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_第1页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_第2页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_第3页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_第4页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教育原点培养完整人 北京景山学校朱淑玲 shulingg 最近一群中国小留学生在美国 凌虐同伴 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一名学生的父母赶到美国 企图贿赂证人 也被拘捕 其中年满18的孩子 已被判终身监禁 这些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块手表 挂着窗帘的教室略显黑暗 天花板上突然出现一个移动的亮亮的光斑 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 老师也注意到了 光斑消失了 过一会儿 光斑再次在天花板上出现并移动着 老师走过去 拿走了用来反光的手表 对这个孩子的问题你会做出如何判断呢 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 父母是非观念明确 孩子就会有自己的底线 一个中国女孩郭蘅 28岁的时候 已经游历过35个国家 大学毕业后在知名投行工作了三年 又考入了麻省理工商学院深造 读书期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5年4月 在浴室里自杀身亡 郭蘅在微博中写道 我的同学 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 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 我终于发现 想要改变世界有多么困难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是否能够跟这些人竞争 跟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比 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中文 从她的微博可以看到 她的信念是这样解读世界的 如果我不能超越别人 我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当她付出所有努力都无法超越时 她认为人生没有了意义 人生没有意义 这个信念 让她本来精彩的人生就此 死机 郭蘅事件让我们重新思考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三观是多么重要 它是一个人信念的根源 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 人生意义 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 斯宾塞在他的 教育论 中提出了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的教育目的 斯宾塞认为 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应当围绕 完满生活 展开 这里所说的 完满生活 不仅指物质条件方面 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怎样培养心智 怎样对待他人 怎样做一个好公民 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进人类幸福等广阔内容 6S高效学习策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副所长 刘善循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九五 十五 课题 中小学生学习策略与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应用于研究 课题 科研成果之一 6S高效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活动的复杂的方案 刘儒德1997年 学习策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 学习方法 一般是指获取知识 储存知识及提取和运用知识的有效而具体的操作方法 主要涉及智力活动范围 6S高效学习策略 1 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 6 有效自我调控的策略 2 充满乐趣的学习策略 5 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策略 3 轻松又专注的最佳学习状态 4 激发内在潜能的策略 案例 老师问 想考哪个大学 学生S答 北工大吧 老师反问道 没考虑过清华北大吗 学生S回答说 我考不上 老师很惊讶 为什么 学生S说 我不上进 老师疑惑的问 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 学生S说 老师都这么说 我也这么认为 老师问 有证据支持这个说法吗 学生S答 考第一我不欣喜若狂 考第14我也不着急 老师反问道 考完之后你会做什么 学生S回答说 分析试卷 把漏洞补上 老师说道 你不关心考试的名次 但你关心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吗 学生S回答说 是 通过后面的谈话 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有一个特点 他在教室做作业的时候听不到周围同学说话的声音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 你可以对这个孩子做出哪些评判和给出哪些建议 关于这个学生的重要信息 1 目标设定好像不是出自本心2 对自己认识不够清楚3 他不关心排名 他关心的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所学知识结构本身 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4 他在学习的时候具有非常专注的状态 6S高效学习策略 1 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 6 有效自我调控的策略 2 充满乐趣的学习策略 5 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策略 3 轻松又专注的最佳学习状态 4 激发内在潜能的策略 策略1 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作用 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目标像灯塔一样为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策略4 最大限度激发内在潜能策略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把自己放在正确的起点上 塑造成功型的自我形象 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最佳状态 正确的位置 挖掘潜能 策略3 创设最佳学习状态策略作用 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全脑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帮学生做到 想学能学进 想做能做到 想放能放下 正确的位置 目标 考试状态 轻松专注 最佳状态 挖掘潜能 学习状态 策略2 快乐学习策略作用 解决学习兴趣问题 以后遇到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但是又不得不做的 就可以自己培养活动兴趣 老师说道 你不关心考试的名次 你关心的是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吗 学生S回答说 是 学习策略调整 1 调整认知 了解自己 重新确定目标2 明确自己具有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3 认识到并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正确的位置 目标 快乐学习 考试状态 轻松专注 最佳状态 挖掘潜能 学习状态 策略5 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策略作用 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以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碎片化知识 网状知识结构 策略6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状况 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 监督自己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自我调节的内容 情绪 态度 目标 学习状态 学习策略使用等 正确的位置 目标 快乐学习 考试状态 轻松专注 最佳状态 挖掘潜能 学习状态 自我调节 认知结构 6S高效学习策略 1 明确具体的目标策略 6 有效自我调控的策略 2 充满乐趣的学习策略 5 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策略 3 轻松又专注的最佳学习状态 4 激发内在潜能的策略 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纸 厚度如A4纸一样 现在 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 想象一下 它的厚度会有多高 一个冰箱那么高 一层楼高 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月球到地球那么高 还是更高 小实验 等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试着列举一下你能做到哪些事情 小问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 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如何让孩子了解自己 1 认识自己限制性的想法 在1954年之前 在四分钟以内跑完一英里 约1600m 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医生证明四分钟跑一英里是人类能力的极限 生理学家用试验证明人类能力极限 是四分钟跑一英里 跑手们证明了医生和科学家们是对的 罗杰 班尼斯特出现了 他说 四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可能的 我要做给你们看 这时 他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 1954年5月6日 罗杰 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 轰动一时 登上全世界的头版头条 科学遭到挑战 医生遭到挑战 不可能成为可能 它成为梦想一英里 到1956年 已经超过300人突破四分钟界限 以前是潜意识限制了人们 阻止人们突破界限的 不是医生 生理学家和科学家们声明的身体界限 而是心理界限 罗杰 班尼斯特突破了那个要塞 意志和心理上的要塞 案例 老师问 想考哪个大学 学生S答 北工大吧 老师反问道 没考虑过清华北大吗 学生S回答说 我考不上 老师很惊讶 为什么 学生S说 我不上进 学生S说 老师都这么说 我也这么认为 这段话中有没有限制性想法 2 改变自我批评的信念 当我们陷在一些负面的感受中 比如自责 无望 挫败 无价值感的时候 通常是因为我们的一些非理性的 不客观的 扭曲的想法导致 通过一些认知的练习 可以改变这些想法 从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挑战负面想法 改变你的感受与行为方式 不对 我开始的时候是很认真听了 中间走神了 但当我意识到走神时 我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上 案例 老师问 想考哪个大学 学生S答 北工大吧 老师反问道 没考虑过清华北大吗 学生S回答说 我考不上 老师很惊讶 为什么 学生S说 我不上进 学生S说 老师都这么说 我也这么认为 这段话中有没有过度自我批评 挑战负面想法 改变你的感受与行为方式 不对 我只是对考试名次不太在乎 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认真分析试卷 查漏补缺 我只是更关心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在乎别人比我高低 1 智慧 创造力 好奇心 开放性思维 喜爱学习 洞察力 社会智慧2 勇气 勇敢 毅力 正直3 仁爱 爱与被爱 仁慈与慷慨4 正义 公民精神 公平与公正 领导力5 节制 自我控制 谦虚 谨慎小心6 精神卓越 美与卓越 感恩 乐观与希望 信仰与目标感 宽恕与慈悲 热衷 幽默 3 了解并使用自己的性格优势 美国KIPP学校 1 好奇心 2 毅力 3 自我控制4 乐观与希望 5 信仰与目标感 6 感恩 7 热忱 Workhard benice 努力学习 做个好人 成功无捷径 善待他人 雷夫 艾斯奎斯 别吃那块棉花糖 1 智慧 创造力 好奇心 开放性思维 喜爱学习 洞察力 社会智慧2 勇气 勇敢 毅力 正直3 仁爱 爱与被爱 仁慈与慷慨4 正义 公民精神 公平与公正 领导力5 节制 自我控制 谦虚 谨慎小心6 精神卓越 美与卓越 感恩 乐观与希望 信仰与目标感 宽恕与慈悲 热衷 幽默 4 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 评量付出与收获比 付出 收获 1提取资源 继续下去付出 收获1是否真的付出大于收获 利用投入产出比 再次确认付出与收获的比值 拿出有用资源 给予肯定 评量付出与收获比 听课 复习 作业 改错 考前复习 5 物理学习过程自我调控量表 调整之后 这名学生自己认识到 1 我可以享受学习过程及结果 2 我在学习的时候具有非常专注的状态 3 我不关心排名 我关心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所学知识结构本身 4 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我具备 性格优势6 我的中期目标是考上 大学 第一次 值日第二次 迟到第三次 搬家第四次 开会 6 有时需要先打破学生的消极思维模式 带他们走进自己的内心 班会 家长会 7 了解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 第一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0 9岁第二阶段 我想要奖赏0 9岁第三阶段 我想取悦他人9 15岁第四阶段 我要遵守规则9 15岁第五阶段 我能体贴别人15岁以后第六阶段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科尔伯格的简介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道德理论的杰出贡献者 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 理论 在国际心理学界 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他提出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前习俗水平 年龄 0岁 9岁特点 纯外在的遵守规矩没有自己的主见着眼点是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两个阶段 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 恐惧惩罚 服从规范 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又称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赏罚定好坏 习俗的水平 年龄 9岁 15岁特点 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 接受并付诸实践 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两个阶段 1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又称寻求认可的定向阶段 按要求去做以得赞许 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又称遵守法规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 尊重法律权威 判断是非有了法制观念 后习俗水平 年龄 15岁以后特点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 完全自律两个阶段 1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 尊重法制 认为可修正 2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又称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 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 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 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 不应将道德原则直接交给儿童 儿童的道德认知变化是循序渐进的 有顺序 分阶段进行 如儿童还没有进入阶段4 他就不能跃进阶段5中去 如要强行交给他阶段5 6的原则 儿童是接受不了的 要善于利用每一个阶段的推理促进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 儿童必须通过自身的道德思维发展 才会从自身中产生出原则 不能用权威的影响向儿童灌输道德一味的灌输教师和家长自己的道德认知原则 儿童道德思维变得循规蹈矩或木呐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他们自己内部产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儿童总是要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来认识对与错的内涵 外界的强力影响 只能给儿童道德价值判断带来不健康作用 理解和关心儿童道德思维的成长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和发展儿童的不仅是道德的而且是明智的思维 为了让道德教育有效地在孩子中进行 教师家长要理解儿童道德判断的意义 了解儿童所处的阶段水平 有效的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 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 这些两难问题可以是源于学校的课程 也可以是校外发生的事情 有助于学生发展道德推理 并向更高阶段推进 比如 遇到乞丐你会给钱吗 为什么 你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