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乙己讲学稿.doc_第1页
5、孔乙己讲学稿.doc_第2页
5、孔乙己讲学稿.doc_第3页
5、孔乙己讲学稿.doc_第4页
5、孔乙己讲学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孔乙己 学习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学习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附和( ) 不屑( )置辩 荤( )菜 咸亨( )酒店羼( )水 拭( ) 蘸( ) 阔绰( ) 舀( )水 涨( )红 哄( )笑 间( )或 着( )了慌 打折( )腿 门槛( ) 四、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发展(49段): 高潮(1011): 结局(1213): 五、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分析: 六、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几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为什么而笑?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四次(4、6、8、11段);酒店中的人们是在戏弄、嘲笑孔乙己,孔乙己的尴尬狼狈、穷于招架让他们开心,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是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学习内容及步骤: 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孔乙己的结局。 讨论合作交流: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 三、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3、语段阅读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揭示了()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B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8“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句说明()A他学问渊博,一般人听不懂B他读的古书多,因为古书上写的都是“之乎者也”,因此他说话也“之乎者也”。C他思想性格迂腐,自视清高。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第三课时 教学习重点: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环境描写: 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对比,可以看出当时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为孔乙己出场做铺垫。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2)(3)2、自身原因。 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明确; 揭露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麻木。六、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七、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2、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3、语段阅读。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_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_地点:_人物:_事件:_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B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C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D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_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6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6、蒲柳人家【学习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 1.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层面的诵读,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从文中找事例支撑人物性格, 2.用研讨探究法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作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从文中找事例支撑人物性格,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然后简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边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刘绍棠及其作品。 1.直接导入 2.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春草京门脸子等。 二、通读全文,初步感受极具民族风格的语言。 积累词汇: 梆(bng)他 纤(qin)夫 剜(wn) 腌臢( z) 捯(do)气 唿(h)哨 咯(k)吧 到了(lio)儿 隐匿(n) 勒(l)令 戏谑(xu) 荣膺(yng ) 断壁残垣(yun) 蓬蒿(ho) 作揖(y) 嘬(zu)着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获得。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腻歪:厌恶,厌烦。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三、品读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1、写天气之热的句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的句子:2、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例如:写奶奶的泼辣的句子:写何满子的玩劣的句子:写爷爷的胡茬的句子: 3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例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教师归纳小结: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四、感受人物形象与性格 1.研读品味,精选段落诵读 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2. “一丈青”、“何大学问”两个绰号的由来? 明确: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点拨: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1)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2)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3)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烟囱(cng)蓬蒿(ho)到了儿(lio)B勒令(l)隐匿(n)坍塌(tn)C戏谑(xu)害臊(so)荣膺(yng)D剜肉(wn)礼聘(pn)驿道(y)2用短线把相对应的项连接起来。出人头地途中休息临时休息打尖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熏陶超出一般人勒令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3选词填空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他们只当耳旁风。(斥责辱骂断喝)一阵风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奔下冲下跑出)何满子的爷爷,已不可考。(姓名名讳大号)(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竖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到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是特困,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骨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于。那是一次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种打入另类的感觉。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们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从速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出自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1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答:_2文章第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答:_3阅读第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答:_4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答:_5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只写信的要点)答:_(三)、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选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变色龙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2、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习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资料助读1、作者及作品: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解题: 3、疏解下列字词。契诃夫: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魁梧(ku w):(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荒唐(hung tng):(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洋溢(yng y):(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伶俐(lng l):聪明、灵活。恐吓(h):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2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四、讨论、明确1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2根据本文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第二部分(第627段):第三部分(第28、29段):3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五、说话训练:概述课文指名学生概括课文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300字左右。)要求:1简要概括。2注意情节的连贯。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从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抓住人物的特征。二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情境导入 二、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讨论、明确:1、楚蔑洛夫“变”的根据:“小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也是本文的线索。2、讨论奥楚蔑洛夫作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分别是怎样判定,怎样变色的?第一次判定(68段):作出判定的根据第二次判定(913段):作出判定的根据第三次判定(1417段):作出判定的根据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作出判定的根据第五次判定(2123段):作出判定的根据第六次判定(2427段):作出判定的根据这一部分生动描述了奥楚蔑洛夫“断案”的几次变化,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让奥楚蔑洛夫六次判定,五次变色,作了淋漓尽致的丑恶表演。三、小结:同是一条狗,三次说是野狗,三次却说是名贵的狗。课文就是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主人公的一大特点变。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 性格: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四、我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并且用一个“变”字,用“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概括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下面大家进一步想一想,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 师总结:五、理解课文主题。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小说通过对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揣摩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小说为了为我们展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小说是如何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的?文中一共写了:(六)次判定(五)次变化(四)次写军大衣(三)次提到法律(两)次写围观群众(一)次环境描写二、一次环境描写:提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两次写围观群众:“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两次描写使小说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四、三次提到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五、四次写军大衣: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六、五次变化、六次判定:作者在描写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六次判定的过程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细节描写刻画很成功,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由学生总结。七、深读,体会小说手法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讽刺效果更加突出。八、总结:九、作业: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欺瞒(mn)伶俐(lng)恐吓(xi)B魁梧(ku)赔偿(chng)乞丐(gi)C下贱胚子(p)洋溢(y)坎肩(kn)D戳(l)咳嗽(su)契诃夫(h)2契河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什么()A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B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3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A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B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C“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D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4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1)异想天开解释:_造句:_(2)无精打彩解释:_造句:_二、巩固题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5本段选自_国作家_的短篇小说_。6文中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有什么作用?答:_7“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中的“上帝创造”的含义是什么?答:_8“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暗示了_9这段文字用了_和_的修辞手法。三、延伸拓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生日(1)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2)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5)(b)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8)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竞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l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吸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1第(l)(2)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答:_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_;_。3第(7)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答:_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a)处:_(b)处:_(c)处:_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母亲:_“我”:_“妻子”:_6读罢上文,忽然想起前不久,某校一名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此举让家长学生感慨很多。为了避免出现文中的遗憾,我们应该在平时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列出几点你应该做的事。答:_8、热爱生命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3.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学习重点1.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学习难点: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及作品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三、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窒息( ) 巉岩( ) 骸骨( )吹毛求疵( )奄奄一息(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为什么能生存下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考验: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三、质疑解疑,把握内容参考问题:(1)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2)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3)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4)“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5)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