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城郊农民市民化途经研究以成都周边为例Research on Urbanite Ways for Rural Populations in Near SuburbsUsing the Outskirts of Chengdu to Probe1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人同意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南财经大学。本人完全了解西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财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特此声明。学位申请人:年 月 日中文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的发展突破传统的等级体系框架,正在形成崭新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和空间格局的急剧变化,对传统的农民身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大多关注全球或区域大尺度范围的城市化空间扩散组织结构及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新经济全球化将对传统农民朝着市民化方向演化将产生的影响以及市民化自身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将如何演化,展开的较少。这虽然符合西方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但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造成了理论成果与实际发展状况脱节的境地。尤其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城市发展既面临着全球经济重组的机遇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快速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城郊农民,其市民化进程既反映出最近我国内日渐高城市化(超过50%)的趋势,也代表着前所未遇的一种传统农民面向市民化转型时,社会身份认同的公共管理动态,而这当中所涉及的学术手段与应用途径,都值得及时加以摸索与探讨。国内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从总体上看,大陆学术界对失地农民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失地农民的各个方面,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逐步深入,这些理论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切实加强了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但是笔者认为,国内学术界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当中,几乎难以找到应对这类相关实践性问题的专门论述,更没有分析和解答这一在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非常规现象从而给未来服务型政府的新管理与服务思路提供参考的著述。结合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首府成都市本地化的特点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实践的理论研究,针对此种具有普遍性的非孤立社会现象,按照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加以反思和探讨,从而归纳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顺利地将农民转型为市民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围绕这一转型展开公共管理尝试的努力方向,就显得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城郊;农民;市民化;成都AbstractAbstractUrbanization has been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y system and taking up a new socio-econo look globe-wide since 1980s. The old-style personal identity amongst rural population has also got great impacts from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 urbanization in a dramatic way. Most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of study, here and abroad, are focusing their works on the urbanization tendency and rules for its development besides subjects related to 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levels of socio-econo development indigenously. However, it is almost a blind-spot in previous studies as it concerns to those possible routes via which rural population could manage to get themselves fit into urban lives and make themselves qualified citizens smoothly and quickly without being discriminated. Judging on the recent urbanization situation of China, those rural populations, newly set their first leg in cities, are much stressed and challenged by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ypically in economic aspects. Still to be further urbanized (already over 50%), this society desperately pressed the concern party of this paper into a seemly unprepared social identity. Hence, in the view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ers, there are urgent needs to sort out ways for these people as to help them melt into urban lives without traces, now.The majority of researchers in mainland China are doing works on landless peasants and farmers, which may, in a way, contribute to the proceeding urbanization happening in this country, while providing some basic references for the policy-makers in this concerned field. But the rights preserving system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be homogenized as normal citizens as a whole in cities, there are still much to do, which inspires the author to indulge deeper and deeper in it. From the archives and papers available at hand, this author believe there is so few information in relevant aiming a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not to say find out ways to help the peoples government serve the public and manage the common welfare system through writing, analyzing and answering more on basis of this critical development stage that China is experiencing at the moment. To do so, the government seat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is picked out for sampling and studying on this issue, in where the author lives and works. It should be of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hat we facilitate those rural populations to get mobilized and assimilated into the big story of the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ademic methods commonly fostered in public management.Keywords: Rural; farmers and peasants; urbanization; Chengdu目录目 录1.绪论. . .1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1选题背景. . .11.1.2研究意义. .11.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3章节安排. .21.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32.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52.1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等概念解读.52.1.1城市化. . .52.1.2农民的市民化.62.2国外有关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研究. .62.3国内相关研究分析.72.4本文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关注侧重.83.农民市民化的两大理论视角. .93.1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93.1.1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然性. . .10 3.1.2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103.2失衡利益格局下的农民市民化. .113.2.1非均衡利益格局中的城郊农民. .123.2.2城郊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虚置. .133.3公权视角中的农民市民化.143.3.1当代乡农的社会权利实况. .153.3.2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在于平权诉求. .174.成都城郊农民市民化实证研究.194.1成都市经济社会的新近背景统计数据.194.2成都的城乡一体化概况.204.3成都城郊现代化演进中的农民市民化的基本路径.214.3.1城市工业企业迁移.214.3.2高校扩建新校区.224.3.3城市人口“住在郊区” . .224.4郊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特征.234.4.1非市场化的资源整合.234.4.2二元格局下的城市化景观.244.4.3外力推动的社会转型.254.5成都城市郊区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状况.274.5.1村落及人群的取样说明. .274.5.2样本中的无地村民就业状况.294.5.3农民所面临的生活状况.314.6土地租赁和流转所带来的特殊农民群体状况.334.6.1产业转型:“种粮种菜不如种房子” .354.6.2职业取向:“我们农民就是喜欢自由自在” .364.6.3社区共同体:“我们村民与外地人都很少往来” .375.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两大关键途径.385.1重建城郊农民固有的社会资本.385.2促进城郊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的发展. . .416.结论.49参考文献.51附 录.531成都郊区三村农民问卷调查表.532.农民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计算方法.553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59致谢.60611.绪论1.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城市郊区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处的背景,是所涉农民经历和实现市民化转型的自然区域和社会环境。无论是从地理形态上还是从行政区划上,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城市郊区” 概念都相对模糊,缺乏清晰的界定和范围:通常是指城市既成空间体系的边缘地区,或者叫“城乡结合部”。 在这样一种有待深入定义研究的背景下,本文的关注对象伴随着国内日渐推的高城市化(超过50%)大势,代表着前所未遇的一种传统农民社会转型身份认同的管理动态。目前的文献资料当中,分析和解答这一在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凸显的非常规现象,并为政府的新管理与服务思路提供参考的著述尚不多见。1.1.2研究意义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探讨农民进城后的市民化问题意义重大,因为它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今,进城农民在社会犯罪群体中的比率偏高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农民能否顺实现市民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微观问题,更是制度设计层面的宏观问题。党和国家同社会各界长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国内学者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但由于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加之当前没有针对成都周边地区农民市民化的专门研究文献可参考,作者只能借助对成都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来加以探讨,力求能在这一公共管理领域为读者们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本文内容重在解决如下三大关键问题:1、在“三农”关联问题和城市化理论研究之间,厘定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其指导农民实现市民化过程中得以发挥作用的具体原理,同时力争较为翔实的剖析当前社会形势下,农民市民化所普遍遭遇的各类严峻问题;2、依托土地流转的宏观视角来展开对农民社会作用及其市民化演进现状的分析;3、多维度反思我国传统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出路,并且进行具体可操作的对策探讨,以期增强本文在公共管理学策论方面的可行性。鉴于这当中的探讨难度,笔者尽力尝试在本文中结合个人所在的成都市周边郊区农村特点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实践的理论研究,针对此种具有惯常性的非孤立社会现象,从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加以反思和探讨,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归纳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顺利地将农民转型为市民的多种途径,以便在未来围绕这一公共管理领域能够摸索出更多可供尝试的方向。这令本文的内容在研究价值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1.2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以面临城市化抉择的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借助文献研究手段,通过CNKI数据库、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Internet搜索引擎,以及源自英国Luton University和美国Kansas University、 Boston University等高校同仁们所提供的一些相关图书、期刊资料和学术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理论参考。再者,就是收集各种成都周边的近期相关个案来加以分析,从而以个案综合的形式将农民、城镇化等一系列公共管理热点情况进行串接后,再进一步提炼要素和总结经验。1.3章节安排 本文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总共分成了如下所说的六大版面部分来探讨成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选择上,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一些可能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其文字表述主要着眼于介绍相关农民市民化的概念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常见理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化、市民化等相关概念。其次,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研究、分析与比较。最后,介绍了本文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关注侧重点。第三部分为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行了概述;其次,从公权视角出发,分析了失衡利益格局下的城郊农民市民化现状;最后,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民市民化出路所能够带给今天公共管理研究层面的启示。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成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实证研究。在采用的研究手段上,以成都近郊的三个村落为取样点,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工作,面向本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诱因进行深度剖析。第五部分内容探讨的是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各种可行途径,以及城镇化就业挑战下的郊区农民求职应对出路,尤其重在提高城郊失地农民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针对城郊农民固有的社会资本模式进行解构与重建,也为其就地转型为居民的社区安置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第六部分为笔者归纳出的主要结论和本文在研究的内容上尚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作为第一个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在就业与分配政策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创新,着眼于以强化失地农民进城后发展谋生能力和融入城镇生活方式为核心,内容聚焦农民求职渠道和就业培训支撑不足的顽疾。在经济宏观层面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带动就业之外,微观教育层面更注重引导和疏通就业渠道,争取尽可能地按需提供就业培训。另外,薪酬保障和就业福利激励机制也都能够使来自农村的员工在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中,较为稳定和长期地与企业实现利益的共享以及身份与价值的认同。第二个创新点在于本文探讨了城镇化以后,与农民住房相关联的政策创新,以适应进城农民的安居诉求。笔者建议根据城镇化进程,兼顾房产开发速度和土地供应状况,强化对进城农民安置房的供应保障,并恰当运用不同的政府财政、地价和税收等金融杠杆来加以长效调控。第三个创新点是考虑到城郊农民融入城市时,不容忽视他们所面临的市民身份认同这道难题。在这个方面,本文的创新点侧重于公民融合策略,即围绕着权利和机会的均衡机制来设定社会融合思路和创新公民融合途径,从户籍身份、职业、安居社区等方面的认同,一直延伸到组织与管理的理念认同,进而全方位助推和巩固城郊农民进入城镇化社会生活以后的主人翁地位。最后值得一提的创新点是农民市民化的空间载体创新。本文通过成都市的城市工业企业迁移、高校扩建新校区,以及城市人口“住在郊区”等公共管理途径,对人口合理集聚的时间手段来加以了深入探索。这些途径对城市化过程中所能够吸纳的农民数量有着巨大扩容潜力,而且也有助于降低市民化的公共管理成本。同时,在这些空间载体当中,农民和当地市民之间社会联系密切、文化差异小,因而有利于融入城镇化的社会生活。难以否认的结论是:实施城镇集群化和同城化发展,加快城市人口反向扩散进入城郊农村,借以形成城镇群(圈)内各城镇功能分工、产业定位互补、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人流物流畅通快捷的同城化网络,势必为农民的市民化带来强大驱动力。当然,本文难免仍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迷茫,并不是简单源于经济困局、社会或自身文化层面薄弱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公众心理学、生理环境学之类的复杂效用也都在左右着郊区农民市民化途径的实现状况。笔者自知学识有限,挂一漏万之处想必也是难逃的,祈请大家多多包涵和指点。而且,笔者对这一课题的探讨仅限于成都周边比较熟知的三个郊区村落,在取样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能够顺利说服每位读者,也确实自感很是不揣浅陋的做法。2.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2.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2.1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等概念解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的快速发展,益加凸显出了城乡二元体制格局的深刻矛盾。它既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许多亮点,也存在着让人困惑的诸多难点;既是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热点,又是多种社会矛盾冲突的集中引爆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城郊农民,在得到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身份转型障碍和社会风险,他们在告别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而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主观还是在客观层面上,都还存在着诸多矛盾纠结和实际困难。城郊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和融入是长期再社会化的过程,既是身份和职业的非农化,也是对城市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学习和参与,甚至还包括在城市环境中接受并形成新的社会意识、生活态度和市民性格等方面不容回避的过程。总之,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者。2.1.1城市化当代中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结构模式,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结构模式转换和过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地域空间规模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脱离耕地,进入二三产业,融入城市生活。从世界城市化的实践来看,世界上存在着三种类型:“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二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三是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美国的城市化与思考,/gylw/gyclzhlw/491103.html当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是滞后的。其主要论据来自于国内外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但是,笔者却认为中国21世纪的工业化和英国19世纪的工业化之间,显然差异太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早已削弱,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在大大提高。因此,用不同时代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果缺乏可信度。当前城市的规模纵然突飞猛进,但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农村依然有大量农民人口的劳动力无法转移,进而构成了对城市化进程的一定障碍。2.1.2农民的市民化对于农民市民化概念的界定,学界各家都从不同层面给予了一定的解读。学者姜作培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业生产活动,来到城市进行非农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地位、身份、价值观、生活生产方式及交际方式都在向城市市民转换,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王进:南宁市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宁建筑科技大学,2008郑杭生则认为:“农民市民化主要是农民角色集全面转型为市民角色集,通过自身增能和外部赋能来适应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农业科学,2005,(4)总体而言,上述这类的学者们都认为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认识到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单纯的农民户口、工作及住所的变化,而是囊括了农民市民化后的安置问题、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问题和自身综合素质等很多问题。”计坤: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3年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因此,农民市民化包括了准非农业劳动者(主要对象为外来农民工和城中村村民)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劳动者。就本文所研究的农民市民化而言,指的是在成都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而令被征地的农民在身份、地位、社会权利、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向着城市市民转化,最终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2.2国外有关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研究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农民市民化问题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在下表2-1当中,笔者选取了英、法、日三国的农民市民化情况来为读者们略作分析和展示。2.3国内相关研究分析目前,国内的众多学者们业已从人口学角度、心理卫生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和社会保障等角度对这一课题着手进行了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结合具体的本土环境来完成了许多的实例研究,如周佳瑜就曾对宁波市的农民市民化状况问题及成因加以了探讨,并提出了她所主张的应对措施:“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用代际转移的方式推进农民由两栖转移过渡到永久性转移。”周佳瑜:宁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此外,腾学琴也曾以平凉市岭炯区柳湖乡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推动郊区农民市民化的指导思想、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腾学琴: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还有一位叫杨海燕的学者,她从角色市民化和身份市民化两个角度着手,“对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界定,着重突出转型期特定的阶段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探索农民市民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杨海燕:转型时期东南沿海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0另外,学者李培文认为的是:“农民市民化并非简单的城市地理上的扩张,如果不能较好的解决征地、保障、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就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李培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07)凡此等等,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2.4 本文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关注侧重作为我国多年来备受争论的“三农”政策必然后果,以及城市化和土地财政不断倒逼出的特定历史阶段中的普遍社会现象,农民市民化不仅体现在身份、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还表现为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除了相对于公共管理政策层面的农民市民化关怀,本文所着眼的重点还倾向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农民市民化的概念从狭义角度分析,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农民获得和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及合法身份的过程,包括选举权、居留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的转变程。无论站在上述哪一个角度上来看,农民市民化都不是单纯农民户口、工作及住所的变化,而是涵盖了安置问题、生活与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问题和自身综合素质等诸多问题的一个浩大工程。3.农民市民化的两大理论视角3.农民市民化的两大理论视角3.1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3.1.1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然性城郊农民的城市融入是一个动态的调适过程,是这一社会群体的再社会化。但是,总体而言,农民群体的收入低,积蓄少,整个家庭在应对生、老、病、死等根本生活问题时的承受能力严重匮乏。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培训的稀缺则令农民在再就业方面所需的知识和劳动技能严重不敷使用,致使他们在职业转变与创业方面缺乏应有的能力,进而导致其融入城市的再社会化过程障碍重重。我们应该认识到,帮助城郊农民适应城市生活,使他们逐步融入新型的现代市民社会,实现传统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既需要让他们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状况,也需要帮助他们在城市二、三产业中就业,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甚至还需要给予他们以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顺利地导引城乡文明的交汇与各阶层的社会融入。像农民市民化这样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其重要内容和突出表现就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黄光耀:论16世纪英国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02(8)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看,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对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国内外的各类专业文献和众多学者大家们都不乏对“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的深入阐述,如陈映芳就明确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陈映芳;陆芳萍:公共教育与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探索与争鸣,2005(7)段成荣则强调说:“社会适应过程是流动者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并力图成为新环境正式成员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乃至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冲突、交流,最终达到融合的过程。”段成荣: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兼谈北京市流动人口问题 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无论上述那一种表达,反映出的都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必然性不容置疑。3.1.2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难题,其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难。国家现阶段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但迄今增收的效果都不明显。过去依靠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机已消失,那么过剩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向城市寻找出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农民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自身收入,同时也有利于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组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因此可见,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也就应运而生。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从土地上把大多数农民解放出来,并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借以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才能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和规模经营。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农民的收入才有可能得到提高。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在满足第三产业的服务需求的同时,农民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如此,不仅会有利于自身及后代素质的提高,还会更加有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现。 农民市民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村劳动力过剩长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由不能完全容纳剩余劳动力,导致部分农民不务正业,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把不法的碰瓷和乞讨当成了一个职业来做。这些都肯定是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进城后,因为我国户籍制度还没有彻底改革,导致他们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短时期内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而这部分人群的自身素养、生活习惯也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和沟壑。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进城农民从事的又是底层、劳苦的工作,而所得的回报往往要比从事同样工作性质的城市居民要低,难免就会形成被剥夺的心理。由此而导致一些人有着报复社会的变态心理,势必会对公共管理和国家治安稳定造成极大的隐患。3.2失衡利益格局下的农民市民化城市化作为城乡利益格局整合与重构的过程,旨在要让农民的利益得到增进。从这一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的实质是反映这一社会群体的权利和利益问题。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失衡利益格局中的城乡资源重组导致了农民利益受损,而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削弱了农民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他们向城市社会转型。所以,要想推动和促进城郊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就必须改变农民群体的不利地位和失利状态,帮助他们实现资源替代和能力扩展。为此,确立平等、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格局,对于改变失地农民的权益缺失现状。具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3.2.1非均衡利益格局中的城郊农民在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下,农民的特有身份烙印是同他们与土地捆绑程度相紧密联系的。“农民”的制度性社会身份特征,历来集中体现在这种“身土不二”的关系上。据有关学术文献的研究表明,这一身份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四种:1、血统家世先决型这类民众做农民是其世代相传,能够作为集体成员拥有土地,不需要其它门槛条件;2、受公有化的裹挟型此等农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以外,基本很难拥有其它生产资料,只能被政策裹挟着被农业支配以维持自身的生计;3、社会保障缺失型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致使他们纵然在城镇找到了非农职业,其身份也很难改变。故此,土地不仅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重要的是土地所产生出的劳动收益,更是他们及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和保障。一旦出现非均衡利益格局而导致农民的土地收益无法保障,那么要想让他们顺利地实现市民化进程也就全然无从谈起。3.2.2城郊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虚置既然农民的利益和土地密切相关,那么土地归属的变动肯定会对农民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鉴于城市化是城乡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所以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价值量大幅增长,势必有着相当丰厚的土地利益。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征地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实施的。可是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的集体补偿、地块选择、区位划定等,也都是由地方政府一手包办的,其赔偿土地价格一般都大大低于农民土地非农化开发所形成的市场价格。据有关调查显示:“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比例,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而农民仅占5%-10%。”路小昆:非均衡利益格局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12-2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更是鲜明地指出:“土地农转非时的增值收益,90%以上通过种种渠道变成政府收入或转移到国内外土地开发商手中。有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20%30%、甚至于80%都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路小昆:非均衡利益格局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12-28。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被虚置的状态,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与城市市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显然,当前的土地征收制度仍然沿袭了过去的行政强制模式,依旧还停留在过去牺牲农业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资源供给的观念层面。可是,这样就必然会形成极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比如,当前成都市很多的工业区、物流公司集中区、开发新区等,大都享受了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优惠为扩大办学规模,高校在城郊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建设新校区;为拉动本地区的GDP,房地产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商也获得了政策性的扶植等等,不一而足。虽则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地方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加了,而且各级地方政府美好的对外形象更是得以树立,然而城市化所需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却由失地农民来承担的,并且他们还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对等的权益,遑论真正实现市民化。3.3公权视角中的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是权利问题,可是他们和城市居民不对等的权利却阻碍了农民市民化及城市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城市与农村之间平等的权利机制,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公权,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3.3.1当代乡农的社会权利实况社会权利是人的社会价值得到积极肯定和充分发展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财产权、迁徙权、劳动权、福利权、受教育权等。它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平等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公民社会权利的公正赋予、制度确认和法律保护,不仅仅是社会正义与和谐之本,也是社会成员拓展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制度保证。以社会权利为视角来检视农民的市民化转型问题,既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我们从基本制度和宏观体制的层面上探讨促进农民市民化转型的现实路径。我国农民的权利现状“农民”原本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自然也就是一个职业称谓。在19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城乡分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俨然成了对立的群体。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民”首先不再是被当作一种职业了,而是成为了一种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社会身份。这样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相对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既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而且也保证了国家可以集中对社会资源的掌控和利用,为城市化发展积累必需的资金。然而,检视现状我们就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旧有的身份藩篱制度,至今仍将我国大多数农民群体排除在迅猛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之外。农民权利的诸类缺失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农民几乎没有了居住环境和户籍形式等层面上向城市居民的转化障碍,但实际上失地农民在本质上仍然保留着原来在农村里就养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享有城市公民的基本权益和权利,无形中被边缘化。具体说来,笔者总结其农民权利缺失的状况,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农民不能外迁而丧失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选择权从5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就严厉限制农村人口外流,不轻易允许农民进入城市。1958年,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颁布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如果农民要进入城镇务工或学习,必须要有相部门的录取或录用证明,或者派出所给予的准迁证明。当时在农村全面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然而它却在农民与市民之间构筑起一道身份鸿沟,使农民世代只能以耕作为业,既不能选择非农生产方式,也无从通过自由迁徙来改变生活环境。简而言之,农民被严格限制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成为了高世袭率和高同职率的社会群体。 2.社会保障体系外的农民缺少公共福利权社会保障是“人们遭受失业、疾病、衰老以及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维持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张玲: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与思考J.北方经济2004(2)它是由政府实施的公共福利事业,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生殖医学中心胚胎实验室技术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广东中山市教体系统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79人(第四期)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江西南昌动物园百花园管理所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卧式自动翻洗过滤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转让抚养权协议书范本5篇
- 2025年DVD播放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图书馆志愿者活动总结13篇
- 厉行节约演讲稿(15篇)
- 2025年临沂郯城县教育系统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13名)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环境污染与保护研究性报告
- 吸收塔及烟道内部检修脚手架搭建和拆除三措两案
- 公安机关行业场所培训课件
- 2024年安徽马鞍山马钢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关于桂花酒的一个传说
- 3.5画角【知识精练+应用拓展】四年级数学上册课后分层作业(人教版)
- 脑出血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 GB/T 36854-2018集装箱熏蒸操作规程
-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 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1-2-10
- gogo版开心学英语(三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单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