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材料2.doc_第1页
半导体材料2.doc_第2页
半导体材料2.doc_第3页
半导体材料2.doc_第4页
半导体材料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子尺寸效应英文名称:The quantum size effec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数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或者能隙变宽的现象。当能级的变化程度大于热能、光能、电磁能的变化时,导致了纳米微粒磁、光、声、热、电及超导特性与常规材料有显著的不同。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早在20世纪60年代,久保(Kubo)采用一电子模型求得金属纳米晶粒的能级间距为:=4Er/3N 式中:Ef为费米势能,N为粒子中的总电子数。该式指出能级的平均间距与组成粒子中的自由电子总数成反比。能带理论表明,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电子能级一般是连续的,这一点只有在高温或宏观尺寸情况下才成立。对于只有有限个导电电子的超微粒子来说,低温下能级是离散的,对于宏观物质包含无限个原子(即导电电子数N),由上式可得能级间距0,即对大粒子或宏观物体能级间距几乎为零;而对纳米粒子,所包含原子数有限,N值很小,这就导致有一定的值,即能级间距发生分裂。当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磁能、静电能、光子能量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必须考虑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纳米粒子磁、光、声、热、电以及超导电性与宏观特性有着显著不同。同时处于分立的量子化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给纳米粒子带来一系列特殊性质,如高的光学非线性,特异的催化和光催化性、强氧化性和还原性等。概念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颗粒表面原子数相对增多,从而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且极不稳定,致使颗粒表现出不一样的特性,这就是表面效应。编辑本段原理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与直径成反比。随着颗粒直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增大,说明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将会显著地增加。对直径大于0.1微米的颗粒表面效应可忽略不计,当尺寸小于0.1微米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激剧增长,甚至1克超微颗粒表面积的总和可高达100米2,这时的表面效应将不容忽略。超微颗粒的比表面积也是相当重要的,超微颗粒比表面积研究和相关数据报告中,只有采用BET方法检测出来的结果才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国内外制定出来的比表面积测定标准都是以BET测试方法为基础的。(GB.T 19587-2004)-气体吸附BET原理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的方法。比表面积测定分析有专用的比表面积测试仪,国内比较成熟的是动态氮吸附法,现有国产仪器中大多数还只能进行直接对比法的,F-Sorb 2400比表面积测试仪是真正能够实现BET法检测功能的仪器(兼备直接对比法),更重要的F-Sorb 2400比表面积测试仪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完全自动化智能化的比表面积检测设备,其测试结果与国际一致性很高,稳定性也很好,同时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试结果精确性随着纳米材料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例如当粒径为10nm时,表面原子数为完整晶粒原子总数的20;而粒径为1nm时,其表面原子百分数增大到99%;此时组成该纳米晶粒的所有约30个原子几乎全部分布在表面。由于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表现出很高的化学活性。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材料的表面积、表面能及表面结合能都迅速增大。超微颗粒的表面与大块物体的表面是十分不同的,若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对金超微颗粒(直径为 2*10-3微米)进行电视摄像,实时观察发现这些颗粒没有固定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自动形成各种形状(如立方八面体,十面体,二十面体多李晶等),它既不同于一般固体,又不同于液体,是一种准固体。在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照射下,表面原子仿佛进入了“沸腾”状态,尺寸大于10纳米后才看不到这种颗粒结构的不稳定性,这时微颗粒具有稳定的结构状态。编辑本段保存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如要防止自燃,可采用表面包覆或有意识地控制氧化速率,使其缓慢氧化生成一层极薄而致密的氧化层,确保表面稳定化。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编辑本段凝聚态的表面效应大量的原子世界的分子、原子、离子聚集成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物质,成为宏观世界构成的基础当某种物质形成了一个相时,一般说来,这些物质的各部分有均匀的物理化学性质然而,这只是对物质内部来说是对的在物质表面的那些组元,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相互作用情况都和在物质内部的那些组元有所不同,这就造成表面部分和内部部分的性质有所不同对于气体来说,组元之间并不密集,表面效应不大对于液体和固体,就会表现出表面效应表面效应表现在处于物质表面的一层组元上,对于一般的宏观物体,表面一层的组元在组元总数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表面效应常常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但是对于体积很小的凝聚态微粒,表面效应有时就相当重要,可以用处于表面的组元数和组元总数之比作为描述表面效应程度的系数。当微粒很大时,系数接近于零;当微粒不断减小时,系数不断加大;当微粒小到纳米范围时,系数明显增大。编辑本段应用:人工降雨在一个由许多相组成的系统中,有时表面相的存在会变得十分重要,它会影响各个相之间的平衡条件我们平时能够遇到的与表面效应有关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滴的形成。在饱和或过饱和蒸汽中的水滴,如果它的半径足够大,那么周围的水蒸气就会逐渐凝聚到这个水滴上,于是水滴也就逐渐地变大。若是水滴本来就很小,那么,由于表面效应的影响,要想维持水滴的存在,外界就必须有很高的蒸汽压,这样,在一般的蒸汽压条件下,水滴便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地蒸发掉天空中飘着的云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微型水滴构成的在雨即将到来的前夕,外界的蒸汽压力增高,这些微型水滴通过互相碰撞逐渐结合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最后,当空气的浮力和运动的阻力再也承受不了它们的重量时,它们就向地面掉下来,成为了雨滴。由此也可以看出,如果在过饱和蒸汽中掺入一些杂质颗粒如尘埃等,将有助于水滴的形成。如果天上已经有了很厚的云,这时用飞机在云层中散布一些杂质微粒就会加快雨滴的形成,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这就是人工降雨编辑本段应用:烧开水同样,在我们平时烧开水时用的自来水中含有许多气体,它们以小气泡的形式存在当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接近100摄氏度时,水蒸气就会不断地通过这些小气泡的表面进入到其内部,使小气泡逐渐加大,同时气泡由于受到水的浮力而逐渐地上升,一直达到水面而破裂,并将其内部的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当这种气泡大量地产生时,水就沸腾了。然而,如果小气泡本来就非常非常小,由于表面相的存在,这个气泡就很可能无法增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水即使被加到很热的程度也不会沸腾,这就是过热液体。编辑本段表面效应型反潜护卫舰随着核潜艇的出现,水面反潜舰艇的航速成了实施反潜作战的一大障碍。为此美国海军在年代初开始研制一种排水量在-吨的高速反潜护卫舰,舰艇的编号定为。由于这种高速反潜护卫舰按表面效应理设计,所以被称为“表面效应型反潜护卫舰”。这种护卫舰实际上是一种侧壁式气垫船,靠气垫使舰体浮出水面,用超空泡螺旋桨或喷水推进装置驱动舰体,航速可达到-节。为了保证舰艇在高速航行时有良好的稳性,在舰上装有两个钢性侧壁伸入水中。表面效应型反潜护卫舰具有远海高速航行的能力,可担负大范围的反潜任务。一些专家预测,表面效应反潜护卫舰和小水线面双体型护卫舰将成为世纪的新型护卫舰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即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早期曾用来解释纳米镍粒子在低温继续保持超顺磁性。近年来人们发现FeNi薄膜中畴壁运动速度在低于某一临界温度时基本上与温度无关。于是,有人提出量子理想的零点震动可以在低温起着类似热起伏的效应。从而使零温度附近微颗粒磁化矢量的重取向,保持有限的驰豫时间,即在绝对零度仍然存在非零的磁化反转率。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实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限定了磁带、磁盘进行信息贮存的时间极限。量子尺寸效应,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电子器件进一步细微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 上述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及量子隧道效应都是纳米微粒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性。除此之外,纳米材料还有在此基础上的介电限域效应、表面缺陷、量子隧穿等。这些特性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表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例如金属为导体,在低温时纳米金属微粒由于量子尺寸效应会呈现电绝缘性;一般PbTiO3,BaTiO3和SrTiO3等是典型铁电体,但当其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就会变成顺电体;铁磁性的物质进入纳米尺度(5nm)时,由多畴变成单畴,于是显示极强顺磁效应;当粒径为十几纳米的氮化硅微粒组成了纳米陶瓷时,已不具有典型共价键特征,界面键结构出现部分极性,在交流电下电阻很小;化学惰性极高的金属铂制成纳米粒子(铂黑)后,却成为活性极好的催化剂;金属由于光反射现象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而金属的纳米粒子光反射能力显著降低,通常可低于1,由于小尺寸和表面效应使纳米粒子对光吸收表现极强能力;由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固体在较宽谱范围显示出对光的均匀吸收性,纳米复合多层膜在717GHz频率的吸收峰高达14dB,在10dB水平的吸收频宽为2GHz;颗粒为6nm的纳米Fe晶体的断裂强度较之多晶Fe提高12倍;纳米Cu晶体自扩散是传统晶体的1016至1019倍,是晶界扩散的103倍;纳米金属Cu的比热是传统纯Cu的两倍;纳米固体Pd热膨胀提高一倍;纳米Ag晶体作为稀释致冷机的热交换器效率较传统材料高30;纳米磁性金属的磁化率是普通金属的20倍,而饱和磁矩是普通金属的1/2。 各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定的光谱线,如钠原子具有黄色的光谱线。原子模型与量子力学已用能级的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由无数的原子构成固体时,单独原子的能级就并合成能带,由于电子数目很多,能带中能级的间距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连续的,从能带理论出发成功地解释了大块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固体之间的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小而增大。当热能、电场能或者磁场能比平均的能级间距还小时,就会呈现一系列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例如,导电的金属在超微颗粒时可以变成绝缘体,磁矩的大小和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比热亦会反常变化,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这就是量子尺寸效应的宏观表现。因此,对超微颗粒在低温条件下必须考虑量子效应,原有宏观规律已不再成立。电子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概在025微米。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隧道效应 tunnel effect编辑本段定义由微观粒子波动性所确定的量子效应。又称势垒贯穿 。考虑粒子运动遇到一个高于粒子能量的势垒,按照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越过势垒的;按照量子力学可以解出除了在势垒处的反射外,还有透过势垒的波函数,这表明在势垒的另一边,粒子具有一定的概率,粒子贯穿势垒。理论计算表明,对于能量为几电子伏的电子,方势垒的能量也是几电子伏 ,当势垒宽度为1埃时 , 粒子的透射概率达零点几 ;而当势垒宽度为10时,粒子透射概率减小到10-10 ,已微乎其微。可见隧道效应是一种微观世界的量子效应,对于宏观现象,实际上不可能发生。在势垒一边平动的粒子,当动能小于势垒高度时,按经典力学,粒子是不可能穿过势垒的。对于微观粒子,量子力学却证明它仍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垒,实际也正是如此,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对于谐振子,按经典力学,由核间距所决定的位能决不可能超过总能量。量子力学却证明这种核间距仍有一定的概率存在,此现象也是一种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编辑本段概述在两层金属导体之间夹一薄绝缘层,就构成一个电子的隧道结。实验发现电子可以通过隧道结,即电子可以穿过绝缘层,这便是隧道效应。使电子从金属中逸出需要逸出功,这说明金属中电子势能比空气或绝缘层中低于是电子隧道结对电子的作用可用一个势垒来表示,为了简化运算,把势垒简化成一个一维方势垒。 所谓隧道效应,是指在两片金属间夹有极薄的绝缘层(厚度大约为1nm(10-6mm),如氧化薄膜),当两端施加势能形成势垒V时,导体中有动能E的部分微粒子在EV的条件下,可以从绝缘层一侧通过势垒V而达到另一侧的物理现象。 产生隧道效应的原因是电子的波动性。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在低速情况下,具有能量(动能)E的电子的波长h=-2mE(其中,h普朗克常数;m电子质量;E电子的动能),在势垒V前:若EV,它进入势垒V区时,将波长改变为h=-2m(E-V)若EV时,虽不能形成有一定波长的波动,但电子仍能进入V区的一定深度。当该势垒区很窄时,即使是动能E小于势垒V,也会有一部分电子穿透V区而自身动能E不变。换言之,在EV时,电子入射势垒就一定有反射电子波存在,但也有透射波存在。编辑本段原理经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越过势垒,有一阈值能量;粒子能量小于此能量则不能越过,大于此能量则可以越过。例如骑自行车过小坡,先用力骑,如果坡很低,不蹬自行车也能靠惯性过去。如果坡很高,不蹬自行车,车到一半就停住,然后退回去。量子力学则认为,即使粒子能量小于阈值能量,很多粒子冲向势垒,一部分粒子反弹,还会有一些粒子能过去,好像有一个隧道,故名隧道效应(quantum tunneling)。可见,宏观上的确定性在微观上往往就具有不确定性。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隧道效应并不影响经典的宏观效应,因为隧穿几率极小,但在某些特丁的条件下宏观的隧道效应也会出现。编辑本段发现者1957年,受雇于索尼公司的江崎玲於奈(Leo Esaki,1940)在改良高频晶体管2T7的过程中发现,当增加PN结两端的电压时电流反而减少,江崎玲於奈将这种反常的负电阻现象解释为隧道效应。此后,江崎利用这一效应制成了隧道二极管(也称江崎二极管)。 1960年,美裔挪威籍科学家加埃沃(Ivan Giaever,1929)通过实验证明了在超导体隧道结中存在单电子隧道效应。在此之前的1956年出现的“库珀对”及BCS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超导现象的完美解释,单电子隧道效应无疑是对超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 1962年,年仅20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研究生约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1940)预言,当两个超导体之间设置一个绝缘薄层构成SIS(Superconductor-Insulator- Superconductor)时,电子可以穿过绝缘体从一个超导体到达另一个超导体。约瑟夫森的这一预言不久就为P.W.安德森和J.M.罗厄耳的实验观测所证实电子对通过两块超导金属间的薄绝缘层(厚度约为10埃)时发生了隧道效应,于是称之为“约瑟夫森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确立了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穿透绝缘层,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已成为微电子学、光电子学中的重要理论。编辑本段用途隧道效应本质上是量子跃迁,电子迅速穿越势垒。隧道效应有很多用途。如制成分辨力为0.1nm(1A)量级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Si的(111)面上的大元胞。但它适用于半导体样品的观察,不适于绝缘体样品的观测。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启发下,1986年开发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其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利用金刚石针尖制成以SiO2膜或Si3N4膜悬臂梁(其横向截面尺寸为100m1m,弹性系数为0.11N/m),梁上有激光镜面反射镜。当针尖金刚石的原子与样品的表面原子间距离足够小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悬臂梁在垂直表面方向上产生位移偏转,使入射激光的反射光束发生偏转,被光电位移传感器灵敏地探测出来。原子力显微镜对导体和绝缘体样品都适用,且其分辨力达到0.01nm(0.1A),可以测出原子间的微作用力,实现原子级表面观测。根据光隧道效应原理,利用光纤探测头、压电陶瓷、光电倍增管、扫描控制跟踪系统和微机,可以构成光隧道显微镜。它可以探测样品的表面形貌。在经典物理中,光在光纤内部全反射,在量子物理中,激光可以从一根光纤内通过隧道效应进入相距很近的另一个光纤内部,分光器就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而制成的。电子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概在025微米。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编辑本段隧道二极管 隧道二极管是一种具有负阻特性的半导体二极管。目前主要用掺杂浓度较高的锗或砷化镓制成。其电流和电压间的变化关系与一般半导体二极管不同。当某一个极上加正电压时,通过管的电流先将随电压的增加而很快变大,但在电压达到某一值后,忽而变小,小到一定值后又急剧变大;如果所加的电压与前相反,电流则随电压的增加而急剧变大。因为这种变化关系只能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加以说明,故称隧道二极管。由于“江崎二极管”具有负电阻,并且隧道效应发生速度异常迅速,可用于高频振荡、放大以及开关等电路元件,尤其可以用来提高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编辑本段隧道巨磁电阻效应超导隧道结的发现在理论和实验上均有重要的价值。受此启发Julliere对Fe/Ge/Co磁性隧道结输运性质的研究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发现隧道阻抗随铁磁层的磁化状态而变化,低温下电导的相对变化可达14%。1975年后人们对类似结构中的磁电阻效应进行了研究,但在室温下均不能获得较大的磁电阻效应。在GMR效应全球研究浪潮推动下,1994年在“磁性金属/非磁绝缘体/磁性金属”(FM/I/FM)型隧道结Fe/Al2O3/Fe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4.2K低温下,磁电阻变化率高达30%,室温下达18%。在这种结构中如果两铁磁层的磁化方向平行,一个铁磁层中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将进入另一个电极中的多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同时少数自旋子带的电子也从一电极进入另一电极的少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如果两电极的磁化方向反平行,则一个电极中的多数子带的自旋与另一个电极的少数自旋子带电子的自旋平行,这样,隧道电导过程中一个电极中多数自旋子带的电子必须在另一个电极中寻找少数自旋子带的空态,因而其隧道电导必须与两极的磁化方向平行时的电导有所差别,将隧道电导与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相关的现象称为磁隧道阀效应(magnetic valve effect)。理论上假定电子穿越绝缘体势垒时保持其自旋方向不变,在实际制备过程中由于氧化层生成时难免导致相邻铁磁层氧化,致使反铁磁性的氧化薄层的出现影响磁电电阻效应。所以实验的结果比理论上的预计要小。Julliere模型给出磁隧道阀电阻的相对变化,即隧道磁电阻(TMR)RTM为: RTM= 式中:1和2分别是两个铁磁电极的自旋极化度。显然,1,2越大,则TMR也越高。 因为Fe和Co的值分别为40%和34%,故Julliere模型可得Fe/I/Co的24%,但Fe/Ge/Co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有一定差距。在磁隧道阀中,磁场克服的铁磁层的矫顽力就可使它们的磁化方向转至磁场方向而趋于一致,这时TMR为极小值;若将磁场减小至负,矫顽力小的铁磁层的磁化方向首先反转,两铁磁层的磁化方向相反,隧道电阻为极大值。由于只需反转一个单纯的铁磁层,因而只需一个非常小的外场便可实现TMR极大值,所以其磁场灵敏度极高。Fe/Al2O3/Fe 和CoFe/Al2O3的磁场灵敏度分别为8%/Oe和5%/Oe。这些结果是多层膜的GMR及氧化物的CMR远所难及的。另外,在磁隧道结中可以通过改变氧化层的厚度来改变零场下的电阻值,而磁隧道结电阻值并不因此而改变的。这在金属多层膜中是很难实现的。这样根据不同的器件的驱动电压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磁隧道结。今后如能解决氧化层的稳定制备和制备过程中铁磁层的氧化问题,其工业应用前景非常可观。此外如果技术手段可以保证的话,制备多层氧化隧道结也许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物理效应和应用价值。隧道结的磁电阻效应取得了突破之后,人们受颗粒膜的启发又在Ni-SiO2, Co-SiO2, Fe-MgF2以及Fe-SiO2的铁磁绝缘物颗粒膜中发现了高的磁电阻效应。实验表明该体系中磁电阻效应与磁性颗粒的大小有关,数值不大,饱和场较高,应用的前景可能不大。编辑本段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各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特定的光谱线,如钠原子具有黄色的光谱线。原子模型与量子力学已用能级的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由无数的原子构成固体时,单独原子的能级就并合成能带,由于电子数目很多,能带中能级的间距很小,因此可以看作是连续的,从能带理论出发成功地解释了大块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固体之间的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级;能级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小而增大。当热能、电场能或者磁场能比平均的能级间距还小时,就会呈现一系列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称之为量子尺寸效应。例如,导电的金属在超微颗粒时可以变成绝缘体,磁矩的大小和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比热亦会反常变化,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这就是量子尺寸效应的宏观表现。因此,对超微颗粒在低温条件下必须考虑量子效应,原有宏观规律已不再成立。 电子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效应。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物理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将会是未来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基础,或者它确立了现存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的极限,当微电子器件进一步微型化时必须要考虑上述的量子效应。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概在025微米。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新一代器件什么是量子效应?这得从一些基本概念说起。原子模型与量子力学已经用能级的概念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由无数原子构成固体时,单独原子的能极就并合成能带,由于电子数目很多,能带中能极的间距很小,因此可看做是连续的。从能带理论出发,物理学家成功地解释了大块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介于原子、分子与大块固体之间的超微颗粒而言,大块材料中连续的能带将分裂为分立的能极,能极间的间距随颗粒尺寸减少而增大。当热能、电场能或者磁场能比平均的能极间距还小时,就会呈现一系列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反常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量子效应”。 例如,导电的金属在超微颗粒时可以变成绝缘体,磁距的大小与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比热亦会反常变化,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这就是量子效应的宏观表现。量子干涉效应是基于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原理,即微观粒子的运动皆具有波的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干涉现象,故又称为物质波干涉.近年来,在分子的光激发、光解和光电离及碰撞过程中皆已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成为分子动态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我们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得到了单重/叁重混合激发态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的实验证据,从理论上导出了包括干涉相位角的传能截面公式,从实验上发展了激光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用以测定了CO(A1,v=0/e3-,v=1)与各种原子(He,Ne,Ar)及双原子分子H2,O2,N2,HCl碰撞传能的干涉角.其后又与李丽的小组合作,在热管炉中用激光双共振诱导荧光法观察到Na2(A1+u,v=8/b30u,v=14)-Na碰撞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证明了碰撞干涉效应的普遍性.近年来,在理论方面,我们发展了基于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量子散射方法,计算出了上述碰撞体系的干涉角ST,与实验值符合极好.本文指出虽然气池实验测得的干涉角ST是不同分子碰撞速度及碰撞参数的“平均”结果,但与理论计算的微分干涉角尚比较接近,可提供激发态分子碰撞相互作用势的重要而难得的信息.量子隧穿效应在两块金属(或半导体、超导体)之间夹一层厚度约为0.1nm的极薄绝缘层,构成一个称为“结”的元件。设电子开始处在左边的金属中,可认为电子是自由的,在金属中的势能为零。由于电子不易通过绝缘层,因此绝缘层就像一个壁垒,我们将它称为势垒。一个高度为U0、宽为a的势垒,势垒右边有一个电子,电子能量为E 。 隧道效应无法用经典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因电子的能量小于区域中的势能值U0,若电子进入区,就必然出现“负动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电子具有波动性,其运动用波函数描述,而波函数遵循薛定谔方程,从薛定谔方程的解就可以知道电子在各个区域出现的概率密度,从而能进一步得出电子穿过势垒的概率。该概率随着势垒宽度的增加而指数衰减。因此,在宏观实验中,不容易观察到该现象。隧道效应;隧穿效应;势垒贯穿;tunneling effect 又称隧穿效应,势垒贯穿。按照经典理论,总能量低于势垒是不能实现反应的。但依量子力学观点,无论粒子能量是否高于势垒,都不能肯定粒子是否能越过势垒,只能说出粒子越过势垒概率的大小。它取决于势垒高度、宽度及粒子本身的能量。能量高于势垒的、运动方向适宜的未必一定反应,只能说反应概率较大。而能量低于势垒的仍有一定概率实现反应,即可能有一部分粒子(代表点)穿越势垒(也称势垒穿透barrier penetration),好像从大山隧道通过一般。这就是隧道效应。例如H+H2低温下反应,其隧道效应就较突出。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任何物质在任何状况下的速度都不会超过光速- 299,792,458米/秒。从理论上说,如果超过光速,时间将会出现倒流。据报道,日前两位德国科学家却声称,利用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ling),他们找到了让光突破自己速度限制的方法。据报道,两位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是让微波光子粒子通过两个棱镜并进行观测得出。当两个棱镜分开时,大部分粒子都被第一个棱镜反射然后被探测器发现。但是,他们发现,有部分粒子却“隧穿”过了两个棱镜之间的间隙并被第二个棱镜反射回到探测器。尽管这部分粒子比大部分粒子穿越的距离要长,但是,两部分粒子却是同时被探测器发现。这也就是说,产生“隧穿”的光子粒子的速度超出了光速。德国科布伦茨大学教授Gunter Nimtz表示:“目前,这是唯一违反狭义相对论的一种现象。”量子点量子点(quantum dot)是准零维(quasi-zero-dimensional)的纳米材料,由少量的原子所构成。粗略地说,量子点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在100纳米(nm)以下,外观恰似一极小的点状物,其内部电子在各方向上的运动都受到局限,所以量子局限效应(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特别显著。由于量子局限效应会导致类似原子的不连续电子能阶结构,因此量子点又被称为人造原子(artificial atom)。科学家已经发明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制造量子点,并预期这种纳米材料在二十一世纪的纳米电子学(nanoelectronics)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量子点(英语:Quantum Dot)是在把导带电子、价带空穴及激子在三个空间方向上束缚住的半导体纳米结构。这种约束可以归结于静电势(由外部的电极,掺杂,应变,杂质产生),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的界面(例如:在自组量子点中),半导体的表面(例如:半导体纳米晶体),或者以上三者的结合。量子点具有分离的量子化的能谱。所对应的波函数在空间上位于量子点中,但延伸于数个晶格周期中。一个量子点具有少量的(1-100个)整数个的电子、空穴或空穴电子对,即其所带的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小的量子点,例如胶状半导体纳米晶,可以小到只有2到10个纳米,这相当于10到50个原子的直径的尺寸,在一个量子点体积中可以包含100到100,000个这样的原子.自组装量子点的典型尺寸在10到50 纳米之间。通过光刻成型的门电极 或者刻蚀半导体异质结中的二维电子气形成的量子点横向尺寸可以超过100纳米。将10纳米尺寸的三百万个量子点首尾 相接排列起来可以达到人类拇指的宽度。量子点,又可称为纳米晶,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量子点的粒径一般介于110nm之间,由于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连续的能带结构变成具有分子特性的分立能级结构,受激后可以发射荧光。基于量子效应,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光学生物标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建议参照:纳米线在凝聚态物理中,量子线指导电性质受到量子效应影响的导线.由于传导电子在切向上受到量子束缚,切向能量呈现量子化:E0 (基态 能量), E1,. (另见量子谐振子).量子化的主要后果是量子线的电阻不能用传统的公式:获得(这里 电阻系数, l 长度, S 截面积)。 量子线电阻必须通过对横向能量的精确计算而获得,而且必然是量子化的。 纳米线的直径越小,这种量子效应就愈加明显。半导体线的电阻在直径100纳米左右开始显示可观测的量子性,而金属要在原子量级才能显现. 碳纳米管被视作最具有可行性的量子线。纳米线纳米线 是一种纳米尺度(109 米)的线。 换一种说法,纳米线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在横向上被限制在100纳米以下(纵向没有限制)的一维结构。这种尺度上,量子力学效应很重要,因此也被称作量子线。根据组成材料的不同,纳米线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金属纳米线(如:Ni,Pt,Au等),半导体纳米线(如:InP,Si,GaN 等)和绝缘体纳米线(如:SiO2,TiO2等)。分子纳米线由重复的分子元组成,可以是有机的(如:DNA)或者是无机的(如:Mo6S9-xIx)。作为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线可以被用来制作超小电路。典型的纳米线的纵横比在1000以上,因此它们通常被称为一维材料。纳米线具有许多在大块或三维物体中没有发现的有趣的性质。这是因为电子在纳米线中在横向受到量子束缚,能级不连续。这种量子束缚的特性在一些纳米线中(比如碳纳米管)表现为非连续的电阻值。这种分立值是由纳米尺度下量子效应对通过纳米线电子数的限制引起的。这些孤立值通常被称为电阻的量子化.在电子,光电子和纳电子机械器械中,纳米线有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同时还可以作为合成物中的添加物、量子器械中的连线、场发射器和生物分子纳米感应器, 纳米线的物理性质纳米线的制备当前,纳米线均在实验室中生产,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纳米线可以被悬置法,沉积法或者由元素合成法制得。悬置纳米线指纳米线在真空条件下末端被固定。悬置纳米线可以通过对粗线的化学刻蚀得来,也可以用高能粒子(原子或分子)轰击粗线产生。沉积纳米线指纳米线被沉积在其他物质的表面上:例如它可以是一条覆盖在绝缘体表面上的金属原子线.另一种方式产生纳米线是通过STM的尖端来刻处于熔点附近的金属。这种方法可以形象地比作用叉子在披萨饼上的奶酪上划线。一种常用的技术是VLS合成法(Vapor-Liquid-Solid)。这种技术采用激光融化的粒子或者一种原料气硅烷作源(材料),然后把源(材料)暴露在一种催化剂中。对纳米线来说,最好的催化材料是液体金属(比如金)的纳米簇。它可以被以胶质的形式购买,然后被沉积在基质上或通过去湿法从薄膜上自我组装。源(材料)进入到这些纳米簇中并充盈其中。一旦达到了超饱和,源(材料)将固化,并从纳米簇上向外生长。最终产品的长度可由源材料的供应时间来控制。具有交替原子的超级网格结构的化合物纳米线可以通过在生长过程中交替源(材料)供应来实现。纳米线的导电性纳米线的导电性预期将大大小于大块材料。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第一,当线宽小于大块材料自由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时候,载流子在边界上的散射现象将会显现。例如,铜的平均自由程为40nm。对于宽度小于40nm的铜纳米线来说,平均自由程将缩短为线宽。同时,因为尺度的原因,纳米线还会体现其他特殊性质。在碳纳米管中,电子的运动遵循弹道输运(意味着电子可以自由的从一个电极穿行到另一个)的原则。而在纳米线中,电阻率受到边界效应的严重影响。这些边界效应来自于纳米线表面的原子,这些原子并没有像那些在大块材料中的那些原子一样被充分键合。这些没有被键合的原子通常是纳米线中缺陷的来源,使纳米线的导电能力低于整体材料。随着纳米线尺寸的减小,表面原子的数目相对整体原子的数目增多,因而边界效应更加明显。更进一步,电导率会经历能量的量子化:例如,通过纳米线的电子能量只会具有有离散值乘以朗道常数G = 2e2 / h (这里 e是电子电量,h是普朗克常数)。电导率由此被表示成通过不同量子能级通道的输运量的总和。线越细,能够通过电子的通道数目越少。把纳米线连在电极之间,我们可以研究纳米线的电导率。通过在拉伸时测量纳米线的电导率,我们发现:当纳米线长度缩短时,它的电导率也以阶梯的形式随之缩短,每阶之间相差一个郎道常数G。因为低电子浓度和低等效质量,这种电导率的量子化在半导体中比在金属中更加明显。量子化的电导率可以在25nm的硅鳍中观测到(Tilke et. al., 2003),导致阀电压的升高。 纳米线的力学性质通常情况下,随着尺寸的减小,纳米线会体现出大块材料更好的机械性能。强度变强,韧度变好。纳米线的结构纳米线可以有多种形态。有时它们以非晶体的顺序出现,如五边对称或螺旋态。电子会在五边形管和螺旋管中蜿蜒而行。这种晶体顺序的缺乏是由于纳米管仅在一个维度(轴向)上体现周期性,而在其它维度上可以以能量法则产生任何次序。例如,在一些个例中,纳米线可以显示五重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无法在自然界中观测到,却可以在少量原子促成的簇中发现。这种五重对称性相当于原子簇的二十重对称性:二十面体是一簇原子的低能量态,但是由于二十面体不能在各个方向上无限重复并充满整个空间,这种次序没有在晶体中观测到。纳米线的用途纳米线现在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不过,一些早期的实验显示它们可以被用于下一代的计算设备。为了制造有效电子元素,第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用化学的方法对纳米线掺杂。这已经被是现在纳米线上来制作P型和N型半导体。下一步是找出制作PN结这种最简单的电子器械的方法。这可用两种方法来实现。第一种是物理方法:把一条P型线放到一条N型线之上。第二种方法是化学的:沿一条线掺不同的杂质。再下一步是建逻辑门。依靠简单的把几个PN节连到一起,研究者创造出了所有基础逻辑电路:与、或、非门都已经可以由纳米线交叉来实现。纳米线交叉可能对数字计算的将来很重要。虽然纳米线还有其他用途,电子用途是唯一利用到了其物理性质优势的。纳米管正在被研究用来做弹道波导,运用于量子点/量子井效应光子逻辑阵列的连线。光子在管中穿行,电子则在外壁上输运。当两条纳米管用作光子波导互相交叉时,其交叉连接点就是一个量子点。库仑阻塞效应英文名称:Coulomb blockade effects库仑阻塞效应是电子在纳米尺度的导电物质间移动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两电极间(其接合静电容量为C)距离变小时 ,由于隧道效应,电子可以从一极向另一极移动,如果双方经典平衡,要移动一个电子,其能量仅增加Ece22C。此能量在室温时与热能相比非常小,而当导体尺度极小时,C变得很小;尤其在低温时,热能也很小,这时就必须考虑Ec。如果没有这一能量,在低偏流电压下,电子的流动受到抑制,导体就不会产生传导。这种因库仑力导致对传导的阻碍,就是所谓的库仑阻塞现象。此时若第三电极(栅极)施加正电位,电中性的导体就会带负电,但栅极电压超过平衡电压时,一个电子就会从一个电极向另一移动,形成单电子运输,从而产生传导。电压继续提高时,库仑阻塞仍起作用,在同样情况下反复进行。利用此原理可制成室温下工作、微小的场效应三极管、单晶硅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 2、单晶硅中氧、碳的行为及其对材料和器件的影响。 3、单晶硅中微缺陷的成因、影响和控制。 4、介绍一种硅或砷化镓单晶的外延工艺。 5、单晶硅中微缺陷单晶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 6、砷化镓单晶的掺杂及缺陷。 7、其它-族化合物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研制现状。 8、-族化合物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研制现状。 9、-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10、固溶体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11、薄膜半导体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12、非晶态半导体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 考试了,没有时间找哦。谁能帮帮忙哦!在传统的线性光学范围内,一束或多束频率不同的光通过晶体后,光的频率不会改变,这种效应称为线性光学效应。反之,光通过晶体后若除含有原频率的光外,还产生一些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光,这种效应称为非线性光学效应。能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晶体称为非线性光学晶体。磁电子学-磁电子学 是基于电子传导和磁性间的关联效应,通过磁场实现对输运特性调制的新兴学科。它涉及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和隧穿、自旋积累及弛豫、电荷自旋一轨道一晶格间相互作用等强关联和量子干涉效应,是当今凝聚态物理的重大课题。作为纳米电子学的重要组成,在磁记录、磁头读出、非易失信息随机存储、自旋晶体管及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将获得广泛应用,成为未来信息科学技术的主导技术。 磁电子学-传统的电子器件 是以电子的电荷作为信息的载体,信息通过电流来传导,系统的状态则以电荷的存在或消失来表征,而电子的另外一个自由度,即自旋,在过去完全被忽略了。如今,传统器件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密度已经越来越接近其理论极限,人们正致力于探索新的信息处理机制,方向之一就是自旋电子学。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又称为磁电子学(magnetoelectronics),是以电子自旋或核自旋为其核心研究内容。在自旋电子学中,信息的读取,传输和处理都是针对电子或核自旋来操作的。 的出现以1988年巨磁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全金属结构)效应的发现为标志,如今GMR效应已经在 磁电子学-自旋电子学 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现在的新一代超高密度硬盘的磁头利用的就是GMR原理。除此之外,磁随机存储器(MRAM,金属/氧化物结构)也有望在将来取代基于CMOS的非挥发性闪存。另一方面,电子自旋也引起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兴趣,电子自旋的天然二元性质,使其成为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Qubit的理想选择。而以上这些实际应用最终能否实现都依赖于对电子自旋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对其基本特性的了解。其中关键的问题首先就是电子自旋的注入(或产生),然后是自旋极化的输运。在实际的器件应用中,另外还需要自旋的探测、存储以及放大。 要实现这些功能,各种室温下表现出铁磁性的金属当然是理想的选择,然而,如果这些所有的功能可以在半导体材料中实现,就可利用现成的光电器件工艺来制造新一代的光电器件,这就凸现出DMS材料的重要性自旋电子学主要研究电子自旋在固体物理中的作用,是一门结合磁学与微电子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电子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自旋弛豫以及与此相关的性质及其应用等基于电子自旋的自旋电子器件能够大大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存储密度,而且具有非易失性、低能耗等优点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综述了自旋电子学目前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介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和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它未来的发展。引言介绍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历史。第1章介绍半导体中磁离子性质、磁离子在晶格场中的分裂以及基态、低激发态能级特点。第2章介绍稀磁半导体的性质、巨Zeeman分裂效应和光学性质。第3章介绍铁磁半导体、铁磁相互作用理论和影响居里温度的因素。第4章介绍自旋电子的注入、Rashba效应、自旋通过异质界面的相干输运及自旋极化电子注入的实验和iN论。第5章介绍自旋弛豫、自旋反转的3大机制:EY、DP和FIBAP机制以及自旋弛豫的实验研究。第610章是研究专题,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第6章介绍RashbaDresselhaus效应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测定;第7章是自旋的光学响应,包括自旋分裂系统中光注入电子自旋引发的自旋光电流和电场导致电子自旋极化等;第8章是自旋相干电子的操控,包括电子自旋相干及空间运动、自旋霍尔效应、自旋流的产生及半导体中的自旋动力学等;第9章是自旋极化电子和磁畴的输运,包括磁性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和量子点中的自旋输运、磁性半导体中的磁畴输运等;第10章是半导体量子点和量子线的自旋性质调控。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广大科技教学工作者。 内容简介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介绍了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半导体中磁离子的性质、稀磁半导体中巨Zeeman分裂、铁磁半导体的居里温度、自旋极化电子的注入、自旋弛豫、Rashba效应和Dresselhaus效应、半导体电子自旋的光学响应、自旋极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