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答辩材料.doc_第1页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答辩材料.doc_第2页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答辩材料.doc_第3页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答辩材料.doc_第4页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答辩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关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报告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二一年三月)一、区域概况白银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基地,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22万人。白银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距兰州69公里,距中川机场90公里,境内有白兰、刘白高速公路,三条国道三条省道,包兰铁路、甘武铁路、平川矿区铁路支线穿越白银里程251公里。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2009年,白银市生产总值326.8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2.33亿元,同比增长15.42%;工业投资92.7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148.28亿元的60%,同比增长41.9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6.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白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了600多万吨有色金属和大量军工产品,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业绩,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2003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2008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进入新世纪,白银已探明主体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考验中,白银市委、市政府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结合,努力建设创新型白银,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并争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了甘肃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以园区的建设为标志,白银进入了从凭借资源生存到依靠科技发展、从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到多元产业接续、从工矿基地向现代城市迈进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二、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一)成立背景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白银市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在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白银产业化基地 1999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在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和白银区政府合作建设了白银产业化基地,初步实现了三个项目的产业化。基础上组建。2001年8月31日,白银市政府和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协商产生“建设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会谈纪要”,提出产业园创建框架结构,2001年10月12日,在第三届深圳高交会上签署协议,2002年7月3日,园区正式奠基动工。园区位于国道109线以南、白兰高速公路南北两侧,核定面积8.05平方公里。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告予以保留,同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开发区。为了进一步加强省院合作,拓宽合作领域,甘肃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2月8日在北京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将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列为重大实施项目。中国科学院把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西部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通过技术、人才优势,建设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培育地方新兴支柱产业。甘肃省政府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拨款900万元,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拨款1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白银高新区建设和发展。(二)功能定位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政府联合制定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聚集,按照把白银高新区建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配套、管理先进、环境优美、综合优势明显的西部高科技示范园区、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在西部的主要转化基地的目标来加快发展。(三)园区规划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建设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全部纳入白银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白银市把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列入白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和建设。园区按照功能区分为产业发展区、生活服务区、生态绿化区和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规划建立了包括“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产品加工”六个产业园中园的格局。 (四)经济指标截至2009年底,园区入驻项目19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5个,实现营业总收入128.5亿元,企业销售收入12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2.2亿元,占白银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67。园区规划建立了包括“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产品加工”六个产业园中园的格局,其中,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已有40个项目投入运行,达产后工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白银高新区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白银市雄厚的工业基础,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园区开发用地多为荒山荒坡,空间环境开阔,水土资源匹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组合条件好”等特殊优势,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建设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低成本集聚的“洼地”、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产业技术密集区和技术创新辐射中心,正在孕育着支撑和推动白银城市转型、甘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五)基础设施园区基础设施按照“七通一平” “七通一平”包括道路、供电、供水、排水、供暖、供汽、通讯和场地平整加绿化的标准进行建设,供给保障、交通运输、景观绿化等各项硬件功能不断增强。一期和二期共开发完成5.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亿多元,全面实现“七通一平”,确保入园企业建设和生产,三期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美元,进行土方、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计划2010年完成。(六)项目支撑甘肃省和白银市两级政府把培育白银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化工及精细化工、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产业框架和产业集群。园区有国内最大的年产10万吨TDI生产线,围绕其上下游建设了2.5万吨无水氢氟酸、10万吨烧碱、12万吨PVC、500吨聚碳酸酯中试、10万吨有机溶剂、10万吨醋酸乙烯等化工循环产业项目;有年产200套1.5兆瓦级风电叶片、风力发电机塔架等装备制造项目;有亚洲最大的年产2万吨碳酸锂生产线,围绕建设了高纯碳酸锂、氢氧化锂、金属锂、电池级氧化钴等新能源和新材料项目;有尾矿和废渣提取超细活性氧化锌、废渣提炼稀贵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有位居亚洲之首的稀土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围绕高性能发光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实现稀土新材料规模化生产。(七)科技创新白银高新区依托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单位,走产学研合作创新道路,探索出适应园区发展特色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建设院所中试及产业化基地、产学研共建研究所及实验室等多种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建设了甘肃省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有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甘肃稀土公司技术中心、甘肃长通电缆股份公司技术中心等5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保定华翼风电研究院、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风电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和兰州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白银研究所;园区和中科院相关院所合作设立了中科院兰州分院技术转移中心及虚拟孵化中心,开展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建设了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白银产业化中试基地,开展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研究及产业化,建设了中科院兰州近物所产业化中试基地,开展电子辐照、新型生物燃料等课题研究和试验;园区和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西部凹凸棒应用研究院,形成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环境修复等5大领域的25项科研成果;省属15家改制院所联合和白银市政府签订协议,在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1500亩的改制院所中试基地。这些科研机构形成了园区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几年来园区内科研机构、入园企业先后与189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实施合作项目218项;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项目33个,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94个,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项目71个。2006至2009年,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12项,其中先后承担实施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项,中科院科技支甘工程计划项目2项,省级和部门项目500多项。截止2009年底,高新区内从业人数21672人,其中学士3150人、硕士212人、博士53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4家,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78.8亿元。高新区内近三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数369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49项,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推进了园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八)创业服务坚持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高科技企业,以高新区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综合办公大楼为基础,建设了集实验室功能、孵化功能、展示功能、培训功能、会议和交流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整合园区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风电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白银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分院技术转移中心、西部凹凸棒应用研究院、相关高等院校等科研资源,建设了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器,开展创业培训、技术指导、项目孵化。建设了7492平方米集办公、轻型厂房为一体的三层框架式综合楼4栋、3414平方米的标准厂房3栋,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孵化、研发、生产、经营场所。设立了白银高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入园孵化成功的项目可入驻中小企业创业园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高新区和白银市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合作建设了白银市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了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白银园区、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白银园区、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白银园区;和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合作,分别设立了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中科院兰州分院合作建设了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信息工作站;服务“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设立了火炬计划白银产业基地服务中心,开展相关协调服务;在园区成立了白银市产学研合作中心,促进了产业园、中科院相关院所、重点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成果转化。高新区和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白银市科技局共同合作,实施了白银市支柱产业发展研究和创新型白银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三、基础与优势(一)资源支撑系统1、矿产资源富集。白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齐全,已探明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白银市的矿产资源分布主要有南北两条成矿带,南矿带由天祝的马雅雪山始向东延伸而止于白银厂矿区,这一成矿带是有色金属铜、铅、锌及其伴生矿产集中的产地,北矿带由景泰的寿鹿山向东延伸沿靖远县北部止于屈吴山脉,这条矿带在平川-靖远形成靖远煤矿区,其它主要非金属矿产也分布在这一矿带以北地区。已发现或探明的矿产有45种,矿产地12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3种,主要有铜、铅、锌、石膏、石灰石、凹凸棒石等,储量潜在价值730亿元。全市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为有色金属矿产:铜17.68万吨,铅94.46万吨,锌433.67万吨,钴49吨,金445公斤,银813吨;稀散元素:铟62吨,铊166吨,镉3081吨,硒528吨;能源矿产:煤11.9亿吨;非金属矿产:石灰石1.1亿吨,凹凸棒石1亿吨,石膏1亿吨,沸石1777吨,硫铁矿及伴生硫38万吨,石英石853万吨,陶瓷土3620万吨。2、中药材资源丰富。甘肃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品种居全国前列,现有中药材资源种类1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270种,药用动物214种,药用矿物43种。驰名中外的甘肃省当地中草药有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羌活、秦艽等。白银市和白银高新区充分利用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了生物医药(如中药、护理液、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和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类产品产业化)等,引进和集聚现代中药产业化技术企业,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基本形成以中药种植、提取、制剂生产、销售及相关中药机械制造的现代中药产业链,具备成为全国重要的医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制药生产基地的潜力。3、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充足。白银市能源供应充足,特别是电力资源非常充足,大峡水电站和靖远火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年发电量占甘肃省近三分之一。作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境内煤炭储量超过16亿吨,白银煤炭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靖远煤业公司成为全省三大产煤主力之一。白银境内风能资源丰富。经测风分析,全市风电资源总储量在2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的装机容量有100多万千瓦。景泰、平川境内分布着许多天然风场,全年有260天风速四级以上。水资源较为丰富,黄河穿越白银三县两区,流程258公里,占黄河甘肃过境段的52%,黄河在白银的流域面积1471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387.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86.19亿立方米,主要由黄河水系及其支流祖厉河水系构成;地下水9655万立方米,其中白银可利用总水量为329亿立方米/年。城市用水条件便利,日供水能力30万吨,富余10多万吨。白银建设用地充足,发展空间广阔。城市中心区紧邻黄河,工业用地多为荒山荒坡,开发限制少,工程成本低。(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产学研合作广泛。白银高新区和中科院相关院所、省内外高等院校、省属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院地院企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成果显著,形成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功能。建立了中科院兰州分院技术转移中心及虚拟孵化中心,中科院兰州近物所、兰州化物所、电工所、微生物所、长春应化所等机构15项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李冬英、郑绵平、徐建中、薛群基、汤中立、胡文瑞等10多位“两院”院士主持相关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针对西部地区容易出现的“项目难选、人才难引、缺乏后续创新能力”难题,开展了虚拟创新网络建设。园区聘请了省内外53名科技顾问和45名科技项目咨询专家,其中两院院士11名、博士生导师28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荐和参与能够发挥白银资源优势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2、一批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园区经过广泛地技术合作和科研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载体、院地合作平台、亚高原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科研中试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聚集区、国有荒山荒坡集约利用区”等六大特色。拥有了一批推动西部科技进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稀土分离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稀土新材料形成规模化生产;年产10万吨TDI生产线在德国BASF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优化改进,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I生产技术;“年产500吨聚碳酸酯(PC)研发项目”建成中试装置,标志着我国光气法生产PC技术研发迈出关键一步;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西藏扎布耶锂资源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锂盐加工生产采用中科院郑绵平院士“卤水提锂”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碳酸锂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空白;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广泛应用,引进上海高科生物复合酶技术生产基因重组复合酶护理产品,采用中草药提取分离技术进行中草药及保健品精深加工,引进美国17项专利技术生产安全自毁式注射器,和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发了“多功能纳米空气消毒机”等产品,迅速填补了甘肃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空白;中科宇能全面掌握850千瓦、1.0兆瓦、1.2兆瓦、1.5兆瓦、2.0兆瓦、2.5兆瓦多个系列的风电叶片设计制造技术,在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叶片模型、叶片模具和叶片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大功率多型号风电叶片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本地化生产的兆瓦级风电叶片批量生产,白银高新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为甘肃省“陆上三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产品支持;长通集团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的高温超导电缆研发是国家“双高一优”计划项目,成功开发我国第一个75米、10.5千伏/1.5千安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西部超导公司合作的核聚变磁体用电缆绞缆研发项目被列为国家“973”计划;靖煤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的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7项;华鹭铝业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的“阳极焙烧先进技术开发”被列为科技部西部专项和甘肃省省长基金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获甘肃省200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白银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闪速熔炼”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银达化工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年产10万吨MDI技术攻关,解决了260多项难题,成为该领域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甘肃稀土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低成本AB5型稀土储氢合金及高性能稀土储氢合金技术,推进了企业产品结构战略调整。3、科研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白银市政府和高新区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和高新区每年列支一定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开发,并且逐年加大,增幅不低于25%,累计安排研发资金7300万元,其中2009年政府安排研发资金3000万元。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强,各自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71亿元。高新区总计研发投入占园区企业销售收入125.2亿元的3.55%。4、高新区孵化器运转良好。白银高新区高度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培育工作,通过孵化器、加速器、公共平台等推动创新创业企业的培育,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目前,一大批企业和项目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过了孵化阶段,园区正在孵化的项目有:环境生态与水处理材料中试与生产、矿山及周边土壤污染治理新材料产业化、工业水体污染治理系列材料产业化、空气污染治理与恶臭气体吸附材料产业化、PAL材料城市生活垃圾阻隔防渗材料产业化、放射性废弃物封闭材料产业化等33项。已经孵化进入产业化的项目有:金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粉煤灰固井减轻剂,白银锦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草本抗菌除味合剂、利用废弃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银鑫环保科技(甘肃)有限公司(中外合资)PAL材料食品级干燥剂产业化等21项,此外,还有PAL材料智能材料、PAL材料储能材料一系列新项目正等待进入孵化器进行培育。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被有关专家总结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白银模式”。(三)创新创业环境优化1、政策体系完善。甘肃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2月8日在北京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书,将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列为重大实施项目,明确提出省院联合制定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产业聚集;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从产业优化升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政策先试先行等方面对白银高新区予以支持。并支持白银市城市转型,出台了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在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倾斜”;白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优惠政策 国家发改委统一开发区名称后改名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土地保障政策、资金支持政策、税收缴纳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支持高新区内企业技术进步政策等方面支持园区发展。将高新区上缴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园区土地储备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园区信息化和专业平台建设,支持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对经审定的园区信息化和专业性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区信息化发展资金、区工业发展资金给予部分匹配资助。2、服务机构健全。高新区内设招商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土地环保局、财政局和办公室,实行“相对独立,封闭运行,一站式服务”的管理体制,赋予高新区项目备案审批、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职能和权限,实行一级财政体制。市工商、税务等部门在高新区内设立分局,授权行使市级工商审批、登记、注册、变更等职能。3、发展势头强劲。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政府和国内最高科研机构合作的难得机遇,为此,甘肃省和白银市两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园区建设和发展,把白银高新区作为跨入新世纪的“一号工程”重点建设,2002年7月奠基之初,就实现了规划编制、奠基开工、入驻项目、产生效益“四个当年”。经过短短7年的建设和发展,园区创业服务功能迅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已成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科学、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先进管理体制和服务理念的“西部科技新城”,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被有关专家誉为“白银速度”。(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白银高新区吸纳了大量知识、技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对白银市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经济总体格局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的“洼地效应”。形成了“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已成为白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载体,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在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集群发展模式的成效已初步展现。1、精细化工园建设进展良好。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依靠无害化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提升和完善现有的精细化工生态工业产业雏形,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TDI上下游配套产品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化工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2、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特色。高新区依靠和发挥白银市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从建区之初就重视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效益密集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主要研发和生产特种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形成了铜材、铝材、铅锌材料、稀土新材料、锂材料等新的产业链。2007年,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基地”在白银高新区成立,基地内已有40个项目投入运行。3、食品药品产业快速发展。引进建设了在恩、瑞特、正生、伟慈、锦程等生物制药企业,产品销售市场看好,同盛医疗器械公司一次性安全自毁式注射器生产线形成批量生产。东方瓜园籽瓜深加工、蒙牛乳业白银加工基地、福建盼盼食品生产线、南京雨润肉制品生产线等项目运行良好。4、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运用高新技术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着力培育发展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向资源再生型转变、资源粗放型向生态环保型转变。依托白银丰富的煤炭、电石等资源,围绕高新区内10万吨TDI、10万吨烧碱、12万吨PVC、10万吨醋酸乙烯等循环经济项目,延伸建设硝化、氢化、光化和高分子类为主线的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相关副产品及废气、废液进行原材料梯级循环利用,精细化工产业链不断拉长;干法氟化铝高纯氢氟酸氟碳涂料无水氢氟酸高性能氟化工系列产品链基本形成;工业碳酸锂高纯碳酸锂氢氧化锂氯化锂电池氧化钴产业链逐步延伸,为开发电池级碳酸锂、钴酸锂、六氟磷酸锂、锂离子电池等打下基础;依托高新区稀土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围绕稀土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发光材料、研磨材料、环保材料等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以利用尾矿和废渣提取超细活性氧化锌、废渣提炼稀贵金属等项目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废弃物提取有价元素技术工艺日趋成熟,为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处城市南缘,与城市建成区联系紧密。在园区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尽量不占用耕地,规划区内基本上是荒山荒坡,只有少量的弃耕旱地,开发成本低廉,区域组合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全面配套的土地,价格远远低于同类城市,非常适宜布局大型工业项目,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区域。四、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思路、目标、任务甘肃白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是白银开发建设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不仅为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加快城市转型搭建了重要平台。园区经过7年多的建设发展,基本具备了升级国家级高新区的条件。园区升级既是园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白银发展新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源、加快城市转型的现实选择。(一)总体思路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白银转型、甘肃振兴和西部开发的战略要求,抓住高新区升级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引领、集聚和带动作用带来的重要机遇,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家级示范区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高新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运用政府推进、企业为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率先突破带动白银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构建创新型白银、创新型甘肃的重要引擎。(二)发展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和“强化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的指示精神,结合甘肃白银高新区在西部开发、甘肃振兴、白银转型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白银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成为白银城市转型的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成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家级示范区。成为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和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的重要阵地,构筑甘肃振兴和西部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聚集、辐射和带动甘肃省以及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成为在精细化工生态化工业产业、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等方面具有国内外影响和竞争力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产业发展目标。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激励制度、管理与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健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到2015年,形成精细化工生态工业、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等国内一流的创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和发展“领军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具有较强国内竞争优势的有色金属材料和稀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以高纯碳酸锂、氟化锂、大功率储能电池、风力发电开发等为重点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以及西北生物医药和中药加工提取产业”等为城市的接续性产业;入驻企业超过500家,实现营业总收入400亿元,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达到40%;现代服务业总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30。园区五大接续和替代产业形成规模,新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步入快速发展期。2、自主创新目标。积极主动吸纳中国科学院、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园区转化,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科技产品及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产业品牌,建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园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充分体现,工业生态和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开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到2015年,高新区每年研发投入资金达到1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每千人就业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470人以上,每千人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累计超过7件。3、区域功能目标。建成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集约利用土地、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作为甘肃和西部增长极的功能日益显现。到2015年,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到0.6吨标准煤以下,园区单位面积产值高于3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4、2020年及2020年后目标。到2020年及2020年后,高新区五大产业构建良性循环体系,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不断创新与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保障,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乃至跨越发展的制度体系。建成为国家级产业园中具有一定影响、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主要任务1、提升主导产业的生产与研发能力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创新资源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利用园区创业孵化平台,加强中小化工企业创新产业培育,做大做强异氰酸酯、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硼化工和有机硅六条产业链。抓住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国内外市场需求缺口大、银光公司占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机遇,以10万吨TDI(甲苯二异氰酸酯)项目为支撑,整合省内化工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年产10万吨TDI的基础上,扶持企业发展下游化工项目形成深加工、低运距的综合生产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甘肃银光公司及其子公司,加速具有更高附加值的HDI的研发、投产并占领市场,大力推动发展领军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挥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的优势,围绕“西部新材料行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全力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铜与铜合金如电子信息产品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基等带材、电子工业专用基础材料电解铜箔,电力通讯行业用铜材。重点项目有超薄电解铜箔、水平连铸铍青铜、高精度新型铜管材、高精度铜板带材技改及新型变压器铜带、高速铁路接触线用铜合金、无公害低压硅烷交联电缆等各种导线材料;发展锌合金、金属锌粉、高纯活性氧化锌、纳米级氧化锌、热镀锌合金、焊管及热镀锌管、锌空气动力电池、再生锌等;发展高质量铝箔、重熔精铝、泡沫铝材、高精度薄板材、高精度专用铝板材、各种高级导线材料、高导电率远距离超高压铝导线、铝用半石墨化阴极炭块产品等;发展超细纳米银粉、银浆料、高新技术用银、尾矿渣提炼稀贵金属等。新能源材料产业。将新能源材料产业列为园区重点开发领域,推动区内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新产业孵化基地,引进新能源材料相关企业。新能源材料主要以锂材料为主形成产业链。重点发展围绕高能量密度小型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未来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稀土新材料产业。依托白银的稀土加工优势和白银“熊猫”牌稀土品牌优势,推动骨干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形成稀土新材料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开发氧化钕金属钕钕铁硼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链;混合稀土金属稀土储氢合金粉镍氢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产业链及应用;铈的化合物稀土抛光粉、汽车尾气净化剂、液晶显示器专用蚀刻剂产业链及应用;稀土发光材料产业链(稀土节能灯);稀土化合物稀土新型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应用器件产业链及应用。2、加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孵化不断完善区内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检测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商业服务等专业服务,降低企业孵化期和成长期运作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历程出发,加大白银高新区孵化器建设投入,加强孵化器和创业园(加速器)的衔接,让高新区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乐土。同时吸引并锻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使高新区发展充满活力。3、建设旨在支撑园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推动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加强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技术供给平台的建设,一是依托现有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技术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二是增加财税政策工具,通过政府补贴、后补助等方式扶持各类技术供给平台的成长。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建设金融平台、物流平台、公共技术研发与检测平台,建立健全区内中介服务机构,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高新区内产业项目在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成果转化、专利代理、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服务,建设包括教育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务活动中心等为主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通过选育项目,孵化中小企业,培育骨干企业,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形成新的产业群体、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盟和网络,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建立试验、检测的协作与支持网络,为高新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4、建设创新驿站,加速高新区承接技术转移能力提升通过将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开放实验室等具有技术转移平台性质的机构作为区域创新驿站网络中的驿站,利用这些机构联系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整合该地区的研发资源,利用这些机构联系企业,整合企业的需求,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研项目支持计划与之结合起来,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产业组织创新形式为白银承接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战略建设提供一个开放、高效的平台。5、集中资源加强白银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以财政投入为核心手段,以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重要突破,统筹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共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向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核心企业倾斜,研究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同时,加强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融资平台,支持集群获得风险资本、专门资源和资金(例如FDI),公共和个人研发基金,天使投资者等的支持,从而推动集群迅速发展。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建设。从白银市和白银高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点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示范。白银市和白银高新区选择在高新区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其中,精细化工循环产业、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集群效应已经出现,需要进一步按照创新集群的发展思路,推动以上集群快速发展,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同时,重视和加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产业集群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等要求,推动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建设,支持一批产业集群环境建设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做强做大。重点促进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投入不仅能够增强本地的经济总量,还可以吸引集群相关企业进驻该集群并在集群内发展,此外,园区中其他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市场和专业知识的来源。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凭借其自身条件成为集群创新系统的领头羊,为集群内联系密切的配套企业提供创新孵化空间、资金支持、专业技术知识、产品市场。集群中的核心企业还可以为集群提供稳定的受过训练的人才流、商业信息、顾客基础、供应商基础。6、对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白银市是中国最大的凹凸棒石矿区,资源开发潜力极大。依托凹凸棒石进行产业开发,加强凹凸棒石矿产资源的勘探和管理,避免优势资源被无序开采和破坏。同时,在白银高新区内的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对药物辅料、药用材料、化妆品基料、抗菌剂等高附加值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引进国内外相关厂商进驻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