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与法家.doc_第1页
浅谈儒家与法家.doc_第2页
浅谈儒家与法家.doc_第3页
浅谈儒家与法家.doc_第4页
浅谈儒家与法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儒家与法家儒家的意识形态蒙发及出现是在春秋末期,在这之前或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原都浸泡在战争的苦水之中,民不聊生,尸存满野,给人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恐怖景象。面对人间如此生灵涂炭之悲情,终还是有人顶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逆作而入世了,他就是孔子。孔子,又名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人。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徵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传说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是春秋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之一。到后世时世人已尊他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之所以用大量篇幅对孔子做比较详细的介绍,不只是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更主要是因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现代的研究者认为他曾修诗经、尚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又称易传),著春秋。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通过回忆总汇而编撰,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大体上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及求学中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方式及哲学观等。初儒家时期(孔子时期)。孔子思想的目地其实就只是为了让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可以延续下去,希望寄以把礼崩乐坏的周王朝从颓废的边缘拯救出来。他希望能从思想生活礼(本文中的礼包括政治上的君臣之礼、伦理上的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及兄弟之礼)、娱乐乐(本文中的乐包括六艺在内)两方面来挽回当时礼乐不遵的现实社会。此时的儒说思想因正值世乱之时,天下分争不断、讨伐相连,孔子值此出身并深切的感同身受到当时社会的纷乱、无知、无礼,认为改观世人对礼乐的学习和遵守才能一止政治对更多人的伤害。所以为了改变这悲惨的局面。孔子推出了儒家的第一个中心思想仁。据许多研究儒学的有心人发现,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由此可以看出“仁”在儒家的整个学说中是最为重要的其中一条奉旨。“仁”字从字面的象形意思中可以看出是“两个人”,所以“仁”也只有在两个或以上的人之间才会产生的一种情愫(作者自名)。对于“仁”,儒学中所涉及的和所指的方面实在太多太多,可作者认为“仁”的重中之责是儒学寄希望于君主在政治上的一种“仁”德(子曰:为征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贵族(大夫、上卿)之间在对君对民上的“仁”行(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平民百姓在邻里相处中的“仁”道(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来讲就是唯心论。儒学的另一个作者认为非常重要的指示就是:一以贯之。也正是因为这一观点,儒家方能于百家之说中脱颖而出且笑到最后(关于这个问题会随着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深入了解而水落石出)。为何?作者在初识儒家时曾以为夫子的这一句话与“释家拈花,迦叶一笑”有异曲同工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妙,但当我们把整个儒学的一整套思想系统经整合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老先生的这一句话其还另有深意的。结合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对初儒家思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儒家的“仁”的大(平)爱思想,直接对人性阴暗面产生束缚与禁忌,以达到人性在伦理上的“礼、乐”之矩,和对此思想的坚定不移的深化与传承之责。而且此“贯”不只是指单一的贯串、贯通之意,作者以为此“贯”还有:溶合、坚守、变通、学习、实践之示。所以,这时的初儒家还只是一个以劝告和教导为主的可以称之为私家学府的一种平易、对等、君民皆宜思想,没有思想上的贵贱之分。孔子提出这一理论学说更多的是希望大众都能如他一样把所有的理论都加以实践,以达到他所希望的天下皆“仁”的和谐。中儒家时期(孟子、荀子时期)。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七篇,后来成为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理论文献。孟子师承子思,并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代儒家宗师,后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生而性本善,且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只要我们把这个“恻隐”之心都加以坚持和学会区分善恶,我们就能成圣。但何以区分善恶?那就是“学之以礼,行之以乐”。所以,只要人人都学好“礼、乐”、就知“仁”,人人自然都可以成为圣人。孟子时的中国正值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比春秋更加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所以孟子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也起了一起显著的变化:接纳了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同时也吸收了墨家的兼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仁政”,孟子的观点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能处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的人统治社会,就会把那些罪恶与灾难带给民众(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所以孟子也奉劝那些处于统治地位上的领导者,天子是天下众生的表率,天子一旦不行仁,他的天下便不保(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要想保住天下,就得行仁,以此类推、国君、大夫、百姓便都不能不行仁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至此时孟子也明白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的所有思想也只能是一种个人的臆想与希望罢了(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描述过一个大同世界)。但此时的孟子也已经意识到儒家的思想靠天下的百姓是实现不了的,必须得依靠君主(也就是政治)上的支持与接受(这就好比基督教在欧洲的立足是因为在313年的时候得到了国君君士坦丁的支持与接受)。所以,孟子最重要的主张除了“仁政”,还有“王道”理论,这两点都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和立场来阐述“仁”的问题。所以、孟子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与道家的“游”的思想得到了有机的契合,尤其是在讲述“王道”这一观点时,作者以为孟子在这里就已经有了“法家”里权、术的影子,只不过孟子所讲述的是“正法”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儒家的另一位巨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第三代掌门,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比导常的作用,因为在荀子时期,儒家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因为荀子的出现,最终导致了汉朝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也可以说荀子对后世二千年儒家思想对发展帝王之术(政治)的左右和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荀子提倡“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堕落成为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择手段,就会导致道德沦丧、民风低下而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终身的影响(成圣成恶)。后世常拿此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是因为孟子是以唯心的层面来解析“人性”,荀子是以唯物的层面来解析“人性”。“化性起伪”的基点是承认人性是可变的,人最终是向善向恶,取决于他所处的后天环境和主观自身的努力(向善的靠拢)。不论是圣人还是恶人,先天本性并无差别,差别只在于后天,“注措习俗之所积耳”(荣辱)。荀子也认为,就以人的可能性而言,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荀子的原话是:“途之人可以为禹。”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人只要积极并坚持从事礼义的实践,就能由(动物性)恶转化为(精神)善,使先天动物本性与后天精神修为统一起来。因此,荀子与孟子虽然在先天人性善恶的判定上互相对立,但从其思想导向上都是以“导善”为目的,二者结果并无差别。在政治思想上,他除了坚持儒家的以“仁礼”治国原则外,同时还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物质需求),人要在物质上得到一定的满足,为了达到目地,肯定就会有不守礼法的现象出现,自然就生成了“法治”的初级概念,这是荀子对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心理内在发展过程的深切解析。荀子希望能把社会的发展与“仁、礼、法”三者相结合,此种新的儒家思想为社会的稳定、理性发展提供了温床,荀子的此论点也为韩非、李斯在法的道路上种下了一棵参天大树。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他深刻又简易的比喻把君、臣、民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准确、独到、直指真理,对重整儒家思想起到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新儒家时期(董仲舒、朱熹时期)。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最光辉时期,也是从这一时期起,从春秋到西汉几个世纪以来,儒家所积累、溶合而来的思想终于从董仲舒开始,成为儒家二千年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统治。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充分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各家思想,经整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类人伦关系的行为准绳)。此规范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并对当时社会所发生的、其他学说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民生、历史发展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完整、有力的回答。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天人三策)。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神化天人关系的核心思想。董仲舒以春秋一书中记录的天象资料为论点,觉得后世灾异必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天命)。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人与天之间是相合且可以沟通的。“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于是天命(天人合一)论证法在论证君主权威时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与提高。“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这是董仲舒在汉朝时代与时俱进的一种能人才有的前瞻眼光。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胆量以权威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遵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社会。“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非常深远。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观点直接把儒家推向了以依附政治为儒家深入向正统发展之目地的位置。可以看出:一方面儒家通过君权神授论竭力为君权(政治权力)的合理性作出证明和深化,树立君主的应有权威,以次依托君权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儒家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假上天之威,对皇帝言行提出要求,皇帝必须时刻注意天的喜怒哀乐,按上天的旨意来行事。而“天意”的解释权被儒生牢牢抓于手中,这样就实现了儒家对君权的限制和控制。儒家与权力的结盟使得儒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入仕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也许,这才是董仲舒对儒家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吧。 “天人感应”的神学论目的,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对于此我们以后再论。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为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之一。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诸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综合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太极”。朱熹的理说,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一、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老子是道法自然,朱子是理法自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间任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在事或物存在之前就已经有了使之存在的理。二、理是事或物将要发生的先行者,是有迹可寻的、是有规律性的。三、理也包括了伦理“礼即理也”。朱熹对“气”也做了非常生动的带有阴阳家口腔的描述,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更加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也是不可分离的,就如阴阳一般,是不可断裂的。这些论点体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朱子的人性论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论观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只是把人性在对精神和肉体描述所用的词和比喻不一而以。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生有私欲,所以存有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懂得控制与把握(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子思想的形成,充分反映出了他所处时代的国家政治局势国家外忧内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宋朝时期的中国在农业、手工业上都有相对发达、成熟的技术,所以对物质上生产品自然会更多更广,从朱子的思想中作者以为,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从最初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千年后,儒家的思想已经完完全全的达到了以依附政治力量而传授其思想的目的。 法家,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为其核心思想的学派,从根本上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实践其政治手段时:奖励农耕、战勋,毁弃礼义(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的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管仲。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上任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并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是我国最早的成文可查的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吏,采用“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之“法”治方略以治国,把郑国打理得秩序井然、民富国强。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提出“相地而衰证”论,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与马克思级差地租基本相同,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政治上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之政策为齐国的强大创造了机会,“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攘夷”即为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一说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引领着齐国奔向富国民强。管仲不管是从土地税务的改革,还是政治、军事上的改革,都隐现出了“法”的影子。法家的实际创造者可以追述到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李悝,周定王五十四年(前455前395年),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政治主张: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 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尽地力简单的说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就是国家在丰收时官方以平价收购粮民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官方又以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着手汇集各国刑典于一体,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统治阶级的法权。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吴起的法治观念是在军事的基础上而建立起以维护政治稳定,虽然他的法制更多的是体现于军事改革了,但是军事从始至终都是对政治服务,所以,吴起的军事法也算是法家的一类。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内容为以下十点: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能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鼓励告奸。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统一度量衡。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变法内容为:“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普遍推行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免。终于,商鞅成功了,秦国从此走上了强大与富饶。但我们现在想想商鞅变法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巨大变革,顺应了当时时代对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为变法成功的最根本之原因。第二、商鞅变法对统治阶级更好的统治民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了中央集权的实权统治,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三、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公平,不分贵贱,于法律之上人人平等、取信于民,才得以民众大力支持其变法。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下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看到韩非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荐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李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他入仕之前对各国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其它各国都不具备主观的因素,才选择了秦国。”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以孔子的儒学为讲学的根本。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从而发展出适合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儒学。由于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着重点是研究治理国家的学问(帝王之术)。韩非还注意到历史演变的过程与规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在政治上,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在哲学上,他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韩非子五蠹),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拼斗的情况下,法家学派这种纯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政治斗争中确实是务实的,顺应社会发展的。秦朝统一中国就是对法家肯定的明证,反观春秋战国时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挤掉。也有人认为,法家当时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初期。 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商君书和韩非子。法家内部虽有观点不同,但都主张以“法”治国。齐国法家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反对礼义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