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_第1页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_第2页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_第3页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_第4页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全词翻译赏析生查子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作者小传】:牛希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牛峤之侄,在后蜀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后降于后唐,后唐明宗曾拜为雍州节度副使。【注释】:烟:此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罗裙 lu qn :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丝罗(丝罗):丝织物名。质地轻软,经纬组织呈椒眼纹,透气透光性能较好。译文: 春山的浓雾已渐渐散去,天上的星星也越来越稀,越来越小了,天快亮了。一夜的欢娱便成回忆,心境可想而知。看看自己枕边的人,月光淡淡的照在她脸上,化成了两行清泪在默默的流淌。 已经说了很多的情话,还是不足以表达那份不舍之情,又忍不住回过头来哽咽着说:“记住我穿的绿色罗裙吧,以后即便看到绿草也要想到我,从而去怜惜它啊!”赏析:这首词的题旨,就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可”(江淹别赋)之意,写情人伤别。不过,分手地点不在江滨,似在芳草连天的古道上。上片写别景,下片写别情,结句尤佳。分别的序幕在破晓的景色中揭开:远处连绵起伏的春山上,白茫茫的雾气开始收退,依稀现出黑黝黝的如画剪影;东方渐明,露出鱼肚白色,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天很快就要大亮,一个美好的春日即将开始,然而无情的离别时刻也逼近了。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清晓的晨光下,女主人公脸上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西斜的残月,照亮她的脸庞,映出一道道晶莹的泪痕,分外凄楚动人。一个脸部特写,以天边弯弯的残月衬托女子鹅月形的脸庞,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真是写景胜手。“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故俞陛云先生认为:“上首(片)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棉冷词格相似。”(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下片由景入情。执手歧路,细细叮咛。别泪拭不干,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语已多,情未了。”纵说了千言万语,也难尽几多情意。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成陈迹,此后是闺房孤灯、梧桐细雨,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未了”,情难了。过片“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栩庄漫记)白描如口语,却高度概括,简约凝炼。时间消逝得那么快,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征马长嘶、催上行程,泪眼朦胧,牵袂依依。女子狠着心肠转身欲别,突然,“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里,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怜芳草”即恋女子也。南朝江总妻赋庭草云:“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咏裙、草同色。杜甫诗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说睹景思人。这两句词化用前人诗句而翻进一层,把许多层的心情意思揉合进去,显得更为出色。从女子回身再追补的这句话中,读者可窥到女子内心深层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两情久长,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意不明说,又非说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转地指草指裙郑重叮咛了这么一句痴语。女子的情深如海,韧如蒲草,自在言外不喻之中。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景色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寄兴幽远,形象鲜明。这种联想,在古诗词中常见,如:见桃花而思人面,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其好处在于能巧妙而形象地刻划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牛希济在五代词人中以“才思敏妙”(十国春秋)、“词笔清俊”、“尤善白描”(栩庄语)著称。此词含蓄而深远,耐人咀嚼。这是一种临别时美丽的忧郁,词人文笔干净清澈,让人过目难忘。但这不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这也不是一首多么脍炙人口的大作。看到牛希济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他似乎是牛峤的亲戚。原牛峤与牛希济乃叔侄,均为五代词人。五代时期,虽历经前朝古文运动,但骈文过分奢华的文风仍盛行。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这是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对于当时浮靡文风的评价。牛峤的词就秉承这一风格,可谓十分艳丽。虽然与牛峤选题多雷同,但牛希济崇尚清新自然之风,其词多淡,清,绵,雅,属另一种婉约。上片写景,春晨薄雾还在山前弥漫,星星消退之前,月亮照亮了送别时的侧脸,让人动容的是天亮前的这一行泪水,为下文的情感宣泄做了铺垫。下片写情,无论用多少语言,有的感情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该走的人终将上路。而末句“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全文画龙点睛之处,也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后人始终无法参透:是将要行至远方的人回首郑重的承诺,我会记得你今天穿着绿色的裙子,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可怜脚下青青芳草?或者是送行的人在返时回头不舍的要求,你一定要记得我今天穿着绿色的裙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可怜身边的青青芳草?在依稀可见的淡淡忧愁之间,无论多少不舍与眷恋,相信温沉深厚又缠绵悱恻交织的情感已不经意展现。谁说离别一定要肝肠寸断?谁说再见注定是无期之盼?牛希济用生查子否定了这一论断。情到真挚,常相勿忘不需言明竟早已感同身受,最高明的写者也不过如此罢。简单自然造就了最高尚的情感,也造就了这一阙言情的极品。【赏析二】 恋人相别,自有一番难言的缠绵之情。此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上片写晨景,末句方点出“别泪”,为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张本。歇拍两句,从江总妻诗“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中化出,颇见构思之巧、寓意之挚。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牛希济生查子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相似。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勿相忘”之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 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栩庄栩庄漫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 起句春山乃是别之景象,亦是别之地点,烟欲收是春日清晨特有之景象,春天的山,绕着烟雾,一片朦胧静谧之感,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接下天淡稀星小仍是摹景之句,不过,与前句朦胧情境略微不同,有孤寂清冷之感。天淡,乃指清晨天空颜色素淡,未现霞彩,寓含时早,天未亮之意,故接稀星小实恰切不过,稀星仍挂于天,说明天未亮却欲亮之意。稀小二字用得极妙,有一股孤寂清冷之意,微微传出。远望,烟绕春山,抬头,天淡星小,不禁顿生寂寞清冷之感,与词人此刻的心境融合一体。接下句仍是写景,只不过已关接人事,残月脸边明,此句可解为残月皎洁如女子面容,亦可解为残月照着女子的面容,接下句来看,似乎第二种解释更为恰切,残月照着面容,欲见别泪。临有分别之意,临清晓三字给上阙作结,写别之清景,有寂寞凄清之感。 下阙写别之情。“语已多”三字可看出此女子对词人的殷殷情意。与李存勖如梦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柳永采莲令“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的女人公大相径庭,不仅临别时叮咛嘱咐,而且回首犹重道, 回首重道两个简单的动作,依依惜别之情可见,犹字乃还之意,已犹重,三字加深依依不舍之情,一临别女子不舍情态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