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煮酒论史 国学宗教“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 作者:小园香径长 提交日期:2009-10-25 18:25:00 访问:507 回复:5“全国”、“破国”到底说的谁的国?谋攻篇首段中的对象指称问题再辨析洛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是孙子兵法谋攻篇起首中的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署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所作的孙子兵法新注(以下简称“小组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二版,2008年第14次印刷),是这样翻译的:“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谋攻篇的这段文字,乍看之下,十分简单明白,似乎不用翻译,也能明白它的大意;而“小组本”的译文,看上去也自然妥帖,顺理成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关于孙子兵法的正式出版物中,对于谋攻篇这段文字的注释和翻译,跟“小组本”几乎一模一样,众口一词,如出一辙。那么,这就是“铁译如山”、不容置疑了么?且慢定论。在我看来,谋攻篇的这段话,有可能隐含着跟“小组本”及当今所有孙子兵法注释本相反的一种解意。其中的关键,是“全国为上”一段话中的“国”、“军”、“旅”、“卒”、“伍”,其对象指称,到底为何?是如“小组本”所理解和翻译的,作“敌国”、“敌军”解,还是恰恰相反,说的其实是“我国”、“我军”?这恐怕得好好探究一下。正式探究这个问题前,我把我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以下简称“不战”)一文里说过的,跟本文有关的几个观点,先介绍一下。一,孙子兵法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战争书籍,即站在中立、客观、第三者立场,站在战争之外,来看待战争,谈论战争;像其他先秦诸子,甚至像进入战国以后,一些所谓兵家,所做的那样。而是由一位本身是军事指战员所撰写的兵书。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一般的先秦诸子,而是一位以军旅为其生涯的军人。同时,更应注意到的是,孙子兵法还不单只是一本由军人撰写的兵书,而且是一本有特定“上呈”、倾诉对象的兵书,即孙子兵法“献书吴王”的背景。不战一文曾因此将孙子兵法比喻为一份特殊、隐形的“出师表”。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孙子兵法的主旨、内涵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似乎并未获得应有、足够的重视。(数年前,美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其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一文中,对孙子兵法“献书吴王阖闾”这一背景,有过极具深度、十分精彩的开掘与彰显)二,跟上面所说背景相关,正如不战一文中所叙述的,利,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支撑点。所谓“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这是孙子兵法战争思想的纲领性概括。谁的利?自然是“咱”的利,“我们”、“我方”的利。三,与此有关的,仔细阅读一下孙子兵法全文,就会发现,孙子兵法书中,几乎没有单独、单纯、纯粹从“敌方”角度,来展开叙述的内容。我们所看到的与“敌”有关的叙述,其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无一不因于“我方”,源于“我方”,归于“我方”。把握以上几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全书,理解和认识谋攻篇,理解和认识“全国为上”一段句子的旨意,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我认为,它们构成和提供了一份建立上述理解和认识的必要前提和背景。当然,就要破解“全国为上”的句意而言,以上几点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识的背景,所谓宏观面的东西。要真正辨析、判定“全国为上”一段话的意思,还得从微观入手,具体、细致地展开逐步的分析。我们还是采用之前用过的方法,从“全”、“国”、“军”等具体字词的字义、词义分析入手。先说全字。全字我在不战中曾经简单地列举、分析过,为便于阅读,再列述如下: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这是孙子兵法中出现过的几次全字。我说过,除了“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句中的全字,指意稍显模糊外,或许包含有对“敌国”、“敌军”的“全”意,其余几处句子的全字,尤其是“安国全军”一句,无不清楚地显示,孙子兵法所用全字,全的是“咱自己”。那么,国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情况又怎样呢?国字在孙子兵法中一共出现过18次,具体情况如下: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3.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4.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5.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6.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7.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8. 破国次之;9.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10. 夫将者,国之辅也。11. 辅周则国必强,12. 辅隙则国必弱。13.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14.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15.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16.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17.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18.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以上这些国字,如果我们暂且把“全国为上”一段文中的国字搁置一边,那么其余的国字,从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和语意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中性意义使用的面目出现,但其用意指向实际归于自指,至少,可以明确地确定,不用指向、用于“敌国”的,如:“兵者,国之大事”,“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国之宝也”,“去国越境而师者”。第二种则明显说的是“我国”,如,“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取用于国”,“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亡国不可以复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第三种则是指向“敌国”的,如:“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其国可隳”。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对于国字的使用,绝大多数是用于自指的,这一点若非有意抬杠,应该不难明了。而当孙子兵法中的国字,是用于指向“敌国”时,它的前后,一定有一些可以帮助判定的字词,如,“伐大国”中的伐字;又如“其国可隳”的其字。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特殊的字词或语法结构所提示的语境中,孙子兵法所说到的国字,均应视为自指,即“我国”、“本国”,而非“敌国”。那为何“全国为上”一段中的国,会“一反常态”,被说成是指“敌国”呢?再来看看军字的用法。1.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2.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3.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4.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5.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6.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7.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8.是谓縻军;9-11.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12-14.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15.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16.是谓乱军引胜。17.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18-20.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21-24.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25.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26.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27.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28.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29.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30.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31-32.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33.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34.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35.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36-42.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43-44.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45.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46.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47.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48.栗马肉食者,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49.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50.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51-52.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53.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54.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55.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56.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57.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58.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59.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军”字在孙子兵法中总共出现59次(不包括篇名军争篇和行军篇中的两次),对于这些军字,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几句话是: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这里的军字,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几个字用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军,是指“我军”。“是谓乱军引胜”“乱军”两字,和“破军”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乱军引胜”的意思,“小组本”是这样注解的: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第22页)“乱军”是扰乱自己的军队,那“破军”何以突然“枪口一转”,成了用武力击破敌军了?如此南北分驰的解释,至少要有所说明,否则就很难不让人如堕云雾中。“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栗马肉食者,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这段中的几个军字,都是指的敌军。为什么这里的军字,指的是敌军呢?我们翻开行军篇,翻到这段文字,从头看起,第一个字就是“敌”字,“敌近而静者”。因此,这一段在孙子兵法中格外精彩、精妙、细致入微的描写,其主语指称,都是承首字而来。所以整段中的军字,都是指的“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这里的“三军”,指的也是“我军”。因为前面有“主人不克”的字样,所谓“主人”,指的是“被进攻的一方”(“小组本”第88页),在孙子兵法里,也就是指敌方,所以“三军”自然就是指“我军”。“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我们这里再次看到,当军是表示“敌军”时,前后伴随出现的一个明确的语法结构和动词用语“所欲击”。也就是,当军字是用指敌方时,必有一个词语,或者一个语法结构,来显示、告诉读者,这里军字的指称对象是谁。最值得注意的,当然是“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中的“安国全军”四个字。“安国全军”,不仅其中的“全军”两字,跟“全国为上”一段文字中的“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全军”,在字面上完全相同,而且,“安国”,毫无疑问,指的也是“我国”。这对我们理解“全国为上”一段话所获的启示,是直接而显豁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军字的用法外,孙子兵法中众多其它的军字,和我们前面说到的国一样,看上去似乎只是一种中性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地显示为是在专指“我军”,但如果我们结合孙子兵法的整体思想背景和行文内容,以及这些带有军字语句的具体语境,我们就不难分辨出,它们所指究竟为何。同样可以清楚肯定的是,它们绝对不是站在“敌军”的立场来说的。在孙子兵法里,当说到“敌方”、“敌国”、“敌军”时,是怎么说的呢?有这么几个词语,是孙子兵法专门用来指称“敌方”、“敌国”、“敌军”的:敌:如:“因粮于敌”,“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敌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后人发,先人至”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彼:“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就是说,假如“全国为上”一段文中的“国”、“军”、“旅”、“卒”、“伍”所指称的对象都是敌国、敌军,那么,照孙子兵法全书的行文惯例来看,在这些话语的前后,或在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上,理应通过一些标志性的字词来加以体现,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人之城”,“人之国”,“人之地”,“其城可隳”,等等,但我们在“全国为上”这段文字中,没有看到这种指称“变更”的标志。行文至此,我们该来探究一下,为何“全国为上”一段文字,会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注释和翻译?而且,如此众口一词、不约而同、千篇一律?我想,至少有两条线索,与此有关。而这两条线索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是紧接着“全国为上”这段文字之后的那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核心又是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是因为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停留在“不通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这个意思上,所以,“全国为上”等等,也就“顺势”上了“使敌人整体降服,而尽量不要击破它”的“滑翔道”,一种纯属后人虚拟、想象性的“非战”思维,成了所谓上上策。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我已在不战一文和对易中天先生的回应文中,作了叙述,兹不赘言。第二个原因,在于从曹操开始的十家注孙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孙子十家注里的注家们,是怎么理解和解释“全国为上”一段话的。“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公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小组本”在注释中完整地引用了曹操的这段话,表明“小组本”对于曹注的认同与凭据。在曹操这句话中,“全国”译成了“敌举国”,“破国”译为“以兵击破败而得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全国为上”译文的最初源头。杜佑曰:敌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为次。等于把曹操的话重说了一遍,但“全”字被淡化了。李筌曰:不贵杀也。韩信虏魏王豹,擒夏说,斩成安君,此为破国者。及用广武君计,北首燕路,遣一介之使,奉咫尺之书,燕从风而靡,则全国也。李筌这段话里,最值得留意的,是起首一句,“不贵杀也”。这实际是在回答为什么要“全国”,而不要“破国”。但他所说的“全国”,依然是指“被进攻的国”,“破国”也是。贾林曰:全得其国,我国亦全,乃为上。这句话很简短,也有点“另类”。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有人解释说,“我国亦全”。贾林这四个字,其实是应该给予一定注意的。王晳曰:若韩信举燕是也。又在重复前面说过的。何氏曰:以方略气势,令敌人以国降,上策也。等于只回应了“全国”,另半句留给“不言而喻”了,而且意思也是前人表达过的。张预曰:尉缭子曰:讲武料敌,使敌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破车杀将,乘堙发机,会众夺地,此力胜也。然则所谓道胜力胜者,即全国破国之谓也。夫吊民伐罪,全胜为上,为不得已而至于破,则其次也。话说的有点玄,但掰开了通俗地讲,就是“打”与“不打”。“不打”就全,“打”就不全。从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这段话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联性。七个人的说辞,归根结底地看,除了“不贵杀”和“我国亦全”两句外,其余的基本是同义重复。总之,所谓“全国”、“破国”,说的都是被进攻的敌国。假如把以上七人的评注,作一个归纳分析,我们会发现,七个人解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全国”、“破国”,但对于为什么“全国为上”、“破国”就“次之”,则基本未作回应,只有贾林的“不贵杀”,算是一种回答。因此,这里就有必要深入地来分析一下,孙子兵法这段话内藏的逻辑关系,其隐含未露的逻辑目的是什么。敌人举国降服就好,以兵击破就不太好,这两句细想之下,其实有点费解的话,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什么呢?这话中间,似乎留有一道空隙,需要读者去做填充。让我们从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略略展开剖析一下。从敌对方的角度说,举国降服,意味着可以免除战事带来的伤害和破坏;因为,若被兵破,则一,军士阵亡,二,平民受池鱼之殃,三,城乡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的破坏。第三点中城镇生活的破坏,对于处于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除国都及个别都市,就多数城镇而言,尚未成为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问题。而对于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这是孙武之外其他先秦诸子特别着意的一个战争问题,以孟子为代表。孙子兵法基本没有涉及。而对于作战双方敌国将士的生死,孙子兵法似乎也言之甚微,甚至可以说是“避而未言”的。从这些方面来说,李筌所说的“不贵杀”,若单从敌国、敌军而言的,则只能视为李筌自己对于“全国为上”的理解,在孙子兵法里,是找不到相应的依据的。那从我方角度来看,敌国举国来降,也就意味着免去了我方发起进攻可能遭受的代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必然的,往往还是惨烈的,(谋攻篇第二段有具体描写)因此,即使从战争成本的角度说,获得战争目标性结果的同时,又无需付出通常相应的战争成本,当然是好事。这恐怕是从曹操开始,一直延续到当代众多孙子兵法解家的想法和观念,也是普通人容易认可和接受的观念。然而,且慢,如果从逻辑表述的角度来看,这里似乎潜滋着一缕极细微的疑问。那就是,从以上行文来看,似乎孙子兵法的注家们也都认为,敌国举国来降,最终受益的是我方。也就是说谋攻篇中的这段话,其归根结底的落脚点,还是在于我方,是从我方的利益立场和角度考虑,才提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既然这样,那么假如说这个“国”,是指敌国,那就等于说孙子兵法的作者,在这里兜了个圈,拐了个弯,“隔了一层”地来表达了己方的利益诉求。即通过保全敌人,从而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贾林的“我国亦全”,是不是点破了这一层意思?)假如真是这样,我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战争思维,更不可能是孙武这样一位伟大、杰出军事思想家的思维。因为,这么一种“曲线救国”的思维方式,跟整本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行文风格,完全是不吻合,不匹配,不兼容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发生,尤其是从战争发起方角度来说,不破敌国,不破敌军,别忘了谋攻篇这段话一直说到“卒”、“伍”,而在那里宏论“为上”、“其次”之类大话,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战争场面”。当然,这里又触碰、回到那个最关键、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孙子兵法中有没有“不通过战争而取得胜利”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这就又牵涉到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到底应作何理解的问题。这是一道理解孙子兵法思想的最尖锐的“分水岭”。我坚持认为,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是一部讲如何打胜仗的书,是一部专讲战争胜负的书。而众多孙子兵法的注解家,却站在今天的战争观念上,有意无意间,“不切实际”地拔高和扩大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境界。这种拔高和扩大,是以牺牲孙子兵法的原意为代价的。我们今天对于孙子兵法的许多误解,都与此有关。事实上,即使是普通人,也不难明白,在一场战争中,通过保全敌人,能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吗?别的事例不说,就说抗日战争吧。在十几年的对日战争中,就中日双方的军人来说,中国军人对于日本国土唯一一次“侵犯”,是中国空军曾到日本领空,撒下一批宣传传单。单就中日双方而言,日本完全可以说做到、实现了自己的“全国”,而反观中国呢?我们再说中日两军,以双方阵亡军人的数量来说,也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日本军队在相当时期,相当程度上,做到了面对中国军队时的“全军”。而中国军队和军人,则付出了怎样惊人的代价?中国照战争结果来说,是中日之战的战胜国,可这个胜字,又是怎样的沉重和不堪?战争结束后,日本利用中国人海峡对峙的局面,轻巧地免去了战争的巨额赔偿。到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日本人反过头来,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所谓日本对华援助,讥诮中国人的忘恩负义。这场中日战争,别的不说,单就战争的代价、成本、利益而言,中国人输得太拧心了。顺便说句闲话,都知道孙子兵法是中国的兵学圣典,但纵观20世纪的百年战史,我却时时是从日本人的行为中,看到孙子兵法的身影和灵光。所以,说出保全敌人,从而保全自己这种话的人,我可以断定,绝不会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因此,我认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一段话中的“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军”、“旅”、“卒”、“伍”,不是指敌方,恰恰相反,乃是指“我方”。又想起“二战”中的一些情形。上世纪发生的战争历程中,德国、日本、美国等军事强国,无一不首先对于他们的本土,保持了一种超强捍卫的决心和行为,虽然最后都未能坚守住。不论夏威夷等海外岛屿,美国直到21世纪遭遇“911”才晚节不保。而“二战”中盟军空军最初对于德国、日本本土的空袭,很大程度都是象征性的,象征着德、日“全国”战略的遭到挫败。当盟军最终攻入德国本土,攻入柏林首都,即意味着战争在德国这一方,彻头彻尾地失败和结束了。而日本、德国对于自己单个士兵遭遇袭击的疯狂报复,都让人无法不联想到,他们对于自己军队建制、编制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维护的坚强意念。当然,这些只是联想,而非证明。最后,我们把“全国为上”这段话,和谋攻篇第一节内容完整地结合起来理解一下,看看从“我方”角度来解释,是否可以贯通整段内容,甚至是全篇的内容。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大意:孙子说:建立军队、进行战争的根本宗旨和基本法则,是首先要保证国境、国土和国家的安全与完整;如果因为战争启动,导致国家蒙受战火的劫掠与破坏,(即使局部或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不能被视为达到或实现了战争的理想境地;(在战争进行中),要尽可能保证、维持军队建制的完整(关于春秋时期军队的建制说明,请看篇末附注),从军到旅到卒到伍,都要尽力使之在战争中保持完整与完备。(因为军队的建制与编制,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和根本保证。军队的建制与编制若遭受重创,并进而消失,即意味着军队的生存与存在,濒临了极大的危险,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也就将荡然无存。)因此,百战百胜,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情况。(所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胜利往往意味着代价。在欧洲历史上,罗马共和国的早期战争中,有过所谓“皮洛士的胜利”,指的即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胜利。而在中国的战国末期,赵将李牧也是在自己连串的胜利中,目睹了赵国最后彻底的亡国。赵国的亡国,当然不是由于李牧的胜利所造成的,这是只是举例以证,孙子兵法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的说法。)通过正规、正面、短兵相接、硬打硬的战争形式以外的方式、手段,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碳捕集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方案
- 2025年抽屉原理真题演练及答案
- 园林古建筑设计与规划方案
- 离婚协议中解除婚约协议及个人债务承担范本
- 学前特殊体质幼儿入托协议安全责任免除及健康管理
- 双方协议离婚房产分割及子女监护权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与产业升级
- 历年安全员考及答案1及答案
- 热电联产绿色建材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电力营销知识题库及答案
- 中药草乌课件
- DL-T 892-2021 电站汽轮机技术条件
- 手术室核心制度
- 2023年社区工作者面试题库及答案
- 火力发电土建项目监理实施细则
- 外国经济学说史课件
- 上海肿瘤医院病理报告
- 普通动物学课件
- 医院疼痛科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化经验
- 浙江优瑞欣化学有限公司四甲基二硅氧烷、端氢硅油、环氧双封头、六甲基二硅氧烷、副产盐酸、含氢硅油和四甲基硅烷混合物产品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境外社会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