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设计 王东英.doc_第1页
《三峡》设计 王东英.doc_第2页
《三峡》设计 王东英.doc_第3页
《三峡》设计 王东英.doc_第4页
《三峡》设计 王东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太原市第六十七中学 王东英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佳作,有写春的、夏的、冬的,也有描绘美丽河山的。它们不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表达了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感情。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阅读这些文章时,我们要反复诵读,读中感受,读中积累。课标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们要仔细领回作者是如何观察的,是如何描述的,又是如何抒情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写景状物和抒情的方法,更可以受到美的熏陶。三峡这篇古文,语言凝练隽永,只155字,便尽三峡四季之景。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描山绘水各有不同。文章先写七百里山势,尽显其山势高峻、绵延、狭长;作者为突出最富三峡特色的景观,在先落笔于连山之后,再承水势涨落,先绘夏水暴涨,再写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水凄肃,使文句入情入理,顺势成章,此足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且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据于此,在教授课文时,要以读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合作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读中感知、评价、总结。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强,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上受到启发和引导;但接触文言文不够全面和深,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很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在字词的理解,给课文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用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思维,再进行总结,最终达到理解文言,培养文言语感,并学会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2、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品味、欣赏名家的优美散文。体会并说出作者借助写景所抒发的情感,最终能有感情地朗读文本。3、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寻找相关和类似的写景文章,进行适当的比较阅读,以此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四、教学重点:品味、欣赏名家的优美散文,感情朗读文本。教学难点 :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三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3、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精妙,培养文言语感。(二)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优美意境;2、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的美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川之美的情怀。二、教学重点: 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三、教时安排:两课时四 教学方式与手段:诵读法,(自读、听读、试读、齐读、评读、品读)合作探究法(互译,质疑、释疑、讨论)。五、教学设想: 三峡这篇古文,语言简洁,布局匠心独具,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学习本文,要从疏通字句入手,介绍给学生有关作者、水经注及三峡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体会文中三峡的壮丽景色,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最终体会出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故从如下三方面入手: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结合长江地图,并解说)1、创设情境: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江、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204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亲见其中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板书:作者、课题)2、请生简介作者 ,补充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为关右大使,赴任途中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所杀。他对我国的地理和当时各地的风土景物都有一些研究,尤擅长写景。代表作水经注【设计意图】:通过观课件中的地图,了解地名,观察地形。从而激发兴趣更好地走进文本。二、出示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领略文中描绘壮丽的三峡景色。三、初读感知 1范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划分层次。(出示课件)【设计意图】:以师的范读呈现,而不用录音,便于生更近距离地感受轻重缓急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课文节奏,及时校正。2、自读,互读、指名读、正音阙(qu)叠嶂(zhng)曦月(x)襄陵(xing)沿溯(s)素湍(tun)绝 (yn)飞漱(sh)长啸(xio)属引(zh)哀转(zhun)3、齐读4、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景观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和夏水、春冬景色和秋景,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设计意图】:初读以多种形式来读,重在把握字音,并感知作者的情感。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四、译读,质疑,体会1、结合注释,一人读,其他翻译,勾画重点、疑点点击:(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林寒涧肃()素湍绿潭()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 ) (2)翻译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探究:觉得三峡美吗?美在哪里?(1) 用“三峡的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呢?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2) 或概述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体现了山峡山的雄壮美。(讨论,交流,师明确【设计意图】:通过给定格式的练句中,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五、熟读成诵六、课时测评1、注音曦月()襄陵()素湍()绝巘()属引()2、解释加点的字、通假字: 略无阙处 哀转久绝古今异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重点词语:重岩叠嶂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3、翻译下面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林寒涧肃。4、常识填空 三峡是-、-和-的总称。郦道元,字-,-(时期)著名的-家、-家,代表作-。文通过描写三峡的-和-、-和-,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和-之情.七、作业1、熟读课文,翻译全文2、查阅有关三峡的资料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tw/DREAM/ 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gofad/ 三峡工程的全面介绍:/z/sanxia/index.shtml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再次领略三峡的壮丽景观。二、出示目标:1、理解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2、了解“今日三峡”三、探究研析:(一)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分组讨论,师生互动)1、齐读第一层,思考:各句写出了什么?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写山为写水做铺垫。) 2、指读,注意语调古代如何传达皇命?想象“快马加急”“飞燕传书”的情景。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并归纳写景手法。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二)探究: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讨论,交流)明确: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 写山是为了写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设计意图】:通过逐层分析,不仅理解文意,而且也总结了写景的方法,达到了单元教学要求。四、课文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长江黄河,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设计意图:在全文的内容理解结束时,设计小结,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提升认识。五、资源共享1、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展示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感受“高峡出平湖”的景象。2、交流年月日最新消息:/fortune/2010-10/26/c_12703460.htm三峡工程实现米蓄水目标开始全面发挥初步设计确定的综合效益设计意图:学习了郦道元1500多年前对三峡的描绘,感受了其鬼斧神工的一页后,再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展示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并以发展的眼光来欣赏“今日三峡”,再次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更加地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六、课堂测评1填空“自/三峡七百里中” 写出了三峡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出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的手法,进一步-水流迅猛2、你学到了那些写景的方法?3、拓展阅读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4、背诵全文。七、作业1、背诵全文2、练笔:仿照“春冬之景”的观察顺序描写一处景。附:板书设计三 峡热爱 郦道元 水经注 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夏水 -襄陵 阻绝 (奔放美)春冬之景-清荣峻茂 (清幽美)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凉美)教学反思:三峡这篇古文,用凝练隽永的语言,仅以寥寥155字,便囊括千里,包容四季。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描山绘水各有不同。以古文的形式安排在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与其它三篇形成了呼应。对于初一的学生,不仅要疏通文言文的意思,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意思,而且还要达到熟读成诵。同时又要实现单元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因此,本节任务较大。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的自读、质疑、讨论、交流中实现目标。我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这是课标要求达到的目标。 为了做到这点,我采取范读,到自读、互读、指读、齐读、齐背的方式,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