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四).doc_第1页
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四).doc_第2页
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四).doc_第3页
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四).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技能鉴定初、中、高茶艺师公共理论知识茶叶知识模拟试卷一. 单项选择1. 小乔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在树高和分枝部位上都介于()。 A. 乔木型和早生型茶树之间 B. 乔木型和中生型茶树之间 C. 乔木型和晚生型茶树之间 D. 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之间2. 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 A. 叶大而密,分枝粗壮 B. 主干明显,分枝稀,树冠短小 C. 叶小而密 D.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3. 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 A.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 B. 主干明显,分枝稀,多近地面处 C. 主干明显,分枝密,多距地面较高处 D.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稀,树冠大4. 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是()。 A. 叶小而稀,分枝稀,树冠大 B.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叶大而稀 C. 叶大而稀,分枝稀,树冠小 D. 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树冠短小5. 茶树性喜温暖、(),对纬度的要求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以种植。 A. 干燥 B. 潮湿 C. 水湿 D. 湿润6.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45与北纬()间都可以种植。 A. 45 B. 40 C. 48 D. 387. 茶树扦插繁殖后代的意义是能充分保持母株的()。 A. 早生早采的特性 B. 晚生迟采的特性 C. 高产和优质的特性 D. 性状和特性8.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环境,通常气温在()之间最适宜生长。 A. 1018 B. 1825 C. 2530 D. 30359. 茶树性喜温暖、(),通常气温在1825之间最适宜生长。 A. 干燥环境 B. 湿润环境 C. 避光环境 D. 阴冷环境10. 最适合茶树生长的是腐殖质含量高的()。 A. 粉质壤土 B. 砾石壤土 C. 沙质壤土 D. 黏质壤土11. 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 )土壤中生长,酸碱度PH值在4.55.5之间为最佳。 A. 中性 B. 酸性 C. 偏酸性 D. 微酸性12. 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以酸碱度Ph值在()之间最佳。 A. 6.57.5 B. 5.56.5 C. 4.55.5 D. 3.54.513.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其茶叶颜色翠绿,茶汤()。 A. 橙黄 B. 橙红 C. 黄绿 D. 绿黄14.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其茶叶颜色(),茶汤绿黄。 A. 黄绿 B. 绿黄 C. 翠绿 D. 墨绿15. 绿茶的发酵度是()。 A. 0 B. 5 C. 10 D. 2016. 红茶属全发酵茶,其叶色(),汤呈朱红色。 A. 暗红 B. 朱红 C. 鲜红 D. 橙红17. 红茶类属于全发酵茶类,故其茶叶颜色深红,茶汤呈()。 A. 橙红色 B. 朱红色 C. 紫红色 D. 黄色18. 红茶的发酵度是(),其叶色深红,茶汤呈朱红色。 A. 0 B. 30 C. 50 D. 8510019.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茶。 A. 后发酵 B. 不发酵 C. 全发酵 D. 半发酵20.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色,茶汤呈蜜绿或蜜黄色。 A. 褐色 B. 红褐色 C. 青褐色 D. 黄褐色21.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蜜绿或 ()色。 A. 绿 B. 浅绿 C. 黄绿 D. 密黄22. 制作乌龙茶的鲜叶原料大都是采摘()。 A. 幼嫩芽叶 B. 单芽 C. 老叶 D. 已成熟的对口芽叶23. 制作乌龙茶时鲜叶原料的采摘二叶一芽,大都为对口叶,()。 A. 芽叶幼嫩 B. 芽叶已老化 C. 芽叶中熟 D. 芽叶已成熟24. 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 ),大都为对夹叶,芽叶已成熟。 A. 二叶驻芽 B. 一叶一芽 C. 一芽 D. 芽叶粗壮25. 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大都为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A. 一叶一芽 B. 二叶一芽 C. 四叶一芽 D. 五叶一芽26. 制作乌龙茶对鲜叶原料和采摘(),芽叶较成熟。 A. 一叶一芽 B. 对夹叶 C. 四叶一芽 D. 五叶一芽27.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和部分发酵的()等,共六大类。 A. 乌龙茶类 B. 普洱茶 C. 苦丁茶 D. 白茶类28.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及()的黑茶类等,共六大茶类。 A. 重发酵 B. 后发酵 C. 轻发酵 D. 全发酵29.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全发酵的红茶类、半发酵的青茶类、部分发酵的白茶类、部分发酵的黄茶类及后发酵的黑茶类,共六大类。 A. 绿茶类 B. 花茶类 C. 普洱茶 D. 苦丁茶30. 红茶、绿茶、乌龙茶的香气主要特点是红茶(),绿茶板栗香,乌龙茶花香。 A. 甜香 B. 熟香 C. 清香 D. 花香31. 红茶、绿茶、乌龙茶的香气主要特点是()。 A. 红茶清香,绿茶甜香,乌龙茶浓香 B. 红茶甜香,绿茶花香,乌龙茶熟香 C. 红茶浓香,绿茶清香,乌龙茶甜香 D. 红茶甜香,绿茶板栗香,乌龙茶花香32. 红茶、绿茶、乌龙茶的香气主要特点是红茶甜香,绿茶(),乌龙茶花香。 A. 花香 B. 果香 C. 板栗香 D. 甜香33. 审评杯碗,碗容量()。 A. 160ml B. 180ml C. 190ml D. 200ml34. 审评红、绿、黄、白毛茶的审评杯碗规格,杯容量()。 A. 180ml B. 200ml C. 220ml D. 160ml35. 审评红、绿、黄、白茶的审评杯碗规格,碗容量()。 A. 160ml B. 180ml C. 190ml D. 200ml36. 审评红、绿、黄、白毛茶的审评杯碗规格,杯高()。 A. 73mm B. 75mm C. 70mm D. 68mm37. 茶褐素是红茶的呈味物质,它的含量增多对品质不利,主要是使()。 A. 茶汤发红,叶底暗褐 B. 茶汤红亮,叶底暗褐 C. 茶汤发暗,叶底暗褐 D. 茶汤发黄,叶底暗褐38. 红茶的呈味物质,茶褐素是使(),它的含量增多对品质不利。 A. 茶汤发红,叶底暗褐 B. 茶汤红亮,叶底暗褐 C. 茶汤发暗,叶底暗褐 D. 茶汤发红,叶底红亮39. 红茶的呈味物质,茶黄素是茶汤()的决定性成分。 A. 刺激性和鲜爽度 B. 香气和鲜爽度 C. 刺激性和香气 D. 刺激性和涩味40. 审评红、绿、黄、白茶的方法是()。 A. 干看外形,湿评内质 B. 干看外形 C. 尝滋味 D. 湿评色泽41. 审评茶叶应包括()两个项目。 A. 汤色与滋味 B. 外形与滋味 C. 外形与内质 D. 色泽与内质42. 判断好茶的客观标准主要从茶叶外形的匀整、色泽、净度和内质的()来看。 A. 汤色 B. 叶底 C. 品种 D. 香气、滋味43. 审评茶叶应包括外形与内质两个项目。但在评比时大部分茶都比较注重()两因子。 A. 香气与滋味 B. 香气与汤色 C. 香气与叶底 D. 滋味与汤色44. 乌龙茶审评的杯碗规格,杯呈倒钟形,高52mm,容量() A. 95ml B. 100ml C. 105ml D. 110ml45. 乌龙茶审评的杯碗规格,碗高(),容量110ml。 A. 60mm B. 55mm C. 45mm D. 50mm46. 乌龙茶审评的杯碗规格,杯呈(),高52mm,容量100ml。 A. 三角形 B. 钟形 C. 倒钟形 D. 园筒形47. 乌龙茶审评的杯碗规格,杯呈倒钟形,高(),容量100ml。 A. 52mm B. 50 mm C. 48 mm D. 45 mm48. 防止茶叶陈化变质,应避免存放时间太长,水份量过高,避免()直射。 A. 高温干燥 B. 低温干燥 C. 高温高湿 D. 低温低湿49. 防止茶叶陈化变质,应避免水分含量过高,避免()和阳光直射。 A. 高温干燥 B. 低温干燥 C. 高温高湿 D. 低温低湿50. 防止茶叶陈化变质,应避免存放时间太长,避免(),避免高温高湿和阳光直射。 A. 水分含量不足 B. 水分含量过高 C. 水分含量适中 D. 过分干燥51. 防止茶叶陈化变质,应避免存放时间太长,含水量过高,高温高湿和()。 A. 无光线 B. 灯光照射 C. 漫射光照射 D. 阳光直射52. 鉴别真假茶,应了解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嫩枝茎成()。 A. 扁形 B. 半圆形 C. 园柱形 D. 三角形53. 鉴别真假茶,应了解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和嫩芽背面有()。 A. 银白色的茸毛 B. 灰色茸毛 C. 细长的茸毛 D. 油亮反光54. 鉴别真假茶,应了解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叶面侧脉伸展至离叶缘()向上弯,连接上一条侧脉。 A. 1/4处 B. 2/4处 C. 1/3处 D. 2/3处55. 引发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等。 A. CO2 B. 氮气 C. 氧气 D. 氦气56. 引发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等。 A. 温度 B. 热气 C. 暖流 D. 寒流57. 引发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等。 A. 磁线 B. 射线 C. 红外线 D. 光线58. 引发茶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等。 A. 冷空气 B. 水分 C. 二氧化碳 D. 干燥59. 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茶叶水分含量()时,就会加速茶叶的变质。 A. 超过4% B. 达到5% C. 不足5% D. 超过5%60. 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时,就会加速的变质。 A. 5% B. 6% C. 7% D. 4%61. 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其水分含量超过5% 时 ,就会()。 A. 增进品质 B. 提高香气 C. 加速变质 D. 有利品质保存62. 茶叶保存应注意水分的控制,当茶叶水分含量()5%时,就会加速茶叶的变质。 A. 达到 B. 超过 C. 没有 D. 不足63. 茶叶保存应注意光线照射,因为光线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加速茶叶的变质。 A. 分解 B. 化合 C. 还原 D. 氧化64. 茶叶保存应注意光线照射,因为光线能促进植物()的氧化,加速茶叶变质。 A. 色素或蛋白质 B. 维生素或蛋白质 C. 色素或脂质 D. 色素或维生素65. 茶叶保存应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平均每升高10,茶叶的()速度将增加35倍。 A. 变味 B. 褐变 C. 变质 D. 陈化66. 茶叶保存应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平均每升高(),茶叶褐变速度将增加35倍。 A. 2 B. 3 C. 4 D. 1067. 茶叶保存应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平均每升高10,茶叶褐色变速度将增加( )倍。 A. 1 B. 12 C. 23 D. 3568. 茶叶的保存应注意氧气的控制,维生素C 的氧化及()、茶红素的氧化聚合都和氧气有关。 A. 茶褐色 B. 茶黄素 C. 维生素 D. 咖啡碱69. 茶叶的保存应注意氧气的控制,维生素C的氧化及茶黄素、()的氧化聚合都和氧气有关。 A. 茶褐素 B. 茶色素 C. 叶黄素 D. 茶红素70. 茶叶的保存应注意氧气的控制,茶中()的氧化和氧气有关。 A. 多酚类化合物 B. 蛋白质类 C. 维生素类 D. 脂肪类71. 茶叶的保存应注意氧气的控制,()的氧化及茶黄素,茶红素的氧化剂和氧气有关。 A. 维生素B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A D. 维生素D72. 茶叶保存应注意光线照射,因为光线可加速各种(),对茶叶储存极为不利。 A. 化学反应 B. 物理反应 C. 分解反应 D. 脂质反应二. 判断题()1. 茶树因分枝的性状不同,可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2. 小乔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在树高和分支部位上都介于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之间。()3. 灌木型茶树的基本特征,没有明显主干,分支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4. 茶树性喜温暖. 湿润,在南纬50与北纬40间都可以种植。()5. 茶树扦插繁殖后代,能充分保持母株高产和抗性的特性。 ()6. 茶树是属于强酸性作物,PH值在3.0以内时,仍保持有经济生产能力。()7. 茶树在土壤PH值4.55.5的环境下生长最适宜。( )8. 茶树性喜温暖、干旱,通常气温在1825之间生长最适宜。()9.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通常气温在1825之间生长最适宜。()10. 红茶初制工艺过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 ()11. 制作乌龙茶对鲜叶的采摘一叶一芽,大都为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12. 制作乌龙茶对鲜叶的采摘大都为对夹叶,芽叶已成熟。()13.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全发酵的红茶类、半发酵的青茶类、重发酵的白茶类、后发酵的黄茶类和部分发酵的黑茶类,共六大茶类。()14. 基本茶类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类,全发酵的红茶类,半发酵的青茶类,轻微发酵的白茶类,轻发酵的黄茶类及后发酵的黑茶类,共六大茶类。()15. 绿茶类属轻发酵茶。故其茶叶颜色翠绿、汤色黄。 ()16. 红茶类属不发酵茶类,其茶叶颜色朱红,茶汤呈橙红色。()17. 红茶类属全发酵茶类,其茶叶颜色深红,茶汤呈朱红色。()18.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蜜绿或蜜黄色。()19. 乌龙茶属清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黄绿色。()20. 红、绿、青三大茶类的香气主要特点是红茶清香,绿茶花香,乌龙茶甜香。( )21. 审评红、绿、黄、白毛茶的审评杯碗规格,要求杯高73mm,杯容量200ml,碗高58mm,碗容量200ml。( )22.审评红、绿、黄、白毛茶的审评杯碗规格,要求杯高73mm,杯容量150ml,碗高58mm,碗容量180ml。()23. 审评红、绿、黄、白茶的程序一般是干评外形,湿评内质。()24. 审评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