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docx_第1页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docx_第2页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docx_第3页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docx_第4页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2013.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德元年山东惠民移民分析明代宣德年间,更准确的说是宣德元年1426年,出现了惠民县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集中的移民事件。关于这次移民的性质,大连的孙氏族人孙守林先生深入分析明史资料,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即这次移民原因是因宣宗皇帝平定汉王朱高煦事件,事件的结果就是宣宗皇帝将乐安府改名武定府,并置武定卫御所,留下“德州卫千户所实之”,集中的移民其实就是德州卫一支千户军队的调防。这个原始的分析见后面的附件。孙守林先生的分析还原了宣德元年惠民移民的历史事实,但仍存疑惑的问题:1,为什么明史正式史料记载的德州卫千户移民,在众多惠民家谱记录中都说是从北直枣强县迁来,枣强县是冀州,属于真定府或真定卫,怎么明史说是德州卫呢?众家谱记载与明史材料存在明显不符。2,惠民包括山东其它地方百姓按家谱去枣强寻祖都无功而返,是先人把家谱记错了,还是原来在枣强的祖先都迁走了?我仔细研读了网上关于德州移民的资料和明初德州卫设置的情况,给出如下分析。1, 关于枣强的概念问题我们翻阅家谱时,家谱提及枣强,就想当然的认为是现在政区地图中的枣强县,这是个误区。我认为,家谱中枣强的概念应该是个笼统的概念。就惠民县众多家谱中提到的枣强,应该是指现德州西部,衡水东部的区域,大概包括现在德州的武城、吴桥、陵县,衡水的故城县、枣强县、景县等地域。这里有京杭大运河,德州卫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运河河槽运输安全。总体上来说,我们不能狭义的理解古代的地域名词,直接将古代的地名与当代的政区辖区地名一一对应会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因为现代的地名即使与古代一致,也在实际辖区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笼统的去理解,或者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和历史上人们称谓的习惯,才能正确理解家谱中的地名。2, 关于德州卫德州卫在明初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州的地理位置,特别考虑到京杭大运河的因素,赋予了德州在明代极其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洪武初年北伐的时候,德州及真定府一带是北伐的必经路线;建文4年间的靖难之役,反复在德州-济南一带争夺,以及后来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德州成为燕京重要支撑;迁都后,德州卫是守护运河河槽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明代设立德州卫,并后来进一步设立德州左卫,永乐年间大量军户并入德州卫,德州驻军数量远超过天津卫,明初德州人8成是军户。德州卫所驻扎和防卫的辖区也绝非现在的德州地图上的区域,至少包括衡水东部几个县,包括现在的枣强县。综上对枣强概念的广义化和德州卫辖区的分析,我们就不会质疑家谱记载和明史正史记载的移民描述两者存在冲突了,相反,惠民几十个多个村落家谱的描述正好印证了明史的史料。更进一步,武定府在明代宣德年间也并不特指惠民县城,而是包括附近的无棣、阳信、滨州等更广大的区域。因此这些区域家谱记载的宣德年间的迁入,也应该跟惠民县城附近的移民是一个性质的,即属于德州卫千户的集体移民,用“移防”描述这次移民似乎更合理,毕竟都是军户,并且这德州卫千户换了个牌子,叫武定卫了。我的家谱记载始迁祖孙景然、孙景安兄弟就分别迁居惠民和无棣两县,而无疑他们都是那支德州卫千户的两个军户。明初洪武年间的山东孙姓始迁祖,基本都接续到了浙江余姚,而宣德年间的移民,由于洪武年间到宣德元年,已历近60年,期间有政府组织的多次移民,并有靖难之役的内战,族源已经难以分辨,宣德年间的移民再从始迁祖向上接续似乎没有头绪,令欲寻祖的各姓族人望史惆怅!我了解到的惠民人,特别是家谱记载宣德年间迁入的,谈起寻祖,都摇头叹息!难道真的没有线索了吗?所谓线索,无非就是确定方向、缩小范围。关于宣德年间的这次移民溯源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推论如下线索:1, 既然这次移民是宣宗皇帝亲自指示的,实质是军队的调防,并且是有神圣政治任务的调防,认清这个移民的实质和性质,就不难推论,这支德州卫千户,应该是某个卫所的一个整体,从各级指挥官到最底层的军户,都是完整的建制,是整建制的迁移调防,相当于整个一个千户队伍整体按军令迁移,并在迁移后换了新的番号,即武定卫千户。所以这支队伍应该有这样的特点:a) 整体性迁移,这个千户是个完整的千户,而不是从德州卫各个千户临时抽调组合。b) 其迁出对原部队的战略任务不会造成大的影响。2, 进一步的,分析德州卫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其代表了德州移民的主要形式,即军户移民。军户移民的性质,与上述分析的特点应该是类似的,即从某地,如南方整体调过来的若干支部队,如网上有材料记载的河南某只部队,在永乐年间被征调到德州卫。基于上述线索,我们还是有望准确定位这次移民对应的具体德州卫千户的“番号”,并从这支部队“番号”,定位其来源。这样,我们这些始迁祖的后人对先祖的溯源可以前进一大步了。 进一步的,根据各始迁祖家谱的描述,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线索,如我家谱中的记载,始迁祖是孙景然、孙景安兄弟俩,可以推论可能存在同辈的同宗兄弟。 寻祖,年代太久远,难以考证,但关键还是各个家谱,各地家谱没有电子化,没有放在网络上共享,如果大家都拿出自己家谱对家谱时,寻祖还那么难吗?始迁祖景然公,20世孙,孙建伟2013年3月于北京裕後堂,家族辈分世次歌:崇克希家有 應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 遵之方长久附:孙氏族人大连孙守林先生对惠民宣德年间移民的分析和资料整理。摘自百度贴吧:/p/841077121?pid=11458412761&cid=#11458412761 - 谱中,在历代先祖的修家庙和修家谱的序中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吾家先世北直枣强县人 遭明汉庶人之变 始祖孙景然始迁居武定”。“始祖讳景然公北直枣强人 自大明宣德间迁居武郡”。这段信息明确了始迁祖是河北枣强县人,后定居山东武定,即今山东惠民县。而且迁居时间是“宣德年间”,迁徙原因是“遭明汉庶人之变”。 经查阅资料,所谓“明汉庶人之变”,当是指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的谋逆之事。宣宗御驾亲征,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朱高煦的谋反。未杀汉王,而是废为庶人。后人再提到朱高煦时就用“汉庶人”代之。 查阅有关史料表明,这次平判应当说相当顺利,宣宗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汉王朱高煦,并未引起社会动荡。即然家谱中明确提到与“明汉庶人之变”有关,我推想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宣宗方面参战的军户,二是作为朱高煦方参战的军户。这两种可能性都应当是从当时的真定府冀州卫(今河北枣强县)调出。 对于上述两种猜想,有一点可资佐证。查阅今惠民县村庄名字的来源,在惠民县城周围,有很多村庄都是在宣德年间建村的,来源来就是河北枣强。如:惠民县城西3公里的大孙村(这是我的家谱记载的)、城北1公里的城北姜、城北2公里的辛庄、城东北3公里的刘德玉村、城东北4公里的翟家村、城东北3公里的大崔村等等,至少有几十个村庄。这些村庄大都分布在惠民县城15公里的范围内。如果是一般的自由流民,应当不会这么集中,而且也不应该离州府这么近。所以应当推断其是屯田的卫戍部队。 查明宣宗实录,有一条信息似乎与此推断吻合,那就是在平定当时的乐安州后,宣宗改其名为武定州,并置武定卫御所,大军退去后,留下“德州卫千户所实之”。也就是说将德州卫的军户留置在了武定卫。当然这里说的是德州卫而不是冀州卫,这点和家谱是说的不太对榫。由于德州距枣强仅约70公里,如果德州卫中有一小部分是来自枣强的,那么我的推论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又不太合逻辑。 另一种可能会不会是支持朱高煦的冀州兵,在平判后收编在了武定卫?提出这种假设的依据是明宣宗实录记载,判军中有真定府的某千户,虽然其头目被杀,但宣宗好生,并未尽杀判军小卒,这些兵卒被收编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当然这种推想再无其他佐证。 咱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是想扔一块他山之石而矣。村名来源方位大孙位于惠民县城西3公里 据孙氏族谱记载,始祖孙景然,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孙家。因后来大于周邻村,被称大孙惠民县城西3公里张博孙据传,明宣德年间,孙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孙家。至清顺治年间,因与张博村为近邻,即改村名为张博孙。惠民县城西北9公里.城北姜相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姜姓始祖(名失考),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姜家。一九八五年,建村民委员会时,为避重名,更名为城北姜,以其村址在县城北侧故名。惠民县城北1公里辛庄相传,明宣德年间,该村武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名盘龙庄。至成化年间,遭火灾后村址南移,因属新迁,被称辛庄。惠民县城北2公里刘德玉村相传,始祖刘德上,与其弟刘德贤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分别是南北名自立村,名刘德玉,刘德贤村。后因刘德玉村比刘德贤村兴旺发达,故刘德贤村消失,仅存刘德玉村。惠民县城东北3公里翟家相传,明宣德年间,翟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翟家。惠民县城东北4公里大崔相传,明宣德年间,崔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姓称,取名崔家,因该村较大,故名大崔家。原名崔家,现称大崔.惠民县城东北3公里曾赵相传,明宣德年间,赵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小,取名小赵。原名小赵,现称曾赵惠民县城东北3公里曾赵相传,该村为张姓始祖所建。其人姓张,名黑楼。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即名黑楼。自建立以来,该名沿用至今惠民县城东北4公里吴家花园相传,吴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于县城内的苏家角定居。后来,有吴姓人由苏家角迁于此地为官府培植花木,即名吴家花园。曾名小吴,现称吴家花园.惠民县城东北4公里吕家台相传,该村吕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因近村处有一土台,侧又有一村名贾家台,该村即名吕家台。惠民县城西南2公里小杜相传,明宣德年间,杜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小杜惠民县城西南4公里王牛相传,明宣德年间,王姓始祖兄弟二人,乳名大牛、小牛、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王牛惠民县城西南5公里.小村相传,明宣德年间,崔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北有一村名大崔,该村遂名小村惠民县城东南3公里袁侯相传,明宣德年间,袁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城西南有一较大的袁家村,该村遂取名小袁家。五十年代,为农业合作社时,与小袁家合并为一个生产单位,统称袁侯惠民县城东南2公里端刘据传,明宣德年间,刘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打铁为业,村名刘铁匠。后因铁匠均已改行,遂改村名为端刘。惠民县城北6公里甜水井据传,李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李家庄。后因村内挖了一眼好水质的井,即更村名为甜水井。惠民县城西北7公里小屯据传,明宣德年间,冯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立村于大村省屯近处,故村名小屯。惠民县城北7公里台子崔据传,明宣德年间,崔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此立村,因村址紧靠明初遗址“驻跸台”,故村名台子崔。惠民县城西北5公里省屯据传,明宣德年间,始祖刘古斌,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在立村前,明成祖朱棣,为平薄王之乱曾屯兵于此,故立村后取名屯里。在清康熙年间“平薄之乱”时,省城发兵亦屯于此,遂改村名为省屯。惠民县城西北8公里张博孙据传,明宣德年间,孙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孙家。至清顺治年间,因与张博村为近邻,即改村名为张博孙。惠民县城西北9公里花家铺相传,明宣德年间,花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八方泊,村人靠铺鱼为生并开设卖鱼虾的店铺,故村名花家铺惠民县城西北8公里簸箕刘据传,明宣德年间,刘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在沟盘河西侧立村,故名河西刘,至明正德年间,由于沟盘河改道,村东出现簸箕状河套,由此,改村名为簸箕刘。原名河西刘,现称簸箕刘。惠民县城西北9公里钓马杨相传,明宣德年间,杨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杨家。至清康熙年间曾在此屯军,土兵常到村南八方泊钓鱼、放马,由此,其村即被称钓马杨。惠民县城西北7公里刘玉亭相传,明宣德年间,始祖刘玉亭,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亦名刘玉亭。惠民县城南4公里李玉畔相传,明宣德年间,始祖李玉畔,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亦名李玉畔。惠民县城南4公里马龙池相传,明宣德年间,始祖马龙池,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村以人称,故村名为马龙池。惠民县城南3公里.孙武村相传,明洪武年间,孙姓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孙家村。又据民国二十三年续修惠民县志载:“俎姓始祖俎赋全,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俎家林。”因村内庙宇较多,改名孙家庙。2006年改称孙武村。原名孙家庙,曾名俎家林,2006年改称孙武村。惠民县城东南3公里陈王据传,王守义村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以字名村王守义。陈王村原名赵家,至正德时有陈姓迁入,在其成为主姓后,更村名为陈家。后因村北有后陈,该村又曾名前陈,前陈、王守义两村是近邻,曾划为一个行政村,名陈王。惠民县城东北5公里水波杨据传,明宣德年间,杨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立村杨王庄。清光绪十五年,大水成灾,村周一片汪洋,水波连天,村名遂称水波杨。原名杨王庄,1889年后更名水波杨.惠民县城西北6公里堡徐据传,明宣德年间,徐姓始祖,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徐家。一九八五年建村委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堡徐。惠民县城西北5公里.堡武据传,武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于此,以姓立村武家。一九八五年,建村委会时,因避重名,更为堡武。原名武家,1985年建村委会时更名堡武.惠民县城西北6公里堡马据传,马姓始祖,于明宣德年间,由河北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