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巴蜀风品成都味.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巴蜀风品成都味.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巴蜀风品成都味.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巴蜀风品成都味.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巴蜀风品成都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巴蜀风,品成都味 中考之地方文化专题复习教学目的:1 了解关于成都的诗词、诗人、文化。2 结合中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3 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家乡文化的热情。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初探近三年中考及模拟考试中的地方文化题15年成都中考题: 现代文阅读诗与成都肖复兴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既工稳,又俏皮。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与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自己的稚子,从甘肃的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当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情趣盎然却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成都,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赏析:文章道出了成都与诗歌的特别关系,让人体会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经过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最终化为我们的血脉和基因。 8、第1段中,成都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答:成都古今中外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诗如水一样在这座成都滋润普及:百姓、乞丐等自发写诗的热情;“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并留下让人敬仰的“杜甫草堂”。【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通篇浏览可以发现,答案分别出现在第28段中。考生需解读题目“诗与成都”;诗对成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抓住文中所写人物故事归纳中心词“生活化”“平民化”来进行分析作答。】9、文章3-6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答:百姓茶馆对诗;诗的恬淡和狡黠(或者人们以诗苦中作乐);乞丐也能作出不俗的诗。【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第3、4、5、6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总结。从三段到六段可以看出诗歌对成都市民生活的影响。文章通过描写诗歌对茶馆文化、市井生活、百姓生活的影响,诗让人们自得其乐;诗让生活充满情趣,诗让人在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从分值来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0、文章第4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答: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作用: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该题考查学生对“挂账、要账”两种生活情态的理解,老板通过诗歌巧妙的说出自己不想赊账,并考查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典的全文应为:“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言能赊欠;徐庶不语也白说,赊账好比三结义,要帐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意思是说:进店来的客人像苏东坡一样,衣冠端正。(暗含无赊账之理),坐上来跟店家聊起来,就像韩信求着萧何一样。如同合纵家苏秦的口才,说来说去就是要赊账。但是店家在那里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客人也拿他没辙。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所以末尾交代不是本店不赊账,要账的时候实在是太麻烦了。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增添趣味性。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使文章内蕴比较丰富。)11、第10段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不合适。第段引用的诗,皆取材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恬淡、舒适、愉悦之感,与下文所说的杜甫诗歌的平民性以及让诗属于“一颗树”“一朵花”相呼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在抒发自己的困难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体基调与文本内容不相符合,故不适合。【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情感、主题的理解。以上诗歌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基调为:欣喜、闲适、悠然自得。诗歌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作者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的个人痛苦,以及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之心。考生需理解文中诗句,回忆八年级所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15年成都中考题:语言运用题“成都美食节”12、请为“成都美食节”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突出成都美食的特点,体现蓉城人民的热情,一定要有文采,不超过20字(含标点)。(4分)示例:千古蜀人情似火,万年美食辣如炙。14年成都中考题:诗歌鉴赏 成都曲张籍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1、 从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绘成都的?(2分)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2分)参考答案:1.自然景色 市井景况2.最后一句通过问句,写夜宿处所的难以选择。照应了上句的“多酒家”,侧面写出了市井的繁华,表达了对成都太平生活的喜爱。17年成都金牛区二诊试题:语言运用题“成都诗词大会”12、成都诗词大会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走进成都、走进诗人。组办方拟将本次活动中推荐的诗集编纂成为一本名为诗韵锦城的诗集,请你阅读下面卷首语的节选部分,并仿照画线句子,在写一组句子。(2分)卷首语:成都是诗歌之城,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或在此出生,或从远方来此驻足,对成都优美的风景流连忘返。罗列出古代名家,就已经是一本闪耀的群星谱:司马相如、卓文君、扬雄、鲍照、左思、骆宾王、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元稹、高适、岑参、孟浩然、刘禹锡、薛涛、苏东坡、黄山谷、陆游、范成大、柳永、杨慎“九天开出一成都,千家万户入画图”,在诗人笔下,我们遇见多姿多情的成都:“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初以为锦城之韵只是那青柳莹雪,如一位亭亭玉立、傲洁脱俗的女子;却读到“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发现它还有这醉风淘沙,似一页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诗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以为锦城之韵只是那明丽白雪,如一幅清透雅致、宁静致远的画卷;却读到“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发现它还有这壮丽山河,似一曲震耳悦心、阔达悠远的高歌。二、寻幽与成都有关的著名诗人及诗作李白李白,字太白,享有“诗仙”美誉。在蜀中读书、成长,至开元十二年(724)秋离蜀下峡,在蜀中生活近二十年,这里当然是他的故乡。他称成都人司马相如为“乡人”,屡称巴蜀为“故乡”。李白十五岁起就已在蜀中各地漫游,谒见过不少地方官吏。他曾多次到成都,饱览过成都风光,很熟悉成都环境。举凡成都的草树云山、花光柳色、千门万户、石镜星桥、濯锦江、散花楼、相如台、子云宅等等,当时都曾留连观赏,过后不断追忆,表达深深的故土之念和浓浓的恋乡之情。由于李白在成都留有踪迹,故后世一直留有这方面的纪念地和纪念设施。成都有青莲巷,四川文史馆编纂成都城坊古迹考云:“传说李白在成都时尝居此巷,故名青莲巷。”袁庭栋成都街巷志亦云:“民间传说当年李白到成都求师访友时曾经在此居住,因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故而得名为青莲巷。”李白曾登锦城散花楼,后人自晚唐宋明以来曾多次重建散花楼。直到近年市政建设中,人们又在百花潭公园左侧重建了一座新的散花楼,有人撰联云:“天女散花,万里香飘一江水;诗仙挥笔,重楼醉草百篇诗。”人们又在塔子山公园修建了一座高达11层的九天楼,因为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有“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之句,其上皇西巡南京歌亦有“九天开出成都”之句,故其纪念李白的用意十分明显。李白至少有三次到成都是有踪迹可寻和事迹可考的。李白在成都创作的诗歌有下列几首: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春游锦城,早晨登楼,散花楼在旭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窗、珠箔二句,极言成都的华美、富庶,“扬一益二”,洵不不虚也。多彩多姿,诗中有画。飞梯绿云之中,如凌九天之上,可见草树之繁茂,楼层之高朗,俯视绕城之双江,遥瞻下游之三峡,登眺极目,视通万里,岂不快哉!出蜀之后,他有不少怀念和赞美成都之作。如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其送友人入蜀云:“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这“蜀城”也应该包括成都。但最显著、最集中怀念赞美成都之作是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1.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2.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3. 华阳春树似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柳色末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4.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5.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新得照蛾眉。6.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7.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上列仙庭。8.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9. 水绿天清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10.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这组诗谋篇布局,章法井然。歌颂玄宗,表达崇敬之情意;赞美成都,展示绚丽之画图。首末二章,通过剑阁蜀道,交代来踪去影。中间八章,极力描绘成都川原之多彩多姿,景物之秀美绝伦。第二章以“秦川得及此间无”设问,第九章以“风光和暖胜三秦”作答,更是开阖自然,后先呼应。第三章至第八章均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说明新都不比旧宫差,成都更比长安好。这组诗,以大篇幅、大容量、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成都锦绣的川原,秀丽的风光,繁华的街市和悠久的历史,丰富了成都的人文蕴涵,为成都增添了光彩。后来成都的天回山、天回镇以及现在的新景点九天楼,皆因此诗得名。杜甫杜甫,字子美,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草堂东边有清彻见底的浣花溪,南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遥眺山巅长年积雪的西岭。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就是这里的美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些诗作都体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时杜甫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客 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记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写在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颔联写景,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忧国忧民之怀。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词严义正,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而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一个暴雨来临的秋夜,杜甫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抱负。好在天无尽人之路, 好友严武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帮助他修缮了茅屋。遗憾的是次年四月,严武被召进朝,接着四川又产生了兵变,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生活。杜甫一生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爱国爱民,对不公正之事总是直言不讳,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往往很难生存下去,加之时局动荡,杜甫的人生理想经历着不断破灭的悲壮历程。在 草堂获得的几年难得的宁静,也因为现实的残酷而不断遭到威胁。严武离世,杜甫也不得不选择再次离开这片安逸之地,乘船东下,在长江沿岸长年漂泊,最终病死在湖南的湘江上。 模拟考题:1.成都,有千秋诗韵,万种风情。总有那么一些古诗,飘荡在成都古老而又悠远的天空中。行走在草堂小径上,我吟唱 , ; 站在武侯祠的古柏前,我吟唱 , ;远眺秀丽的江山,我吟唱 , 。2. 走进草堂,我认识了,这样一个热爱自然,歌咏自然的杜甫;我认识了,这样一个淳朴好客的杜甫;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三、访古 武侯祠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在诸葛亮出师表里,一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宋代陆游对该文的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后出师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被后人用于对诸葛亮的评价。对联品读:三分天下四川地 , 六出祁山五丈原。三顾频繁天下计 ,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两表酬三顾 , 一对足千秋。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杜甫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