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doc_第1页
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doc_第2页
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doc_第3页
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doc_第4页
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继承与创新摘要:在柳宗元的诗歌中,既有如陶诗平淡自然的蕴藉之诗,也有像谢诗着意摹景的精工之章,还有似屈骚哀怨凄怆的酸楚之作;柳宗元从以上三位前辈的作品中均吸收了一些艺术养料,但他始终以“我”为主,既善于继承,又巧为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艺术。关键词:柳宗元;艺术养料;继承;创新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5-0092-03对于柳宗元诗歌,苏轼曾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12124他指出柳诗学陶。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十则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且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212他揭示柳诗似谢。南宋严羽评论柳宗元的诗歌,发现柳诗深得屈骚之精神,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3698严羽强调柳诗中的“骚怨”特色,认为柳宗元学习屈骚,将“骚怨”之真髓融渗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以上三位论者,所言非虚,但只强调了柳诗的某种风貌,今天我们研读柳诗,发现柳诗既有如陶诗平淡自然的蕴藉之诗,也有像谢诗着意摹景的精工之章,还有似屈骚哀怨凄怆的酸楚之作,也就是说,柳宗元从以上三位前辈的作品中均吸收了一些艺术养料,但他始终以“我”为主,既善于继承,又巧为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艺术。一、“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柳诗学屈骚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写道:“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托遗编而叹喟兮,涣余涕之盈眶。哀余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谅先生之不言兮,后之人又何望。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吾哀今之为仕兮,庸有虑时之否臧。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婾风之不可去兮,怀先生之可忘!”一句“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柳宗元感同身受地指出了屈原之所以能创作出离骚等光辉的诗篇,那是因为他的忠愤之气在胸中涌动,不表达出来不行。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实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屈原与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被放、被谪的遭遇如出一辙。他们两人出身的地点虽然是一南一北,但最终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却都是在洞庭湖南部地区这个楚文化次腹地的摇篮里成长壮大起来的。柳宗元与屈原同有“美政”理想。屈原在离骚的结尾说:“己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一与为美政兮,吾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的美政理想,其内容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改革内政,以法治为根本;对外,他主张联齐抗秦,保持独立。通过实施这些内政外交措施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而实现由楚国统一中国的最终愿望。柳宗元是“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追求政治改革,“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柳宗元的政治抱负、生活经历与屈原极其相似,因此他的创作接受屈原的影响也最深,他的学骚也就不同于别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屈骚的真正精神。在创作心理上,屈原与柳宗元两人都是以郁结怨愤之情,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郁结怨愤之情多是在极度抑制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反映在屈原的作品中表现为纷繁的似梦非梦的幻觉,如痴如醉的心理,诡怪奇丽的想象以及深深的追忆和反思。柳宗元十分热爱屈原的作品,他贬永州后,除了用诗体写了天对这一哲学论著回答屈原的天问,阐明自己对各种自然现象和一些历史传说的看法外,还“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创作了多篇优秀的诗作,他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屈原著作的有关内容,组成诗中词句。如:“长捐楚客佩,未赐大夫环。”(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界围岩水帘)“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汩罗遇风)“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离觞不醉至骚亭却寄相送诸公)“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在屈原的作品中,香花香草、虫龙莺凤等动植物反复出现,这大大地增加了其作的神奇浪漫气氛。柳宗元也创造了这类意象,但不同的是,他已淡去了屈原作品那层浓郁的神奇色彩,回归到现实社会的简朴上了。如柳诗中的跂乌、笼鹰、鹤鸽、桂树、橘柚、柑树、山竹等物象,已没有了楚辞意象的那种神光异彩,而表现为原汁原味的楚地风物。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柳诗学陶诗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歌有意效仿陶渊明,他的有些诗作的题目和陶诗完全一样,如饮酒、咏三良、咏荆轲等,所以柳诗与陶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相似之处,苏轼就曾将柳宗元视做陶渊明最好的继承者。他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12124苏轼以其诗人之笔,独具匠心地指出陶诗与柳诗外在质朴、平淡,内在丰腴、隽永的特点。当然,柳诗与陶诗既有相似之处,亦有相异之点,其所呈现的诗歌风貌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只是看到柳诗外在的平淡诗风,而看不到他诗中深藏的情感,我们就曲解了柳诗。我们不否认柳诗确有“淡”的一面,他在永州、柳州的部分诗作即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即便“平淡”“雅淡”之诗,都是在表面的“淡泊”之下隐藏着让人不易察觉的悲伤与忧郁。如渔翁一诗,从表面上看,那无心之云自由自在地相互追逐,似乎飘逸之至,但细一分析,诗人那被贬后的流落不偶之意也自在言外,其内心当是忧伤不已的。陶渊明的人生观基本上是道家的,所以在陶渊明的诗里,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平淡自适,柳诗中却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幽愤。如柳宗元的夏昼偶作云:“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宗元的这首诗意境似乎很幽闲,以至于好像完全超脱了苦痛。南方的湿热气候使人如醉酒般昏昏欲睡,诗人开着北窗就趴在几案上睡着了,这何等幽闲?一觉醒来,四周寂然无声,只听见山童隔着竹林敲打茶臼的声音,这又何等宁静!诗的表面并未有哀伤苦痛的表示,诗的意境乍看恬淡,细品起来却不难读出恬淡背后诗人心底的寂寞,这是寂寞之余的恬淡,是唯恐失去这种宁静生活的恬淡,与陶诗欣然自得的恬淡绝不相同。柳宗元没有陶渊明那种浑然忘我的自然观、人生观,他的人生观基本上是现实的、现世的,即使是与道家观念极为相近的佛学也不能完全消除柳宗元对于现实的执著、对于苦痛的不能释怀。在他的诗歌中,描写景物的时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是有距离的,是“隔境”,如“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因为对景物的精工描摹,而使人与景物自然地站在了对立的两方。寒月升起,泉水在竹间穿行,山鸟偶尔鸣叫一声,意境是寂静的,然而意象又是比较分散的,它们作为自然的存在并不与诗人的精神融和,只是诗人的主观精神的外射,所以在诗的底色上,依然是写作者无可排遣的忧伤与寂寞。只是这种忧伤与寂寞,在表面上看来并不浓烈,是淡淡的忧伤与寂寞,多数柳诗表现为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的特色,在这一点上,柳宗元确实是学陶诗的,他欣赏和学习陶诗的平淡含蓄之味。而究其根本,陶诗、柳诗的平淡含蓄之味,其实都与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快适度”有关,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儒家诗交相暗合。我们知道,人的情感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令人愉快的,消极的情感是令人不愉快的。悲伤、羞耻、恐惧和悔恨属于消极之列,是明显的不愉快的情感,而欢喜、骄傲、满意和尊敬属于积极之列,是明显的愉快情感。情感体验又有强度的区别,快乐可以从适意到狂喜,愤怒可以从微愠到暴怒,哀伤可以从惋惜到悲怆。另外,积极的情感并非永远和愉快相连,消极的情感也并非永远和不愉快相连;积极的情感如果过分强烈,超过一定的“度”,也可转化为不愉快的情感;反之,消极的情感,如果能保持一定的“度”,也可以是愉快的情感。所以,情感体验从弱到强的差异中,存在着一个情感“快适度”的问题。“当人们只是处于浅浅的惆怅、淡淡的忧伤中时,情感未达到高度紧张水平,对于实际功利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以单纯的鉴赏态度去体味自己的情感。而体味情感或多或少总能给人带来愉快。相反,当人们陷入极度哀愁之际,感到痛不欲生,整个自我完全被卷入,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损失,审美心境完全丧失,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快感和美感。”449这也就是说,对于艺术情感来说,“过”与“不及”都不符合快适度。“不及”,达不到激活水平,不能使人进入艺术世界。“过”,即过分强烈,则又使人处于紧张状态,退出艺术世界。作品抒发的情感适中,才能使欣赏者驻留在令其陶醉的艺术世界中。孔子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乐”和“哀”可以分成多个级别,“淫”是“乐”的极度,“伤”是“哀”的极度,“淫”和“伤”都不好,极度的情感对己不利,也让人难以接受,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才是一种适度而好的情感;我们用近代科学来解释,可以看出,这种情感由于其在大脑皮层中得到了缓解,所以能转换成一种有节制的、智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节制对写作者有用(太悲痛者表达不好他的悲痛),对欣赏者有益。所以宋人苏轼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这既是对文学前辈的交口称赞,又是一代文豪写诗创词的肺腑之言。三、“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柳诗学谢诗谢灵运和柳宗元都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谢灵运被公认为山水诗派的奠基人,其诗歌虽仍未脱离玄言诗的窠臼,但却以“富丽精工”的景物描写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诗歌创作道路。而柳宗元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两个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第一个发现这一点的是金人元好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十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其自注曰:“柳子厚,唐之谢灵运。”212在这里元好问既指出柳诗对“谢客风容”的继承与发扬最为得力,又揭示了柳诗的创作动力源于诗人的“寂寞”之心。谢灵运的山水诗,如过始宁墅、游南亭等诗,大都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柳宗元的山水诗,如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南涧中题、游石角过长岭至长乌村、与崔策登西山等也是如此。现各举一例。谢灵运的游南亭云:“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观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自发垂。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柳宗元的与崔策登西山云:“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连袂渡危桥,萦回出林杪。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筿。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生同胥靡遗,寿等彭铿夭。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谢诗自“时竟夕澄霁”至“已观朱明移”,写黄昏雨止后游南亭所见景色;自“戚戚感物叹”至结尾,抒发时光易逝,白发催人,疾病缠身欲归旧居的心情。柳诗自“鹤鸣楚山静”至“遥风递寒筿”,写与崔策登西山时经行的途径和登山后所见气象辽阔的景色;自“谪居安所习”至结尾,写被贬后的愁怀和暂得宽解的心情。柳宗元有时也变化谢诗的句意,把它纳入诗篇。如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源于谢灵运的“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又如柳宗元的“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首春逢耕者)源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将这些诗句细加玩味一番,便可看出它们的渊源。柳宗元对外物的关注可以分散他对于幽怨之思的深切感受,所以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有看似客观的描摹,从而形成他的这些诗作类似谢灵运用语精工的特色。柳宗元和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两位诗人以自己的才华在诗歌创作上分别开辟了不同的境地。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詹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艾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这是谢灵运的名作,全诗以“还”字为线索,细致传神地刻画出石壁一带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的湖光山色。“林壑”四句描写湖中晚景尤其生动,丛林山谷中飘荡着青纱般的暮霭。最后,诗人由眼前景转到对现实人生的参悟,在不知不觉中人情与物理交相渗透,得到了清静寡欲则外物自轻的心理平衡。诗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审美的距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纯客观的画面。在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景物中,我们看不到诗人的愁情怨绪,诗人笔下的景象多是写境而非造境,多是客观而非主观,是写生而非写意。但是和谢诗相比,在柳诗中我们更多的发现的是他的“幽”、“独”、“孤”。如:“孤生易为感”(南涧中题)、“孤赏白日暮”(戏题阶前芍药)、“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幽沉谢世事”(读书)、“况我万里为孤囚”(放鹧鸪词)、“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夏初雨后寻愚溪)、“日西独向愚溪渡”(雨晴至江渡)、“独钓寒江雪”(江雪)、“独立四顾时激昂”(笼鹰词)、“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