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doc_第1页
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doc_第2页
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阐述了科学和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来分析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科学,艺术,当代大学教育每当提到科学,人们脑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一串串繁冗复杂的公式和在实验室忘我工作,满头乱发的科学家;而每当提到艺术,人们想到的则是优美的音乐旋律,绚丽的画作以及那些潇洒浪漫的艺术家。这正如斯诺所说,“一方是艺术家另一方是科学家,并尤以物理科学家最具代表性。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存有敌意和反感,但大多数是缺乏理解。他们对对方都有一种荒谬的、歪曲了的印象。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情感的层次上,也难于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对此,我们不禁想问科学和艺术之间就真的如此风马牛不相及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科学和艺术的概念。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对“科学”有这样的解释:“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系统化的学问,它是以数学原理为基础,以抽象简化的方式描述对自然对象的认识。艺术则是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并表达艺术家、作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载体。从定义来看科学和艺术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学家依靠逻辑去整理材料,艺术家用感觉去看待世界。第二、科学追求真理,艺术则以审美准则作为直觉的价值取向。第三、科学诉诸理智,而艺术诉诸情感。从思维方式来看,科学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偏重于理性,严谨而缜密;而艺术则侧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感性,灵动而情绪化。可以说,科学和艺术是两个有着自己不同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尽管科学和艺术在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思维方式方面有诸多不同,但科学和艺术之间并不是独立和相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善良美丽的女神缪斯被西方人称为科学与艺术之神, 她是古老的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象征。而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在古代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它是整个地融合于全部文化之中的。如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集了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的历史文化,共305篇诗歌,不但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等传诵至今的优美诗句,而且还酝酿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涉及天文、气象、农业生产等知识,并闪烁着“有物有则”等理性之光。再如,先秦古籍中的山海经,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其独特的想象力和高扬人类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勇敢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全书三万多字还包含了我国古代地理、历史、博物、医药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我国中医、中药和水文、地理的先声。这些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献清楚地表明,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最初都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他们“本自同根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到了近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和新文学涌现的时代,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更涌现出了达芬奇这样兼具艺术天赋和科学天赋的时代巨匠。而到了近现代,科学的细化和分工,使得科学和艺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是一大批如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的科学大师都肯定了艺术对他们的科学创新所起到的启发作用,而且他们本人也都兼具极高的艺术素养。如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普朗克擅长钢琴,薛定谔是著名的抒情诗人。与这些科学巨匠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大师则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原理。例如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理解到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定义。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杜桑在其作品下楼的裸女中通过对运动的抽象表现来表述时间和空间,其中充满了他对科学的想象及强烈的兴趣。从这些科学大师和艺术大师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所产生的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从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电子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与普及,使人们的思维空间、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拓展,加之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科学与艺术也逐渐更多地相互发现了对方的亮点,日趋融合在一起。看看我们的身边,从以前昂贵笨重的大哥大到现在性能优良,设计精美的手机;从以前使用复杂命令的DOS计算机操作系统到现在画面绚丽,操作便捷,甚至可以实现触控操作的Windows7系统;从以前外观简单,能耗较高的老式汽车到现在设计新颖而又节能环保的混合动力汽车。这一幕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无不体现着科技和艺术的相互融合,也形象的揭示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综上所述,科学和艺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同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就如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所说的那样,“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实施的是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也和科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则是相吻合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总是偏向于科学和艺术的某一边,而不能把两者合理地贯通、融合起来。理工科学校的学生都比较重理轻文,甚至一些理工科的老师也持这样的观点,它们认为自己是学习科学与技术的,与艺术没有什么关系。艺术是小资的阳春白雪,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即使是去学习一些艺术方面的课程,也完全是为了混个学分。它们把爱因斯坦,诺贝尔等伟大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偶像,对艺术和艺术家及却嗤之以鼻。可他们似乎忽视了爱因斯坦,诺贝尔等科技巨匠在艺术领域也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而且他们也都非常重视艺术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的启示作用。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成就时曾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在事业上将一事无成”。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话语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离不开艺术,理工科的学生同样应该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文艺类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之间,他们认为学习艺术只需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和灵感即可,不需要逻辑思维,他们忽视了艺术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源于对自然界和生活规律的内在把握,如果没有这种深刻的理解,他们的作品就没有深刻的内涵,会显得十分乏味。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的作品之所以能几百年来令人们赞叹不已。不仅在于其作品的深刻艺术性,也在于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虽然科学和艺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正被逐渐弱化,两者之间的融合却愈加紧密。而目前我们这种过于偏颇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过于的偏重科学或过于偏重艺术都会将学生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限制了其知识面的拓宽,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与科学与艺术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要把科学和艺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培养专才,更要培养通才。科学和艺术有着自己独立而又完整的体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和融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对方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要双管齐下,把两者融合起来。让科学和艺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参考文献:1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二版。2蔡琴:从思维方式的协同看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