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一个大家都熟悉.doc_第1页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一个大家都熟悉.doc_第2页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一个大家都熟悉.doc_第3页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一个大家都熟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形成是一个大家都熟悉,但又最容易为家长所忽视的问题。一系列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没有良好习惯的恶果及有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论文针对当前人们对幼儿良好习惯形成易忽视的现实而提出了要重视家庭环境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一重要问题。针对对人的行为影响较大的几种习惯的形成展开论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引导幼儿形成分享的习惯,教育他们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从事例到理论,指出父母要从自我做起,抓住幼儿期这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切实可行的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告诉父母,习惯的形成切不可操之过急,要抓住生活的每一瞬间教育孩子,从而形成于人于己皆有益的习惯。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期,应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主。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婴孩”、“早谕教”,告诉人们,在孩子无所知、无所疑时,进行教育是容易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与长久,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我园有一个小朋友叫豆豆,爸妈在外地工作,自小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倍受宠爱。到入园年龄,在其爸妈的催促下,爷爷奶奶不得不送孩子入幼儿园。两位老人向幼儿园提出一个要求,要来园陪孙子一段时间,从此他们天天抱着孙子来幼儿园,一步不离孙子,做孙子的“保护神”,为孙子服务:孙子要入厕,为其脱裤子;孩子要喝奶就忙着冲奶粉,一勺一勺的舀给孙子喝;孙子中午吃饭,爷爷奶奶一个喂菜一个喂粮,馒头都掰成一口一口的,米饭几乎是数着米粒往嘴里添,中午睡觉爷爷奶奶也要给孙子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孙子睡着后,才轮着打个盹.老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根本不听老师的劝告。直到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家长开放活动,看到豆豆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子,不会擦鼻涕.总跟着别人后面拖拖拉拉。 老人才真正的意识到娇惯对孩子的危害。 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家庭中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每一件事,只有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他们只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渴望或痛苦的心情,这必然导致独享、自私行为的发生。如何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这需要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帮孩子懂得与人共享是增进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私的孩子不容易与人交往;相反,慷慨大方、与人为善的幼儿则能很快融入集体,被人接纳。因此,培养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是每个孩子进入社会的前提。 1、树立榜样。南斯特娜夫人说过:“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的格言。孩子模仿力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举止言行。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作为相处关系的行为原则;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的人物或幼儿身边的人为其提供效仿的榜样,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影响,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2、培养与人分享的动机。父母的督促毕竟是外力,要想让孩子自觉地与人分享,应该培养其发自内心的愿望和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孩子与他人在分享中所体验到的愉悦感。我曾见过这样一幕:几个小朋友分饼干,有一个没分到,另一个立刻给他一片,别人问他:“你为什么给他?”那个小朋友说:“因为他没有得到饼干,心里一定很难过,如果大家一齐吃,大家都高兴。”因此,这个小朋友赢得了称赞,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激发了他再次与人分享的动机。这是成功分享的例子。父母让孩子在与人分享活动中充分体验与人共享的乐趣,从他人的快乐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就可以使孩子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3、积极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为孩子营造模仿的时机,创造分享的机会。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做分发者,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为之提供了分享的锻炼机会。再如请同伴到家里玩玩,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他们玩,把好吃的拿给他们品尝,让孩子从与伙伴相处中获得满足。 二、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机会,会令孩子形成依赖心,以至缺乏自立能力。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时期。”儿童之间本来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儿童尽早学会自我服务,通过独立协商解决冲突,并参与合作,才会被这个世界所容纳。1、鼓励孩子“自己来”。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的,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脱衣系鞋带,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鼓励其积极探索,从而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其“试一试”,同时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掌握一些必须的技能;孩子在“自己来”的过程中,难免会把事情做糟,如“把地板擦的一绺绺儿,玩具收拾的大杂烩,筷子搅的饭菜撒一地,洗衣粉倒了一大袋.,家长由此产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自立习惯的形成,若支持、鼓励、指导孩子,则会更加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独立做事的愿望,增强自信心,使孩子”我自己来“的 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习惯;反之,则会击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失去做事的自信,不利于其自立习惯的培养。2、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好多父母抱者“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这实际是父母的一相情愿。孰不知,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没有锻炼机会,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行动上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独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以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鼓励,使其在探索自己天地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不协调,不断提高独立性,养成自立的习惯。新加坡人提出了“再富也要穷孩子”的口号,他们带孩子外出时有意不给孩子准备点心、水,而让孩子自己解决口渴饥饿的问题,鉴于新加坡的做法,节假日家长带孩子远足踏青时,一定要放手孩子,如:让孩子自己背包,自己行走,进公园时买票带路,孩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一切放手孩子,家长给予鼓励支持 ,孩子就会在自己走的过程中渐渐长大,逐步提高自理能力。3、教育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孩子之间常有矛盾发生,当闹矛盾时,要把它视为教育解决矛盾的良机,养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这就要求父母不要有偏见,对孩子的纷争不要介入太多。 邻居家的孩子牛牛,非常调皮,在未上小学以前,经常和另一家的孩子亮亮玩耍,两个孩子在玩的时候,经常发生争执,抢夺玩具现象,而每在此时,牛牛总会求助爸爸,其爸爸就会气凶凶的找亮亮算帐,亮亮吓哭了,牛牛则会高兴的又蹦又跳,庆祝自己的胜利。 他更加蛮横。上学后的牛牛 ,每当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也总会以“让我爸来揍你”来吓唬小同学,极不受同学们的喜欢。而爸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自己的错误做法。现在牛牛正在努力的摆脱依赖,一步步的学习独立,对他来说,独立解决问题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而社会的要求,则使他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由此可见,在孩子发生纠纷时,家长的适当介入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不要介入,若确实需要父母介入,就要问清情况,告诉如何做,并要求他学着重新来一次。孩子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的,父母要给他们自行解决的机会。三、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岁以后,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别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作出痛苦的反应,年龄增长,同情心逐渐增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一个乐于助人并能从自己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得到满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1、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通过孩子自身情感和体验,引其萌发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是走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桥梁。 孩子磕倒了,会觉着痛,甚至会哭,因此孩子也会得到家长的关照:劝慰、涂药、包扎,甚至是教育。孩子在获得这一经验的前期下,就知道了走路做事要当心,并学会关心、保护、照顾自己。父母可有孩子自身痛的体验来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想到别的孩子磕倒了,也是会痛会哭的,那么在看到别的孩子磕倒时,孩子就会想到去安慰照顾他,由关心自己过度到关心别人。2、做孩子玩伴,在共同生活中让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父亲病重,而女儿却不闻不问,依然快乐逍遥,平时父亲把女儿照顾的无微不至,但女儿却如此薄情,真是令人心寒。不过,想想这个女儿之所以如此麻木,根在父母,是父母没有教会她关心帮助别人,以至造成如此薄情人。父母要教育子女了解爱的真义,认识与体验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是爱的付出。在满载父母爱的基础上爱自己的父母,由关心自己到关心父母进而关心他人。家庭中,父母就是最好的玩伴和教育者,既父母可以通过游戏达到教育目的。如在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精心照顾孩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可以让孩子做爸爸,而爸爸做生病的孩子,孩子自然会在游戏中模仿生活中的爸爸,去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忙这忙那,学习关心别人、照顾别人。通过游戏既可以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不易,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好行为习惯。3、教给孩子一些助人的行为和话语。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关键是正确的帮助别人;不懂助人的技巧,他们有时甚至好心干坏事。可以为孩子示范,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表演等形式教给一些安慰的话语和方法,以及帮助他人的技巧。如讲白兔过桥的故事,让其思考: 你碰到一位老人过独木桥,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孩子在听、想、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会意识到一些助人的行为和话语,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四、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曾经有人搞过调查,问幼儿:“你最讨厌什么?”幼儿说:“学习。”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父母为了孩子早日成才,整天忙者背这背那,大人疲倦,孩子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是教育的失败,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其实很简单,只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行了。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父母要根据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从强化有意注意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1、保护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动力。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有时他们会提出让大人感到好笑的问题,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吗?”“黄瓜是西瓜的弟弟吗?”父母要保护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父母要设法解答,保护其好奇心,培养他们凡事动脑好问的习惯,切不可因嫌麻烦就责怪孩子罗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2、从孩子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要求。孩子喜欢提问、探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满足“这是什么”,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其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父母要正确对待他们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好多孩子对成人回答的“为什么”,总是持怀疑态度,想亲自加以验证,甚至进而研究出新的“为什么”,要求成人予以解答。对这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式,父母要加以保护,尊重他们,也许又一个“爱迪生”产生了。在引导鼓励的过程中,要告诉他们,这些问题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来解决,从而激发孩子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是马虎不得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要严格,根据孩子的表现,随时进行表扬和批评,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赏识环境。当然,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及时发现,予以劝解,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困难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勇敢的人会努力踢走它,来引导感受解决困难的愉悦感。五、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幼儿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这就需要父母把幼儿园获得的卫生知识和正在形成的卫生习惯,在家庭中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做了其中的破坏者,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爸爸,老师说饭后漱口,牙齿才结实,你怎么不漱?”“去,小孩子懂什么,爸爸不漱口,牙齿一样结实。”结果可想而知,家园不一致,孩子好不容易形成的卫生习惯被爸爸的几句话破坏的无影无踪,以至出现5+2=0的现象。1、以身作则,注意正面教育。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搞好个人卫生,如勤洗头洗脚、早晚刷牙等,按时作息,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对孩子讲明道理,多鼓励表扬,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少批评,尽量委婉指出不足。我园有一大班孩子,刚从爷爷奶奶身边来到其爸妈身旁时,卫生习惯令人头疼:饭前便后不洗手,饭后不漱口,随地吐痰,随手扔纸.教师与其家长联系,希望家长配合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身为教师的父母,制定了家庭一日作息要求,以自身为榜样,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及时引导监督,孩子的习惯渐渐的好转。2、玩中学,加强监督指导。利用幼儿爱玩的特点,引其参与,让其反复练习掌握,如根据孩子喜欢玩水的特点,父母愉快洗手,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然后教孩子擦肥皂,冲洗干净,反复练习,具体指导,多次强化,就形成不自觉的行为。3、给孩子立点“规矩”。孩子习惯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比如规定孩子起床后叠被、饭后漱口,父母一定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