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中国小学语文经典课堂”心得体会听“中国小学语文经典课堂”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在新标的引领下,当前针对语文教育的探索和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参加了“中国小学语文经典课堂”的听课活动后,甚觉自己“道行”浅薄,便将对大师级经典的一些感悟略加梳理,以践行之。关键词;语文教育 价值追求 文化 思想感情作者简介:赵永强,男,小学高级语文教师,xx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曾获xx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xx市基础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四川省基础教育教研成果优秀奖,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并获奖。 20xx年5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在xx举行的“中国小学语文经典课堂”的听课活动。在为期两天的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了“浙派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气、灵动之美,亲眼目睹了王崧舟、张化万、盛新凤、虞大明等一线特级教师的风采,真实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世界语文教育原来如此美丽!我开始反思我的语文教育:一、 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价值追求,大家上课的大气体现在朴实 无华自电教媒体时兴以来,“电教手段”的使用被视为先进课堂教学的标志,甚至有些评课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不使用电教媒体的课将被一票否决”,我想大多在区乡工作过的老师感受会更加深切。于是,在xx的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精彩的课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无疑是对绵洲教育的一大推动,电教媒体的使用对于课堂的作用勿庸质疑。但需要明确的是手段始终是为目的服务的!有一些课,课件获得了全国的大奖,赛课连个市级的尾奖都没评上;有一些人,硬是把课堂弄得花枝招展,把一堂语文课活生生的变成了“动画课”、“音乐欣赏课”,有一些同志把课堂的气氛搞得再热烈不过,搞得学生“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参与率超过100%(连旁听的评委和老师都被“互动”起来了),真似场个人演唱会,好不热闹,结果学生连课文都不会读语文课堂到底该干什么?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核心在价值追求。”是啊,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他得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朗读如何?学生积累如何?学生理解能力又如何?总得了解吧!怎么可能直接上最精彩的“第二课时”!?所以,我一开始都觉得那些只上第二课时的课有一些“假”,那些为了“电教”而“电教”的人也很假。我亲眼目睹了支玉恒老师教学“丰碑”一文,他从“碑”字教起,边教边了解学生,两个小时后,他的学生深深地被文中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染,沉浸语言文字的魅力中,难以自拔。有人说支老师超时了,但我要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听课者都非常清楚,以当事学生的基础,45分钟是根本完成不了的,除非演戏般的点到为止。上语文课,如果你只想表演自己当老师的才华,那你就“秀”吧;如果你追求的是期末的高分,那你就去找考点练题吧;如果你想让学生学有所获,就要潜下心来,想学生需要什么,上一堂真实的语文课吧!我多次亲眼所见薛发根、支玉恒、王崧舟、于永正他们的那些堪称经典课堂而成就经典的并非豪华的音像和热闹的表演,是那一颗颗“一切为了学生”的心,大多时候,他们用的教具也就是一黑板,一粉笔而已。二、 语文课要上成文化课,语文老师要做一个文化人听完薛法根老师的卧薪尝胆,我深知自己语文知识的匮乏。看来要倒给学生的那一碗水我都还不具备啊。在上卧薪尝胆时,薛老师教学生写“奴仆”一词,并深入浅出从造字法的讲解了 “奴仆”的含义,告诉学生古代“奴仆”与现代“保姆”的质的区别 那种信手拈来的淡定,那种游刃有余的大气,那种书卷气,都非是一朝一夕所能炼就。再有王松舟老师上江雪一课时,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江上老者能钓到鱼吗?他在钓什么?”学生从冰封雪冻的天气推测:江面上冰结得很厚,根本就没法钓鱼!于是怀疑:那柳宗元的这首诗是假的不成?王老师则娓娓道来:当年姜尚直钩垂钓,是钓一种“际遇”,后来他得遇周文王,施展毕生才学,成就一番大事!此处,柳宗元遭贬,他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钓“机会”,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一展抱负!很显然,王老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这种旁征博引,浑然大气岂是吾辈能及!听完课,我真是感慨:四大名著不读,中国古典不研,连个文化人都不是,连点文化底蕴都没有,你凭什么教语文?!三、 没有思想的感情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思想是灰色的从来没有研究过“思想感情”这个词,王老师说从“大纲”到“课程标准”都是用的这个词,因为“思想”和“感情”不能分离肢解,语文教学要有可感的思想。是啊,没有感情,怎能体会到文者的思想?没有思想,感情岂不成了“无病呻吟”?语文教学就是把“语言”还原“语境”的过程,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才会有生命力,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和运用。有这样一个案例颇耐人寻味“饱经风霜”的两种教法:一则是老师讲到此词,重点分析,且依字典释义,学生笔记,并反复诵读,不可谓不扎实。另一位老师则让学生根据车夫的境况,猜测“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引导学生想象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又追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学生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了在生活中见到的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教师则相机指导。结果后来考试果然就考到了“饱经风霜”的理解和运用,结果的对比是惊人的:前者全对的学生不足30%,而后者全对的学生超过98%!这组案例对比,给我以深刻的启示:词句中所包含的思想,只有学生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方能“悟”的出来,没有生活的体验,语境的还原,感情的共鸣,学生便无从感悟,即便强行灌输,效果也是很差的。 杨再隋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