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doc_第1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doc_第2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doc_第3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doc_第4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一、小学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分类2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3(一)心理因素31、小学生的心理因素32、教师的心理因素4(二)教育管理因素51、学校课堂管理高度权威52、偏爱成绩优良的学生,压制学业不良的学生63、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6(三)文化因素71、压抑、消极和被动的课堂文化72、课堂制度文化与学生亚文化之间的冲突73、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冲突8三、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8(一)预防为主81、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8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9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管理艺术94、注重改进教学策略10(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10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非语言提示102、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指导103、恩威并施,惩罚与奖励相结合114、进行心理辅导,合理疏导不良情绪11参考文献12 摘要:小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某些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即问题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如何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广大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原因、策略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预防和调控。本文探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分析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因素、教学管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并从预防、干预两个方面探讨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对策Students Explore the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Abstract: A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there will be some of the often disrupt the class, the behavior of normal teaching, the problem behavior. Such behavior not on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often leads to classroom discipline problems. How to reduce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s, to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i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 Clarity of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reasons, strategy is necessary, on this basis to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 of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of two students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classroom discipline, improve their classroom learning efficiency.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problem behavior; Causes; Strategy小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干扰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为小学生的人生发展留下隐患。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其复杂的成因,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恰当处理,取决于教师对于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一、小学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分类国外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认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破坏行为。主要包括随意讲话、离座、制造噪音、玩弄物品、扔东西、攀爬等。(2)不顺从行为。即一些反对或抵制行为,如不听从指导,不接受要求和建议,不乐于接受教育。(3)冲动行为。教师在谈到有冲动行为的儿童时,其联想起的形象通常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行动之前很少思考,在充分理解指导语之前就会急于尝试任务,在行为出错或导致不幸时后悔不已,课堂上答案总是脱口而出(但是经常是错的),在组织材料时感到困难重重。(4)注意缺失。即学生在注意指向、决策和注意保持方面存在问题。(5)多动。主要包括发展性的行文水平不当、离座、擅自走动、随意讲话以及言语过多。(6)攻击行为。暴力和威吓行为是攻击行为的具体类型。(7)发脾气。他通常包括许多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如哭闹、跺脚、扑倒、尖叫、乱踢、纠缠、上下跳动。呼喊、连续敲打,以及其它令人厌恶的行为。(8)刻板行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儿童而异,通常表现出自残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9)抑郁。如悲伤或者易怒、活动水平低或者身心疲惫等。1我国学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2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仅要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和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干预。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所做的除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问题行为发生。(一)心理因素1、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小学阶段,课堂问题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小学生的行为极易受心理影响,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学生逐渐表现出不合规范的课堂问题行为。造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需要表现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各种问题行为达到心理平衡。有学者指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认知需要不平衡以及情感需要不满足造成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某些成绩差的学生则会自暴自弃,有的就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而对于某些希望成功和乐于表现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如其他人,也没有多才多艺,没有得到期许的赞同和表扬的时候,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并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对于那些被教师忽略的学生,也会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3在小学课堂上,某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当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安慰、自我发泄,寻求内心的平衡而这些方式常是问题行为。 (2)学生认知的差异易于冲动和过分沉默的孩子在课堂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易于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引发另人头疼的课堂纪律问题,而课堂表现沉默,凡事反复斟酌的孩子课堂表现不积极,同样会给老师带来教学压力。冲动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干扰同学的学习;而沉思的孩子往往考虑太多,可能缺乏创新,课堂表现比较呆板,与冲动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区别。这样容易使课堂失去协调,冲动的孩子表现过于积极,沉默的孩子表现呆板,为课堂问题行为留下隐患。 (3)遭遇挫折当小学生没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时,会形成内心的挫折感。挫折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引起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并通过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发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常常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而有一部分学生将面临挫折的威胁。如果学生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就可能会产生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若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则可能产生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4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当小学生面临挫折时,常会不知所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不安。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2、教师的心理因素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容易导致教师本身的问题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一旦在小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就会对其造成严重误导,为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留下隐患。(1)以压制学生来把握威信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常会通过压制学生来建立威信,但是教师压制学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厌恶。学生不堪重负,就会无心学习,并在课堂上制造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影响教学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实现教师的管理威信。英国的教育家罗素成对教育提出过一些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教育的诀窍就在于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自我克制。他坚决反对在教育中采用压制的方法,因为压制不是好的方法,他重来没有真正成功过,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失常。5纪律是从学生的意志力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界的权力得来的。特别是小学生,教师压制容易使其不堪重负,无心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讲求威信,会适得其反,造成课堂的泛滥。教师不停地压制学生,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问题行为也随之加重。在小学阶段,学生倾向于服从威严的教师,所以保持一定的威严是必不可少的。但现状是小学课堂只有威严,没有沟通,极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越来越逆反,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为以后的教育带来麻烦。(2)缺乏反思和自我批评反思和自我批评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一个不懂得反思和自我批评的小学教师,不仅难以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而且他的整个教育过程也不可能顺利完成。倘若教师继续错误,必然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教师以后说出的话再也没有信服的力量;二是小学生会习以为常,以为教师这样做是对的,依样复制。当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会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某些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更不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权利,这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6教师往往忽略了本身的错误和学生的感受,具有很强模仿力的小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在乎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了。(3)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认识缺陷在当今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总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限制学生的行为,而忽视了促使学生正确行为形成的思考,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真正有序的课堂秩序并不仅仅是学生安静的听讲、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状态。有时课堂中的混乱恰恰说明学生在积极地思考。教师真正需要做的是正确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混乱,使之能够转化为有益于教学生成的火花。 7 教师缺乏正确的课堂认识,错误地理解课堂秩序,导致教师本身的问题行为,造成学生的不良反应,使学生产生错误的顺从或逆反。教师没有致力于发展开放的、包容的课堂秩序,而依赖于传统的权威型教学管理方式,加大了学生的心理束缚,必然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诱发课堂问题行为。(二)教育管理因素1、学校课堂管理高度权威权威型课堂管理模式只是为了确保课堂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促进性目标更关注通过课堂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各种合理需要,扎实推进整体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最本真意蕴。8课堂管理就是对课堂进行的协调和控制,就是为有效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而融洽的人际心理环境。过于权威,而缺乏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的课堂管理,显然会遭到学生的逆反。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力,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是应当的,但学校往往认为学生服从教师,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才能完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任务。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部分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导致学生不思考,不质疑。如果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课堂问题行为就很难避免了。2、偏爱成绩优良的学生,压制学业不良的学生有些教师总是偏爱学业优良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错误常常不予追究;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常过分严厉。教师没有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单独关心少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很容易诱使被教师歧视的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这一行为可能会延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其发展中本可以防微杜渐的一些问题的发现与及时帮助,也可能不利于学业成绩后进的学生对其发展中的诸多优良品质的发现与发扬。教师的不公正行为必然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不平等的感受,不利于师生间的和谐共处。负面影响会发生在那些得不到偏爱甚至被消极的偏见所困扰的学生身上,小学生在教师的态度误区里很容易滋生自卑的体验,逆反甚至敌意冲突都可能发生,问题在所难免。而那些获得教师偏爱的学生,在教师的态度误区里充满了优越感,高居于同学之上。小学时期正是人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在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而进行自我认同的,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给予关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公正与否、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3、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善,教师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有些教师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甚至滥用体罚,没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惩罚常常能迅速、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滥用惩罚,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纪律,而且会削弱教师的影响力,激化矛盾。变相惩罚造成的伤害往往不易发觉,但它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变相惩罚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和伤害性更强的心理惩罚,它们会对学生造成长远的伤害。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会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和蔓延。9变相惩罚常会引发学生更为严重的问题行为,一旦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加剧,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三)文化因素1、压抑、消极和被动的课堂文化 小学生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群体,压抑、消极和被动的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传统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的那种压抑、消极、被动的课堂文化,带给学生的则是一种负面的体验。10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深入到个了体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灵魂的深处,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与领悟。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压抑、消极和被动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不良影响,也会使他们逐渐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心理疾病。学生的学习没有进步,心理问题也会产生,并不断巩固下来,为学生的成长道路留下隐患。2、课堂制度文化与学生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健康的课堂制度文化能够协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协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课堂文化的生长。课堂制度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正不断发生冲突。有学者指出,课堂制度文化与学生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1)专断的课堂制度文化与学生亚文化之间的冲突。课堂规则的制定执行由教师完成,极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要求。(2)虚幻的课堂制度文化与遵守规则的学生亚文化之间的冲突。11规则的制定由教师一手操办。外在的规则制定后,班主任通过“奖”与“惩”来管理课堂,以“惩”确定其规则的合法性,以“奖”树立其规则的有效性,共同奠定了规则的尊严。12小学教师被学校要求“不准体罚学生,忌用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言行”。但是许多教师从来不会用这些规则来规定自己,却用自己制定的规则管理学生。小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也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学生因此会对教师不予理睬,认为教师讲的话都是滑稽的说教,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教师指定的规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和学习效率,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专断的课堂制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课堂充斥着急于求成的效率观,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课堂问题行为也就越来越明显、越严重了。3、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冲突教师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家长和社会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文化,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发去改变学生文化。无视学生的文化地位,不尊重他们的文化形式,这样极易造成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逆反。特别是学生亚文化中的边缘群体则更会呈现出反教师文化、甚至反课堂文化的背离现象13。小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而课堂规则往往由教师来制定,学生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尽管一再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但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处于支配地位。教师文化和与学生文化在课堂上常发生冲突。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根据感觉判定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将一些没有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视为问题行为,而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可能并不被认为是问题行为。三、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一)预防为主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建立良好的预防策略能够有效避免课堂问题行为,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发展进步。1、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是良好课堂管理的基础。在小学课堂中,这种师生关系一旦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学生就会好学、乐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个性,拥有创新精神,能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师生彼此达到认可和融合,共同得到进一步发展。14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二是要了解每个学生,信任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三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正视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四是加强师生的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小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行为。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平台,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防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适当调节课堂教学的难度,促成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太容易或太难都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不适应,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使学生学有收获。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诱导。第三, 发扬课堂民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拥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必然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管理艺术小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课堂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管理智慧。教师将管理的艺术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去,才能真正管理好课堂。第一,教师要讲究语言沟通的艺术。语言交流是启发、诱导学生的的主要方式,是开启小学生思想觉悟和智慧的钥匙,成功交流的关键是:(1)关爱学生,情感育人。在教育中离不开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用爱唤起并巩固学生的良好行为意识。(2)诚信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承诺要说到做到。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来源于教师的言而有信,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承诺必须做到,不管是有意承诺还是无意承诺。第二,教师要讲究行为的艺术。小学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时刻都在培养能够学生的人格品质,铸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严与律己,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才智。4、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当前的小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过于压制学生的行为,却忽略了学生行为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教师经常强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最佳防线,良好的课堂秩序依赖于良好的教学,改善教学是改进课堂秩序,维持良好课堂纪律的关键。小教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课堂教学和学生注意的调控。(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情境结构,恰当调节学生情绪。(3)改进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4)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课堂教学是不断演变的,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在教育飞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和调控能力,不断改进教学。(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非语言提示在小学课堂中,当教师发现问题行为时,一般不宜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以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此时,非语言调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当明确,出现问题的是学生的行为,而并非学生本人。特别是小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只能进行非语言提示,不宜伤其自尊,以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用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等提示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没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个提示,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和充满感激的心情,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2、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指导惩罚与批评只能暂时抑制课堂问题行为,而难以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对于犯错的小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面的行为指导,使学生明白其行为错在何处及其对自身和同学的影响,主动承担责任,改正自我。教师在教育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时,要避免消极的态度和否定性的语言,多用积极的言语来指导学生。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提倡做哪些事情,更应当教育学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正面引导学生,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小学生,教师首先要表明对他们的信任,即相信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使学生保持积极态度;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就事论理,使学生认识到问题行为和正确行为之间的区别,形成正确的行为理解;再次,教师要给予适当关注,安排一定的任务,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从而消退问题行为,形成良好行为。3、恩威并施,惩罚与奖励相结合适当的惩罚是制止和消退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单纯的惩罚无疑会给小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回诱发更为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而教师真心的鼓励却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将惩罚与奖励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最大效益。教师在干预课堂问题行为时,应当把惩罚与奖励充分结合起来,恩威并施,树立课堂新风。例如,对课堂表现不好,时常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语言批评或者减掉积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受罚,正确认识问题行为的严重性。反之,教师若专横、粗暴地指责学生的错误,或者对学生冷若冰霜,教育惩罚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对于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如奖励给他们大红花、文具,或者评选学习标兵等。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劲头,促使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守纪的积极性,从而抑制或终止课堂问题行为。4、进行心理辅导,合理疏导不良情绪对于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小学生,教师要合理进行心理辅导,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成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人具有发展的进取性、主体自律的可培养性、个人潜能的可激励性、移请心态的可控性、互信互尊的可影响性、道德与利益对发展的共同促进性,这些积极特征最后的核心就是激发人们把外在感动转化为心灵自觉。15教师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改善心理状态,在制止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上,使课堂问题行为逐渐消退,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模式。针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要端正态度,根据问题的差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应对,有效控制。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改正课堂问题行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我的情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辅导;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课堂教学管理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在教学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