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doc_第1页
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doc_第2页
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doc_第3页
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doc_第4页
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近年来国际粮价一直存在较大波动,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粮价的波动对中国粮价的影响,可以看出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价格走势十分相似。国际粮价变化在地理、人口、气候等方面原因上以及进出口贸易和市场机制方面对国内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在通过国际国内政策上和国际市场的原因上影响到国内市场粮价的因素,分析出国际市场的粮价是如何影响到国内市场的。进而分析国内为何并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粮价的变化,以及减少影响额措施。关键词: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关系;影响;原因;措施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greater volatility in international grain pri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olatility of international prices of food prices in China,Can se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domestic prices is very similar to the price of,Changes in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food prices, population, climate and other reasons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market mechanisms for domestic food prices have been affected。In addition to the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c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domestic market prices on the impact of the factors,Analyze how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affect the domestic market。Why then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how to deal with changes in food prices,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measures.Keywords:International market;Domestic market;Relationship;Effect;Reason;Measures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英文摘要(关键词)(1)前言(1)一、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的影响 (一)国际粮价的现状 1.中国粮价的现状 (1)过去中国粮价的情况 (2)现在中国粮价的情况二、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影响的原因(二)自然条件的影响 1.地理因素 (1)人口因素 (2)气候因素2.政府政策 3.国际市场的原因三、减少影响的措施参考文献致谢前 言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走势一直存在很大的波动,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处于持续高涨趋势。国际范围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也有所上扬。但由于我国近年来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储存比较充足,在短期内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并没有对我国粮食价格造成太大影响 。2009年,尽管全球经济在上年金融危机后持续复苏,原油、金属、油脂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但受制于宽裕的全球粮食供需关系,粮食市场弱势运行,粮价总体在2008年底的低位盘整,全年总体水平大幅低于2008年。到2010年,国际粮食市场供需关系将有所改善。在国内外粮食市场日益交融的条件下,国内粮价走势与国际粮价具有一定的联动性,国际粮价的变动对国内粮食市场必然会带来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粮价的上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粮食需求大国而言,如果粮食价格不稳定,那将势必导致国家的根基不稳,对此现状,国家对粮食价格采取强而有力并且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浅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变动的影响中文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1.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的影响1.1国际粮价的现状国际粮价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由发改委关于国际粮价走势的研究表明,国际粮价每十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最近一个周期为1996年-2008年6月份。1996年以来国际粮价经历了下降、平稳和上升三个阶段,周期延续了近12年。其中,1996-2000年为高位下行阶段,01-04年为低位盘整阶段,05-08年6月份为逐步回升阶段。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延续了07年的涨势,但是从6月份开始,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出现波动回落,特别是7、8、9月出现大幅度下降,到年底有所回稳。到12月份,国际粮食平均价格比07年底下降了15%, 除大米价格仍高于年初水平外, 小麦与玉米价格回落至07年8月份左右水平。由此可以判断,08年6月份已经达到该轮周期的波峰,96年以来的一个周期已经结束,新的粮食周期已经开始。2009年,除年底大米价格出现一轮上涨外,全年国际粮价总体在2008年底的低位小幅波动,各月价格变化均不大,年底价格略高于上年底,但全年粮价总体水平比2008年有较大下降。2009年12月份,粮食现货、期货平均价格比2008年12月分别高5.8%、1.7%,其中小麦价格低于2008年底水平,玉米、大米价格高于2008年底水平。2009年全年,粮食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比2008年低18%、32%。小麦价格震荡走低。2009年,国际市场小麦市场除在5月、10月、11月出现小幅反弹外,其余时间小麦价格均出现小幅下降。2009年12月份,美国硬麦FOB价、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分别为207美元/吨、195美元/吨,比2008年12月分别下降了10%、2%。1-12月,小麦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222美元/吨、195美元/吨,每吨比2008年均下降约100美元,降幅分别为33%、34%。 玉米价格低位运行。尽管期间受到原油价格飙升带动,玉米价格在年中有所上涨,但由于供应充足,2009年玉米价格仍呈低位运行走势。12月份,美国玉米现货、芝加哥玉米期货价分别为174美元/吨、154美元/吨,比2008年12月份上涨9%、7%。1-12月,玉米现货、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167美元/吨、147美元/吨,比2008年分别下降25%、29%。大米价格持续低位波动,年底出现上升。2009年前10个月,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基本维持在2008年末的低位运行,11月开始受到泰国政府公布稻谷收购政策及印度、菲律宾出现天气灾害等因素的刺激,大米价格出现较大上涨,11月、12月泰国大米出口价格环比涨幅均达到13%。2009年12月,泰国大米(含碎25%)出口价格、芝加哥交易所糙米期货价格分别为527美元/吨、330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了22%、5%。1-12月,泰国大米现货、芝加哥糙米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456美元/吨、293美元/吨,均比2008年下降24%。2008-2009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图从粮食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粮价已经开始新的周期,在平稳走低的态势上已经有了逐步上扬的趋势,10年的粮食价格延续了去年的低位波动走势,6月份价格低于去年底水平。从今后一段时间看,全球粮食市场仍处于产高于需态势,库存充裕,预计粮食价格走势仍将以低位震荡走势为主。1.2中国粮价的现状1.2.1过去中国的粮食价格我国的粮食价格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变化着的。它的波动与国家政策、粮食供求等因素密切相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幅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标志着长期以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弱化,粮食价格开始上涨。1985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终结了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双轨制开始运行,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1991年及之后我国开始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并开始了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的试点工作,实行最低保护价和销售最高限价,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大涨的局面。1997年后,受宏观形势和粮食连年丰收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下降。2003年之后,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国际粮食市场供求紧张,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粮食流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我们用两个指标给以表示,一个是绝对价格水平,即历年实际价格。另一个是相对价格水平,即粮食价格指数。主要指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或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注:2000年及以前的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为粮食收购价格指数;2001年停止编制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改编制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粮食价格指数变化图和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从图上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9)粮食价格震荡盘升。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上涨背景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1979年国家对8种农副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收购价格,其中包括粮食收购价格,从而推动粮食价格水平开始步入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即粮食上涨主要是由于政府调整价格而引起的。这次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启动而进行的,它标志着多年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弱化与市场购销的开始。第二,1985年开始,国家将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它标志着合同定点收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的确立,即粮食商品中的一部分收购数量、方式和价格由政府确定,另一部分收购数量、渠道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调节的成份开始增多,使得粮食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导致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绝对价格看,虽然各年份表现不一,但1978198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总体上逐年上升,1978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1.03元,1979年提高到12.96元,1984年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17.35元,1989年全国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涨至28.98元,1989年较1978年上涨了约162.7%。从粮食的相对价格来看,19781989年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指数每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小的一年是1978年,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0.7%,1979年由于粮食调价幅度较大,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30.5%,为这一时期的粮食价格指数上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第二阶段(19901991)粮食价格出现下跌。这两年的粮食价格的下跌是改革开放后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首度下降。1985年开始的价格改革,由于步子太大,改革措施不配套,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使得1988年末国家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宏观调控开始实施“硬着陆”,物价受到控制,加上粮食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1990和1991年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下跌走势,农民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1990年1991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6.85元、26.12元,分别下降7.1%和2.7%;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下降6.8%和6.2%。 第三阶段(19921995)粮食价格持续上涨。1990年和1991年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促使政府加快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速度。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了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保留粮食定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为了防止谷贱伤农或粮价暴涨,实行收购最低保护价和销售最高限价,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从而彻底结束了自1953年开始的长达40年之久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粮食价格的放开,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加之各地对放开粮食价格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粮食供求矛盾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1992年1995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8.43元、35.8元、59.44元、75.11元;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5.3%、16.7%、46.6%和29.0%;1995年与1992年相比,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154.8%;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上升133.5%。、 第四阶段(19962002)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调控的结果。1994年5月,针对我国粮食市场供给趋紧,价格暴涨的现状,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重申定购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必须完成,定购价格由国家确定。“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领导负责制、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库存,灵活运用地方粮食储备进行调节,保证粮食供应和粮价稳定”。同时,对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严限制,用行政手段加强国有粮食部门在流通领域主渠道作用。国家的调控政策虽然稳定了粮价,但限制了多元主体的入市收购,弱化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粮食价格下跌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粮食的连年丰收。1995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取得丰收,特别是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51230万吨的记录水平,至今仍没有超越。粮食的丰收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从而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下滑。1996年2002年期间,除2001年粮食价格小幅上涨外,其余年份价格持续下降,成为改革开放后粮食价格下降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生产价格为72.29、65.09元、62.05元、53.04元、48.36元、51.50元和49.24元;2002年与1996年相比,价格下降31.9%。同期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下降-5.8、9.8%、3.3%、12.9%、9.8%、-9.8%和4.2%,累计下降27.9%。这一阶段粮食生产价格下降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所有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累计下降幅度分别为29.6%、27.1%、23.1%和31.3%。 第五阶段(2003年2007)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2003年以来的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定义此波上涨为恢复性上涨。1999年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求关系开始趋紧。促进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成为事关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部门出台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包括早籼稻,中籼稻,粳稻。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粮食收购的最低收购价政策。5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出了“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改革思路,其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推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5年、2006年、2007年国家在主产区及时启动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低收购价是在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粮食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实施的,它对防止粮价下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粮食价格的下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3年2007年,除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小幅下降0.8%外,2003年和2004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3%、28.1%。2006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1%,当年全国每50公斤稻谷、小麦、玉米平均生产价格分别为78.51 元、70.64元、58.47 元,三种粮食加权平均生产价格为71.98 元。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10.3%;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价格上涨5.5%、稻谷价格上涨5.4%、玉米价格上涨15%、大豆价格上涨24.2%。尽管这一阶段粮食价格震荡上行,但它更多地属于恢复性上涨,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50公斤生产价格为76.01元,仅略高于1995年75.11元的水平。 2007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在原油期货大幅上涨的影响下及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等因素作用下,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趋势,由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较为充裕,并且得益于从去年开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出口等调控措施,虽然部分品种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的态势。国内粮食价格由于自然条件较为稳定,国内耕地面积比较有保障,所以在之前15年内,国内的粮食价格始终比较稳定,到2008年粮食价格高峰,中国粮食价格算是经历了一个周期,2008年后,国内的粮食价格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走低态势1.2.2现在中国的粮食价格目前,由于我国粮食产量增加,市场供给相对充足,所以至08年底,我国粮食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所上涨。由于近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下降,市场预期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粮食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国内粮价。可以看出,国内粮价总体走势与国际粮价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粮食价格变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政策引导性非常明显。但是04年国务院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粮价的市场机制,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其影响也逐步加大。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黑龙江的粳米和吉林的玉米长势较好、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在国家调控下,国内粮价会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但不会大起大落。对于价差问题,周望军表示,中国的粮食供应立足国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每年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国内、外粮食市场关联度较小,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相对独立,国际粮价变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更多地是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相对于粮食价格,市场对于下半年猪肉价格的走势更为关注,因为前期猪肉价格相对较低,而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会抬头。中信建投宏观经济分析师胡燕妮告诉记者,从7、8月份猪肉价格来看,由于这两月是猪肉消费淡季,涨幅仍在可控范围内。随着中秋和十一两大节假日的到来,猪肉消费将迎来一个高峰期,价格的最大涨幅在30%左右,对CPI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但她认为猪肉价格的上涨仍属于可控范围之内。一方面,生猪存栏量仍高于国家调控标准,国家对于生猪存栏量的标准是4.1亿头,而目前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为4.3亿头,说明猪肉供给不会产生严重缺口;另一方面是国家将通过补贴和打击投机炒作来缓解涨价预期。发改委今日也表示,近期将逐步向市场投放今年4月份收储的部分中央储备冻肉,以保障两节期间市场供应。加之目前生猪生产能力仍保持较高水平,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黑龙江的粳米和吉林的玉米长势较好、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在国家调控下,国内粮价会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但不会大起大落。从国际上看,8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价格环比上涨21.7%、9%、2.3%;泰国大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仍普遍低于国内市场,但价差有所缩小。对于价差问题,周望军表示,中国的粮食供应立足国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每年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国内、外粮食市场关联度较小,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相对独立,国际粮价变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更多地是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相对于粮食价格,市场对于下半年猪肉价格的走势更为关注,因为前期猪肉价格相对较低,而随着养殖成本的增加、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下半年猪肉价格可能会抬头。中信建投宏观经济分析师胡燕妮告诉记者,从7、8月份猪肉价格来看,由于这两月是猪肉消费淡季,涨幅仍在可控范围内。随着中秋和十一两大节假日的到来,猪肉消费将迎来一个高峰期,价格的最大涨幅在30%左右,对CPI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但她认为猪肉价格的上涨仍属于可控范围之内。一方面,生猪存栏量仍高于国家调控标准,国家对于生猪存栏量的标准是4.1亿头,而目前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为4.3亿头,说明猪肉供给不会产生严重缺口;另一方面是国家将通过补贴和打击投机炒作来缓解涨价预期。发改委今日也表示,近期将逐步向市场投放今年4月份收储的部分中央储备冻肉,以保障两节期间市场供应。加之目前生猪生产能力仍保持较高水平,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现在的粮食价格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今年以来,继大蒜、绿豆等出现价格疯涨之后,近期粳米、玉米、小麦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呈现少有的上涨态势。如果说“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热词的流行表明人们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尚可容忍的话,那么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则加剧了国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那么,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粮价的走势?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呢?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频仍的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地区先后遭受严重干旱、大范围洪涝极端气候灾害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面临着较大的减产风险。今年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少39万吨,减少0.3%。这是7年来我国首遇夏粮减产。虽然夏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只有20%25%,秋粮对全年粮食是否丰收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减产信号对于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却不小。入夏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秋粮生产的风险,目前我国秋粮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由于雨带的推移和强度都具有不确定性,尚无法预测水灾对秋粮产量的影响。受灾害影响,很多产粮大省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开始攀升。尽管目前国内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并不容盲目乐观,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气候多变、基础薄弱等问题始终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从资源的角度看,水源不足将使旱灾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而未来全球变暖极有可能导致今后极端气象灾害的范围、程度和频率加大,主要表现为南北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我国传统的“粮仓”华北、东北地区将逐步面临“旱化”威胁。而在水资源相对富饶的南方,曾经的“鱼米之乡”也因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严重挤压,削弱了粮食安全的保障。可以说,短期粮食供应的减少是过去一段时间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的担忧,而在未来这种担忧只有在农业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消除。应该承认,我国的粮食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剪刀差”的长期存在,农民种粮收益不高,生产积极性颇受影响。种粮农民看到难得的粮价上涨的契机下也存在着可以理解的“惜售”心理,这些都加大了粮价上涨的预期。此外,尽管过去一段时间,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泡沫主要存在于股市和楼市,并未明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但以“蒜你狠”为标志,游资开始从小宗农产品入手,并逐步进入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领域进行炒作,这说明过剩的流动性已涌入商品市场,而我国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长期低估更是受到了大资金的格外“关照”。由于粮食产量受制于耕地现状,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无处可去的资金很可能长期囤积于此,择机兴风作浪。如果说,过去6个丰收年里推动粮价上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保护价收购的话,今年国内的粮价上涨则更多靠市场来推动。数据显示,由于民间粮商大量抢购,今年市场上的粮价显著高于国家收购价,而且国家收购占市场的份额也大幅下降。2.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影响的原因2.1自然条件的影响2.1.1地理因素方面存在影响的原因进入 9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1。由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更为侧重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因而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等类型的土地覆被变化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其实,另一种土地覆被变化可能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威胁更为直接,这就是有限的耕地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丧失。就这种变化来讲,中国大陆在近 20 年来成为全球最为突出的地区。考虑到下个世纪初人口高峰到来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压力,耕地资源的变化无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1 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的论争和全球食物安全危机之背景下,耕地损失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2、3。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提出了以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 1957 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 19651977 年;第三次 19801988 年;第四次从 1992 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 60 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 年累计增加耕地 1140万hm2,累计减少 1605万hm2。由于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节奏的加快,全世界的耕地面积都在逐渐的减少,中国的耕地面积更是成为了国家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难题。另外我国的耕地质量也在极度恶化,张维理认为,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张维理所说的面源污染是指在农田、村镇与城区场地上各种污染物质,如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通过降水或农田排灌水时产生的地表径流、土壤渗透进入水体,造成的水污染。从1993年开始,张维理就开始了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十多年来,她带领研究团队几乎走遍了十余省的100多个县,完成了5000多个田间定位调查、采样和试验。其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地理因素方面的制约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粮价的重要原因。(2)人口因素方面存在影响的原因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粮食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粮食价格娥又一重要问题。国际在线报道:如果问你:13亿粒米有多重?可吃多少餐?也许你答不出。可有人测算过,那个数字让人吓一跳。这只是13亿人民13亿粒米,如果是13亿人民13亿斤米呢?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83亿公斤的成品粮被白白浪费掉;而在农村中从种、收、运、储、销和加工,再到最后摆上市场,这其中的损失率超过了10%,大约为4500万吨。总之,中国人口多,即使以“粒”为计算单位,其结果也往往挺吓人。为什么说这个话题?因为是“世界粮食日”。1979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决定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自此,每年一次的“世界粮食日”成为了人们关注粮食和敦促政府对粮食问题的重视的日子。“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虽然目前我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粮食供需平衡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粮食问题仍不容乐观。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刚达到400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的1/31/4,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食物的多样化,都需要更多的粮食作后盾;丰年歉年,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得“靠天吃饭”所以对粮食问题的担忧决不是杞人忧天。有人说,人多粮不够,去国外买呀。但就在今年6月份,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全球仍有8.52亿人饱受饥饿的困扰,共有34个国家直接面临粮食危机。造成这些国家粮食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灾害,内战外患,人口增长,水土流失,耕地减少所以,粮食问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从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到邓小平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皆是同理。但广东呢?和过去传说中的“湖广熟天下足”,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广东曾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但如今人均耕地只有0.41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1/4,为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最低人均耕地警戒线水平0.8亩的一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发展,广东也由原来粮食的主产区变为主销区,粮食需求逐年增加,产需缺口在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为40%左右,每年缺口的粮食要从外省采购和从国外进口解决,除了要解决全省户籍人口7800万人外,还承担了超亿外来人口的吃饭问题,广东的粮食压力可想而知。(3)气候因素方面存在影响的原因在南方水稻价格走高之前,北方的小麦、玉米价格就已强势攀升。目前河南、安徽的小麦收购价普遍在1.88元/公斤左右,山东、河北等地为2.04元/公斤,其中优质小麦的价格已达2.12元/公斤。“虽然同期涨幅约为10%,但和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目前小麦的涨幅仍然是最小的。”粮食部门一位权威人士认为,未来小麦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主产区玉米的收购价格同比增长21.9%。经常到河北收购玉米的广东商人王先生的慨叹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玉米一天一个价,每斤涨到了0.96元还是收不上来。这么多年来,很少见过玉米价格这么高的。”到7月12日,南方8省区超过113万公顷粮田的收成已被洪水冲走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严控商品之一的粮食,无论产量还是价格一直都相对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波动,为何却在今年突然出现异动?不少人认为,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是异常的天气以及不断的洪涝灾害。江西婺源是中国粮仓之一,前来联系收粮业务的景德镇粮食局的邓利生,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到周边县区农村联系国家粮库的收购工作。邓利生表示,往年到田间地头收购,每斤稻谷收购价在0.9元左右,但今年的夏粮尽管还没有开始收割,市场价格每斤已经上升了0.05元,如果通过各乡村做粮食生意的经纪人收粮再运到县、区,每斤价格还会额外再升0.03至0.05元。邓利生说,他已经收了十多年的粮食,1998年以后,粮食价格基本没有什么起伏,今年出现的粮价波动是近12年来仅有的。他认为,这与近两个月来江西出现的水灾不无关系。6月中旬以来,江西省遭遇特大暴雨和洪灾,致使全省粮食生产损失严重。国家农业部的专家也认为,今年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生产和供给呈下行态势。到7月12日,江西、湖北、湖南等南方8省区农作物遭受强降雨和洪水袭击,已经“冲走”了超过113万公顷粮田的收成。而农业部的公开信息也显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两成以上正来自于这些受灾地区。截至目前,湖北省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人民币9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800多万亩,成灾约900万亩,绝收约190万亩。而江西省早、中稻成灾面积达62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绝收面积达132.32万亩,占总面积的4.9%。安徽是早稻的另一重要产区,早稻和一季稻等成灾面积达216万亩,绝收33万亩。“天灾不仅直接导致粮食失收,还间接影响粮食种植成本。”一位农业专家说,受天气、土地等因素影响,今年华北地区每亩小麦种植成本为550-600元,比上年增加了一成左右。(二)政府政策使得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影响的原因党和政府决策层的价值观对粮食政策的变迁起了决定性作用。1978年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的有关全会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对确定粮食政策目标优先序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是中央领导层对若干重大问题例如粮食政策目标的优先序判断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以至于达成多数同意或一致同意的重要决策机制,这种决策方式正是民主集中制在政策决策中的具体体现。对党的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检验、描述主要可以通过党的会议决议、报告、通知或纪要以及党的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的讲话来反映和证实。国务院(及其下属的商业部门等各部门)的政策设计(安排)应当反映党确定的价值观或政策目标优先序。粮食政策安排及其设计所依赖的经济思想理论基础的变化集中反映在对新古典价格理论观念的变化上。经济思想理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政策变迁方式和路径选择的空间。例如,新古典价格理论对国有粮食部门的行为与效率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双轨制”思维下的政策设计一般没有触及国有部门的改革。但是,多年来有关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转轨经济)研究已经为新的政策改革提供了所必需的大部分知识准备。例如,有关转轨策略问题的研究或理论不仅帮助决策层提高了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相关信息与利益诉求等问题的理解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政策目标与设计恰当的转轨政策方案。和新古典价格理论相比较,这些经济转轨研究的知识成果更加重视国有粮食部门和农民等利益相关者对粮食政策变迁的反应,因此,政府决策层开始更有能力确保新的粮食政策在实施之前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并在实施之后或转轨过程中避免出现改革的倒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上的粮食的价格起到的调控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从中国入世以后,市场的调控也成为了另一只无形的手,但是只要国家不断出台有利于老百姓稳定粮食价格的政策,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是不会出现太大幅度的波动的,反之,则可能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中国的粮食保卫战失手,一旦外国游资进驻中国并抢占大半市场,中国粮食市场必将受到严重的考验。(三)国际市场对粮食价格影响的原因通过国内外粮价与的相互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粮价变化会通过贸易、市场信息等一系列的变动,导致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相应变动,进而对国内粮食价格造成影响。1、进出口贸易传导机制。粮食进出口贸易是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国际市场上某种粮食的价格变化时,通过进出口渠道,将会带动国内市场上该类粮食价格的变化。对于小麦来说,我国小麦的外贸依存度比较低,导致我国小麦价格与国际小麦价格相关性比较弱,受国际小麦价格的影响也比较小。与小麦相比较,我国大米和玉米的进出口数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2、市场传导机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粮食市场已经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粮食价格的相关信息能充分传递到我国市场,对国内粮食的供求关系造成影响,进而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国内粮价。关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类似于国际粮食供求预测、农作物生长情况等相关信息都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造成国内市场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国内粮价的变化。三、减少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存在影响的措施面对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严峻形势,必须清醒认识两点:首先,今年中国冰雪、低温、高温、旱涝泥石流灾害不断,影响了全年粮食产量,而外企粮商参与收购、抢购是粮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高价收购粮食,中国加工企业可能承受不了,而外资企业由于设备先进、规模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粮食在他们手里加工不赔反赚。如果把中国粮食加工企业都彻底挤垮,那么,外企粮商将处于垄断地位,粮食定价权将掌握在他们手里。到那时,中国保护价的国库由于收购价格低,就很难收到粮食,粮食将从产出、销售、加工等环节都受制于外企。 其次,粮价上涨将直接推高通胀预期。粮价在CPI中权重很大,近期如果粮食价格不能稳定,通胀率将被推高。这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的两难选择难上加难。 因此,面对灾害一定要打好“粮食保卫战”,确保秋粮有一个好收成;要适度控制外企粮商无节制渗透到中国粮食链条上;要迅速做大做强中国本土粮食加工企业,加强与外企粮商竞争的实力;一定要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对于恶意抢粮、囤粮,扰乱市场者加大查处力度。 除此之外,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减少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的不良影响,还应该从全球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