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20150502.docx_第1页
《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20150502.docx_第2页
《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20150502.docx_第3页
《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20150502.docx_第4页
《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2015050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段)新考作者:杨年生 摘要:李晓杰教授等所撰汾水流域诸篇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李晓杰 黄学超 杨长玉 吕朋:汾水流域诸篇校笺及水道与政区复原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34-64页)2012年5月(以下正文中简称为校笺),堪为近年来水经注新疏之典范,为历史地理学界所称道并被广泛引据;但囿于汾水上游河段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导致校笺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从空间维度进行多重方位校验,而微观层面则以实地调研及相关普查资料为据进行细探甄别。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汾水上游河段所涉历史疑问如:伏戎城、酸水、少阳之山、侯莫干城、羊肠仓等进行全新注解。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秦汉汾阳县故城在今岚县城南之古城村,北魏秀荣古城位于其上偏南处(疑二城有部分重迭)。汾河之源即通常所谓之“汾源灵沼”,在宁武东寨镇以北2公里处;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汾源则位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处(系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所确定)。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汾水过今静乐县城区后西南流,左接东碾河、右入西碾河;东、西温溪即为东碾河与西碾河。又南迳一城东,凭居墉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按元和郡县图志静乐: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而今静乐城向北八十里约为今宁武宁化古城,故校笺认为伏戎城即此。但汾水是在过今静乐县城汇合东、西二溪之后才又南迳“俗谓之伏戎城”的;况宁化古城的建城史亦仅能追溯到隋炀帝的“汾阳宫”与伏戎城显然不符。伏戎城,疑为今静乐县城南之赵王城(一名赵武灵王城)。按方舆纪要:“赵武灵王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东山,下临汾水,城垒犹存”。该城系战国至汉代遗存,位于今静乐县城南赵王城村,符合过东、西二溪之后“又南迳”的描述;但即便如此仍与“迳一城东”有冲突,因为赵王城位于汾水东,汾水只能经其西而非东,故疑此处注有误,待考。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侯莫干城:校笺认为约在今娄烦县静游镇东、西六度村,但东、西六度村位于汉汾阳故城参照方位之下游,故不符。侯莫干城,初步考证约位于今静乐县之东、西大树村一带;其称谓或与晋北土话称“猴爬树”为“猴摸杆”有关,待考。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疆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靳疆受封汾阳侯,国都即汉汾阳县故城。不少学者认为今秀荣古城即汾阳县故城,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秀容古城则为北魏遗存;故疑秦汉汾阳城可能与此城部分重迭且位于偏北处(按下文“又南迳秀容城东”推析)。校笺质疑此“羊肠仓”不在岚县古城村处,但从“川土宽平,峘山夷水”推测此处为米粮之川应是不争之事实,故靳疆时期之“羊肠仓”位于秦汉汾阳故城一带亦是极可能的。而郦道元所引司马彪后汉郡国志:“都虑至羊肠仓”之羊肠仓则应为另一地望。(备注:仅山西古今地名词典收录的“羊肠坂”地名就有三处,故窥测“羊肠仓”亦应不止一处。)羊肠坂:郦注所指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北关口村北至阳曲县西凌井乡南之间的隘道刘维毅:山西古今地名词典,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09年。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北魏秀荣城应系在秦汉汾阳故城基础上所扩建,按“又南迳秀容城东” 推析则南扩的可能性较大。治在今岚县城南之古城村。经Google earth测量秀容古城若沿酸水(今岚河)河道蜿蜒而行距汾水约25公里(有些许系统偏差,但不致影响论证结果),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1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则两地距离约为56.5里,与“东去汾水60里”基本吻合。校笺认为酸水即今屯兰川是错误的,因为仅从 “东南流注于汾水” 的流向考析屯兰川也不符。酸水即今岚河,源出芦芽山,东南流注入汾河。少阳之山:按酸水“水源西出少阳之山”推析,山海经所谓酸水所出之少阳之山应与今芦芽山有关。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即今杨兴河,虽早已干涸但河道尚存勉强辩晰之,与注大致相符。新兴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北魏郡治为定襄县 (今定襄县城),洛阴水中上游流域基本属新兴郡范畴;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忻州洛阴河之称谓亦可能与石岭关下的河流有关;此河道疑为人工开凿,初步考证应系注中“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将凭汾水以漕太原”未完工程之孓遗。洛阴城故治在今阳曲县南、北、西洛阴村一带。盂县故城治在今阳曲县大盂镇;以其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形似大盂而得名(盂:古代盛液体的一种器皿)。狼孟故城在今阳曲县黄寨镇。通典称:“汉狼孟故城,今名黄头寨。”今阳曲县黄寨即古黄头寨演变而来。战国时赵狼孟邑,汉狼孟县、新莽狼调县治。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校笺认为此处“阳曲城在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并按元和志卷一三太原府阳曲县:“后汉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认为“唐太原县在今太原市西南晋阳古城,其西北四十五里正当今阳曲镇,据此可定阳曲镇地为汉末至北魏阳曲县所在,洛阴水正过其北。”这样的论证有待商榷,因为“后汉末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之阳曲故城”与“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之阳直故城” 是两处不同所在。因此不能遽然认为:“阳曲镇地为汉末至北魏阳曲县所在”;更何况这样笼统论证与其后隋代“大业年又改名阳直县,移置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 ”易混淆。有学者考证 梁晓菲:山西县名水义考(六),山西水利, 2008年06期,阳曲城后汉末“故治初在今阳曲县南7.5公里处的石城村,北魏移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南2公里处 ”。则郦道元所谓阳曲城治有两种可能:一是位于阳曲县南7.5公里处的石城村;二是位于尖草坪区阳曲镇南2公里处。从空间维度考析这两处均基本符合“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的描述;但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描述考析则位于尖草坪区阳曲镇南2公里处之北魏阳曲城显然更符合(Google earth测量:晋阳古城距尖草坪区阳曲镇南2公里处北魏阳曲城距约30公里,距阳曲县石城村约33.8公里)。从时间维度考析,若该城系位于阳曲县南7.5公里处的石城村之后汉阳曲,则郦注通常谓之“故城”;按魏书许谦传:“并州平,以谦为阳曲护军”,则阳曲护军治在道武帝时期应已成立;显然郦道元时“阳曲护军治”已存在,再加上郦道元引据魏土地记阳曲护军治条辅证,故综合考析此处阳曲城应指位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南2公里处之北魏阳曲城。主要参考书目:北史 中华书局 2011版魏书 中华书局 2011版通典(杜佑 撰)中华书局 1988版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