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_第1页
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_第2页
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_第3页
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_第4页
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1. (12.0分)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树树皆秋色,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 (3)几处早莺争暖树,_。 (4)自康乐以来,_。 (5)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的句子是_,_。 (6)三峡一文中,正面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_,_。 (7)写出答谢中书书一文中表现一日之美的句子_,_;_,_。 (8)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作者在写景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句子是_,_;_,_。 2.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做“长短句”。B .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我们学过的口技节选于此。C . “布”在古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因此也常用来借指平民。D . 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3.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富。两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 , 惊艳了无数人。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昙花一现 ,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1)文段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丰富B . 从容C . 滋养D . 昙花一现(2)文段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二、 阅读理解(70分) (共7题;共70分)4. (5.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唐)张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乙】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5. (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吠。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_斗折蛇行 蛇:_是岁三月朔 是:_深处可浮小舟 浮: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B .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C .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D .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4)【甲】【乙】两文段的游踪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6. (22.0分)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第下列各题。谈“忍”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选文有改动)(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4)文章第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5)根据你对文章第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7. (12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一躬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上课铃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教室内外静得出奇。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同学们泣不成声。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1)孙老师的“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 “留”好不好?为什么? (3)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文题“难忘的一躬”的理解。 (5)如果你是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8. (10.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到腊肉飘香时旸蹈又听冬风吟,又见雪花飘。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是腊肉!我惊叹这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寻香而去,我发现阳台上竟然高高地挂着四大块腊肉,想必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吧。小时候,住在山村里,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宰猪,腌肉,整个小山村里到处飘荡着腊肉的香味。在我的印记里,腊肉同雪、冰、年一样,是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时候,我甚至固执地以为,如果没有腊肉,就没有冬天,更没有年。做腊肉时,大人们用大板刀砍下几块新鲜猪肉,抹上点儿盐、花椒、葱末,然后用铁钩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半个月左右,取下来便成了最为普通的腊肉。倘若遇到霜降或遭遇大雪,幸得大自然的恩泽,这腊肉便更多了几分天然的味道。易经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就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再用柴火烟熏火烤,才能得到真正的腊肉。两千多年来,这个小山村世代按照易经里的法子在传承着这乡间的美味。乡亲们用房前屋后的松柏枝熏烤过的腊肉味道更浓。大人们点燃松柏枝“噼里啪啦”地熏肉,小孩儿们则在一旁伴装干活,往火堆里加枝,其实个个都想闻闻肉香解解馋。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为避免焦糊,熏肉要不停地翻转,直到熏得发黄。过之后再挂到墙上或重新挂回屋檐继续风吹日晒,就成了真正的腊肉。尽管每家都有腊肉,但数量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稀货和贵重食品。所以谁家办个喜事儿,来了贵客的,没了腊肉,便向邻居家借,但一定要还,否则“借了不还,再借就难”了。当然,也免不了归还时的客气推操。有时候不小心把肉掉在地上,倘若正好有人经过,便可以白捡了去,他们也无话可说,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风俗吧。腊肉的香味实在太诱人,失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并非真正的毛贼作崇,而都是自家的孩子为解馋而为。偶尔我们几个小伙伴会轮流从自家屋檐下“偷”上一块腊肉,然后一起躲进林子里,找块空地,拾些干柴,支个架子,就开始烤肉吃,味道香极了。但也正是这个香味经常“出卖”我们,时常招来几里开外的家人。倘若谁家父母要把孩子带回去,人可以走,但肉要留下。如此这般,父母便不舍得,情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饱食一顿。这其实是我们冥思苦想出来,颇为得意的一计良策。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家,父母便从偏远的山区,通过邮局给我寄来了两大块腊肉。我和几个同学用电炉子煮着吃,满楼道里弥漫着腊肉的香味,竟然好几次把宿舍看门的大爷给引来了,还带了酒非要同我们干两盅。吃着腊肉,喝着小酒,才算解了我的思乡之苦啊。又到腊肉飘香时,家乡的小山村,恐怕早已到处是松柏枝“噼里啪啦”熏肉的景象了吧。(选自2019年2月知识窗,有删改)(1)文章段回忆了与“腊肉”有关的生活,仿照示例,在横线上依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晒腊肉A_B_偷腊肉C_(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结合划线词赏析)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从描写角度赏析)(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情感说说你对第段“偷肉”这一情节的理解。 9. (3分)判断正误。 (1)林冲因得罪了高,被刺配沧州。在野猪林,董超、薛霸欲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危急之际,鲁智深跳出救下林冲,打死两公差,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 (2)花荣梦见宋江说自己已被奸臣害死,葬在蓼儿洼,希望花荣来探望他。花荣到了蓼儿洼看见吴用,原来吴用与花荣做了相同的梦,二人为了义气,双双吊死在蓼儿洼。 (3)李逵上梁山后,为了让母亲享福,特地回家去接母亲上梁山。途中路过沂岭时,放下母亲去找水。回来后发现母亲为老虎所吃,李逵气愤之下杀了一窝四只老虎。 10. (2分)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因为从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三、 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11. (60分)题目:让_在心底永驻(亲情、希望、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