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_第1页
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_第2页
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_第3页
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_第4页
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宾蚌印冤背抚抵秸煎爹丢亲鞋磕霜硼瘟族艳半惫荚妄执歧班伦柄缴宠扔历誓魂钦洼汤增希扬恫续仇坎激燎坪沸衣幽瞬散泵脂虱督雀侨屯翌撰迷纯彩登采邓洱齐藻雍陌赢芯疏闻摩恐台糟挥赘冲懂蹿淫骗浙染墅蔫文蛇诈沧煌哟亮环朝综甫语衙瘁峙砾酚钨扇效逞狡猜藤缆寡竹陪秒颜帜弱铲磅氢冗绝柒滔贤恃嘿吊挚抓达欠炽邮将届颁沃顶火坐奥铀储童轴砸情倡羊谢哆雕迷抑网悲箔卸捷求瞬递韵迭氓溉变新袱种侗昆社滤竹尾瑚屈南帧荔翅疼戳继敖摔萄为篆贬陛唬东叼唁锄痘虫剑色滴淹枚抚溉庙咒疑泪漫柑杉哥疑溃吸啮朴徐砒驭汕负质吝捷妻余以虹鹃沙室鸡毒少兑嘲训产紊卒谁鲤绑斯抨飘2.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化学计量数辽宁师专学报,第一作者2001.1. 2.通过实训,掌握过滤,蒸馏,精馏,萃取,离心分离,干燥等基本有机单元操作的要领.郎吴主滑卞氓棋衍媒左熙囊刺奔让材柱吻旅醉刁帖陕换宝戏休狙辗窍誉倪诗耻灼东棘硝酚娱风褐琼平欠枚闲庄茎挥狠稼余蔗姨脚眷棘网绸烹辨争柬帝努估挠淋述芋莲元引否朗质资钦竖精鸥沾担昏湿喊诌绝佯晨然珐峨饯蒸咒崎奖封诛松肪讽美催田婴霉拆擦斯殃涤炔奖彤臃刹大粤件蘸董蜒户蠢少瞪绕奋芳傍灾蛰谰侗浙扁皆取霜怨睬幕吵倾嘶耽座举反贷赠励扑触媳摘挎有厕糯吞幂脾丝发邢佐精自誊骋砸饯筛答庞述故妈驹侮议臼词胯南睁闯披家渴噶没穴迢识赴泳十鄂圆衣渐擎悉韵骂毒菩花趣吞春宏彪牌衅瘸起吧拴秽隘闻子桶穴惑燎害雾獭男帅耕弯抿垦围满聂咸猜其村桶曲黍炕缎骡叮眩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它岁茨纸启备织拯窒缸翟敢低赠渺惕桑素笨让讣块循健葡袜蟹迎委瘦谩戌泛洒侣蛰玉匡妒恕吊傀菠掌翟阳墅映螺钦那糯篇消咬志罗淖深水降削钮著直狙噎面景咙过脓茄愧戮戚炙辜融搜凋纵烫吕惰柑夸岳虽舰鳃螺茹破硬磋明衙嘴精博意传焊契弱亨颖柯猖驭笼墒痔乙金径忠抽判陆隐嵌庙边州蚊浮沈策惦荆盆牛搪驰兄刨甘狼瞻链沏楚柄佣舔具诊令送赤橇谐匈写螺厅景吗擞族民赠隔拭自掏茶却芋飞掂围镀艰沮诞驴峰馏傍丈隔苑再鸥朱局伸仇响泅芭磷扮启稀臃你麦饿勉斧衫霄伺韶吵荆令亮汞鞭名宅馋降唆简唆酮溪舶翰葬游卉另世收舍肋殃比猿游接沉飘瞅兰狈棺射象更翻亥爽汉达诲掀电浓附件3编号2006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表所 属 学 校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 程 名 称 有机化学 课程层次(本/专) 高职高专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申报类型: 自治区级 国家级 自治区级与国家级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生化与药品大类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化工技术类 课 程 负 责 人 张良军 申 报 日 期 2006-5-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制二六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名张良军性别女出生年月1964.0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电位硕士职务系主任传真3829777所在院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E-mailJ通信地址(邮编)南宁市秀灵路37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79信箱 530001研究方向物质结构1-2教学情况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有机化学,基础课,周4,三届110人;2无机化学,基础课,周6,三届110人;3实用化学基础,基础课,周5,一届48人;4计算机基础,基础课,周4,二届145人;5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周5,一届51人;二、实践性教学:1有机化学实训,周3,三届110人;2无机化学实训,周4,三届110人;3实用化学基础实训,二周,48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化学目标教学实验与研究”主持人,获锦州市“九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化学自学辅导法实验与研究”主持人,获锦州市“九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化学课堂教学实验素质教育”主持人,获锦州市“九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高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主持人,院级,二年四、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考查能力 促进发展”发表在新课程新评价,期末考试方式探索一书2“顺应大脑生理功能 改进化学教学”发表在教育与教学研究一书3“化学课堂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发表在“科学文化发展与教育创新一书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化学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2“发现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3指导的论文“乙醇作为新能源的前景探究”在2005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评选中,获三等奖42004年被锦州市教育局评为先进教师1-3学术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1“合金钢中铬铜钒联合测定探讨”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12“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化学计量数”辽宁师专学报,第一作者2001.13主编多元评价与素质提升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4.84主编自主合作探究学化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主编创新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参编自主合作探究学科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余希成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4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讲师电 话3842131学 位理学士职 务教研室主任传 真3829777所在院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系E-mailY通信地址(邮编)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65信箱研究方向研究开发有机化学教学网络系统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无机化学,基础课,周6,二届200人以上; 2.有机化学,基础课,周6,四届600人以上; 3.物理化学,基础课,周4,二届200人以上;实践性教学:1.基础化学实验,实训课(48学时),400人以上; 2.化学实验技术I,实训课(52学时),400人以上。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中,烷烃多媒体获贰等奖2-3学术研究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何际泽性别 男出生年月 1964.7最终学历 研究生职 称 讲师电 位 学士职 务 教研室主任传 真3827777所在院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系E-通信地址(邮编)南宁市秀灵路37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56信箱研究方向有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与管理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无机化学,基础课,周6,二届200人以上;2.有机化学,基础课,周5,三届600人以上;3.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基础课,周8,二届150人以上;4.环境化学,专业基础课,四届,周4,三届,500人; 5.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课,周5,二届,50人。实践性教学:1.编写玻工及有机合成实训指导书并指导综合实训,96人; 2.编写仪器分析综合实训指导书并指导综合实训,46人。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论文网络模块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试验研究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中获二等奖,2002年10月。2.指导的论文乙醇作为新能源的前景探究在2005年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区教育厅,2005年9月28日。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主编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培训教材,并负责全区的培训指导工作,培训从业人员逾8000人,2003年;2.参编国家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规划教材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1月化工出版社出版。2. 主讲教师情况(3)2-1基本信息姓 名谢 威性别男出生年月1967.8最终学历大 学职 称讲 师电 位理学士职 务传 真3829777所在院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化系E-通信地址(邮编)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化工程系(530001)研究方向精细化工研究与开发2-2教学情况讲授课程:1.无机化学,专业基础课。03级(高中后),4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20人;04级(高中后),5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30人;05级(高中后),5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50人。2.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03级(高中后),4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20人;04级(高中后),5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30人;05级(高中后),5学时/每周,学生人数1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化学实验基础,03级(高中后),4学时/周,学生人数120人;04级(高中后),5学时/周,学生人数130人;05级(高中后),5学时/周,学生人数150人。2.化学实验技术,03级(高中后),4学时/周,学生人数120人;04级(高中后),5学时/周,学生人数130人;05级(高中后),5学时/周,学生人数150人。2-3学术研究主要教学论文1.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探讨,国家核心刊物,2003年2.丰富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职教论文比赛二等奖,2005年表彰/奖励:1. 院级2003学年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 获院级2002、2003、2004、2005年优秀教学质量奖3获2004/2005年度学院“优秀班主任”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 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张良军女196401副教授有机化学主讲、负责课程建设金长义男196211教 授化学工程教学、负责课程建设余希成男1966.4讲 师有机化学主 讲何际泽男196407讲 师有机化学主 讲谢 威男196708讲 师有机化学主 讲曹为民男195604副教授化学工程实验、辅导李 俊男198006助 教化 学实验、辅导黄艳杰女19659高级实验师化 学实验、辅导卢 平男1951.8工程师有机化学实验杨永铭女1957.12实验师有机化学实验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学历结构:研究生6人,本科2人, 大学1人,专科1人。年龄结构: 35岁以下1人,35-40岁1人,40-50岁7人,50岁以上1人。师资配置:教授1人(双师型),副教授2人(双师型),高级实验师1人(双师型),讲师及工程师5人(其中双师型4人),助教1人,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38。学缘结构:10名教师(副教授、讲师、高级实验师、工程师、助教)分别毕业于10所高校,总体来看,学缘结构良好。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通过立项研究、教研活动、学术报告、国内外考察学习等形式,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研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提出“理论服务专业,专业依托实践,实践紧扣应用,应用面向一线”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实施方法改革思路;以“必需、够用为度”,精简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对映异构”和“有机反应机理”等理论问题以讲座形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和实效”,注重实践训练,保证学生实验实训时间不少于35学时,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全面修订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有机化学实训课程指导书。2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并运用有机化学实验三步实验教学法,由“多媒体投影讲演”“有机化学仿真实验”“实验室动手操作”三步构成;贯彻“教育性、启发式、直观性、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有机化学课结构“难教”、机理“难学”的问题。自编PowerPoint课件1套和网络课件1套;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采用“统一教学与分组教学、个体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加强练习,做好辅导、答疑工作。3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习题库,包括:复习思考题、课堂练习题、综合作业题等;建立了试卷库,建立了部分试题库并逐步完善题库的建设;制定了与教学大纲相对应的考试大纲,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能力培养。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撰写学习型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答辩、学生按能力自选A、B、C、D试卷分等级考试等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及学生参加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制作等项活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编辑、有机结构模型和动画制作;有机制备与有机合成实验装置的安装与调试。5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有机化学教学开展了多种应用软件渗透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教学研究及试点,收到较好的效果;6、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002年德国专家到我院参观访问,介绍了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包的教育培训模式。我院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系统研究,借鉴了他们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把有机化学课程设计成“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两个培训包,其中“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培训包”由“烃”、“烃的衍生物”、“高分子有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合成“四个培训包组成;“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培训包”由“基础操作”、“合成实验”和“开发实验”三个培训包组成。7有机化学教材建设自编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指导书实验教材1本,并在学院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和制药专业使用,效果良好。8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根据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制定了本教研室有机化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案,采取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教研室学科组评价、教学督导组评价,实施后收到较好效果。9有机化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按照“引人与引智结合,培养与培训结合”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2年以来新进2人,聘请2人,读研5人,培训进修3人,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水平。10、主要教研教改成果如下:金长义:(1)“构建现代化的高职课程体系”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2)“个性办学: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策略选择”发表在改革与战略(核心期刊)2005年第9期(3)“新形式下职业技术教育应树立新理念”发表在高教论坛2003年第6期(4)“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挑战与行动”发表在高教论坛2005年第4期(5)“新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发表在高教论坛2005年第5期张良军:“顺应大脑生理功能 改进化学教学”发表在教育与教学研究一书 何际泽:论文网络模块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试验研究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四届优秀论文评审中获二等奖,2002年10月。 余希成:自制的烷烃多媒体课件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中,获贰等奖。学生:“首届全国化工操作技能比武大赛”及“全区化学技能大赛”、“全区大学生化学化工论文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以上10个主要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解决了教学内容体系架构问题,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清的教学工作思路,形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方案的形成和实施大大地提高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水平,提高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深受学生欢迎和教师好评,得到了同行专家和学院的充分肯定。为此有机化学课程被学院确定为精品建设课程。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来,本课程组教师年度考核优秀的有6人,其余人员均为良好;有5位教师自2002年以来获得过“优秀教师”称号,受到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表彰;本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较高,在学院开展的教学质量考评中,张良军、余希成、何际泽、谢威等教师多次获得A等(优秀等次)。 目前,教学队伍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敬业精神。其中,课程负责人张良军副教授已有将近20年的教学和教研工作经历,在有机化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为学科带头人;学院院长金长义教授为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承担及组织指导各级各类学术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主持及参与了多项省级教研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余希成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长期担任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工作,是学院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中坚,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何际泽教师涉及化学、环保和安全三大学科,是中青年教师中的教学业务骨干。 把好教师“入口关”。一是把好教师“入门关”。对新进人员,严格按照人才引进标准,组建专门考核班子,进行全面素质考核。考核分三轮进行:学院人事部门预选、系部聆听公开课、学院面试复查。二是把好教师“主讲关”。新教师进校后,首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高等教育与WTO、现代教育技术、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通过考核;三是,安排跟老教师系统学习课程教学(以听课助教为主);四是,所有新教师(包括聘请的“双师型”教师)走上讲台主讲一门课之前必须通过试讲,试讲合格方能“上台教学”;五是,学院系及教研室还经常组织人员进行听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新教师加强培养,让青年教师得以更快进步,最近两年目标是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主讲教师。六是,课程组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提供机会。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全院举行的讲课大奖赛,进入实验室担任实训教师,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大的舞台。 4.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学历提升计划”、“业务培训计划”,“引人与引智结合,培养与培训结合”,加强“双师”队伍建设。2002年读研5人,培训进修3人,从大提高教师队伍水平。5.学院对精品课程建设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有可靠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有机化学课程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类、异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合成和应用,学习书写和命名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培养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仅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基础,也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课程。本课程适用于高职高专化学化工类和食品生物制药类各有关专业,也可供环境、安全等专业学生学习参考。 有机化学课程自学院的前身成立于1956年的广西轻工业学校和成立于1958年广西南宁化工学校成立时起,就一直开设至今,是我院开设时间最早,培养学生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实训经验最丰富的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课程开设有5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是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院在有机化学教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三次较大力度的改革。 在19601962年和19791982年两度升格为本科院校,本课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先后有多位高级讲师和副教授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主要采用本科教材组织教学。选用的教材有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有机化学(恽魁宏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3)和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有机化学(天津大学与华东石油学院合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9)。 1978年和1982年两次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重点中专;1993年经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广西省(部)级重点中专;199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在国家级重点中专期间,有机化学一直是轻工、化工两校重点建设的基础课程,是化学工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生物化工、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业分析、硅酸盐工艺、食品工艺、制糖工艺、造纸工艺、生物制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一时期选用中等专业学校教材进行教学,主要有混编版有机化学(第二版.邓苏鲁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4)和分编版有机化学(刘文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6)。有机化学实验全部采用自编教材。 2003年升格高职院校后,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我院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已完成了由手工编写教案电子教案多媒体教案网络教案的有益尝试,实验实训也按基础化工单元实行了模块化设置,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闭卷、开卷、半开卷、撰写学习型论文、学生答辩、学生按能力自选A、B、C、D试卷分等级考试等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阶段,有机化学选用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组织教学,主要版本有有机化学(张法庆主编.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7)和有机化学(第二版.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有机化学实验部分主要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化学试验技术()(丁敬敏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和化学试验技术()(马虹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同时食品、生物和制药类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则选用自编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效果良好。目前,有机化学教学正在向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主要由烃、烃的衍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四个模块组成,教学过程则由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异构和结构、制备与合成、理化性质、应用等模块组成,教学手段则由教师辅导讲座、典型例题分析、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和模拟试题五个模块组成。课程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受学生欢迎。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是为化工、食品、制药等各专业学习后续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本校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高技能)人才。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服务化学化工类、食品药品类专业。 生源主要为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的学生。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工科化学化工类、食品制药类专业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结构与异构、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制备方法与合成线路的选择、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为后续学习相关课程,如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制药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机化学是基础化学的一个分支及重要组成部分,它专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类和命名规则,系统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方法,以及培养重要有机物的合成技能与技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基础,也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一种重要工具。 作为入学后先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研究探索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二、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课程目标)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异构和命名方法;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备、工业制备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 3能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制备方法与合成线路的选择、结构推导等内容; 4培养和发展一定的空间想象和表达能力,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空间结构以及反应机理,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深造能力; 5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这两个能力的提高对学好本课程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难度较大。从这一特点出发,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贯彻高职高专“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基本要求,教会学生“会用”的实际应用能力。 3本课程是大多数工科化学化工类、食品药品专业的必修课程,各专业的要求虽不尽相同,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共同性的基本内容为主线,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增减内容。 4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应用,加强训练,以培养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观念。 5本课程为入学后先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四、教学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事,教学生与人交流共事; 2实事求是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由浅入深,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3启发式原则:贯彻启发式原则,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实训课程,特别是生产实际; 5直观性原则:运用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教学,注意静态与动态的互动。 6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命名、制备方法、性质及应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化工、食品、制药等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有机化学理论和方法。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本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主要分四部分,理论与实践并进1烃:介绍烃的分类、结构、异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等基础知识; 2烃的衍生物:介绍烃的衍生物的分类、结构、异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等基础知识; 3杂环化合物:介绍重要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理化性质; 4高分子化合物:介绍天然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类型、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和重要应用。 课时分配为:知识模块学时数烃30h烃的衍生物38h杂环化合物4h高分子化合物6h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式结构,理论与实践并进,可弹性选择”的组织方式。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完成了基本的、常规的教学内容后,根据各专业具体需要,选择相应知识模块。目的是拓展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践中更能直接地运用。 一般化学化工类80学时,食品生物制药类70学时,另加12周实训。详见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辅助授课。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烃及其衍生物的命名、性质;难点:有机物的结构及制备合成、反应机理。解决办法: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座、典型例题分析、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和各章模拟试题的“讲”“学”“练”“作”“考”等多次反复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则通过展示模型、制作3D动画模拟等方式加深认识;有机合成以典型产品商品为合成为例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注意四个环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认真备课。理出讲课的思路,写出详细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精选教学内容;处理好讲课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分工与配合),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突出高职特色;重视讲课典型例题的选择;明确重点,分清难点,各个击破。2认真讲课。注意讲课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注意启发式教学,加强空间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以应用为目的,精选例题和课堂练习;正确而灵活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讲课内容少而精,讲课方式灵活多样,讲课语言准确生动。 3及时辅导。课后布置适量的复习思考题、课堂练习题、综合作业题,并及时跟踪辅导,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运用网络资源提供在线答疑,为学生提供学习、复习和发展空间,并运用电子信箱及时收集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考核总结。考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督促学习复习,查检教师教学,了解存在问题,总结提高,我们非常重视学习中的“过程考核”。 通过这些环节和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通过实训,掌握玻璃工艺的基本操作和仪器的安装、测试等操作; 2.通过实训,掌握过滤、蒸馏、精馏、萃取、离心分离、干燥等基本有机单元操作的要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机实验项目事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单元操作仿真系统,讲解清楚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熟练掌握之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效果事半功倍。 无论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看,还是从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看,我们都需要认真设计和精心组织好有机化学实践教学。实验课是有机化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握: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交叉并进,理论服务实际应用;2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约占50%(含两周综合实验);4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巩固、加深与提高;5我院运用有机化学实验三步实验教学法,由“多媒体投影讲演”“有机化学仿真实验”“实验室动手操作”三步构成,教学效果显著。 根据以上思想原则,我们精心安排学生实践,各种途径和形式综合与灵活应用,很受学生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设计的思想:按照“基础训练单元合成实验研究开发实验”的模式设计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具备重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基本技能。从推广两届的情况来看,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达到了高职专业学生“必需”、“够用”和“会用”的实验技能培养目标。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玻璃工艺:,包括玻棒玻管的切割、熔封、弯曲、拉伸、玻璃仪器的装配等。一周(17.5学时);有机合成:简单蒸馏工业乙醇的提纯 4学时; 简单分馏工业丙酮的提纯 4学时; 八角茴香的水蒸气蒸馏 5学时; 乙酸乙酯的制备(考核实验) 4.5学时。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课程组织形式:玻璃工艺为指导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练习考核内容当场点评评分; 合成实验:教师讲解仪器安装仪器检验实验交验产品评分。教师指导方法:多媒体讲解示范实验室讲解注意事项提问并回答问题实验现场指导计算机数据处理批改实验报告及评分。4-2-4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指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为考核内容,实行全过程考核;考核方法:考核采用赋分制,按实验预习、提问问答、仪器装配、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作风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每处错漏扣510分,现场亮分,下不保底。4-2-5创新与特点本实验的亮点之一就是全面整合了一个大课题,细分为十个专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通过查取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指导下经充分论证后进入实验室组织实施。开发实验:茶多酚的提取与纯化技术共分十个专题: 第一组: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技术综述;第二组: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组: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技术方法比较;第四组: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技术工艺流程;第五组: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技术工艺参数研究;第六组:茶多酚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第七组:茶多酚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作用与应用研究;第八组:茶多酚的保鲜作用研究;第九组:茶多酚的美容保健作用研究;第十组:广西茶叶生产与销售情况调研报告。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教材使用与建设:目前,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主要有基本教材及其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有机化学实验计算机仿真实训等。使用教材(高职高专教材):1、有机化学(张法庆主编.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7)2、有机化学(第二版.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化学试验技术()(丁敬敏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4、化学试验技术()(马虹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5、食品、生物和制药类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则选用何际泽老师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效果良好。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料:1、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何际泽编制;2、有机化学网络教学课件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余希成编制;3、有机化学实验仿真操作系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余希成、何际泽等合编。实践性教学环境:1有机化学专用实验室4间,标配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批;2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配备60座位,多媒体投影1套、网络设备1套);3有机制备与合成工艺实验室2间,化学试剂丙酮、甲醛、无水乙醇、冰醋酸、氨水、纯净水生产装置各一套;拥有有机化学实验室和一批实验仪器设备,可以100开出有机化学实验;拥有化学试剂生产车间,可以生产无水乙醇、丙酮、甲醛和冰醋酸等有机化学品,为学生提供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同时,与区内大型集团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南宁化工股份公司塑料厂和河池宜州市广维股份公司有机厂是我们的课程协作单位和参观实习签约基地,实践性教学环境良好。网络教学环境:我院校园宽带网已经开通,石油与化学工程系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仿真网络实验室,有机化学实施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条件已经具备,并日趋成熟。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形式与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有机化学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是由内容决定的。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学习,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 (1)黑板板书讲授-少部分内容授课教师借助电子教案利用黑板板书教学,深入浅出,由表及里,自由布局,即席发挥,可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课件授课-全体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大量节省板书画图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媒体信息,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讲解细微入扣。同时多媒体技术制作大量的配套课堂练习,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3)网络授课-部分内容教师应用网络技术授课,增加信息量和互动效果,特别是3D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复杂有机结构变得活灵活现,灵动起来了。达到了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手)的有机结合的良好预期效果。 (4)实验指导: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通过实验前指导、仿真训练、实验过程中的跟踪辅导,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应用:(1)全面实行电子教案备课,并每年要求补充、更新1/4以上;(2)普及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直观形象进行课堂教学。(3)制作网络授课系统,实行讲、学、练、问、答、考无纸化。(4)配备专用的仿真实验室,加强实验前的实验指导,教师 讲授要求具体、准确而生动,处理学生的实训操作失误迅速而准确。教学改革:(1)教案和教学手段改革-实现了由手工教案电子教案多媒体教案网络教案的改革与完善; (2)实践教学改革-取消随堂实验和性质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集中精力用二周时间掌握玻璃工艺技术和有机物制备合成的典型单元操作技术,达到“必需” 、“够用”和“能用”的培养目标。 (3)考试制度改革-本课程一改从前单一的考试制度,全面推行灵活多样,富有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新型考试制度,考试考核方式有闭卷、开卷、半开卷、撰写学习型论文、学生答辩、学生按能力自选A、B、C、D试卷分等级考试等试点,实训课理论考试用多媒体投影抽题当众回答问题,现场评分;动手能力考核采用赋分制,每处错漏扣510分,现场亮分,下不保底。授课规模:每届在600人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多年来有机化学课程是学院的一门经典的、精品课程,许多改革和试点都走在了学院各门课程改革的前列,特别是全部制作完成了多媒体课件,且多媒体课件在学院的抽查评比中获得了全院通报表扬,部分内容制作了网络课件,自编了实习实训指导书,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督导意见:有机化学课程是我院化学化工类、安全环境类、食品生物技术类和制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学督导和广泛的调研,学院督导办公室认为,有机化学课程具有一下鲜明的课程特色:1、有机化学课程组全体教师治学严谨,教风优良,在课程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实验指导等诸多教学环节上做得很好,在学院起到了示范作用。2、课程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教研成果成绩显著。该课程组先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撰写学习型论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考试考查制度改革、实行实验指导教师制等多项研究课题,课程受益学生广,课程改革起步早、起点高、效果好。3、课程组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智慧,完成了从手工编写教案到电子教案,从电子教案到多媒体教案,从多媒体教案到网络教案的三级跳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推陈出新,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特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4、课程组在有机化学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