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doc_第1页
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doc_第2页
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doc_第3页
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doc_第4页
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孔孟之道的源头 终极好人尧舜立下行为准则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独尊儒术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是孔子制定的法则,强调君、父、夫三者的绝对权力,这是对孔子学说的歪曲,使孔子学说成为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孔子虽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话语,但从未把君臣关系绝对化,孟子更把君臣关系定位为人格平等的关系。孔孟学说的思想源头是尧舜之道,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孔孟之道,不能听汉之后历代学者的一面之词,而是要探本溯源。使九族和睦影响天下百姓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名放勋。他是一位集仁德和智慧于一身的伟人。连措词严谨的史记也用这样的笔墨来形容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月。”又说他“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放纵)”。尧在帝位时的国号叫陶唐,故后人称他为唐尧。尧在位共70年,退休后28年逝世,寿过百岁。尧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亲九族,合和万国。尧以身作则,首先使自己的九族亲善,受其影响,朝廷百官也致力于和睦九族,从而使天下百姓也蒙受教化,直到使天下万国的人民都变得和睦融洽。第二,任命羲和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告诉百姓播种和收获的季节。第三,对百官要求严格,使他们各尽其责,于是各方面都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第四,将帝位传给贤人。因尧的长子丹朱为人“顽凶”,尧决定不把帝位传给他。群下推荐共工,尧说共工这个人好夸夸其谈,做事不循正道,也否决了。他想从四位诸侯长中选出一位作继承人,但他们都说自己无德无能,不敢接受。于是尧说:“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人便把当时在民间的单身汉舜推荐上去,尧试用舜三年后,发现他很有成绩,便正式让他“摄行天之子政”。尧在选择继承人的重大问题上做出了大公无私的抉择,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他把权力交给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如果他把权力交给不肖子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可见尧的胸襟是多么广阔。尧对天下百姓犹如家人,天下百姓对他也尊敬有加。尧逝世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在把帝位传给舜时,对他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啊!上天的使命已经落到你身上了,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要坚持中庸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地终止了)。”后来舜把天下重任交给禹时,也说了同样的话。20岁就以孝顺闻名于世舜:以孝征服天下人心与尧生于帝王之家不同,舜只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儿子。舜名叫重华,其父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叫象。他的父亲不讲道理,后母很偏心,象傲慢无礼,都想把舜置于死地。而舜对父亲和后母都十分孝顺,对弟弟也很关心,随叫随到,这就让父母和弟弟找不到杀他的借口。从20岁开始,舜就以孝顺出名,三十岁时被四位诸侯长推荐给尧。帝尧试用舜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观察舜治家的能力;又让他的九个儿子与舜交往,以观察他处理外事的能力。舜在家族中的行为非常严谨,“尧二女不敢以骄贵,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的九个儿子在舜的影响下也变得厚道稳重。舜的行为还影响了周围的人,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邻居。舜在哪里住上一年,哪里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就成了市镇;住上三年,就成了城市。尧表彰舜,并赐给他衣服、琴、牛羊等物,还为他修建了粮仓。舜的际遇令其家人尤其是象十分嫉妒,他和瞽叟合谋想害死舜。一天,瞽叟让舜到仓顶上抹泥,舜上去后他把梯子拿走,在底下放火,舜靠两顶草帽从上面跳下来,才没被烧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知道他的企图,便在井中挖了个逃生通道。待至井挖深了,瞽叟和象便一齐往井里填土,以为这一次舜必死无疑。事后便迫不及待地分舜的家产。瞽叟要舜的牛羊和粮仓,象要舜的房子、两个妻子和那把琴。当象得意洋洋地走进舜的房子,坐在里面弹琴取乐时,没想到舜这时回来了。象既惊愕又尴尬,说:“我正在想你想得很伤心呢!”舜说:“是啊!你我的兄弟情谊是不错的。”舜若无其事,侍候父亲依然恭谨,对待弟弟依然友爱。后来,尧让舜制定人伦礼仪,教化百姓,百姓都乐于遵从。尧又让他入朝治理百官,百官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尧又让他负责接待四方来宾,而舜能使各地来宾心悦诚服,对他十分恭敬。尧又让他视察山川水泽,正好遇到暴风雷雨,而舜竟然不迷路,使尧觉得不可思议,便让舜代行天子之政。摄政期间,舜向诸侯们颁布新历法,统一乐律与度量衡,到各地巡视,把中国划分为十二州。他发现讙兜、共工、鲧不称职,三苗氏在江淮、荆州一带作乱,于是向尧建议,把讙兜流放到崇山,把共工流放到幽陵,把三苗迁往三危,把鲧发配到羽山。惩办了这些罪人,天下人都感到心服。尧逝世后,三年守丧结束,为了让位给丹朱,舜躲到黄河南边。但前来朝贡的诸侯们都不去丹朱那里而到舜这边来;打官司的人都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颂歌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觉得这是“天意”,于是回到都城即天子位,这时他已经61岁了。帝舜的国号为有虞,故后人称为虞舜。舜治天下重用贤才。当时禹、皋陶、契、后稷、夔、垂、益等人虽在帝尧时已被选拔任用,但还没有明确的分工。舜根据他们的长处,让禹担任司空,负责治水;让后稷主管农业,播种百谷;让契当司徒,对百姓进行伦理教化;让皋陶当大法官,主管刑罚;让垂管理百工事务;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林畜牧;任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礼仪;任命夔为“典乐”,主管乐律。舜规定百官三年一考核,通过三次考核决定其升降。由于人尽其才,天下大治,史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在帝位共39年,他到南方巡狩时,“崩于苍梧之野”。因舜之子商也不肖,舜生前也像尧一样把禹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1)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对这一政治规范概念的经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礼的忠实守护者。“子入太庙,每问事。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在孔子看来,礼的一系列基本规定不仅普通百姓必须遵守,最高统治者也理应恪守,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从夏、殷之礼损益而来的,是比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灭亡,周礼有所损益,那种损益也是修修补补而己,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会改变的。(为政)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用丝来作,这样俭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礼,这就有些轻慢了。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从古礼,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宁愿同意在物质上节俭一些,也不同意在行为上省略一些。虽然孔子十分执着与周礼,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礼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弃,在潮流面前,他有时候十分顽固,有时候则的灵活变通的。但是,孔子的变通和灵活是有限的,虽然从政之心甚高,但不能与国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手段。在他身上,学者的纯洁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主义最终压倒了灵活性。三、知人救世的圣人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