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一、什么是安全感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作为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感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虽历经百年的争论和探讨,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我国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安全感高的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评价高愿意和别人亲近遇到新鲜事物主动去接触 安全感低的孩子:拒绝和陌生人交往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欲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发生矛盾时退缩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 二 安全感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意义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 ,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三 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3个关键词关键词1:温暖的环境3岁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收环境的全部。小婴儿的环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线、不要太亮,要稍微温暖一点,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要太复杂,自然的东西最好,要木制的、不要塑料的。因为孩子这个年龄分不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因此要让他感受真的东西。要用真的东西,不用卡通的,玩具要像真的动物,照片也应该是真的。关键词2:安慰爱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有些人主张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饱了、换了尿布,就让他哭吧。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干净的尿布,二是你的爱和关注。1岁以下的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哄他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听从某些欧美专家的建议,让孩子自己睡。其实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亲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 关键词3: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为天气冷不让他出去。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特别是出生后前几个月,孩子看的东西特别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才从红黄蓝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从红黄蓝开始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更多的颜色。所以,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动,他们的嘴巴特别重要,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在嘴里,很危险或者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抚奶嘴。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四 家长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1 不对孩子撒谎诚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 全身心地关注幼儿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实未必。度量幼儿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3 不拿幼儿当出气筒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儿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幼儿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幼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幼儿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引用(0)评论(0)阅读(45)上一篇:聪明妈妈也会犯的3个错误 下一篇:引用 2009年5月31日评论 我要登录 - 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安全感,每个幼儿都需要安全感和稳定感,这有助于他们的发育学习及探索,并且有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幼儿缺乏安全感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怎么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1.安全感概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需要层级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及力量的强弱可排列出等级。这些需要按照由强到弱、由先到后的顺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最先出现,由此看出个体具有基本的安全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简单地讲,安全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安全需要被满足程度的一种认知或感觉。马斯洛还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那么对于身心健康还不完全成熟的幼儿来讲,安全感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安全感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2.1安全感是婴幼儿必须满足的心理需要根据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母亲养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婴幼儿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感,从而与母亲形成了三种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以及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毫无疑问,安全型依恋是在婴幼儿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之后形成的。婴幼儿期建立的依恋关系将伴随他的一生,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婴幼儿,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形成一个安全的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这个模式与个体成就的获得紧密联系,也是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基本保证。而另两种类型的幼儿长大成人后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2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认知探究倾向人都有认知内驱力,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表现得尤为强烈,婴幼儿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尝试和操作。这种好奇好问好动的倾向是极其宝贵的认知品质。这种认知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幼儿的安全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一般是在幼儿有安全感或者没有意识到危险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巩固的;反之,如果幼儿意识到了危险和威胁,那么他往往就不敢去探究,也可能停止正在进行的探究,使其认知需要得不到满足。2.3安全感是幼儿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安全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幼儿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幼儿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幼儿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2.4安全感决定幼儿对群体的归属感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解到: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显然,婴幼儿也有这种需要,而且,他们由于身体弱小,缺乏足够的应付环境的能力,因而其归属需要往往显得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归属于一个或几个群体。在群体中,他与其它人共同活动,一起娱乐,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体验别人的关爱,也关爱别人。通过群体归属感的满足,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发展。但是幼儿是否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在群体中他的归属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实充分的满足,这主要取决于幼儿能否在群体中体验到安全感。如果他在群体中感受到安全、稳定、民主受到尊重和关心,免受惊吓、威胁和惩罚,那么,他往往就会乐于参与群体生活;反之,则容易逃避群体,拒绝参与群体活动,甚至封闭自己。如果幼儿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群体之外,那么这对其心理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2.5安全感会影响幼儿的价值评价体系 人既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一个人是否拥有安全感,是否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对其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民主和爱的家庭的幼儿较之来自充满冲突和暴力家庭的幼儿,往往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乐观,对同样一件事,两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体验。因此,幼儿的安全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上论述安全感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判断幼儿是否具有安全感?3.幼儿有无安全感的表现有安全感的幼儿可以很自然地和相熟的人做出亲密的身体或眼神接触,他们可以离开信赖的人或熟悉的生活环境一段时间,仍然感到安全。在生活种种变化中,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从容沉稳地去面对转变,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较少表现出受压迫及焦虑不安的症状,他们可以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这些重要人物建立信任关系。 缺乏安全感的幼儿不管与对方相识与否,都不喜欢和对方有亲密的身体和眼神接触,他们会对人猜疑,避免或犹豫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害怕付出深厚感情,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恐惧,而很多时候,他们的恐惧是无稽的。若要他们面对新事物和新经验,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畏缩,害怕面对困难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容易表现受压迫和焦虑不安的症状(例如:无缘无故咬指甲、颤抖),他们不知道何人可以信赖;有些孩子,甚至会利用挑战权威的方式来掩盖他们的自卑心态。那么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幼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安全感?4.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尽管安全感对幼儿是如此之重要,但遗憾的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首先来自生长环境对其基本的生理(如免受饥饿)和心理需要(如母亲的亲吻拥抱)的满足,这可以称为浅层次的基本安全感。只有当幼儿获得了基本安全感之后,他才有能力开始自己的自主探索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若他们得到鼓励肯定称赞和接纳,那么他们将获得自信,自信能够使幼儿获得内心的稳定和安全感,这可称为深层次的内心安全感,它是幼儿在以后成长中获得力量的源泉。相反,若幼儿在初期基本安全感没有被满足,将会妨碍他的自主探索活动,不利于他内心安全感的获得。因此,在培养幼儿安全感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幼儿的基本安全感,接着在帮助他建立深层次的内心安全感。4.1幼儿基本安全感的满足4.1.1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和谐的心理气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贴互相关心夫妻之间更应恩恩爱爱,这会给孩子以极大的安慰和轻松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放下心理包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释放自己的不安,平衡自己的情绪。当幼儿受到伤害时不能单纯地要求他保持冷静,而要允许他用哭泣语言和玩耍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正常的心理状态,得到真正的快乐。4.1.2全身心地关注幼儿关注是传递爱的桥梁,是爱的核心,对幼儿一对一的关注带来的亲密能够让幼儿的情感和心智得到健全的发展。父母要为幼儿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从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可以认识到,只有当父母给予幼儿全身心地关注,并积极回应他们的需要才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形成安全性依恋。因此,不论幼儿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应积极关注并回应幼儿,以避免他们因为担心失去父母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4.1.3成人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幼儿安全感的获得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但是家长不应把自己的不安,忧虑和一些负面的情绪带给幼儿,若幼儿看到连父母都不能很好地处理困难,会使他们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会认为自己是造成父母痛苦不安的原因,从而感到内疚和羞愧。其次,在面对恐惧时,父母的镇定自若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帮助,让幼儿意识到恐惧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不是什么人生的苦楚,是不可能回避的。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因坐电动车把嘴巴摔破了,鲜血直流。姥姥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说要缝几针才可以。孩子在姥姥怀里大哭,姥姥急得一身汗,怎么哄孩子还是哭,一直挣扎。很快他的爸爸赶来了。姥姥把孩子交给他。爸爸说:“孩子,不要怕,爸爸在你身边,你很勇敢,自己躺下,抓着爸爸的手。”孩子乖乖躺下,不再哭泣。医生抓紧时间给他缝了四针,孩子一声也没吭,眼里不再有眼泪。父亲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像姥姥那样表现的慌张,而是从容不迫。当父亲很镇静的时候,孩子也受到影响,因为父亲在掌管局面,他不再害怕,因为父亲提供的安全感远远超过姥姥。4.2建立幼儿深层次的内心安全感4.2.1支持幼儿建立自己的交际圈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幼儿也不例外。家长要引导幼儿与同龄的小朋友玩,不要怕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产生矛盾或吃亏而将孩子束之高阁,要知道,孩子正是在交往中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化解矛盾,从而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使其在以后的交往中较容易得到同伴和团体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感。同时,和同龄人交往可以减少幼儿的不安感孤独感和急躁感,使他们处于稳定感和归属感状态。若幼儿被排斥在同伴圈之外,就会失去安全感,伤心沮丧。4.2.2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特别强烈,表现为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家长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通过对危险情境的适应来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如果仅仅因为怕出危险,就过多地限制幼儿的探究行为,那是得不偿失的,势必会压抑幼儿的探究倾向,并可能形成退缩的性格。 4.2.3成人要认同幼儿的感觉选择和想法认同幼儿的感觉选择和想法,他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信任,进而获得安全感;相反,否定或臆断幼儿的感受让他对自己的感觉产生怀疑,不仅导致幼儿失去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的能力,而且造成他们缺少安全感。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这是父母不当的安慰,否定幼儿的感觉造成他安全感的降低。4.2.4避免控制孩子,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很多家长认为控制孩子可以使孩子达到自己预想的那个样子,会使孩子表现得更好。而实际上,即使是温柔的控制也会让幼儿产生困惑,对自己的感觉产生怀疑,并且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相反,他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并且也倾向于控制其它人。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那么孩子在自己做决定的过程中,会不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己的自主与强大,安全感也随之增强。总之,适度的安全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你家的孩子胆小么?很多家长都困惑于这个问题,但却不知症结所在。其实,多数宝宝胆小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围。一、什么是安全感专家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多种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安全感低的孩子:拒绝和陌生人交往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欲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发生矛盾时退缩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 安全感高的孩子: 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的评价高 愿意和别人亲近遇到新鲜事物主动去接触$ m9 w/ j i9 N8 2 s二 安全感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意义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 ,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三 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3个关键词关键词1:温暖的环境.3岁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收环境的全部。小婴儿的环境最好有自然的光线、不要太亮,要稍微温暖一点,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要太复杂,自然的东西最好关键词2:安慰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有些人主张孩子哭了不要哄,如果孩子吃饱了、换了尿布,就让他哭吧。其实他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吃的和干净的尿布,而是你的爱和关注。1岁以下的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哄,要去抱他。不要一味地听从某些欧美专家的建议,让孩子自己睡。其实全世界很多民族的母亲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关键词3:别强制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为天气冷不让他出去。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所以,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动,他们的嘴巴特别重要,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在嘴里,很危险或者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抚奶嘴。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四 家长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进而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不对孩子撒谎诚如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如何,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幼儿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幼儿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儿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全身心地关注幼儿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其实未必。度量幼儿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仅看家长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事实上,我们总能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细心的母亲可以分辨出婴儿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所发出哭声的细微不同,进而准确地识别、满足婴儿的需要,获得婴儿对自己的信任。而婴儿不管因何发出的哭声,在粗心的母亲耳朵里都是同一种声音,这样的母亲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婴儿的需要,时间长了亲子之间就会缺少基于信任而形成的默契。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不拿幼儿当出气筒如埃立克森所述,幼儿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的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幼儿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有意无意地由家长传递给幼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幼儿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类别:育儿天地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50) | 评论 (3) 上一篇: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的培养 下一篇:第十三周英语教学计划 P20P25 最让宝宝没安全感的话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究竟哪些话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呢?3 H) * j# E4 p/ A4 1“再不听话打你了!”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d) Q: R I1 C ( K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 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 i5 h! z1 o7 y6 _, w2“妈妈不要你了!”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6 G9 C Q( ; g7 L3 Y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1 ?% Q: F2 t7 Q. 6 E & j) E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 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3“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x P) k/ U# d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4“我说不行就不行!”情景再现:小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模拟题集及解析
- 电力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信息技术在物资储备仓库的应用及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年软件编程实战题集及解析指南
- 2025年软件测试工程师实战技能提升教程
- 2025年初级美容师笔试模拟题及答题技巧解析
- 2025年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模拟题集解析
- 电信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2025年税务局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手册
- 电井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临床药师参与安全用药实践及病例分享
- 《体育教学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DB32-T 4849-2024 压力管道注册登记编码规则
- 工程造价预算书
-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可打印】
-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 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4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 弱电安全技术交底【范本模板】
- 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无人机应急通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