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资料.doc_第1页
唐诗鉴赏资料.doc_第2页
唐诗鉴赏资料.doc_第3页
唐诗鉴赏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赏析 朱庆余: 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张水部:即张籍,长庆二年(822),张籍由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 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据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一首小诗,竟使一个举子声名大振,确是诗史上一段佳话。 在封建科举时代,应试是决定举子一生命运的关键。因此在临沂应的时刻,举子们总是急于探询自己未来的命运。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这首小诗之所以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分不开的。诗中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停点燃,带有安置意,系唐人口语。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新婚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但诗人摈弃一般诗词中习见的内容,紧紧扣住主题,抓住“拜舅姑”这一贯串动作,进行描写。然而又不直接写她去拜见,而是写拜见之前的环境和心理活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待”字。它不仅具有“将要”的意思,而且侧重于等待和期待。俗语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其实新媳妇初次拜见公婆,心中总是不免忐忑。在拜见公婆之前,内心里必将充满期待而又不安,兴奋而又担心的复杂感情。这里着一“待”字,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因此颇饶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 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朱庆余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真妙手比拟。”“妙手比拟”是此诗的主要特点。如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由于此诗的艺术性很高,因此打动了张籍。张籍曾酬答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掏菱歌敌万金。”朱庆余以比拟作试探,张水部也用比拟作暗示。囡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作“越女”。越地向以产美女著称,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还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以越女称誉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当。不仅如此,以“明艳”对“画眉”,以“沉吟”对“低声”,一问一答,也是备极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对朱庆余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颜已十分明艳,何必还娇羞无那?你的文章宛如镜湖女郎所唱的菱歌,价值万金,即使拿珍贵的齐纨,也不能酬谢于万一。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庆余的“诗名流于海内”。朱张酬唱,真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妙趣天成。诗中说: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人时无?”意思很明显,是 要探问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合乎 要求,能不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自己是不是能够榜上有名。对 朱庆馀的探问,张籍自然心领 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作了巧妙的回答,这就是这首七言 绝句酬朱庆馀。 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 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 够自信。“越女新妆出镜心”, 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 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 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 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 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 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 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 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 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第 二句“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 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 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 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 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 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 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 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 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 情。“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 精美,自古有名。这句表面是 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 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 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 “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 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 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 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 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 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 歌敌万金”。 采菱古曲,是高 雅的曲子襄阳耆旧传:“宋 玉对楚王曰:中而曰阳阿、 采菱,国中和而知之者数百 人。”淮南子:“歌采菱,发 阳阿,鄙人听之,不若延露、阳局,非歌拙也,听各异 也。”而乐府古题有采菱曲, 以此为题创作者甚多。在这里,作者用“菱歌”比朱庆馀的 文章。这句紧承前句,说朱庆 馀的文章写得好,很有价值,作 者本人非常赏识,榜上有名是 没有问题的。两句结合起来, 作者除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以 外,还肯定了朱庆馀的德行文章,说明朱庆馀不是一个徒有 其表、华而不实的人。同时也 流露出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 情,自然,作者喜欢奖掖后进、 爱惜人才的品质也表现得非常 充分。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很有 特色。通篇用比拟的手法,把 自己的意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 来,饶有机趣。朱庆馀的原诗 就很巧妙,他向官水部郎中的 张籍探问对自己文章的看法, 自然不好明说,明白说出不仅 不恰当,也不能够显出自己的 过人之处,于是他把自己比做 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 婆的新妇,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同时再一次显示 自己的才华。张籍用同样的手 法,巧妙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 的意见。首先是对朱庆馀的品 德文章作了肯定,然后回答了 他的疑问。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 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 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 心的微笑。当然,这两首诗,如 果单单看作是闺情诗,也是很 成功的。 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 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 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 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 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 答了朱庆徐的疑问,另一方面 对朱庆徐的文章作了高度评 价。全诗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也饶有兴味、耐人咀嚼。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据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一首小诗,竟使一个举子声名大振,确是诗史上一段佳话。 在封建科举时代,应试是决定举子一生命运的关键。因此在临沂应的时刻,举子们总是急于探询自己未来的命运。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这首小诗之所以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分不开的。诗中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停点燃,带有安置意,系唐人口语。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新婚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但诗人摈弃一般诗词中习见的内容,紧紧扣住主题,抓住“拜舅姑”这一贯串动作,进行描写。然而又不直接写她去拜见,而是写拜见之前的环境和心理活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待”字。它不仅具有“将要”的意思,而且侧重于等待和期待。俗语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其实新媳妇初次拜见公婆,心中总是不免忐忑。在拜见公婆之前,内心里必将充满期待而又不安,兴奋而又担心的复杂感情。这里着一“待”字,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因此颇饶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 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朱庆余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真妙手比拟。”“妙手比拟”是此诗的主要特点。如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于此诗的艺术性很高,因此打动了张籍。张籍曾酬答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掏菱歌敌万金。”朱庆余以比拟作试探,张水部也用比拟作暗示。囡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作“越女”。越地向以产美女著称,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还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以越女称誉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当。不仅如此,以“明艳”对“画眉”,以“沉吟”对“低声”,一问一答,也是备极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对朱庆余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颜已十分明艳,何必还娇羞无那?你的文章宛如镜湖女郎所唱的菱歌,价值万金,即使拿珍贵的齐纨,也不能酬谢于万一。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庆余的“诗名流于海内”。朱张酬唱,真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祖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名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看出诗的用意。这里的张水部,就是张籍,他曾官水部郎中,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就是他。朱馀庆平日向张籍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去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里状态。首句写成婚。停,停留。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犯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欢心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的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别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境。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非常完整、优美动人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是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也获得了张籍的明确回答。在赠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讲朱庆馀比作以为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赏析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水部。张水部,即著名诗人、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唐代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希望得到名人的赏识和称扬。这首诗是作者在应试前夕,生怕自己的文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而征询张籍意见的投赠之作。古代夫妇新婚之后,往往在第二个早晨新妇才出来拜见公婆(舅姑)。能不能给公婆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甚至关系着新娘子半生有没有好日子过。所以新妇在拜见公婆之前心情总是惴惴的不能自安。参加考试的士人也是一样,能不能考中,全看主考官对一张试卷欣赏与否。一旦考中,终身的功名就有了依靠。考不中的话,就只能继续辛苦潦倒下去。作者准确地抓住了这两件事的相似性,以彼喻此。在这首诗中,作者自比为一个将要第一次拜见公婆的羞怯怯的小媳妇,将张籍比作自己的新婚丈夫,而用公婆来比主考官,将自己的征询之意巧妙地隐含在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描写新婚之夜,新娘子在洞房里点燃了红烛。停,即安置、点燃,是唐代的口语。新婚之夜,她点蜡烛做什么呢?原来,想到第二天就要到堂前去拜见公婆了,她紧张得睡不着觉。为了博得公婆的好印象,最首要的莫过于梳洗打扮一番,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她打扮停当之后,仍不放心,低声地问自己新婚的丈夫:我画的眉样,合不合现在流行的样式?这两句把新娘子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她以前独处深闺,不了解外面流行的眉样,所以要询问见多识广的丈夫,而且洞房中没有旁人,自然有话要对夫婿说;可是刚刚成亲,说话还带着羞涩,何况这种想法也不方便大声说出,自然要“低声”。不说样式,却说“深浅”,活画出了女孩儿细腻微妙的心理。张籍收到这首诗后,大为赞赏,写了一首和诗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同样用了隐喻的手法,将作者比作一位美貌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多出美女,也是作者的故乡)女子,虽然自知美貌出众,却仍然顾影徘徊。张籍说:那些身着丝绸衣服的美女们,其实并不值得人们珍视,而这位越州姑娘的一曲采菱歌,才是万金不换的啊!这等于给了作者以高度的评价和明确的答复。尤其“时人”二字,打消了作者“入时无”的疑虑。事实也是如此,这两首诗一出,“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作者的这首投赠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愧是唐代投赠诗中的经典之作。而张籍的和诗,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一析:这并非艳诗而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思是即将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二析有祥解),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传誉诗坛。作者也从此得名。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恐怕任何人都会将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朱庆余想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本人感觉作者有点投机取巧和钻营的意味,不知大家看后有无此感觉。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二析: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早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开始就出现,并在其后得到一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