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doc_第1页
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doc_第2页
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doc_第3页
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doc_第4页
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掌握常见的摄像技术通讯员培训讲座辽源市教育信息中心 孙 龙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电视摄像技术的一些常见问题。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孙龙,在坐的大部分同志对我都很熟悉,采访的时候也经常在一起研究和切磋视频录制方面的问题。今天我重点从三个方面与同志们交流摄像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采访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也把自己十几年来从事摄像工作积累下的点滴经验和大家一同分享,希望对大家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一、摄像技术的基础知识摄像技术是电视新闻宣传和电视节目制作的最基本技术,是保证“第一手”画面和声音资料质量的前提。没有好的摄像技术,后期制作等项工作就无法进行,直接影响电视片的质量和播出效果。(一)摄像的基本概念景别。所谓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像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景别它分为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类型。1.远景。远景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这类画面在情景剧中经常出现,新闻宣传和专题片制作用得不多,除非有特殊要求。2.全景。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形像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我们经常说的大场面就是远景。比如我们这个会场的全貌,在后方左、右角就可以录到,这就是全景;而单独录我和讲台,也是一个全景。3.中景。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4.近景。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事物局部的画面。5.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像细部的画面。以上五种景别其实都有相对性,要看你选择的被摄主体是什么。被摄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像。画面主体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比如,在这个会场,镜头推至我的上半身,我就是主体,如果镜头是摄录到我和这个讲桌,那我和这个讲桌就都是主体。主体不明确反映到画面中往往会出现立意不明确、主体形像残缺不全、位置安排混乱、焦点虚实错位等等问题,所以,我们摄像人员在摄像前要考虑:在思想上要立意鲜明,在构图上要主次分明。这也是我们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我们把主体通过不同景别的运用,就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表现方法,这还要我们大家去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摄制出好的作品。(二)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1.固定画面拍摄。固定画面是与运动画面相对比较而言的,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是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固定画面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框架的静止不动,可以说这既是固定画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局限。讲一个我在制作中遇到的例子:记得有一次某学校送来一个视频片断,拍的非常认真,录了30多分钟,可画面不是晃就是抖,过带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头晕,截取镜头的时候我用了近一个小时,每十来分钟就得休息一下,不然非晕倒不可,做这条不到一分钟的新闻,用了近两个小时。实际上,我们是为各基层学校服务的,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好,可如果你们领导看到你所录的抖动不停的画面,你的这些工作好像要付之东流了吧,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画面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怎么能够使画面的框架静止不动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三角架,用架子拍摄出来的画面会非常稳定的。可学校的活动大部分不是我们所决定的,变化性很强,位置常常是不固定的,而且拿着架子前后跑,费时费力,也不安全,有时会因为拖动设施,错过最佳的拍摄角度和精彩的镜头,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手持摄像机的技巧了。手持摄像机拍摄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基础技巧是: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如果是站立拍摄,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放松很关键,身体太紧张也会使机器抖动,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拍摄过程让身体靠着一个稳定的物体进行拍摄。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录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2.运动画面摄像技巧。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变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运动摄像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综合运动摄像等,我们一般常用是推、拉、摇、移这四种方式。推、拉方式是在拍摄固定画面的基础上变换远近的拍摄方法,大家都能够掌握,我就不多说了。现在我介绍一下常用的平摇动作要领,持机的方法和固定摄像一样,移动时主要是以髋关节为轴平稳的左右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拍摄的时候,不要上来就摇,而要拍5秒后再摇,这叫起幅,摇到终点后还要停止5秒,这叫落幅,这样,一组摇镜头可以分成起幅、摇、落幅三组镜头来用。在拍摄移动镜头的时候,我们要将身体进行缓慢、水平、均匀的移动,移动时,保证上身尽量不动,将重心下降,两腿弯曲,小步直线进行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画面平稳,不出现波浪式或者跳跃式晃动。同时,在跟进时,还注意起幅落幅的准确度和适合的焦距。3.眼睛的取景方式。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影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如在录制学校活动及文艺演出时,左眼就起到了观察其他精彩镜头的作用,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抛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晚上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左手掌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光线,这样看起了就好多了。但是还是要提醒您一句,一定是要用双眼取景,可不要遗漏精彩镜头的哟! 用手遮挡光线,如果再戴上一顶长檐帽,效果会更好。 基础技巧部分我就介绍到这里。二、常见场景的拍摄方法摄像过程也是不同场景和活动内容的拍摄过程。熟悉不同场景的拍摄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于提高摄像技术很有帮助。下面通过介绍几个常见实例场景的拍摄来讲解一下拍摄方法。(一)会议场景。会议是我们较为常见的宣传内容,是各级媒体记者和单位宣传人员最熟悉的场景。但从实际情况看,就是这样的熟悉场景,有的同志的拍摄效果还不能让人满意。会议场景拍摄的基本要求如下:1.明确会议的主题和基本的会序。这是宣传的支点,不明白主题就无法做到宣传准确。以今天的会场为例,首先我们要想到这是一个培训会,拍摄的画面要与培训相关,会议的各个环节不能缺镜头,如果缺少环节性镜头,要创造条件补录。2.画面内容要丰富。首先会议主题要交待清楚,也就是把横幅或标题用全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到会的领导,重要领导在逐个给镜头后再给领导的全体镜头。四个角度的全景来展示与会人员。讲话的人员从正面、两侧面给三个镜头。这样,这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就能交待明白了,再用与会人员的局部镜头抓一些比如听的入神的、记录认真的等等,这些镜头录十多组,这个会议的报道基本就可以了。3.注意事项。领导的镜头要放在前面摄录,有时因个别领导急事离会,就没有办法补录了。所录制的镜头容量与会议时间长短、会议重要程度要大体相当,重要会议的镜头少了,做新闻单调。小会议镜头多了,要到带子里“乱翻”,浪费时间。不要把打磕睡的、交头接耳的、坐姿不端正的录进画面,这种画面我们称不净画面,是不能用的。镜头拍摄都要固定画面,推、拉都要少用。这种拍摄手法适用于各种会议场景。(二)学校文体活动场景。1.常规内容。活动与会议场景一样,各个环节不能落,取景上要把活动的主题交待清楚,能表现活动主题的横幅、标语、气球、装饰物等可以用全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参加活动领导,重要领导在逐个给镜头后再给全体领导的镜头。取2到3组全景,来展现学校活动的热烈气氛,2.抓拍特色镜头。每次活动都是精心准备的,所以特色鲜明。拍摄中要有精彩镜头意识,在活动进行中抢拍能够体现活动特点的镜头。比如体育活动,参赛选手努力拼搏的镜头,啦啦队呐喊的镜头,获胜后欢喜雀跃的镜头,裁判员认真观察的镜头等;再如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精彩表演的画面,观众认真观看的镜头,表演到精彩处热烈鼓掌的画面等等。3.精选镜头不求多。由于活动的场面大,参与人员多,持续时间长,这时拍摄者不要求镜头多,而要求精,不要看这个镜头也好,录两下,那个也好,录两下,全程下来,少说也得半个小时带子,要懂得取舍,节约用带,也给后期制作节省时间。展现活动特点的画面最好给些特写镜头及近景镜头,能够用到推、拉、摇等拍摄手法,但也要视情况而定,不宜过多。(三)领导视察场景。这个场景分领导视察学校和座谈两个部分。在视察学校的部分,我们要跟着领导察看学校的重点部位,这就要求我们摄像人员在走动中注意观察摄像的角度,不能跟着领导走动着录,要观察好位置后,掌握领导所视察的路线,提前到位,做好准备。在座谈部分就和摄录会议镜头一样了,力求稳定,鲜活。(四)教学和研讨场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经常需要录制课堂画面。如果是新闻宣传和专题片制作之用,可以按新闻要求去拍摄。如果是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制,就要利用三角架等设备,而且最好是用三台摄像机,至少两台配合录制,这样才能做到形式新颖和内容丰富。除此之外,课间操、实验课、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校貌等等,很多方面都可能用到我们记录画面,但不论如何,只要掌握了常用的技巧,就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三、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保持画面的稳定性。前面已经讲过画面稳定的重要性,也谈到了怎样在摄像过程中做到稳定,为什么一再强调拍摄稳定,因为我们所拍摄的视频是要通过电视这个媒体传播给广大观众的。一部好片子,一则好新闻,稿件写的再怎么好,制作水平再怎么高,你所拍摄的镜头摇摆不定,那么,大家也只能闭着眼睛听了,也就失去电视的意义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摄像人员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你们所报新闻质量。(二)掌握好视频画面的明暗度。我们有的同志在录像过程中,通过LCD巡像器来取景的,看到的影像是非常清晰的,表面上看你的拍摄应该没有问题了,但进入到电脑中看到所要摄录的主体却是很暗。其原因为你却忽略了在摄像过程中最易出现的错误逆光拍摄。其实从光线的方向来说,它分为顺光、侧光、逆光等七个不同方向的光,我们在平时拍摄时所要注意的也就是顺光、侧光、逆光这三种光线的运用了,顺光和侧光是不需要特别强调,只要运用的好,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而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逆光,上面提到的是我们逆光拍摄出现的效果,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像身后时,被摄对像处在逆光状态。我们在室外拍摄时,由于光源是太阳,所以,我们要避免对着阳光进行拍摄,而在室内,光源有的是窗户照射进来的,有的是灯光所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避免与这些光线相对拍摄,这样我们所拍摄出来的视频效果就会很好了,但也会出现领导就是头项着太阳走来,或者被拍摄主体就是坐在窗子底下,那怎么办呢?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压低镜头的角度、调整被摄主体在画面里的位置(上下左右),我这里所说的调整是细微的调节,这时你可以在巡像器里看到由于角度和位置的调整而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然后我们选择最佳的效果进行拍摄就可以了。(三)结合稿件决定镜头长度。在坐各位有的从事摄像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学校的各种活动的拍摄过程都了如指掌,当学校领导给你下达了录像任务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摄像过程,相对应的,稿件语言组织也会有个大致的框架。记得我们在开总结会的时候,领导会经常的指导我们,在你接到采访任务后,在去采访现场的路上,我们就应该把整个的采访过程在心中拟定一个计划,包括稿件的组织,镜头的选取,针对不同的采访内容,制定出相应的采访计划,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采访现场无目的的拍摄了。按照播音员一分钟二百字的速度计算,二百左右字的稿件,我们拍摄二、三分钟左右的视频,二十多组镜头就足够用了,要是以照片的形式,有二十张照片也是够用的,以此类推。在内容上要突出主题,把握精彩画面,这样报送上来的就可以算上一个完美的新闻体裁了。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有的学校拍摄活动为了保存资料,需要录制整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在报送时,需要对你所报送的视频进行剪裁,根据稿件的字数,剪裁出相应的时间长度,不要把整个录像过程送给我们,我们的制作人员是很辛苦的。四、视频文件或照片的格式问题(一)视频格式方面。目前,各学校的摄像机大部分是DV带机或硬盘机。如果是硬盘机,只要将文件输入电脑,有视频制作老师的学校自己就可以把视频剪裁好,通过QQ群发给我们,这样很是方便,但是,由于各自所用的制作软件不同及摄像机规格的不同,发给我们的视频格式也是各有不同,有的视频格式我们也是转换不了的,这给我们大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我就视频格式做一下规范,视频编码格式为MPG2,画面大小为720x576,制式为PAL制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规格都可以用绘声绘影来制作,也可以用转换软件来转换,我向大家推荐用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