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泪水中.doc_第1页
行走在泪水中.doc_第2页
行走在泪水中.doc_第3页
行走在泪水中.doc_第4页
行走在泪水中.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走在泪水中 细读泰戈尔素芭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中学 邵其玲 邮编:315151摘要:泰戈尔的素芭塑造了一位美丽但命运悲惨的少女形象,对素芭的解读可以有很多方面与角度,我选择“泪水”这个细节去分析。素芭的出生、成长、生活、婚姻甚至是终老都离不开泪水,而来自于自身、父母、朋友的泪水恰是素芭的化身与象征。关键词: 素芭 泪水 象征阅读素芭,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素芭,这位遗落在人间,折断了翅膀的仙女在泰戈尔诗意的笔下演绎了这厚重的一切。再读素芭,新的感触油然而生。当素芭扑面而来,当你全身心地接触她时,她给你的感觉,你怎么样都“接收”不完,有时候会觉得手忙脚乱,甚至不知所措。因为她浑身都是宝,怎样解读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但是如果让我走进她的世界,我会选择她的“眼泪”作为入口,因为那一颗颗美丽晶莹的泪珠宣泄着素芭所有的情感,无论是愉快、温暖的还是悲伤、冷酷的。下面就随着“素芭的泪水”这一细节描写走进素芭的内心,解读素芭。琦君在散文眼泪与珍珠中写道:“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那是天使的眼泪。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了一粒珍珠。”泪水似乎是那么的晶莹剔透,集结了所有的苦难与美好,最终孕育了幸福。又有人说:“生命总是在自己的啼哭中开始,于别人的泪水里抵达终点。”医学上认为,眼泪有清洁眼球的作用,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激性反映,从胎儿时开始,就有了基础泪。于是,泪水就给生命打上了烙印,直到生命结束后,或许还有泪水在记忆你已经飘逝的灵魂。泪水又似乎是那么至关重要,永远追随着你,至死不渝。而在素芭中,素芭的泪水却兼而有之,既有喜悦,又有悲伤,非常重要,因为它似乎就是素芭悲惨命运的象征。当所有的情节、人物形象都淡忘、消逝的时候,独留那从未停止流淌过的眼泪。印象中的素芭由“眼泪”开始,那珍珠般的眼泪丝毫没有新嫁娘应该有的喜极而泣,也没有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有的只是“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但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当“考官”来审视她时“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为什么她没有初次相亲时女孩子有的羞涩?为什么她也没有身为新娘子的兴奋与紧张?因为她的泪水中仅有无尽的悲伤,没有其他这样的泪水并不是“突发事件”或是“偶然事故”,而是所有负面情绪的郁积,是所有人情冷漠的展现,更是所有内心情感的爆发。素芭的泪水源于自身。“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人了。”“好歹”两字就预示了素芭作为女子在当时社会的悲哀命运。女子地位的卑下,嫁妆多寡决定未来生活的社会风俗本来就已经够让素芭伤心的了,泪水在心里流淌;而自己又是一个哑巴,别人眼中的残疾人,似乎更加低人一等了,就更加伤心,甚至欲哭无泪了。虽然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可以说素芭是在泪水中出生与成长的,只不过这时候的泪水是无声又无形的。素芭的泪水来自父母。“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的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本来可以替自己遮风挡雨的亲人,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毫无亲情可言,对素芭的残疾非但没有理解、关爱、照顾,在遭到村人的谴责后,反而将自己的女儿远嫁他乡。而“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中”,“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父母无法给予她温暖,火热的心冷却了,只有眼泪伴随着她。无声又无形的泪水汇聚两行直流而下。素芭的泪水更发自于她的人类朋友。当素芭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亲情绝望时,唯一的人类朋友帕勒达帕好像向她伸出了有爱之手,“他因此经常与素芭在河岸边相见”,“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素芭也因为他,而有了喜悦的机会,有了幻想与期待,她似乎摆脱了泪水。但是好景不长,“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帕勒达帕漫不经心的回答让饱含温情的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仅有的温存,让素芭骄傲的她以为的爱慕瞬间化为泡影,彻底的绝望,仿佛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无出头之日。所以“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不止”这个词语将素芭当时的心声形象地传达出来。也就印证了当她被当成祭祀牲品时,“泪水格外流得凶”的情景。“凶”这个及其强烈的字眼的运用,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这时候,无声无形的泪水“发酵”成洪水,狂泻而出,“泛滥成灾”。泪水贯穿了素芭的一生,泪水中出生、成长、生活,结尾又预示着将在泪水终老。泪水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似乎就代表了素芭或者说就是素芭本人。而泪水的描写则成了素芭的命运轨迹,一直向前延伸泪水中的素芭是美丽的,更是悲伤的。在泪水迷蒙中,素芭离我们远去“乐”动课堂 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中学 邵其玲 邮编:315151摘要:音乐和语文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音乐的律动能带来语文教学的激情,所以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作为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而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关键词:音乐 语文 融合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应该是灵魂的震荡,应该是才华的喷涌,应该是思想的闪光。那么音乐是否能融入语文教学中呢?两者能否有机结合,让音乐的律动感染语文的激情,使之达到奇迹般的效果呢?我作了尝试,发现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确实会出现奇迹与惊喜。因为可以成为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 一、音乐是进入语文天地,尤其是课文情景的前奏曲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所以,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失街亭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如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播放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呀”,大气、雄浑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好汉们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的情景中,让学生对好汉有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音乐是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 音乐中,特别是流行歌曲,歌曲的谱写,歌词的填写,很多都融入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手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析熟知的歌曲,了解相关的手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如:祭司神殿征战弓箭 是谁的从前? 就在人潮中妳只属于我的那画面方文山爱在公元前 方文山的爱在公元前开头没有连贯的词语,只用了四个名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这是只有在诗中才会出现的独特用法,不多说废话,只铺设了一个场景发人深思,彷佛就像回到神秘古埃及,见证了遥远的过去。这让我们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六个名词的连用便勾画出一片凄凉、萧瑟的意境。所以在运用类似手法的文章、诗歌等的分析时候,可以从歌词引入,理解所运用的方法,品评课文内容。 再如:一部怀旧的电影淋湿了心情姚若龙最快乐那一年 通常的用法是雨可以淋湿衣裳,看一部怀旧的电影使内心更加伤感,用身体的感觉“淋湿”来表现,这就是通感(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以此为起点,讲解文章中运用的通感手法,感受课文。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中的荷叶荷花的清香本为嗅觉所感知,但为了把清香的若有若无、飘渺柔美、沁人心脾的特点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比作听觉可感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嗅觉转化而为听觉,将嗅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调动起读者多种感觉功能,启迪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和联想,显得十分传神。 而这恰是音乐给予的启示。三、音乐是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 音乐的旋律、曲调有时候应和着课文的情感主题,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理性地领会这些主题。例如教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插入播放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艺人阿炳灵魂深入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与地毯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两位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学生聆听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