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后教学 总结.doc_第1页
高中课后教学 总结.doc_第2页
高中课后教学 总结.doc_第3页
高中课后教学 总结.doc_第4页
高中课后教学 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平时一直关注新教育的改革,广东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力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新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里面既有数学教师的教育随笔,也有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的精辟文章;既有可供操作性的实践经验,也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剖析;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有来自教学一线的困惑。欢迎关心、支持和热爱教育的同仁一起走进这一独特的智慧殿堂。一种 方法是实施分层教学法。如何分层一般有二种操作方法。对于一名普通的教师的我,主要基于下述分层:课堂问题设计时分层,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原则;同时每节课均有课外思考题,供优秀的学生思考。 其次是作业布置体现分层要求:作业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习题。 为了体现新教育的理念,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我的作业批改中实施了个性化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A,B,C等等级性评价,而是有感情的、充满个性化的、生动的交流式评价;有时候穿插些形象的如苹果等奖励性评价,深受学生喜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数学与合情推理今天课堂上收到了学生写给我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敬爱的老师: 你好!我是周晓芝。我可不可以跟你谈谈心。 老师,我本来是想这学期读完后就不读了,但有个人,她总是不断地鼓舞我,她就是我的二妹。她跟我同届,在二中读书。但我从不自卑,因为我有个善解人意的妹妹,自从我们俩个不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我好像缺少动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上课都没有专心听讲,落下了差不多一年半的功课。 星期六,我跟妹妹谈了一上午的心里话,它又让我燃起了读书的欲望,让我终于认清了现在我应该奋斗的目标,让我从迷雾中解脱出来。但我却有些徘徊不定。老师,您知道吗?我从初中开始,应对理科很恐惧,特别是数学,后来连化、物两科也连累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看到应用题,方程式,我的脑子就一片空白。不过中考很幸运,虽然理科都不及格,但最终还是考上了。现在面临的是高考,我想学好它,将来可以好的大学,但却不知从何下手,说来我真的很惭愧,很想撞墙。我连数学基本的都不会,更何况还还有整个高一撂下的课程。 所以,我可以问老师一声,您还愿意教我这个最愚笨、但还想学的学生吗? 老师,我很高兴我可以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向您诉说我的心扉。 看了这封来信,我感慨万千。这个学生在我印象中,听话、基础很差、数学思维能力很低、平时不活跃。说实话,对于班上许多类似的学生我一直在想办法,可苦无良策,心中一直有愧。平常二个班的数学教学已经够累了,哪有多少时间对她个别辅导?可面对她那颗滚烫的心,我绝不能置之不理。该怎样帮助呢?借此平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来信,我目前设想的处理方式是:首先是感谢她对老师的信任,也对能勇敢向老师表白对她表示祝贺。作为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非常高兴和愿意。其次说明读书与上大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成才并非一定要上大学。可以给她介绍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全面科学地看待自己和学习。再次与她一起分析她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方法等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愿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方法和解决途径。这个学期以来,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也作了不少新的尝试。在课堂上我提倡大家做数学作文,内容可以是传统的作业形式,也可以是谈当天数学课堂的收获,感想,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是非学习方面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学生反应积极,我收到了许许多多类似信件的作业。字里行间体现了学生们的一颗颗坦诚的心,也反映了对教师的无限信任。我经常被他们的特殊作业而感动。对于这些作业,我特别用心去批阅,让他们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女生对数学可能有别于男生,因此需要更形象的感性化的辅助材料数学思维抽象度高,逻辑性更强,分析和解决能力要求甚高,特别是立体几何,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时考虑增加形象性,提高趣味性,尽量增设背景材料。改变被动、机械学习方式,提倡动手实验,亲身体验,自主合作等高效学习方式在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课本上介绍了一个实验以引进双曲线的定义。为了增加直观性,提高学生兴趣,降低难度,计划师生共同实验。上课前我自备了一根拉链、图钉等实验工具。在新课引入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椭圆第一定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这个常数的范围是什么?(大于或等于或小于零)当常数等于零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容易作答)当常数大于零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发现其结论。实验进行时,发现操作并不容易,主要是粉笔尖(紧靠拉链)不好移动,无法画出双曲线。不知各位高二数学教师有何妙策,不吝赐教!因为实验操作不顺利,给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最后只能用手模拟画出。教师继续提问:常数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大小有何关系?(小于)若常数等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此时又是什么曲线呢?若大于呢?借助实验工具及教师帮助学生好不容易作出回答。接下来提出问题:如果常数小于零呢?此时的曲线又是什么呢?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呢?学生经过合作讨论,指出只须交换两个定点的位置同样可以画出其曲线。 在此基础上,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双曲线定义。 以上是我对双曲线定义教学的整体设计。现回头反思,这种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像我所教的二个班级,一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在普通班反馈效果不理想,他们接受较困难,不利于数学积极情感的培养。 也请各位同行多提建议。沃尔夫奖 1976年1月1日,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主要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 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德国汉诺威城的一位五金商人,也是该城犹太社会的名流。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移居古巴。他用近水楼台0年的时间,做了大量实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熔炼废渣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1961-1973年,他曾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他是沃尔夫基金会的倡导者和主要捐献人。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沃尔夫基金会的理事会主席由以色列政府官员担任,评奖委员会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沃尔夫基金会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五个奖(1981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由于沃尔夫数学奖具有终身成就奖的性质,所以获奖的数学家教师蜚声数坛的当代数学大师,他们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数学的水平和进展。 必须一提的是,至今为止的,除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于1984年获过沃尔夫奖之外,再没有中国数学家获过这个奖项。陈省身1930年在清华大学的基础和汉堡大学的博士攻读经历是很个好的开端,1943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全身心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研究,发表了最重要的几篇论文。1949年到芝加哥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几何学正教授。十年中,复兴了美国的微分几何,形成了美国的微分几何学派。1961年被美国科学院推举为院士并入美国国籍。可见,他的成就与在普林斯顿、清华、汉堡大学的经历很重要,而芝加哥大学为他提供很好的发挥环境。确切讲,与1949年以后的中国没有关系。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最强的动机,而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则避免了钻死胡同,毕竟把思路表达出来是第一步,而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很多时候不容易表达。一些趣味数学书是好的读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些领域有了兴趣,就会充分调动人体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学习领域也是如此。如高中的立体几何,对空间想像能力要求很高,根据教学经验,学生特别是女生学习异常吃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做了多次尝试。发现只要开始能培养起她们对空间几何体的兴趣,以及难得的信心,完全可以学好这门学科。绘画是教授立体几何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使用一些经典名画来阐释物体的透视效果,从而揭示平面上的立体原型是怎样在平面上表现的,然后抽象出空间元素(点、线、面)。对女生,这个方法尤其奏效。已知:tan(x-2),tan2y,tan16x成等差数列,则M(x,y)的轨迹方程是什么?(此道练习出现在双曲线的单元中) 借此平台请教各位高手帮助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课堂上是试卷讲评课,双曲线及标准方程。昨天已讲了一节课,内容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今天是三道解答题。由于教师精神状态佳,教师体态语言丰富,感情富于变化,解题分析井井有条,方法多种多样,课讲得生动有趣,自我感觉很好。最后一道题是: 已知:B(-5,0),C(5,0)是三角形ABC的两顶点,且sinB-sinC=3sinA/5,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 由于三角形三点不能共线,故在所求方程中应限制x-3.可当时不小心作为教师的我忘了,下课后才反省过来。但在课堂中竟无一名同学提出异议。接着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我特意做了个试验,同样方法教学看有无同学提出建议。可喜的是,这个班有几名同学站起来指出这个错误。 面对这两种不同反应,我感触不少。这个学期以来,第一个班课堂非常安静,很难调动课堂氛。而第二个班恰恰相反。我在思考,学生问题意识的淡薄和缺失是否意味着教师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