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doc_第1页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doc_第2页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doc_第3页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doc_第4页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内容,把眼光转向广阔无垠的社会和国家,使词成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同等的意义和价值,从实质上改变了“词为诗余”的看法,同时,也促进了词自身内容的变化。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五代和宋初专写艳情和离愁的旧藩篱,诸如抒情、写景、感旧、怀古、悼亡、送别、记游咏物、说理谈玄,凡诗歌所能表现的内容都能够写入词中,使词成为广阔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样式。如他的念妈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诗人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一首怀古词。前段写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色,用以烘托三国时火烧赤壁的英雄人物。后段写周瑜的英姿丰采和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空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成而不得施展的感慨。全词笔力雄建,感情豪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瑰丽江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在词中也都是首创。词的最后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是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但不足以掩盖充溢在全词中的豪迈精神。苏轼这首词久负盛名,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词的艺术特征,而这首词正是这种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词表现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针对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全,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希望能为国家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道词借写出猎,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激情。前段写打猎场面,有声有色,情景动人;后段从打猎引出“射天狼”的雄心,“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时冯唐为云中太守魏尚说情一事,以守卫边疆的卫尚自许,并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为保卫国家、抗击外族侵略的壮志和理想。象这类抒写抱负的词,还有南乡子、阳关曲等,也都表现了“帕首腰刀是丈夫”的豪迈气慨。苏轼某些描写爱情的词,感情真挚厚笃,格外动人。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这是苏轼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写时离妻子死去已经十年了。漫长的十年中,苏轼因反对新法而不得不离开京都,先杭州,后密州,守职屡迁,四处奔波,连到妻子孤坟上祭奠一下也不可能。而今自己年华渐逝。终至两鬓白霜,日趋衰老了,所以词的感情极其沉痛凄婉。全词用白描直抒手法来写,对亡妻的思念与自身遭遇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加深了全词的深度,这是和和其他婉约派词人的那种香艳轻软的爱情词完全不相同的。苏轼还有许多以写景为主的词,并在写景中寄寓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浣溪沙:山下半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迟。萧萧幕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游清泉寺后写。词中不但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滔边山林春色,而且由“溪水西流”的自然形象引申出老年人也可以象青年人一样发挥充沛的生命力,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村的生活的词。浣溪沙一组犹如一幅幅仲夏风光的农村风景画,活跃在其间的村姑、老叟也都形象鲜明,淳朴可爱。(二)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苏轼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完成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他把这个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词在北宋前期,即苏轼未出现于词坛之前,花间集以来的传统势力是相当顽固的。苏轼“以诗为词”对开创豪放词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他“以诗为词”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诗苑从谈卷一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苏轼也曾自豪地说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当“艳科”文人词泛滥之时,苏轼别立“豪放”一家,象异军突起,给词坛带来新鲜的空气,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豪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般是指呈现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而无所拘束的作品。1705年,苏轼在密州上任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写“壮词”的开始。全词描写了出猎射虎的豪情壮志,希望出守边疆,为国效劳,充满了爱国热忱。当时的外来威胁是来自西北的西夏和北部的辽。作者以射虎的孙权作比,抒发要求报国的强烈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本是主侵略的星宿,在西北方向,这是指西夏和辽。他用词来写这样新的题材,表明这样激昂的感情,洗涤了词中的浮靡之气,开拓了词的新境界。无好问曾赞道: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苏轼被贬官黄州后,便出现了写词的高潮。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这一时期。这首词描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赞美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雄姿英发,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风格豪迈,格调高昂,以纵横开阖的如椽大笔勾出了雄伟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长江胜景图,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景物描写有色彩,有声响,色彩壮伟,声响宏大,是“千古风流”的名篇,历来作为苏词豪放词的代表。苏轼词的豪放,并不仅仅表现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方面。有时议论纵横,笔力矫健,也表现了豪放的作风。苏轼赴任密州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寄给他的弟弟苏辙。词的下片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案卷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是回忆他们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又隐舍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相互倾吐满腔的块垒不平。这样的词读来回肠荡气,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婉约的格调。苏轼有不少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的词,大致都是这种作风。这种怀念亲人朋友的词以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这是他在密州的一次中秋之夜写的怀念苏辙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限,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融入了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还以理致胜,既富有人情味,又富有生活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性格,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包含了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祝愿彼此长寿,隔千里而共明月的乐观情绪。全词笔调奇逸,风格俊美,情由景生,想象飞驰。故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在他的三百多首词中,塑造了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抒写了慷慨峥嵘的政治情怀,描绘了明丽爽朗的农村田园风光,而写风景、写爱情,也笔墨飞动,不同凡响。无怪有人说,在苏轼笔下,几乎无事不可入词。词至宋代汇为大泽,苏轼有开拓之功,他创建豪放词派,影响所及,远非赵宋一代。(三)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摆脱了音乐对词的限制。词的体裁形式自苏轼以后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他敢于在音律上突破限制,使词更好地为扩大的内容和丰富的意境服务。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词本由和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自五代至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可唱的曲。到苏轼的词,他也未完全废弃词的音乐性,但他并不重视词的音乐性。他的作品,虽也有许多可歌,如蝶恋花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为朝云所歌;贺新郎的“乳燕飞华屋”为秀兰所歌。苕溪渔隐从话中说:“东坡改归去来辞为唢遍。使入音律;又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他取韩愈听颖师琴诗稍加修改,使就声律,作水调歌头”。这可证明苏轼本人也是懂音律的,但他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注意歌唱。因此前人多以苏轼不谐音律为病。晃补之说:“苏东坡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李清照在词论中也说苏轼词“往往不协音律。”这样看来,苏轼虽没有完全否认词的音乐效能,但确有摆脱音乐性的趋势。他并不是不懂音律,也不是不能作可歌的词,他的与人不同处,是为文学而作词,不完全是为歌唱而作词。这一个转变,是词的文学的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的体现。这是由他豪放的词所表现的内容,所抒发的感情,所采用的手法决定的,这自然要突破音律的限制。他虽说过自己唱曲“不如人”的话,但那只是自己唱得不如别人好,而不是说不会唱。他在许多词的序中都提到过作词“使就声律”,让人“歌之”。他的水调歌头在他一次登金山游玩时,就叫“歌者袁徇”临江对月歌唱。他在黄州作念奴娇词的同时,又曾作临江仙夜归灵臬词,当即“与客大歌数过”。可见苏轼词的“不谐音律”,实际上是由于词人“非醉心于音律者”。他的门人晃补之说:“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陆游说得更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