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复合效应与界面9 1材料复合 增强体及复合效应9 1 1复合材料概念 分类及特点 由两种以上在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叫复合材料 通常由基体 增强体及两者的界面组成 复合材料的三种分类方法 按复合效果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按基体类型分为树脂基或聚合物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等 按增强体的形态与排布方式分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连续纤维增强材料 短纤维或晶须增强材料 单向纤维复合材料 二向织物层复合材料 三向及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和混合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的显著特征是 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各向异性及结构一次成型性 与传统材料相比的优点是 比强度高和比模量高 抗疲劳性能好 减振性好 耐高温性能好 抗破坏安全性好 成型工艺性好 比强度 模量 强度 模量 比重 材料承载能力指标之一 抗疲劳性能 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 由于内部裂纹的形成和扩展而导致的低应力破坏的抵抗性能 疲劳破坏由里向外发展 无预兆 减振性好 复合材料中的纤维与基体界面有较强的吸振能力 阻尼高 高温性能好 常用无机纤维 Al2O3 C W SiC B SiO2 在数百摄氏度时强度和模量基本不变 破坏安全性好 纤维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独立纤维 当构件超载使少量纤维断裂时 载荷会迅速重新分配到未断裂纤维上 构件不至于在短期内破坏 成型工艺好 可一次成型或整体成型 9 1 2增强体的性能 常用的复合材料增强体为纤维材料 有无机的 也有有机的 主要特点是高强度和高模量 参见表9 1 9 1 3复合效应 复合效应主要指复合材料除保持原有组分的性能外 还增添了原有组分所没有的性能 可分为 线性效应 非线性效应 界面效应 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5种 线性效应可细分为平均效应 平行效应 相补效应和相抵效应 平均效应也称加和效应 由混合定则表述 pc pi n i 9 1 指复合材料的某一性能pc由单一组分的同一性能pi加和而得 i为体积分数 n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 1 n 1 相补 协同 效应和相抵 不协同 效应往往共存 如图9 1 AB两种材料有4种组合结果 在研制复合材料时应尽量取优值互补 比如PZT 锆钛酸铅 陶瓷的弹性柔顺系数 弹性常数 SE33的优值为2 10 12m2 N 把它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后 SE33可高达2000 10 12m2 N 性能良好的省电换能器 声纳 需要从压电体与负载的最佳声匹配 与超声发射接收装置的最佳电声匹配 提高分辨力等几个方面来考虑设计 使换能器达到宽带窄脉冲 高灵敏度 高分辨力等性能指标 通过分析换能器的暂态特性 可以从理论上计算出 压电晶片 背衬和前匹配层 增透膜 的性能参数 选择适合的压电材料 来保证换能器的高灵敏度和宽带 选取适合的背衬以及声阻抗相近的前匹配层来保证换能器的窄脉冲 以获得高的分辨率 混杂复合材料是由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基体或两种相容基体的复合材料 多材料混杂会使某些性能加强产生相补效应或叫正混杂效应 也会使某些性能减弱产生负混杂效应 只要需要的性能得以改善 而负混杂效应可以容忍时 该种复合材料就算成功 非线性效应可细分为乘积效应 系统效应 诱导效应和共振效应 乘积效应也称交叉耦合效应或传递特性 比如把一种功能转换 Y X 材料与另一种功能转换 Z Y 材料复合可得到一种新功能转换 Z X 材料 其转换效率比单一材料组合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 复合材料的传递特性实例参见表9 2 系统效应的机理还未确定 但效果很奇妙 如彩色胶片只有红绿蓝三种感光层 但照片色彩千变万化 又如玻纤断裂能约0 0075kg cm 常用树脂断裂能约0 226kg cm 而两者复合成玻璃钢后 断裂能猛增到176kg cm 诱导效应指增强体晶形会诱导基体结构改变形成界面层相 使增强体与基体结合更为牢固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可归纳为6种 1阻断效应 阻止裂纹扩展 减缓应力集中 中断材料破坏等 2不连续效应 物理性能在界面处发生突变 3散射和吸收效应 界面对各种波传递的散射和吸收 4感应效应 一种物质的表现结构使与之接触的另一种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 5界面结晶效应 材料固化时 容易在界面形核结晶 6界面化学效应 官能团 原子间发生化学反应 在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 增强颗粒尺寸为1 50 m的称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颗粒尺寸在0 01 1 m称为弥散强化复合材料 把亚微米至纳米级颗粒增强的称为精细复合材料 在声 光 电 磁等领域 功能材料应用十分普遍 制造复合功能材料时 第二相粒子尺寸必须小于其工作波长 在纤维束增强复合材料中 若纤维束长度为L 承受应力为 则拉伸断裂概率符合Weibull分布方程 F 1 exp L 9 2 式中 为尺寸参数 为形状参数 都由实验测定 纤维平均强度 L 1 1 1 9 3 式中 为伽玛函数 9 2复合材料增强原理9 2 1复合思想9 2 1 1仿生思想 效仿和借鉴动植物结构形式 9 2 1 2绿色材料思想 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 9 2 1 3充分利用协同效应思想 使材料复合作用大于单独作用效果之和 9 2 1 4智能材料思想 使复合材料对环境自适应 9 2 2复合材料增强原理 在复合材料中 增强体主要用来承担载荷 要求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 基体主要用于固定和黏附增强体 并通过界面将所受载荷传递给增强体 而自身只承受少量载荷 基体还隔离各单一增强体 当有增强体损伤或断裂时 裂纹不至于在增强体之间传递 同时能保护增强体免受环境的化学作用和物理损伤 增强体 基体和界面共同作用可改变复合材料的韧性 抗疲劳性 抗蠕变性 抗冲击性和其他性能 基体和增强体通过界面结合 但结合力应适当 过小容易开裂 过大则使韧性下降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已有足够强度 但脆性大 陶瓷基复合的主要目的是增韧补强 而金属基和树脂基的复合作用是增强补韧 按增强体种类和形态可将复合材料分为弥散增强型 粒子增强型和纤维增强型三类 弥散增强型 弥散增强主要针对金属基 弥散分布的硬质颗粒如Al2O3 TiC SiC等可有效阻止位错运动 显著提高金属及合金的强度 为了保证弥散增强效果 增强体应该坚硬 稳定且不与基体产生化学反应 同时颗粒尺寸 形状和体积分数及结合情况都应合理 根据位错绕过机制 若颗粒间距为DP 复合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时 剪切力应为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 即 y Gmb Dp 9 4 式中Gm为基体剪切模量 b为位错柏氏矢量的模 基体的理论断裂强度约为Gm 30 理论屈服强度约为Gm 100 分别对应位错运动所需剪切应力的上下限 由此算出弥散增强体的颗粒间距应在0 01 m 0 3 m之间 如果颗粒直径为dp 体积分数为 p 颗粒呈弥散分布 根据体视金相学 有 Dp 2dp2 3 p 1 2 1 p 9 5 代入式9 4可得弥散颗粒金属基复合材料屈服强度 y Gmb 2dp 3 p 1 2 1 p 9 6 可见颗粒越小 体积分数越高 强化效果越好 但 P受工艺条件和韧性要求限制不能过高 一般 p 0 01 0 15 dp 0 01 0 1 m 弥散铜 铝铜CuAl2O3 制品 1 CuAl2O3弥散铝铜 弥散硬化Cu Al2O3复合材料是用12 25纳米极细小Al2O3微粒强化铜的基体 使该材料具有高强度 高硬度 高导电性及高软化温度 在美国 日本等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微波管结构和导电材料 转换开关 带银触头和点焊接电极等方面新材料的生产 工艺为 Cu Al合金内氧化 等静压压胚 烧结 热挤压 拉拔 加工成型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具有较好的塑性和加工性能 可以通过锻造 冷拉 轧制等工艺制备成管 棒 片 带 板等不同的形状和规格 2 技术指标 密度g cm3 8 85 抗拉强度MPa 560 屈服强度MPa 470 延伸率 7 硬度HV 120 电导率IACS 85 软化温度 900 粒子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增强体和基体的比例有关 某些性能只取决于各组成物质的相对数量和性能 复合材料的密度由混合定则表述 c p p m m式中 c p m分别表示复合材料 粒子和基体的密度 p m分别表示复合材料中粒子和基体的体积分数 对于晶体结构的基体材料 当粒子大到位错运动不能绕过时 将发生位错受阻塞积 限制基体变形 同时在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 领先位错受力 i为 i n 9 9 式中 为平均应力 n为塞积位错数 根据位错理论n 2Dp Gmb 9 10 Dp为粒子剪切弹性模量 设粒子理论破坏应力为Dp 30 当粒子破坏时位错得以运动 此时应力应为材料屈服强度 y 则有 i Gp 30 y2Dp Gmb 9 11 由此可得 y GmGpb 30Dp 9 12 将式 5代入得 y 3GmGpbVp1 2 30 2dp 1 p 9 13 由此可知 粒子直径dp越小 体积分数 p越高 对结晶型基体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非晶体基体复合材料的强度计算公式分两种 界面未结合或结合差时 其强度 cu为 cu 0 83p p K mu 1 p 9 14 式中P为粒子通过界面受基体的正压力 为基体与粒子间的磨擦因数 mu为基体抗拉强度 K为由于界面无结合造成的基体强度降低因数 其值为0 7 1 0 K a bdp 1 2 a b为常数 严格说来 界面无结合的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但由于基体变形时会与粒子间产生相互作用 粒子将限制基体变形而使材料得以强化 从前式可看出 p一定时 界面无结合的非晶体基体复合材料的强度可通过提高摩擦因数 和减小粒子尺寸dp来提高 当基体与粒子界面有黏结时 复合材料的强度 cu为 cu a 0 83 m p aS 1 p 9 15 式中 a为界面黏结强度在外力方向所允许的最大应力 m为界面剪切强度 近似等于基体剪切强度 mu S为材料破坏时基体内平均应力与 a的比值 称为应力集中因数 式中第一部分为粒子承载部分 第二部分为基体承载部分 即粒子也能分担部分载荷 同时 界面黏结强度对复合材料性能有明显影响 用粒子增强碳素或陶瓷等需要烧结成型的材料时 不同相之间的几何形态 尺寸效应和增强粒子的最优分布与匹配设计对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很大 加入的粒子尺寸过小不易产生增强效果 过大会产生残余应力 出现自发微裂纹 根据经验规律 烧结后的粒径约为原始粒径的2 6倍 对高性能陶瓷材料 一般增强颗粒粒径选在0 1 100 m范围 图9 3为圆形粒子大小配合图 下图中绿色的为基体分料粒子 红色为增强粒子 为了得到致密和性能优良的最终产品 增强粒子粒径应与基体粒子粒径适当搭配并分布均匀 9 2 2 3纤维增强型 1 连续纤维增强原理 若纤维在基体中呈单向均匀排列 则沿纤维方向 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可用混合定则表述 Pc Pf f Pm m 9 16 在制造复合材料时 难免出现一些不理想情况 为了更准确计算纤维方向的弹性模量 混合定则可改写为 Ec k Ef f Em m 9 17 k取值0 9 1 0之间 当外力达到使基体发生塑性变形 基体对复合材料的刚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Ec kEf f 9 18 如果外载荷垂直于单向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方向 而纤维与基体对复合材料线性伸长的作用不相关 则每一组元的应变加权和等于复合材料的总应变 由此可导出垂直于纤维方向弹性模量的计算式 1 Ec f Ef m Em 9 19 F E 对于复混材料 若Ef1和Ef2分别表示第一和第二种纤维的弹性模量 Em表示基体的弹性模量 则单向排列纤维的混杂复合材料模量可表示为 Ec Ef1 f1 Ef2 f2 Em m 9 20 式中 为体积分数 f1 f2 m 1 式9 17 9 20适用于拉伸和压缩载荷的计算 但对拉伸计算更为精确 单向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的强度为 cu fu f m 1 f 9 21 式中 fu为纤维抗拉强度 m 为纤维断裂时的基体应力 cu为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 由于纤维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载者 因此可以用基体屈服强度 mu为来近似代替 m 此式只适合于拉伸载荷的计算 由式9 21可以看出 复合材料的强度由基体强度 mu和增强纤维强度 fu两部分线性组成 据此可作图9 4 图中 fmin表示纤维最小体积分数 当 f fmin时 材料的强度由纤维控制 复合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基体 要求 cu mu 由此可得临界纤维体积分数 fer mu m fu m 9 22 fer的意义是基体真正得到增强时所应该加入的纤维的最小体积分数 单向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大大高于抗压强度 但拉伸和压缩模量相差不大 在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拉伸强度低于基体强度 但压缩强度大于基体强度 拉伸和压缩模量都高于基体模量 2 短纤维和晶须增强复合材料 与长纤维增强相比 短纤维和晶须增强的成本低 各向异性较小 图9 5中 短纤维或晶须复合材料受水平拉力作用变形后 因基体变形量大于增强体变形量 而两者结合紧密 于是在界面产生剪应力 并通过剪应力将承受载荷合理分摊在纤维和基体上 纤维所受拉应力更大 这就是短纤维或晶须增强的原理 短纤维或晶须复合材料强度可大致表示为 cu 1 Lc 2L fu f m 1 f 9 30 式中 m 为纤维断裂时的基体应力 Lc为纤维临界长度 因拉长而断裂时的增长度 L为纤维长度 短纤维或晶须增强的临界体积分数 fer的导出过程与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相似 即 fer mu m f m 9 31 与式9 22比较 由于 f fu 短纤维和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临界体积分数高于连续纤维复合材料 说明增强作用较小一些 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 纤维断裂应变小于基体断裂应变时 纤维将先于基体断裂为Lc或2Lc长的短纤维 此时材料仍能承载 只是承载能力变为短纤维承载时的状态 9 3复合材料界面界面是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但彼此结合的 能传递载荷作用的过渡区域 1 102nm 该区域中的材料结构和性能不同与组分材料中的任意一个 简称为界面相或界面层 由于增强体细小 界面层面积比例很大 其性质 结构和完整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极大 9 3 1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类型建立界面需要一定的结合力 界面结合力大致分为物理结合力和化学结合力 物理结合力一般为范得华力 包括偶极定向力 诱导偶极定向力和色散力以及氢键作用力 化学结合力指界面产生共价键和金属键 实际上又根据界面形成中物理和化学形式进行分类 9 3 1 1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类型 1 机械结合 指仅由粗糙表面和因基体收缩包紧增强体产生的磨擦结合 复合不充分时发生此类结合 承载力很小 2 熔解和浸润结合 基体能润湿增强体 相互间发生扩散和熔解 相互作用为短程力 几个原子间距 当增强体表面能很小不能被润湿时 可借助涂层予以改善 3 反应结合 特征是通过基体与增强体的反应生成化合物 如硼纤维增强钛合金在界面处生成TiB2 实际上界面反应是复杂的 可能发生多个反应 并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 一般情况下结合强度随反应程度增加而增加 达到一定程度后有所减弱 4 氧化结合 为增强体表面吸附空气带来的氧化作用或是氧化物与基体的结合 如硼纤维增强铝合金时 硼纤维吸附的氧与之反应生成BO2 BO2又与铝接触反应生成B和AL2O3 形成氧化结合 5 混合结合 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 其存在较为普通 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 9 3 1 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类型 1 化学键合 基体表面的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共价键结合的界面区 这种方式在增强体表面处理后和使用偶联剂后存在较普遍 如用有机硅烷偶联剂强化增强体与树脂基界面结合 图9 8 2 浸润 浸吸附结合 增强体被基体浸润 即物理吸附所产生的界面结合 这种结合有时会超过基体的内聚力 3 扩散结合 界面扩散作用形成界面模糊区 如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 用偶联剂一端与玻璃纤维基质表面以化学键结合 另一端可熔解扩散于界面区域的树脂中 形成互穿高聚物网络 图9 9 4 机械结合 类似前述金属基复合材料 5 静电结合 两相物质对电子的亲和力相差较大时 如金属与聚合物 在界面区容易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青海省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小班爱国知识题目及答案
- 常宁二中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叉车专项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 测血压临床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线代复试题目及答案
- 咸鱼之王挑战题目及答案
- 餐饮美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 物态变化试题及答案分析
- 企业内训师选拔及培养体系框架
- JG/T 153-2012上滑道车库门
- T/CACEM 22.1-2022校车运营服务管理第1部分:基本要求
- 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投资管理合作协议
-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数学八下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肾母细胞瘤》课件
- 浙江省G5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苦荞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50题)附答案
- 农村公路养护培训
- 焊接动火施工方案
- 北京2025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