此,孩了要身缠 3丈红布。跪在地上拆卜历年来所得线绳锁上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辞,一边把簸箕里的铜钱往地上抛撇。凡汉字面朝上的铜钱由孩子拾起,以此占卜一生福禄;其余的则归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帚,一手扯布头,让孩子原地旋转以使布解脱。在旋转中,主持人也要边念咒边用笤帚扫孩子。待红布全部脱下,即送给主持人以作酬谢。最后把蒙过12层红布的项圈取下,摘下锁,把项圈挂在枣树枝上,整个“开锁”仪式方告完毕。 对于孩子的12岁生日,旧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大家人往往要张灯结彩,欢宴亲友,问时备办丰盛的祭品 ,让孩子“ 戴枷画睫”,前往娘娘庙或后土庙祭祀献供,有钱人家甚至还要唱几大戏。这一习俗称为“还愿”。现在“还愿”之俗不多见了,但有些地方仍然时兴请客摆筵、大闹“12”之风,动辄二、三十席,花费三、四白元甚至上千元。在雁北、忻州、晋南及晋东南一带,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过12岁生日,山西民间称为“成人”。严格地说,它已经不属于诞生礼仪的范围,但又不同于久已绝迹的“成丁礼”,即冠礼,是人在少年期转入青年期的时刻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礼仪。从此之后,这个人便要对家族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山西民间诞生礼仪的浏览,不难理会其中最主要的含义,即在于表达人们希望孩子平安无恙,健康成长的美好心愿。其次,便是对孩子的美满未来的祝福。由于时代的局限,诞生礼仪中的迷信成分与重男轻女倾向十分严重。 生辰生辰,即出生的日子,对所尊敬的人则称为“诞辰”。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这都是一个印象最深的日子。普通生日 每逢生辰,山西各地都有举家庆贺,甚至大宴亲友和宾客的习俗。民间一般以50岁以下为“ 做生日”,仪式相对简略一些 。晋南襄汾一带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一个人满30岁,亲友要送面石榴祝贺;满40岁,则要送面桃 。从40岁或50岁以上,过生日便称为“ 做寿”,又名“祝寿”,其仪式相对隆重一些 。祝寿时,亲友要来祝贺,送寿桃 、寿面、寿联、寿樟、泰屏等 ,称为“ 拜寿”。较为隆重一些的人家要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老人身着新衣,端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叩拜。临汾一带,祝寿时要吃“长寿面”,即浇汤面或臊子面。席间,宾客在吃第一碗时,要把面挑出一筷子,搭在事先放在饭桌上的一根大葱上。名为“添寿”,意在祝福老人益寿康宁。寿诞 庆贺60诞辰,是山西各地的寿诞风俗之一。每逢60寿辰,雁北、忻州的一些地方还有给老人做“寿材”、即棺材的习俗。一般讲究在有闰月的年份做,而且最好是在闰月里做,所谓“闰年闰月一百岁”。在立帮安底的那天,儿孙还要烧香祭献,鸣放鞭炮。同时把一段红布系在棺帮上,让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从棺木框内钻过去,以此祝福老人长寿百岁,称为合龙口。晋东南有些地方在给老人做寿材时,木工讲究先用铸斧把原木砍一下,以木屑飞出的远近 ,占卜老人的寿命 。寿材做好以后,除应得工钱外,各地都有额外给木工“花红礼施”的讲究。同时还要邀请亲友、邻里举行上寿活动。 老人到50岁、即“知命之年”,或60岁、即“耳顺之年”,山西各地都讲究为老人缝制“ 寿农”、即老人去世后所穿的衣服 ,有些地方又叫“送老衣”。除选择衣料有讲究外,剪裁的日子也要细加选定。寿衣做成后,每逢节令或喜庆日子,还要让老人穿戴起来。民间认为活着时穿什么衣服,死后才能穿什么衣服。 人活到80岁,便被誉为老寿星。80岁做生日为大庆,称为“过大寿”,又叫“ 庆八十”,其仪式比“ 六十花甲”自然更为隆重。除了各种带“寿”字的礼品外,人们还常用“富贵耄耋图”作为贺礼。图中下方画一株盛开的牡丹,几只飞蝶于花上盘旋,几只猫匍伏花下,做欲扑蝶之状。古代70岁称“耄”,80岁称“耋”。猫蝶谐音耄耋,民间又称牡丹是富贵花,三者组成的画面,即表达了“富贵耄耋”之意。 另外,山西各地还都有“扎红”的习俗。无论大人、小孩,凡在本人属相年内、特别是生日那天,小孩一般讲究穿红背心、红裤权、大人多扎红腰带或穿红色内衣裤,以此,祛除邪恶,祈求吉利 初 终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一、初终 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五寨一带称之为“打麻伴”。晋中祁县等地则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名为“咬牙饼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怀中;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民间迷信的说法,认为人死后魂归地府,纸钱、锡箔是用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有面球、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沁县一带把装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饼,就称为“打狗饼”。 死者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做“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礼衍变而来。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后来一些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则名为“ 含饭”。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 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沁县一带还讲究“男正女侧”,即男性死者仰卧 ,女性死者侧卧 。这叫做“停丧” 或“ 停尸”。安置之后,要有一块布盖在死者脸上,闻喜一带用白布,曲沃等地则用红布。雁北五寨等地覆盖死者面部用的是一张麻纸,俗称“打善面纸”。蒙面布也好,蒙面纸也罢,古代都称为“面衣”,据说春秋时的吴王夫差是始作俑者。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夫差不听伍子前的劝谏,以至国破身降。临死时觉得不好意思在阴间再见到先死去的伍子胥,让人给他脸上蒙了一块绢帛才咽了气。人们沿用这一习俗,却不是因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亏心事,而羞于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人。有的说,是家人不忍见死者之面;有的说,是由于死者咽气后面容不太好看。解释不同,究其实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安息。以上这些程序,大体相当于传统丧礼中的“小殓”。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山西各地讲究不能哭。认为死者正在绝气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并烧化纸钱,俗称“烧倒身纸”、“下炕纸”,翼城一带则称为“奠魂纸”。沁县等地至死者去世的傍晚才烧纸,称为“烧黄昏纸”。五寨一带则在死者弥留之际烧纸,叫做“烧回头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世。烧过纸钱以后 ,久久不见死者复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俗称“嚎丧”。 死者小殓之后,家人请来同族长辈和邻里乡亲,共同商定丧葬事宜,然后亲自去或请人去亲友家报丧。长辈去世,儿孙要身穿孝衣,手持哭丧棍,奔赴亲友家叩头报丧。晋南一些地方称为“送孝”。 死者的家门口要贴白纸黑字的讣告 ,又叫“ 门状”,写明死者生卒年、月、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晋中祁县一带要在街门上糊白纸,死者为一户之长,而且年龄已进入古稀之年,街门满糊以白纸;如不足60岁,或夫妇有一方健在者,只能糊半边街门,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辈,双亲尚在,则只能在门额垂贴一张白纸。晋南是把纸折叠起来剪成条状花絮,死者多大岁数,就剪几条,然后悬挂在大门外。闻喜、浮山等地称为“缟门纸”或“孝门纸”,还有些地方则叫“岁数纸”。忻州一带大门口则要插“引魂幡”。 停尸期间,死者头前或脚后要点油灯或蜡烛,俗称“引魂灯”,又叫“ 指路灯”、“ 路灯”、“长明灯”。民间迷信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时,还要不时烧化纸钱,并把纸钱灰装在瓦罐内,留待入葬时与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这叫做“烧倒头纸”。死者身边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时都要往里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时埋入地下,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这叫做“倒头饭”。 大同、沁县等地在死者咽气的当天夜里,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庙、城隍庙或五道庙举行一种仪式,沁县一带叫做“ 压魂”,苛岚一带叫做“ 告庙”,意思是向阴间报到。在鼓乐吹打下,死者的儿子用盘端一张纸,进庙磕头拜礼后 ,把纸放在香炉内,俗称“ 纳纸”。大同一带则是烧化纸钱,名为“ 送盘缠”。翼城等地去庙里设饯 ,是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深夜,要等到鸡打鸣,才烧化纸钱后哭泣而回,当地称为“烧鸡鸣楮”。定襄一带称“上望乡台”,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里,介休一带讲究家人绕街行走,一边烧化纸钱,一边嚎啕痛哭,称为“知死”或“寻魂”。这一夜,乡宁等地要在大门外设奠烧纸,当地人称为“隔夜幡送魂”。浮山等地则在本院土地神前设香案,烧化纸钱 ,焚烧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 ,全家人痛哭尽哀,名为“点化钱”。 停尸期间,要有人在一旁守护,严防猫、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电闪雷鸣,意恐“惊尸”、“炸尸”。沁县等地预防的办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镇物。 入殓“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山西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在五寨,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 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