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的魅力.doc_第1页
扬剧的魅力.doc_第2页
扬剧的魅力.doc_第3页
扬剧的魅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剧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花鼓戏,是扬州民间逢年过节群众性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香火戏,是通过祈神赐福活动,配以大锣、大鼓等乐器进行表演的戏剧。20世纪初,扬州民间花鼓戏逐渐从自娱发展到唱堂会,先后组班到上海、汉口等地演出。地点有农村转向城市,观众由乡民转为市民,演出性质有庙会自娱转向营业性、经常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剧目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演出需要。于是,花鼓戏顺理成章,开始大量吸收清曲曲牌和曲目。花鼓戏的内容和形式也由此而令人耳目一新。鉴于唱腔细腻,又以丝竹伴奏,所以俗称“小开口”。民国8年,花鼓戏艺人臧雪梅和方少卿等人组成凤鸣社,到杭州演出、挂牌“扬州新戏”。此后,花鼓戏艺人又竞相赴沪演出。为适应大城市营业演出需求,花鼓戏又借鉴了京剧的化装、行头、剧目和表演艺术。从此,花鼓戏的舞台艺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定名为“维扬文戏”。民国25年(1936年)成立上海市维扬戏研究会,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唱腔上分男腔、女腔。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有满江红、梳妆台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拥有的大小传统剧目有近500个,较为流行的有孟丽君、秦香莲、莲花庵、双珠凤等。当扬剧在上海崭露头角后,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说:“这种以花鼓与清曲结为一体的扬州小戏,实较其他各地花鼓戏的家底为深厚。”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四明文戏,化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乐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民众艺术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维扬戏改称扬剧。解放后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早在50年代,传统剧目百岁挂帅进京演出,名噪一时,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赞。近年来,许多扬剧剧目在全国戏剧大赛中屡屡获奖,一批演艺新人不断涌现。扬剧这朵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正不断散发出新的魅力。扬剧流行于江苏省扬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是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张郎休妻。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相互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扬剧一向重视丑角和旦角的表演,一丑一旦的传统剧目很多,从而形成了扬剧特有的喜剧风格君等。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旧时俗称“小昌”或“小曲”。传统剧目有300多个,绝大多数是用幕表演出的传说故事剧。建国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和现代戏有夺印、黄浦江激流等。著名演员有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石玉芳、华素琴、顾玉扬剧的音乐很丰富,属于曲牌体,它的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花鼓戏音乐,曲调有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和跌怀调等。风格健康纯补、生动活泼;二是香火戏音乐。曲调有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具有山歌和车水号于的粗扩高亢的特点,乡土气息也很浓2三是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曲调由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组成。清曲字正腔圆,行腔娓娓动听,且优美、典雅、细腻。现在扬剧的主要曲调就是梳妆台、剪剪花、大陆板、数板等一百多种曲调。扬剧的乐队,文场有二胡(背引、中胡(正引、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戏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饶钹、堂鼓(演奏的锣鼓基本上是京剧的程式)。扬剧乐队最大特色是华彩伴奏,流利快攻,以及它的既规范而又灵活的演奏,其色彩的鲜明,个性的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扬州清曲源于民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此际,本地广为流行的民歌从简单的传唱衍升为表演性的演唱艺术,伴奏也开始从单一乐器发展为数件乐器,并讲究演唱技巧,有了经常演唱的剧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内称: “小曲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是这一曲种演出活动的最早记载。卷中还记述了当时流行的曲牌、曲目和演唱、操乐器的高手名家。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同时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丰富,曲调更多采。在所使用的数十支曲牌中,有的曲调简洁明快,有的旋律婉转优美,腔调繁多,各具特色。许多曲牌被扬剧吸收,丰富了扬剧音乐。有的曲调优美的曲牌,如 南调、满江红、梳妆台等,配以多种唱词,成为久唱不衰的单支曲。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演唱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者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一直流传至今。在演唱方面逐渐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可”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渐趁和统一用二胡、琵琶等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的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由以舞为主、以唱为辅的花鼓戏 (俗称小开口)和以文武做唱相结合的香火戏(俗称大开口)以及扬州清曲融汇而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使用过扬州花鼓、扬州香火戏、维扬大班、维扬戏、扬州新戏等名称,1949年后改称扬剧。扬州花鼓清初即颇为流行,当时,女角多由男子扮演。演唱人数不一,初为一丑一旦对歌对舞,俗称“对打子”、“踩双”,后发展成3人、6人、7人花鼓,甚至多达15人,穿插打诨(俗称“打岔”)。 扬州从南北朝时代就是“尘闰扑地,歌吹拂天”的名城。隋唐更不必说,那时的扬州,号称天下第一。此后历代,扬州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扬州更成了全国戏曲的中心。当时京腔、秦腔、弋阳腔等各地戏曲汇集于扬州,清政府还在扬州设局审查修改全国曲剧。扬州地方参与戏曲活动的人非常多,值得说的是,清嘉靖年间徽班进京演出的个艺人中,就有扬州人位,从而为扬州地方戏曲的兴起和发展,培养、积蓄了人材。特别是清朝皇帝弘历次南巡都在扬州驻足游历,扬州盐商极力趋奉,一时百戏杂陈,包括官方戏曲,所谓登大雅之堂的“雅部”昆曲。这就更进一步从客观上促进了扬州本地戏曲的兴盛。 从清嘉、道以后直至清末民初近百年的发展,扬州的花鼓戏和香火戏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的地方戏。扬州城内城外的演出活动频繁,盛极一时。年左右,单扬州城内就有花鼓戏班子个,时称“花鼓小戏”。年前后,扬州文明戏一度兴起,花鼓艺人不仅演古装戏,还演出时装戏。演出足迹达上海、南京、杭州、镇江、汉口、芜湖,甚至还包括重庆、成都、天津等地。扬州花鼓艺人们还在上海创办了“明鸣社”、“永乐社”等科班,培养艺徒,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就是“永乐社”“秀”辈艺徒。至此扬州花鼓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号称“维扬文戏”,又因她主要是以丝弦伴奏,固又名“小开口”。年,扬州香火戏也登陆上海;年在上海第一次作为专业艺术团体登台演出;到年在上海演出的香火戏团体已达个之多;年香火戏正式改名为“维扬大班”。“维扬大班”的演唱曲调高亢激昂,只用打击乐器伴奏,固又名“大开口”。 “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各具艺术特色。“维扬文戏”曲调优美、表演细腻,但剧目贫乏;“维扬大班”高亢质朴、豪放动人,且剧目丰富。二者分别拥有自己的著名演员和观众群,但同时各自也存在自己的不足。因此,两支同出于扬州的一对“剧艺兄弟”,很自然地产生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内在要求。终于在年,扬州香火戏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了剧目十美图,是“扬剧”的前身“扬州戏”亦名“维扬戏”形成的一个时代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戏”正式定名为扬剧。年,第一个有史以来由国家举办的扬剧艺术团体苏北实验扬剧团成立。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在新文艺工作者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扬剧迅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无论唱腔表演,还是剧目整理创作等方面都驶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扬州、镇江、南京以及安徽省天长、来安、滁县等地纷纷成立扬剧专业剧团,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年,华东六省一市共个剧种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大会上分别代表江苏省和上海市参加的扬剧艺人高秀英、顾玉君演出了观摩剧目鸿雁传书、偷诗,同时获得一等奖;年成立的江苏省戏曲训练班时,专门设立了扬剧队,培养了第一批由国家训练的扬剧演艺人员;年,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举行。金运贵、高秀英等获一等奖;年,由华素琴、高玉英、王秀兰主演的百岁挂帅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纪录片,后来此剧被改编为由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年,扬州建立扬剧艺术学校,并逐年招收学员,后来许多人都成了扬剧舞台上的艺术骨干。江苏省扬剧团以百岁挂帅、挑女婿等经过改编整理的扬剧传统剧目赴京演出,在北京戏剧界引起了轰动,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赞,把扬剧的复兴推向了高潮;年春,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省扬剧流派大会演,大会同时成立了江苏省扬剧协会。同年秋天,由王鸿等创演了扬剧现代戏夺印,后被很多剧种移植演出,并被改编拍成同名电影。 文革十年,和所有文艺团体一样,扬剧不例外地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年,扬剧重获新生,文革中解散的剧团都陆续恢复;年,江苏省扬剧艺术研究会在扬州成立。年,培养扬剧人材的扬州市戏剧学校挂牌招生。至此,扬剧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扬剧有了新的发展,创作演出了众多的如皮九辣子、血冤、王昭君、史可法等的优秀剧目。如今,扬剧拥有了获得包括“梅花奖”、“金唱片奖”等的演员,拥有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一批优秀编剧,以及许多获得如“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大奖的剧目,扬剧演员还代表国家文艺团体出国演出。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周恩来、*等都曾多次看过扬剧的专场演出,并对扬剧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扬剧演员徐秀芳、李正成、葛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