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5目 录第一章 前言1第一条 规划目的和依据1第二条 规划任务1第三条 规划期限和范围2第四条 规划实施管理2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面临形势2第五条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2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3第七条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第八条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5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6第九条 规划指导思想6第十条 规划基本原则6第十一条 总体发展定位7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7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9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9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内容9第十五条 主要用地布局调整方案13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14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14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分区16第十八条 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分区22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24第十九条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第二十条 重大旅游设施建设项目25第二十一条 重大地灾治理建设项目25第七章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26第二十二条 土地保护26第二十三条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27第八章 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31第二十四条 指标分解指导思想31第二十五条 指标分解原则31第二十六条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31第九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3第二十七条 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33第二十八条 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生态农业工程建设33第二十九条 优化林地结构,强化森林工程建设33第三十条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34第三十一条 加强生态廊道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34第三十二条 强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4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5第三十三条 法制保障35第三十四条 经济保障35第三十五条 行政保障36第三十六条 监督机制37第三十七条 技术保障37附表38第一章 前言第一条 规划目的和依据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确定武隆县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解决耕地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努力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安排,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二条 规划任务(一)总结规划编制的背景和面临形势,合理确定武隆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各区域、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同时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任务;(三)划分土地利用的综合分区、用途分区以及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分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四)围绕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保障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用地;(五)探索完善规划调控的途径,制定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和实施规划的措施。第三条 规划期限和范围本次规划修编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时限为20062020年。其中,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武隆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26个乡镇,土地总面积为288054.09公顷。第四条 规划实施管理本规划由武隆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规划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武隆县土地利用、各项建设及土地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遵照实施。武隆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具体的实施管理。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面临形势第五条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根据2005年武隆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武隆县土地总面积288054.09公顷,包括农用地271473.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24%;建设用地5790.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未利用地10790.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农用地中,耕地67769.78 公顷,园地1831.55 公顷,林地180419.27公顷,草地576.61 公顷,其它农用地20876.70 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24.96%,0.67%,66.47%,0.21%,7.69%。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4479.95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304.2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5.83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77.37%,22.53%和0.10%。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324.8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3813.89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25%,85.13%。未利用地10790.15 公顷,其中水域2627.19公顷,滩涂沼泽331.79公顷,自然保留地7831.17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的24.35%,3.07%,72.58%。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一)农用地比例高,山区农业特色明显武隆县土地利用现状充分体现了山区农业县的特色,农用地总面积271473.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24%,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84.42%)。虽然近几年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武隆县经济底子薄弱,科技投入不够,农用地总面积仍然居高不下。农用地中,耕地67769.78公顷,占农用地的24.96%,占土地总面积的23.53%,林地180419.26公顷,分别占农用地和土地总面积的66.46%和62.63%,耕地、林地占有绝对比重,山区农业特色明显。(二)水土流失严重2005年末武隆县水土流失率达到56.70%,常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武隆县行政区幅员总面积的55.00%65.00%。年均突然侵蚀总量为15589万吨,由于产中的水土,使耕作层土层变薄,土壤石化严重;目前耕地耕作层厚度在33cm以下的薄土占旱地的42%,石质土占10.60%。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塘库淤塞,河床抬高,水旱灾害加剧。(三)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5年末,武隆县未利用地10790.1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627.19公顷,滩涂面积331.79公顷,自然保留地7831.17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多数分布在地质条件较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多,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的难度较大,当地地质条件和耕地坡度结构也决定了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难度大,因此,耕地流失后很难得到补充。第七条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效益有待提高农用地经营粗放,弃耕、抛荒等土地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土地生产力、利用率低,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城镇用地方面,大量的工业用地聚集在老城区,产出率不够高;一些工矿企业用地分布较零散,规模效益不高。(二)耕地质量较差,产出低武隆县自然条件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格局,全县平坝地较少,2005年人均耕地约有0.17公顷,高中低产田面积比例1:5.93:3.45。由于长期重用轻养、植被减少等原因,再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导致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耕地产出率低。(三)农田生态失衡随着人们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深入,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和谐性,由此产出多种因素影响农田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一是作物层次结构单调,耕地培肥不善,地表裸露时间较长,土壤内在素质差,蓄水供肥力弱。因此,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协调水、肥、气、热功能不强,导致粮经单产不稳。二是中、低产田土比重为73.32%。这些耕地因受经营规模的影响,改造速度缓慢,增产潜力释放慢。三是耕地培肥差,掠夺式经营,传统的有利于培肥地力的农艺措施被废除,养地农作物明显减少。四是大量的农药投入土壤,导致土体、水体和食物污染。第八条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的挑战今后十五年,是武隆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国土生态屏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要以“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强县”作为发展思路,深刻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武隆县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随着武隆县发展定位的提升,经济发展将逐渐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武隆县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生态基因库、芙蓉江沿线景区、乌江画廊、后坪地缝天坑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都将会对生态保护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武隆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城镇建设拓展空间狭窄,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武隆县地质灾害区域点多面广,用地布局提出更高要求。(二)面临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武隆县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型转变。武隆县提出建设生态大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为武隆县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引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武隆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第九条 规划指导思想围绕武隆县的基本县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五个统筹”原则,确立“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先保障旅游业发展,同时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全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武隆县未来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及用地保障,实现武隆县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第十条 规划基本原则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第十一条 总体发展定位规划期内,以“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强县”为发展战略目标,利用武隆县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组团发展,拓展空间;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的城市发展思路,努力建成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承接和传递“一小时经济圈”辐射的重要接口和战略支撑点,世界级山地运动及休闲旅游基地,全市重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农业大县、旅游大县、能源大县和生态经济强县。第十二条 规划目标(一)农用地规划目标耕地保有量:到2010和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66670.00公顷和6618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量为51700.00公顷。考虑到未来各种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可能性,预留武隆县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5%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共计258.50公顷。园地面积:规划期间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适当扩大面积。全县园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2461.00公顷和3202.00公顷。林地面积:建立国土生态屏障,打造“生态武隆”。到2010年和2020年,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分别为184240.00公顷和186751.00公顷,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牧草地面积: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牧草地面积分别为1370.00公顷和1379.00公顷(二)建设用地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总规模: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6510.00公顷和7810.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921.00公顷和2391.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720.00 公顷和4920.0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面积为1140.00公顷和1510.00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95.23平方米和108.16平方米以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控制在3226.49公顷和3033.49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790.00公顷和2890.00公顷以内。(三)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分别控制在762.61公顷和2003.5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440.00公顷和1200.00公顷以内。(四)土地开发整治目标农用地合理整理,建设用地有序复垦,未利用地合理开发。2006-2020年,全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10.0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190.0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820.00公顷。(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在规划期内,土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下大力气治理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结合武隆县实际情况,重点建立仙女山、白马山生态屏障以及东北部的高山生态保护区。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国土生态屏障,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00%左右。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农用地:优化农用地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当增加园地,大幅增加林地,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保证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统筹安排城乡用地,保障城镇建设用地,并通过城乡挂钩,解决建设指标不足;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未利用地:谨慎、适度地开发后备资源。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内容(一)农用地结构调整1、耕地严格保护规划期间,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确保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合理安排生态退耕,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现有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到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为66670.00公顷和66180.00公顷,比2005年减少1099.78公顷和1589.78公顷。其中,20062010年和20112020年全县由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分别减少耕地1599.78公顷和1000.00公顷。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1700.00公顷。考虑到未来各种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可能性,预留武隆县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5%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共计258.50公顷。同期,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为1010.00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鸭江、平桥、庙垭、凤来、和顺、桐梓、火炉等乡镇。2、园地因地制宜、适当增加因地制宜,把园地建设与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生态建园、荒山建园、农村居民点整理建园等方式适当扩大园地面积。到2010年和2020年,园地规划分别达到2461.00公顷和3202.00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加629.45公顷和1370.45公顷。主要集中在巷口、白马、仙女山、江口、羊角、和顺、平桥等乡镇,分布有果园、桑园、茶园等,是武隆县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3、林地大幅增加,优化结构通过生态建设、三峡库区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营造一大批优质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林地结构。规划到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3820.73公顷,林地面积由现状180419.27公顷调整为184240.00公顷。规划到2020年林地面积达到186751.00公顷,比2005年增加6331.73公顷。林地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本着因地制宜原则,大面积发展林业用地。4、牧草地略有增加,合理布局规划期间牧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规划至2010年,牧草地面积增加793.39公顷,牧草地面积由现状576.61公顷调整为1370.00公顷。至2020年,牧草地面积增加802.39公顷,牧草地面积调整为1379.00公顷。牧草地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本着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布局牧草地。5、其他农用地总量减少,优化布局结合区内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减少田坎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到2010年和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至20179.73公顷和19559.77公顷,分别比2005年减少696.97公顷和1316.93公顷。(二)优化建设用地1、建设用地总规模围绕武隆县“一中心两组团”的经济发展思路及“一线、两带、三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在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重庆市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6510.00公顷和7810.00公顷以内。重点发展巷口、仙女山、白马、江口、鸭江、平桥、石桥、长坝等重点乡镇。在空间布局时,结合武隆县地形图及地质灾害分布图,严禁建设用地布局到地质灾害易发区,对治理后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做到现有建筑量不增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经地质、规划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尽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2、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积极开展农村废弃、闲置等低效建设用地整理,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县城乡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720.00公顷和4920.00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加240.05公顷和440.05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140.00公顷和1510.00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加815.20公顷和1185.20公顷。3、交通水利用地充分保障县内主要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努力提升基础设施用地效率。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674.17公顷和2554.17公顷,比2005年增加369.92公顷和1249.92公顷。主要为渝怀铁路复线、南涪铁路、渝湘高速、武务高速、白马山旅游公路、接龙水库、沙河水库、大洞河水库、文复乡抽水蓄能电站、银盘电站、白马航电枢纽、浩口电站、龙溪核电站等交通水利设施及能源用地。4、其他建设用地充分保障旅游业的发展,保证旅游及附属实施的用地需求,提升武隆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到2010年和2020年,风景名胜设施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115.83公顷、335.83公顷,比2005年5.83公顷增加110.00公顷和330.00公顷。主要为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江流域、乌江流域、后坪天坑等旅游设施及其他用地。选点时要在地质环境勘察、地质灾害评价适宜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尽量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用地效率,适度减少未利用地数量。充分考虑未利用地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生态建设等中的作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的比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改造荒山荒坡,大力开展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至2010年和2020年全县未利用地为6623.36公顷和3172.32公顷,较2005年净减4166.79公顷和7617.83公顷。第十五条 主要用地布局调整方案(一)主要用地布局调整思路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合理安排和协调各类用地占用耕地数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增加园地,适当增加牧草地。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用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优先满足国土生态屏障用地。(二)主要用地布局调整方案耕地:从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出发,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根据武隆县的实际条件,耕地主要分布在鸭江、平桥、庙垭、凤来、和顺、桐梓、火炉等乡镇,是武隆县重要的产粮区。园地: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园地建设规划相协调,重点布局在巷口、白马、仙女山、江口、羊角、和顺、平桥等乡镇。林地:林地在各乡镇均有布局。结合林业规划,加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有林地,优化林地结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城镇村用地布局用地:按照产业和人口集聚要求,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巷口、仙女山、白马、江口、鸭江、平桥、石桥、长坝等重点乡镇;农村居民点在各乡镇均有分布,按照建设中心村、撤并零星户的方向进行布局,促进农房建设适度集中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按照项目实际坐落乡镇进行布局,交通水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巷口镇、仙女山镇、白马镇、鸭江镇、平桥镇、文复乡、江口镇、浩口乡、火炉镇等,布局同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影响。旅游设施用地:武隆县重点发展旅游业,根据旅游发展规划,重点保障仙女山镇、江口镇、石桥乡、后坪乡等乡镇的旅游设施用地,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布局: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布局划定重点是仙女山、白马山生态屏障以及东北部的高山生态保护区。该区以林业用地为主,兼顾农业生产,是武隆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未来武隆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根据“保障供给,适度安排”的原则,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等,全县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的重点。(一)乌江流域城镇发展区乌江流域城镇发展区位于武隆县中部,以巷口镇为中心,白马镇为次级中心,包括巷口、白马、羊角、土坎四个镇。该区发展定位:加快发展以巷口镇为中心的商贸、交通、绿色食品加工、制药、旅游业,依托白马工业园大力发展以铝制品、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工业,把由巷口、白马、羊角、土坎等城镇组成的乌江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金融、旅游、文化、体育中心,实现武隆中部领先,形成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和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及户外运动接待基地。本区为武隆县城镇建设用地分布的主要区域,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方式以内涵挖潜为主,逐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适度扩张以巷口镇、白马镇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商贸、交通、旅游等主导产业的用地需求。(二)中山生态旅游开发区中山生态旅游开发区以仙女山镇为中心,江口镇为次级中心,包括仙女山、江口、黄莺、石桥、浩口、文复、后坪等七个乡镇。 该区发展定位:该区为武隆县主要的旅游基地、主要经济作物产区。经济上重点发展以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芙蓉江、芙蓉洞、后坪天坑等景区为主的旅游业,烟草业、果桑蚕配套开发,形成以旅游为主的山水园林城镇群。本区土地利用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规划期内,以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芙蓉江、芙蓉洞为重点,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适当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林及其他经济林面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三)低山丘陵农业发展区农业保养区位于武隆县西部,以鸭江镇为中心,包括鸭江、庙垭、凤来、平桥、和顺、白云、长坝、铁矿、赵家等九个乡镇。该区发展定位:本区以鸭江镇为中心,经济发展以精细特色种植、养殖业、大溪河流域旅游业、对外商贸等为重点。重点建设瘦肉型猪、蚕桑、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以及大溪河流域旅游业,建成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型城镇经济带。本区土地利用调控方向为:该区地势较为低平,耕种条件良好,是武隆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分布的主要区域。规划期内,要切实保护耕地,控制耕地转变用途,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建设优质基本农田;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四)高山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位于武隆县东北部,包括火炉、接龙、桐梓、双河、土地、沧沟等六个乡镇。该区未来发展定位:本区海拔较高,主要发展草食畜牧业、高山无公害蔬菜、中药材 、烤烟、林产业等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以农林业为主,形成武隆县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本区土地利用调控方向为:严格保护区内农林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生态保护区,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武隆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按照土地利用主导用途一致性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及行政村界限完整性等因素,将武隆县划分为八种用途区,即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园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其他用地区。(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区域。本区土地面积75166.05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6.09%,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51700.00公顷。集中位于鸭江镇、凤来乡、庙垭乡、平桥镇、火炉镇、桐梓镇等。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2、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区内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报国务院审批后方可占用。3、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除外)。严禁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的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4、鼓励区内的其它用地转换为进行农业生产或者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5、在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时,禁止闲置耕地和弃耕抛荒,鼓励合理施肥,改善耕作措施,保持和培肥地力。本区多划入了258.50公顷的基本农田,可用于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防灾救灾建设项目、社会公益建设项目、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公路、铁路、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的预留占用,在建设占用以前,视同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基本农田考核目标;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列入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二)一般农田用地区一般农田用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部分其他农用地以及区内线状的其它用地等。本区土地面积7434.0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58%。主要分布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附近,但土地利用条件较基本农田差,多为地形起伏较大的耕地,地块分散,坡度多在15度以上。有一部分是分布在建设用地扩展区中的利用条件较差的中低产耕地。本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2、严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必须占用耕地的项目应按法定程序审批,并按照“占补平衡”原则进行补充。3、鼓励区内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能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三)园地区本区面积4194.4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5%。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2、鼓励园地区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3、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四)林业用地区本区面积188981.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61%。主要成片分布在仙女山、白马山,后坪、接龙、土地等乡镇,此外其他乡镇也有分布。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2、严禁占用区内有林地(特别是天然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耕地进行非农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国家与省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3、鼓励区内的其他用地向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生产的方向调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4、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乱砍滥伐,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 (五)城镇建设用地区本区面积为3313.3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建制镇、工业园区和独立工矿建设,土地使用应符合建制镇及工业园区建设规划。2、城镇和工矿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地和废弃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3、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4、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六)村镇建设用地区本区土地面积为5176.9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0%。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村民住宅、乡村企业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镇、村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严格执行村镇规划。2、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区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区内村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严禁在村镇建设用地区以外新增用地用于村镇建设。现有建筑确需更新时,应集中到村镇建设用地区或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建设。3、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将其他用地区内零散分布的村庄和乡(镇)村企业,向本区集中。鼓励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向规划的农民新村集中,鼓励开展废旧宅基地的复垦和改造。4、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5、本区的土地利用,应着重考虑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6、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七)风景旅游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全区规划风景旅游用地区面积为432.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主要分布于巷口镇、仙女山镇、白马镇、乌江沿线、芙蓉江沿线以及后坪乡等地区。1、区内的土地必须服从景观保护需要,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的法律法规。2、本区内影响景观保护的其它用地,应按要求进行改造。3、本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它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和乱砍滥伐、乱倒乱堆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八)其他用地区其他用地区是指不宜划入上述七类用途区的其它土地区域。主要指零星采矿用地、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本区土地面积为3356.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7%。土地用途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控制。2、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严禁单位或个人随意向其水体倾倒垃圾、污水及其它有害物质。3、加强对本区用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得乱占滩涂,随意采沙,开展不当的建设开发活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不得随意对该区土地进行开垦或填埋。第十八条 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分区 采用主要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山体等具有明显隔离作用的地物以及各类行政界线等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建立允许建设用地区、有条件建设用地区、禁止建设用地区和限制建设用地区,落实差异化的规划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一)允许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允许建设区,规模为4920.00公顷。其中,城、镇、独立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规模为1510.00公顷,农村允许建设区规模为3033.49公顷,采矿用地允许建设区规模为376.51公顷。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衔接;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保障与存量挖潜,确保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4、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二)有条件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即为有条件建设区,结合武隆县城镇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实际用地情况,该区总面积共计478.10公顷。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在城镇工矿(或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已经用完、且所有约束性指标没有被突破的前提下,经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区内土地可安排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农村居民点缩并)的新增建设用地;2、区内新增城镇工矿(或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并与拆并建设用地规模挂钩,实行“先拆后建”;3、区内建设占用的耕地,必须严格依靠辖区范围内的旧村庄拆并复垦补充。(三)禁止建设区武隆县的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即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之外,由于武隆县地形复杂,海拔高,考虑到武隆县的经济发展,确定面积为61948.95公顷,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1.51%,主要布设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大溪河流域、芙蓉江流域、乌江流域等风景旅游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保单位的核心区以及坡度高的山体。此外,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划为禁止建设区。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2、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四)限制建设区全县范围内,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划入限制建设区范围内,面积约为220707.04公顷。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2、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双重约束,禁止城、镇、村新增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新增用地。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第十九条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间,到2020年武隆县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公路网络全部形成,覆盖全部乡镇和行政村,建成“两纵四横”的总体格局;优化港口布局、完善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水上旅游码头;规划建设武隆支线仙女山旅游机场,形成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主要有渝怀铁路复线、南涪铁路、南涪高速、渝湘高速公路、武务高速、武丰高速以及县里各旅游路的修建。(二)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间,逐步建立起水源保护、防灾减灾和污染治理三大保障体系。以乌江、大溪河等河流引用水源保护为重点,通过实施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点源和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重点保证水资源保护工程、水库、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主要有接龙水库、沙河水库、大洞河水库、万峰水库等。(三)重大能源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内,结合武隆县未来发展需要,重点保障核电项目、风力发电及水能发电、天然气供气项目的用地需求。主要有银盘电站、白马航电枢纽、浩口电站、文复乡抽水蓄能电站、仙女山风力发电站、龙溪核电站、鸭江电站等。第二十条 重大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间,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重点保障武隆旅游中心区(巷口镇为核心)、仙女山镇旅游服务中心(仙女山镇)、乌江画廊游憩景观带(羊角、土坎、巷口、江口等镇)、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旅游区(仙女山镇)、芙蓉大峡谷休闲旅游区(江口镇、石桥乡等乡镇)、鸭江三峡观光游憩区(鸭江镇等)、白马山森林休闲游憩区、天坑地缝观光体验区等旅游设施的用地需求。第二十一条 重大地灾治理建设项目由于武隆县特殊的地形地貌,规划期内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重点保障滑坡治理、水土流失等项目的用地需求。重点是大溪河鸭江平桥、乌江319国道沿线、石梁河长坝白马、送月凤来、铁矿碑垭、仙女山青吉江口、桐梓鱼子沧沟、黄莺浩口、木根一后坪、和顺东山、车盘广杨、文复天星等重点区域地灾治理。第七章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第二十二条 土地保护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全县耕地资源实行严格保护。同时,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质量。(一)切实保护耕地明确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全县耕地保护。把耕地保护目标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明确县级、乡(镇)、村一把手为耕地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年终保护耕地面积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提高耕地和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积极推进农用地和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环境综合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禁未经审批私自占用耕地,严禁破坏耕地层。同时加强农业结构调整,防止由农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现象发生。(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1700.00公顷。考虑到未来各种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可能性,预留武隆县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5%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共计258.50公顷。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要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有条件的地方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同时,对基本农田的水利、供电、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逐步做到能排能灌,沟、渠、田、林、路配套,其主要措施为:法律措施。严格执行和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及重庆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大保灌田土的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对于坡薄土,应积极进行坡改梯工程,增厚土层,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生物措施。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在田边、地角、土坎、路旁积极发展果树、经济林,既防治水土流失又达到改田治坡的效果。农耕措施。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如坡耕地改梯整理,培肥改土,横坡种植,地膜覆盖及水稻的膜式化栽培等,还要实行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加强基本农田监督和管理,基本农田内严禁建房、建坟或擅自将基本农田转为非耕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强化领导指导与督促,把基本农田的保护责任到人,目标到人;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基本农田的建设,使基本农田的数量稳定,质量不断提高。第二十三条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一)土地开发潜力分析农用地整理潜力:武隆县在耕地数量、质量和复种指数方面均有开发潜力,通过对劣质的耕地,进行坡改梯,增大耕地垦殖率。根据武隆2001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到2020年,全县通过田土坎整理和石旮旯整理,在耕地数量上可增加2684.00公顷左右;通过中低产田土整理,可使每公顷耕地增产粮食0.75吨。农村居民点复垦:武隆县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占地面积偏大,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为3813.89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47.31平方米/人,虽低于国家规划150平方米/人的标准,但土地集约节约水平低下。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是很大的,应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从理论上讲,如果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到130平方米,结合规划期内人口变化,则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潜力2350.00公顷。土地开发:未利用地开发与其他用地类型整理不同,主要是将原来尚未利用的土地加以开发,投入某种用途。全县未利用地10790.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其中荒草地3105.03公顷,裸地4726.06公顷,河流水面2627.19公顷,滩涂331.79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0.08公顷。由此可以看出武隆县土地开发潜力较大。(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根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和重庆市下达的控制指标,2006-2020年,全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10.0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190.0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820.00公顷。(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利用方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建则建,以耕地、园地、林林地利用为主。(五)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重点区域根据重庆武隆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20012010年)以及武隆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表确定武隆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重点区域。耕地整理:规划期内,武隆县预计耕地整理总规模为7000.00公顷,新增耕地为653.19公顷。按照开发潜力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区域:(1)高潜力区:主要包括鸭江、庙垭、凤来、平桥、和顺、火炉、桐梓等乡镇;中潜力区:主要包括江口、巷口、仙女山、白马、土坎、羊角、石桥、长坝、黄莺、双河等乡镇;(3)低潜力区:主要包括后坪、土地、沧沟、接龙、浩口、文复、赵家、铁矿、白云等乡镇。土地复垦:土地复垦的对象主要是全县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工矿用地,其中最主要的土地复垦对象和复垦潜力最大的为农村居民点复垦。根据武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中的优化城乡专题研究成果,规划期内,可新增的耕地166.81公顷,其中土坎、羊角、长坝、文复等乡镇整理潜力较大,其他乡镇潜力较小。土地开发:武隆县通过未利用地开发新增耕地的潜力不大,未利用地多数分布在地质条件较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