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旅游报告.doc_第1页
阳泉市旅游报告.doc_第2页
阳泉市旅游报告.doc_第3页
阳泉市旅游报告.doc_第4页
阳泉市旅游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泉市旅游报告(历史 文化部分)郭学宝阳泉,古名“漾泉”(今郊区大阳泉村),因其地多泉,且漾然地表而得名。原系平定县所辖一镇,1947年5月2日设市。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华北地区中部、太行山脉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维3740-3831,东经11254-11404,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横贯而过。现有土地4452平方公里,人口121万,其中市区人口602万(1996年)。全市辖城区、郊区、矿区三区和平定县、盂县两县。阳泉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又是一片古老的人类憩息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劳动。夏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冀州。周属唐之东境。春秋末期,北狄少数民族的一支在此地活动,并在今盂县城地方建立了仇由(犹)国,属中山盟国之一。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智瑶以“凿道献钟”之计灭仇由(犹),于此建立原仇城,地遂入晋。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杀智瑶于晋阳城外,三分晋地,此地遂入于赵。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后,于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此地归太原郡。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此地属太原郡上艾县,县治今平定县新城村。东汉初,盂县(治今阳曲县北大盂镇)属太原郡,上艾属常山国(治今河北正定)。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并、幽二州合为冀州,上艾属冀州。三国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上艾县属乐平郡,盂县属太原郡。西晋,盂县属太原郡,上艾仍属乐平郡。十六国时属后赵。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上艾县更名石艾县。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复称上艾县。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复置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苇泽县(今娘子关镇)。同年,于北部分置原仇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原仇县更名盂县,苇泽县复名石艾,并属太原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赛鱼置受州(今郊区赛鱼镇),辖石艾县。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石艾县更名广阳县,徙治广阳(今昔阳县沾上乡),归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于广阳县置平定军。四年(公元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徙榆关(今平定县上城);又废承天军为寨。是年,兴工扩建县城,营修下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平定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今昔阳)二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平定直隶州为直隶县,属冀宁道。1947年5月2日,阳泉设市,属晋察冀边区二专区。1949年8月,阳泉市划归山西省直辖。大事概述 阳泉市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优势。它左挟燕冀,右挽并汾,历来号曰晋冀要冲,众泉漾然,奔徙于桃、滹之峡;群峰拱翠,巑岏于行、岳之巔。 由于地理气候的适宜,十余万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活。20世纪50年代在郊区旧街枣园村黄、红土交界处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板、石核等石器,为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万余年。1984年,在平定娘子关电厂施工中出土有剑齿象化石。1986年,在平定县西10公里的冶西村东、尚怡河和苇池河三角地带,发现有面积约100200平方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该遗址高出河床30余米,能采集到磨光的石斧、骨器和大量绳纹、附加堆纹陶片等。1988年产能4月,在平定县东南15公里宁艾村西南马郡头与河阳胜河三角地带的二级台地上,采集到饰绳纹的锥状器足,该足束颈、侈口、圆唇,肩部饰以三角形戳刺纹口沿;折沿、方唇、直颈饰绳纹沿;侈口、圆唇、长颈、器胎压光,呈黑色口沿。此外,还采集到戳刺纹、划纹陶片、兽骨和红烧土块。该遗址高于河床20余米,面积约200400平方米,为新石器遗址。1987年,在盂县东北部14公里的土塔村神沟河、六井河中间石岭梁上发现石斧和三足罐各一件,约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春秋以下,列国纷竞,诸侯扰攘,控关守土,割据封疆。于此一地,先有戎狄之逐猎,后有鲜虞之崛起,并在今河北正定、石家庄西北地区建国,号曰中山。中山国东与齐国相邻,北与燕国相接,西南与晋、赵相连。中山国土虽小,却十分强悍,仇由(犹)亦为其盟国之一。他们常打败晋、赵等强邻。据左传记载,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大败晋军于平中,以后又大败晋、赵军队。为了故边守土,中山国在其周边险塞构筑了长城。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地区,纵贯恒山,沿太行山南下,连接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故关、黄泽关等重要关隘,长约五百多里。这为以后近两千年的三晋防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少数民族的积极防御并未引起远在绛都的晋国公族的重视。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7年),赵盾之子赵朔因战阵亡,其妻庄姬寡居,遂与叔父赵婴齐勾搭成奸。丑闻传出后,赵原同和赵屏括为维护赵氏尊严,将赵婴齐逐出晋国,婴齐逃往齐国。此事引起庄姬不满,遂向赵景公诬告赵原同、赵屏括密谋叛乱,景公便以此为借口诛杀赵氏,但面临晋国将要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而未马上实施。两年后,景公宣布迁都新田,离开了卿大夫私家勢力盘踞的绛都。又过两年即公元前583年6月,令大夫屠岸贾率兵包围了赵氏下宫,杀了赵原同、赵屏括,并尽灭其族,夺其封邑,历史上称为“下宫之役”。庄姬为晋室公主,身怀有孕,避祸宫中,不久生下男婴赵武。屠岸贾闻讯入宫搜孤。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相谋救孤,恰值程婴妻子亦产一男婴,遂托为假孤,交与公孙杵臼,俱被杀害。程婴携赵孤长途跋涉,藏匿盂山之中。越十五年,得韩厥帮助,引立赵武,灭屠族。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四卿之一的智瑶率兵攻打中山、仇由(犹)。由于仇由(犹)城坚道阻,晋兵不得入。智瑶铸大钟一口,并使人言于仇由(犹)国君:“晋欲献大钟于仇由(犹),然道阻难入。”国君“欲钟之心胜”,“将斩岸堙溪以迎钟”,其谋臣赤章曼枝进谏说:“诗云:唯则定国,我胡以得是于智伯?夫智伯之为人也,食而无信,必欲功我于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若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国君不听,却说:“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曼枝痛心地说:“为人臣不忠,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遂“断毂而行”,投奔卫国。不久,国君迎钟于城内,悬而击之。晋军闻钟而入,城破,国君逃之盂山而死。智瑶就此建立原仇城。明代陈颢感其事而作过仇犹有感。诗曰:凿道曾迎智伯钟,雄藩从此霸图空。孤臣血涕随流水,双鹤闲谭话故宫。秋草断碑寒雨绿,残鸦高树夕阳红。停骖此日闲登眺,宦思离心总不穷。三年后的公元前454年,智瑶伙同韩虔、魏驹、赵无恤瓜分了30多年前范和中行氏的全部封邑。晋出公对此强烈不满,欲借齐、鲁之师驱逐四卿,四卿联合起来围攻晋出公,出公奔齐,不幸死在半路。智瑶另立昭公曾孙姬骄为国君,是为哀公。智瑶借机向韩、魏、赵三家索地,韩、魏俱应,惟赵襄子拒绝了智瑶。于是,智瑶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走保晋阳。智瑶率韩、魏联军追之晋阳,连攻三月不下,遂包围晋阳城,并引汾水灌晋阳,晋阳“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嬴,易子而食”。赵襄子遣谋士赵孟谈冒死出城去见韩虔和魏驹,向他们指出,智伯灭赵后,接着就会进攻韩,再接着就进攻魏,智伯贪心而残暴 ,其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韩虔、魏驹转而发动兵变,与赵联合,引汾水返灌智伯之师,趁乱从两翼袭击,赵襄子则率晋阳之师从正面攻击,智军大潰,遂擒杀智瑶并尽分其邑。赵襄子取智瑶首级,用其头骨制成溺器以泄私愤。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后的第二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386年,赵烈侯去世,赵敬侯即位,便将都城由河南中牟迁到了河北邯郸,晋阳城便成为赵在山西的中心。其时的阳泉便成了邯郸与晋阳之间的锁钥。赵国凭藉中山遗留下来的长城西控山西,北扼燕云。公元前263年,秦将白起占韩之南阳(今河南济源、沁阳一带),次年,白起再攻韩,占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守冯亭惧,以十七邑归赵。是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公元248年,秦将蒙骜伐赵,克太原。次年又攻占榆次、新城、狼孟等37城,置太原郡,辖所得地。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占赵都邯郸,掳赵王迁,灭赵国。是年,秦王政亲幸邯郸,收赵俘,杀仇家,之后,经井陉、故关,西上太原。继由太原而西,渡河到上郡(赵国旧地),以观察赵地,威服赵民。十八年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南巡后北返,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北),病死路上。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隐瞒秦始皇死讯,将尸体放在车中,上饭、奏事如故。时值盛夏七月,尸臭难闻,赵高恐路人生疑,增加一辆装载鲍鱼的车子,以鱼臭乱尸臭。仍按第一次路径从井陉过故关,入山西,经太原北上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再从直道南归咸阳。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建立张楚政权,自立为张楚王。魏人张耳、陈馀向陈胜请兵复赵,陈胜命故人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校尉,分3000人北收赵地。张、陈收复原赵都邯郸后,拥立武臣为赵王,陈馀任大将军,张耳任右臣相。赵国使者飞马赴陈(今河南淮阳)上报,陈胜大怒,欲发兵击赵,相国房君劝陈胜将计就计-承认赵国合法地位,命赵出兵击秦。陈胜依计,遣使命赵击秦。张耳、陈馀对赵王说:“大王建赵非陈胜所愿,因此他承认赵国是权宜之计。若陈胜灭秦,必会加兵于赵。为今之计,不如聚兵北收燕、代,南收河内,扩军广地,坐观成败,然后渔利其中。”赵王从之。于是,赵分三军:一军由将军李良统领,令其北击常山(今河北常山),西击太原;一军由将军张黡统领,攻占上党(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赵王武臣与张耳、陈馀自为一军,北击燕、代。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赵将李良平定常山,西击太原,秦军扼守井陉口(今平定县旧关),赵军受阻,李良返回邯郸求援兵。行至邯郸中途,遇赵王姐车队,李良以为车中是赵王,忙伏道旁行君臣大礼。赵王姐不识李将军,让兵士代谢。李方知拜错,深以为耻。从官劝李良杀王姐而反,李良从其说,追杀赵王姐,率本部兵袭击邯郸。邯郸不知李良反叛,毫无戒备,李良趁机入城,杀死赵王武臣。张耳、陈馀闻风脱逃。出邯郸后,收集散兵万余人攻邯郸,李良战败,降秦将张邯。张耳、陈馀又立赵歇为赵王。秦将张邯破邯郸,赵王与张耳逃入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县西南)。秦将王离包围巨鹿城,陈馀以数万常山兵屯驻巨鹿北,巨鹿城危在旦夕。张耳求陈馀救援,陈馀虑兵少不敌秦军,因而观望不前。张耳与陈馀因此结怨。城外燕、齐、楚军见秦军众多不敢击秦,独项羽楚军与秦大战,秦军败,于是诸侯听命于项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将,以张耳随从入关有功立为常山王,王赵地,徙赵王赵歇为代王。陈馀未从项羽入关,仅封南皮(今河北南皮)三县。陈馀怨项羽分封不公,加之与张耳结怨,便借齐兵攻张耳,张耳兵败,投奔刘邦。陈馀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赵王封陈馀为代王。陈馀让代相夏说守代土,自己留孵赵王。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灭魏伐赵,于阏于(今山西沁县乌苏村)击败代兵,生俘代相夏说。汉将曹参击代兵于邬城(今山西介休市邬城店),追杀代将戚公。韩信与张耳率兵数万东出井陉口(今平定县旧关)击赵,息兵桃河之滨(今阳泉市郊区荫营镇),筑寨于上艾(今平定县上城),以榆塞关,因名榆关。赵王与陈馀聚兵井陉口,号称20万。赵广武君李左车献计于陈馀说:“韩信灭魏国,破代兵,称胜而来,势不可挡。今井陉地险路窄,车不得双轨,骑不得成列,汉军数百里远来,其粮草必随其后,足下可深沟高垒,坚守不战,分兵3万与我,间道汉军背后,绝其粮草辎重,不出10天,可得项羽、张耳首级。若不如此,则汉军毙我命矣。”陈馀耻用诈谋,又以我众彼寡,避而不击,李左车徒费口舌。韩信闻之大喜,当夜选2000轻骑,各举汉旗,自小道隐蔽前进,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又令众军开饭,并说:“今日破赵后与众军饱餐。”诸军不信。汉军以万人先行,背水为阵,以击赵军。赵军见汉军少,大笑。天明,韩信大军出井陉,与赵军大战。汉军佯败,赵军倾巢出动追击汉军,汉军2000骑兵借赵军追汉军的机会攻占赵军大营,拔去赵旗,换上汉旗。赵军久战不胜,欲返回大营,又见营中尽是汉旗,以为赵王已没,20万兵丁大乱,四处奔逃,赵将无法制止乱军。汉军乘乱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擒赵王歇,取得井陉之战的胜利。韩信、张耳乘胜平定赵国50余城,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后数百年中,有关阳泉地区的事迹无考。至北魏太昌元年(公元532年)二月,高欢击败尔朱兆20万大军,尔朱兆败回晋阳。七月,魏丞相高欢由井陉西攻并州,尔朱兆大掠晋阳,北逃秀容(今山西忻州),并州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率15万大军经河北南下,过黄河向长安(今陕西西安)进发。之前,安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北京(今山西太原)副留守(留守由亲王遥领,不到任)杨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安禄山进兵至蒿城(今河北省蒿城),又使叛将“李钦凑将兵数千人守井陉口,以备西来诸军”。唐玄宗闻安禄山反,“遣特进毕思琛诣东京,金吾将军诣河东,各简募数万人,随便团结以拒之”。常山(治今河北省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和平原(治今河北省陵县)太守颜真卿“欲联兵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他们设计杀了守井陉口的安史叛将李钦凑,开通了往河东的道路。此后不久,颜杲卿又擒获了叛将何千年,千年表示归顺,并向杲卿献计,让杲卿假称“李光弼(时为郭子仪部将)引步骑一万出井陉”;同时,再派人游说在河北的叛将张献诚云:“足下所将多团练之人,无坚甲利兵,难以当山西劲兵。”杲卿用其策,献诚闻风逃遁,他所组织起来的团练兵也不战自潰。杲卿又命崔安石往已归附叛军的各郡散布流言说:“大军(指从太原方面来的军队)已下井陉,朝夕当至,先平河北诸郡。先下者赏,后至者诛!”于是“河北诸军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正月,“史思明自博陵(今河北省正定县),蔡希德自太行(即太行关,又称天井关,在今晋城市南),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太原守将李光弻亲率军民于城外凿壕以自固,又做土堑(未烧的砖坯)数十万以备用。史思明至太原,攻城不下,即派人回河北老巢运取攻城器具,并以3000胡兵护送。此事被李光弼侦知,派别将穆容溢、张奉璋率兵在广阳(今平定县)进行截击,将运送器具的士兵全部杀掉,器具全部毁坏。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治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庭凑叛唐,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出承天军(今娘子关)讨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汴将葛从周从土门(即井陉关)攻河东,破承天军,部队长驱直入山西境内。五代时期,刘知远灭后晋,行军司马张彦威劝其称帝,刘知远当即表示同意择日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后汉。知远即皇帝位后,出兵东迎出帝及太后,至寿阳(治今山西寿阳),听说出帝等已过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县)几日了。追之不及,知远留兵戍守承天军(治今平定东北娘子关)而还至晋阳。三月,中原各地守将纷纷起兵,杀契丹所置官吏。契丹人气沮心摇,再无意长驻中原。于是大掠北归,所过肆意杀掠,至承天军,戍兵不做防备,遭到契丹的突然袭击,焚其市邑。知远派亲将叶仁鲁率步骑3000往救。叶仁鲁到承天军后,值契丹军四出剽掠,便乘机大破契丹,夺回承天军。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二月,刘崇勾结契丹进犯潞州,刚刚即位的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征讨,两军相遇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巴公镇),会战于高平。北汉损兵折将,北汉主刘崇昼夜驰奔,逃归太原。北周军乘胜前进,攻取辽州(今左权)、汾州、盂县等地。所到之处,“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祖决意消灭北汉,先命常参官分赴各州筹集粮草运往太原。接着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命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太原城一面。又命云州观察使郭进扼守太原北面门户石岭关,以防辽兵来援。又命田仁朗、刘绪监护攻城器具。一切部署完毕后,宋太宗于当年二月御驾亲征。大军行至澶州,临河县主簿向太宗上书,太宗见其姓名,高兴地说:“我师捷矣!”宋太宗到镇州(今河北镇定)后停留下来,命分兵攻打北汉所辖的隆州(今祁县)、盂县(今盂县)、沁州(今沁源县)、汾州(今汾阳市)等地。四月,宋太宗由镇州西过井陉到达太原。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吴乞买下令侵宋,分兵两路南下:西路军以粘罕(宗翰)为主将,由大同进兵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宗望)为主将,由平州进兵燕山。其战略目标是会师开封,灭亡宋朝。年底,金兵逼近太原城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四月,宋廷命姚古率兵6万自隆德府(今长治市)北上,种师中率兵9万自真定(今河北正定)入井陉关,两军成犄角之势救援太原。九月初,太原城被金兵攻破。金得太原之后,粘罕率军南下,至汾州,遭到当地军民有力抵抗,被阻一月之久。金兵至寿阳,因百姓死守城池,金兵万余人猛攻三次竟不能克。之后,粘罕攻井陉关,丧士三千;又与斡离不合兵攻平定,损伤万余人。不久,平遥、灵石、孝义、介休、汾州、石州、平定军、平阳府等地,先后落入金兵之手。金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十二月,由河北进入山西的蒙古军分别从代州神仙、横城(今繁峙平型关、横涧)及平定承天(今娘子关)诸隘合围太原。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六月,元朝太师木华黎“集兵于应州(今应县)、飞弧(今河北省蔚县西北),将分道南下”。八月初十,“木华黎等率步骑自太和岭徇河东”,以其锐不可当之势,对山西全境展开了军事进攻和占领。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二月间,木华黎由葭州渡河西入陕西,攸哈刺拔都出迎,路经隰州,削平了民军的悬窑、地洞等堡寨。之后进攻寿阳、榆次、阳曲等民军堡寨,并在攻拔后作为蒙古军据点。在民军首领赵益率民军偷袭太原后,攸哈刺拔都更是日夜防备,不停地对民军进行追捕。“时太原诸邑皆平,惟石家昂及盂州陵井寨、忻州清泉寨为唇齿,皆未下。”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七月,木华黎令蒙古不花引兵出秦陇,以张声势,调动金兵主力西向,而自率军倒出云中(今大同),趋太原,连破金朝义军占据的盂州四蹄寨晋阳义和寨(今地不详),沿今南同蒲线进攻,攻灭了霍山之间诸山寨,分别将当地百姓驱入州城。金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十月,攸哈刺拔都率兵夜中潜入陵井寨下,诡称为寨中云来粮草,骗开寨门,“蹂践之”,驱散了民军。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春天,北方红巾军东路军在毛贵等率领下进入河北,锋芒直指大都。同时,毛贵部将王士诚从山东出兵,取道河南,进入山西。李惟馨建议察罕帖木儿分兵屯泽州,塞碗子城(今晋城市晋庙铺镇碗城村);屯上党,塞吾尔峪;屯并州,塞井陉口。以堵塞太行诸隘,把红巾军困死在山西地区。察罕帖木儿从之。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李自成农民军自南阳胜、张庄、陈家庄、大石门、石门口一线袭至柏井驿,平定众多农民加入起义军。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农民起义军攻破州城。农历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由保定南下。清摄政王多尔衮命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预亲王多铎率精锐兼程追击,一战于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二战于定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三战于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李自成均告失利,不得不西入井陉,退守山西。五月,李自成留精兵扼守固关,于初七日过平定。吴三桂等追至固关始返。平定州、榆次县、太谷县的官绅见势,纷纷背叛大顺政权。李自成在平定亲自拜访前明福建巡抚张三谟(1585-1649),欲请为宰相,张三谟坚辞不就。七月,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平阳(今临汾市),在当地紧急派征钢铁、棉布、粮食、翎毛;又于泽州、潞安(今晋城、长治地区)制造戎装,打造“盔甲”,准备反攻。继令权将军刘宗敏率领十万大军由平阳北上,以收复晋北失地。然后,李自成指挥大批农民军从山西腹地冲出固关,占领了河北井陉。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十一月(山西通史谓十月),康熙帝第三次西巡,驻跸柏井驿,作过固关诗曰: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仆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骢。过平定州,作过平定州诗曰:劳农岂惮元英节,寒景风沙透体来。志在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作禁园秋斋诗(五律),赐给平定知州刘孚嘉。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廷责成毓贤通盘部署山西东部防务。不久,湖南布政使锡良接任山西巡抚,仍执行毓贤的战事部署,加强了晋东的防务,并将其所带湖南武功营5营兵力分驻井陉、获鹿,将原驻井陉、获鹿的山西大同镇总兵刘光才所带兵4营兵力移驻娘子关及附近要隘。然而,当法、德军队进军获鹿之际,驻太原的清将宋庆遵李鸿章的秘令,从获鹿撤至井陉、故关,法、德联军不费一枪一炮占领了获鹿城。清军放弃获鹿。当时驻守井陉、故关、娘子关的清军有19个营。其中,有刘光才的忠毅营4个营,晋军5个营,锡良的湘军5个营,方友升的鄂军5个营,近1万兵力。十月十九日(12月10日),法军数百人发起对井陉东天门的攻击,被守军击潰。20多天后,法军统领欧贝率兵百余,拖大炮4门,再一次向清军进攻,刘光才部开枪回击,法军狼狈逃窜。二月初五日(3月24日),新任山西巡抚岑春煊转发李鸿章命令:驻守井陉的清军全部撤回山西境内,刘光才率部退至固关,方友升部退驻娘子关。并下令拆除毓贤、锡良所筑的城防工事。就在这一天,一支法军前来探视,在”不准还击“的命令下,清军未发一枪一弹,致使法军长驱直入。3天后,在固关和姚驿关两处,仅有总兵彭定云和副将李永钦率军稍事抵抗,大部队则不战而潰,平定、盂县、乐平乡(今昔阳县)的村镇山野间,逃兵遍地,当地百姓横招抢劫。平定县志载辛丑纪事碑记述此事云:“清绝绵泉水,临流手自斟。饮澄民俗洁,先濯使君心(蜜昌墀留刻)。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暮春三日,夷骑数出北峪口,逼关窥探,而武功军丧心不备,五日卯刻乘虚破苇泽关,未刻破旧关,炮雷弹雨,血肉狼藉,凄惨不堪言状。八日,夷骑退,潰勇莠民遂蜂起抢掠。维时四野亢旱,流言駭闻,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几不知斯土之祸乱伊于胡底也。幸我太守吴匡闻警,星夜急驰,于九日抵州,枭除群鼠,力拯哀鸿。州尊密(昌墀)公于十二日兼程东下,甘雨随之。越十日奉令来关,兵燹余生,获睹天日。用是谣言息,强暴戢,四民乃有生机。公于劝耕之余,偶尔掬饮源头,吟成一绝,父老谨记不忘,爰刊石以当甘棠之遗爱云尔。鸿胪寺序班杨藻述事,民保正马希宝经。”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英国商人哲美森与山西巡抚胡聘之私相勾结,盗据山西采矿权。光绪十一年(公元1905年)七月,正太铁路阳泉段通车后,哲美森的福公司插足阳泉,住在平潭,直接勘测阳泉矿地,绘制地图,在勘测的矿地周围插上小旗,写上“福公司”三字,限制当地百姓采掘煤炭。官沟义士张士林见此,义愤填膺,“独奋起纠合同志,组织平定公会,抗疏力争”;邀请平定县爱国士绅李毓惠、黄守渊、池庄、刘焕斗、赵熙庭、廉士升等人,多次到官沟张家筹商,决定成立“保艾公司”,作为争矿常设机关,准备收回矿权进行开采。再把旧有的煤窑和计划新开的由本公司统一起来,并在铁路沿线的简子沟、小南坑、燕子沟、贾地沟、大赛鱼、麻地巷、先顺沟、平坦垴、小阳泉等有矿地的小坡上树起石块,用红粉写上“矿地”,有的刻上石碑。平定全县民众积极响应,17个都都成立了“保艾分会”。与此同时,山西大学堂和省城各中学堂的学生纷纷起而抗议。山西在京的官员也纷纷呈奏清廷,要求罢免胡聘之等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留日学生景定成以垒仇为笔名,在民报第4期发表清政府决意卖送汉人矿产一文,揭露了盛宣怀、梁敦彦出卖国家矿权的丑恶行径。同年,留日学生在东京的神田、江户亭大规模集会,发表留东学界通告内地废约自办公启。在东京政法大学留学的山西阳高人李培仁“涕泣终夜,尝恨山西无人”,在日本蹈海自尽。在上下内外的反对声浪中,清廷外务部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908年1月21日)与福公司再次交涉,在北京签订了赎回开矿制铁转运合同12条。福公司同意接受清廷275万两赎银的条件,交出对山西矿产资源的开采权。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908年2月21日),外务部奏呈“开缺山西巡抚胡聘之”。1937年,日军华北方面军为策应忻口战役,会攻太原,调集平汉线上作战的主力第20师团、第109师团所辖第31旅团之一部(亦称“昔阳支队”)组成西进兵团,共计步兵5个联队,骑兵、工兵各1个联队,野炮兵1个联队,山炮兵1个大队,在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指挥下,由第20师团长川岸文三郎中将率领,从石家庄西攻井陉,仰攻娘子关。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派在娘子关的只有晋绥军新编第10团,在那里修筑工事。由于平汉线北段战事急转直下,石家庄陷于敌手,第2战区仓促委派新任副司令长官黄绍竑为娘子关前敌总指挥,命第38军的第17师(师长赵寿山)防守娘子关阵地;第3军(军长曾万钟)防守娘子关右翼;第98军(军长冯钦哉)防守娘子关左翼;第30军(军长孙连仲)和第42军的27师(师长冯安邦)为总预备队;同时有第18集团军所辖第129师的2个旅、第115师下属第343旅的2个团,进行敌后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由于守军多系从平汉线上潰退到山西的残部,已被恐日病笼罩。当日军向娘子关发起攻击后,冯钦哉部和孙连仲部分别在雪花山、乏驴岭、核桃园、固关等地稍事抵抗,便仓惶撤退。冯钦哉退入娘子关之初,怕下达战斗任务,几天不驾电台,不与第2战区总部取得联系。滇军曾万钟、川军李家钰两部,虽已奉命进入山西,但尚未全部进入娘子关阵地;而时值深秋,士兵尚穿草鞋单衣,又加长途行军和地形生疏,故无法发挥全部战斗力。娘子关守军在黄绍竑无法控制、无法统一指挥调度的情况下,全凭下级官兵中的一片抗日爱国热情,与敌苦战5昼夜,终于不支,潰退下来。日军从10月12日起进行火力侦察,正面被守军第17师顶住后,主力迂回到右翼,攻占了娘子关的旧关(亦称“故关”)。守军多次反攻,后得第38军教导团增援,旧关失而复得,得而复失。21日,娘子关前沿阵地雪花山失守;23日,日军从右翼的旧关、九龙关突破,并扩大缺口,使娘子关腹背受敌,被迫撤退。于是,山西省东部防线沦于敌手。黄绍竑收容残部,并调新增援的川军第372旅(旅长曾甦元),希图组织防守阳泉、寿阳,但未能实现。日寇沿正太线直下,相继侵入平定(10月29日)、阳泉(10月30日)、寿阳(11月2日)。随后,日军在寿阳兵分两路:一路沿正太线西进,直逼太原;一路抄正太线南侧,向介休、平遥方向迂回,迫使忻口守军撤退,并图谋截断忻口守军和太原守军的退路。10月25日,宿营于平定马山村的八路军129师获悉日军20师团将取道九龙关迂回向平定开进,其辎重部队1000余人由测渔西上。刘伯承师长选择其必经之地七亘村,将772团3营设伏于此。翌日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在步兵掩护下进入伏击区,八路军居高临下展开伏击,日军惊恐万状,进退维谷,当场被击毙3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300余匹战马。28日,日军测度八路军已撤,重新组织兵力沿原路向平定进犯。刘伯承再次于七亘村伏击日军,毙敌100余人,缴获骡马数十匹。史称“七亘大捷”。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动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重点破袭连接晋、冀两省的正太铁路。为掩护阳泉以西破袭部队的顺利展开,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和14团,在消灭西峪村矿井队之后,连夜占领狮垴山(旧名方山),构筑工事,防止敌人西进增援。日军片山独立混成第4旅旅团长片山省太郎调集日军与八路军狮垴山守备部队展开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8月21日凌晨,日军从桃河涉水向狮垴山阵地发起攻击,八路军14团立即用迫击炮猛烈还击,5连、6连用强大的火力把敌人压制在山坡下,日军当天上午弃尸缩回阳泉。下午,日军纠集150多人绕道狮垴山右侧的西峪村,想从背面迂回到14团阵地。385旅旅长陈锡联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调769团1营、3营和14团9连、11连两面夹击敌人,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黄昏,日军炮兵中队长中岛毙命,余敌被迫撤回。22日早晨,日军又集中兵力200余人,从燕子沟方向向狮垴山阵地攻击,并加强了炮火掩护,先是以山炮压制八路军的迫击炮和机枪阵地,继以步兵集团冲锋。当日军接近山头时,八路军战士跳出战壕,以刺刀与日军进行白刃格斗,终将其赶下山去。23日,片山省太郎将日本侨民武装起来,与日伪军编在一起倾巢出动,兵力达到800余人。上午用密集的炮火猛攻狮垴山阵地,并在进攻中施放毒气。午后,片山又调来20架飞机对阵地进行轮番轰炸扫射。八路军将士依托有利地形固守阵地。24日,日军出动飞机三架;25日,日军出动飞机20多架,连续对狮垴山狂轰滥炸,由于八路军占据有利地形,英勇善战,日军未能前进一步。26日,日军增至1500余人,除继续猛攻狮垴山阵地外,并向平定以南冠山阵地进攻。八路军在狮垴山坚守6昼夜,歼日军炮兵中队长以下400余人。后为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日军决战,遂主动撤出狮垴山主峰,日军占领了狮垴山。29日晨,日军纠集1000余兵力,在数架飞机掩护下继续西犯,同385旅在桑掌、坡头附近展开血战。日军以全力发动数度猛攻,均被击退。战斗延续到黄昏,八路军援军赶到,猛烈侧击日军,将其截成数段。日军见势不妙,施放毒气作掩护,突围逃跑。景区(点)概述以娘子关为代表的关城文化是阳泉市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娘子关 位于平定县东北45公里的娘子关镇,是中国长城第九关、“太行八陉”第五陉。历来号称“京畿屏藩”、晋冀要冲。娘子关长城始建于春秋末期,原名失考。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高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西魏东进,下令征发民夫180万人修筑幽州夏口至恒山西南900里长城时重修。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此设置苇泽县,后人遂称苇泽关。唐初,平阳公主率七万余将士坚守此关,多次击败来犯之敌,时人称为“娘子军”。后人因之改“苇泽关”为“娘子关”。之后,为承天军戍守处。大历年间(767-779),修筑了承天军城。宋代改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元代以后,北京成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娘子关由战略性的防东转而成为防西,即防止敌人从山西经井陉侵入京畿。明嘉靖年间因边患频仍,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城堡,在门额题上“京畿藩屏”,专设守备把守。清代又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现有东、南关门两座。东门楼高10.85米,南门高4.68米,门洞进深12.15米,门洞宽2.93米。门额书“直隶娘子关”。楼顶堡台东西长12.5米,南北宽10.4米。女墙高1.44米,朵高0.67米,朵口宽0.58米。堞楼高5米,长5.58米,宽3.3米,廊宽1.2米。西门楼高9米,门高3米,门洞进深11.5米,门洞宽3.1米。门额书“京畿藩屏”。门旁题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城台长16米,宽10.5米;女墙高0.9米。堞高5米。宿将楼南北长8.8米,东西宽5.4米,廊宽1.6米。原为单檐歇山顶结构,1986年重修时改为重檐歇山顶。门内巷宽5米,长200余米,保留了古道原貌。门楼外部西侧石壁有佛窟三眼,大者高1.1米,宽0.9米,龛高0.81米,宽0.58米;低者高0.78米,宽0.6米,像高0.18米,须弥高0.3米,宽0.1米,檐高3.1米。不知何年所凿。门路坡长100余米,宽5米,石板如鉴,辙迹历历。 门内西侧建有关帝庙,碑载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院中有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历代碑刻。 固关 原名故关, 据平定州志记载,始建于战国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故关巡检司于龙泉关;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于井陉南界平定州故关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于正定。”嘉靖年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西关御使王士翘以为“其关虽地处冲要,而旧城扼险不足,遂将关城西迁十里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故关新城建成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建有正城一座,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孔,瓮城墙一道,西梢墙一道;石梯子沟口新添西梢墙一道,护城墩六座,所辖隘口三十三处。关楼门额嵌王士翘亲题“固关”二字,城门洞外的悬崖绝壁上刻有“层峦叠嶂”、“山外青山”等字。与关城同时兴建的还有公廨三座,俗称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大衙门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照壁溢彩,建筑宏伟。门两旁分蹲一对雕功精细的石狮。迎门是七间大堂,堂内壁间为虎啸松月图,堂前几十门火炮一字排开。衙斋内左侧是五眼窑洞,为官眷内室;右侧是更楼。据说大衙门是守关参将的住所。二衙门格局与大衙门相似,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据说是掌管军需官员的住所。三衙门原是守关兵丁接班换岗、办理公务之所,后改为厘金局,即收缴过关商贾税费的地方。关城内还辟有箭墙一道,是官兵练习骑射之所。西门外设有教场,固关所辖隘口的驻兵每年来此受检一次。教场内设有演武厅、点将台等。故关瓮城高 米,城头睥睨高 米。城上建宿将楼,城内外车辙长300余米,深 米,是500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城门右侧有清康熙间“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今离石人)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阴历二月留题过故关诗一首。诗曰: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故关。四十年前经熟地,于今一别到三山。此诗为作者赴任两江总督时所作,时年65岁。此外,尚有王士贞、孔尚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吴雯等数十位名人咏故关诗词近百首。其中,王士贞故关诗中“四塞河山险,中通一线行。雄关蔽全赵,叠嶂拱神京。尺地分寒暑,中天各晦明。秋英开绣壁,夕照吐金城。屋似浮空置,田疑傍汉耕”孔尚任路过故关诗中“苍崖翠壑几层环,乱插危峰见故关。径窄难容人并过,城高不放燕轻还”等句极言了故关之险。 娘子关“泉上人家” 距娘子关村15公里。清澈的潺潺溪流穿过静寂的农家小院,粗壮的葡萄架在欢快的溪流声中繁殖着酸甜的农家滋味;咝咝的水磨咀嚼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音符;五亿年前形成的褶皱岩层捧托着波光粼粼的平阳湖;悠闲的汽艇划拨着人间的清纯。难道这不是一处世外桃源?娘子关和故关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上绵河峡谷众多的泉源溪瀑,以及独具一格的“泉上人家”,是娘子关历史文化风情景区的旅游内核。他可打造成北方江南的旅游文化品牌。以藏山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是阳泉旅游走向世界的窗口品牌。藏山 在盂县城北18公里处。原名盂山,因春秋时藏匿“赵氏孤儿”赵武,后人遂名藏山。藏山神祠始建年代不详,据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盂州判官蒲机撰重修藏山庙记述:“城右之祠仅存梁纪,则重建于金,源之承安五年,迨今百有余年矣。岁月滋久,风雨弗蔽,邑人李,好事者也,见而兴叹曰:祠之若是,胡可以肃祀而安神?遂庇工蒇财,以修以饰工作于四月十八日,落成于八月十五日。”三十年后,“风雨摧败,达鲁花赤、塔失帖木尔与邦人义士祁仲美、郭 、武从礼、李文亨复易旧为新,佽之者甚众。”(吕思诚藏山神祠记)。明、清两朝,代有修葺,形成今之规模。藏山四壁,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犹以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笏峰和乔宇题藏山庙两诗较好。笏峰诗曰:藏山藏在九原东,神路双松谡谡风。雾幛几重宫霍鲜,霜苔三色绿黄红。当年难易人徒说,满壁丹青画不空。忠在晋家山亦敬,南峰一笏面楼中。题藏山庙诗曰:两崖云起涧西东,庙貌长存烈士风。仇犹遗墟秋草碧,晋山残黛晚霞红。存孤事重功何伟,食报恩深祀不空。况有英灵彰岁祷,高名千古播寰中。藏山现存古碑84通。其中,金代碑1通,元代碑1通,明代碑12通,清代碑70通,民国碑1通。目录如下:神泉里藏山神庙记 金大定十二年(1173)六月立,智楫撰。高160厘米,宽88厘米,厚22厘米。薛颐贞书丹。重修神泉里藏山神庙记 元至正三年(1310)十月立,孔之柔撰。李茂乱书丹。新建藏山大王灵应碑记 明景泰六年(1455)六月立,马能撰文并书丹。崇增藏山神祠之记 明成化二十年(1484)立,守缘撰文,广潮撰额,广秀书丹。八棱碑记 明正德十年(1516)立。藏山灵境 明嘉靖五年(1526)九月立,乔宇撰文并书丹。祀藏山赵文子碑记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十月立,周孟彩撰。李时英书丹。祀藏山大王说 明万历二年(1574)立,宋室撰。续藏山赵王庙记 明万历十七年(1589)二月立。藏山神祠显灵碑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七月立。重修藏山大王庙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立。灵雨再记碑 明崇祯五年(1633)立。大旱作霖碑续 明崇祯六年(1634)立。新建启忠祠碑记 明崇祯十四年(1642)立。重修碑记 清康熙五年(1666)四月立,韩国潘撰文并书丹。重修藏山卷亭记 清康熙十二年(1673)立,尹弼撰。韩明谦书丹。 重修藏山赵文子先生庙碑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立,王珻撰。尹弼书丹。重修藏山赵文子庙碑记 清雍正三年(1725)立。修藏山嶂楼记 清雍正八年(1730)立。重修藏山双烈祠 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布施碑五通 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重修棚山门梳洗楼碑记 清乾隆五年(1740)立。崇祀藏山龙神山碑记 清乾隆二十年(1755)立。题名碑 清乾隆二十年(1755)立。重修藏山碑记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立,李光宗撰。尹兆熊书丹。助银题名碑记七通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立。滴水岩看冰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立。重修藏山庙碑记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七月立,韩建家撰。邢珮书丹。万善同归 清乾隆间立。重修赵文子祠牌坊路阁碑记 清嘉庆三年(1798)立,道源撰。鸿源书丹。重修记略碑记 清嘉庆四年(1799)立,李德明撰。韩玠书丹。捐助题名碑记八通 清嘉庆四年(1799)立。京师江苏捐助碑记 清嘉庆四年(1799)立,赵冕撰。李廷霖书丹。建阁门碑记 清嘉庆时建。晋卿文子祠重修碑记 清道光八年(1828)秋立。题名碑九通 清道光八年(1828)立,韩珍撰。韩涌书丹。重修藏山神祠碑记 清道光八年(1828)立,张翀撰。张智珠书丹。神祠土地山林碑记 清道光九年(1829)立。好善乐施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立。赞堂氏记碑 清同治五年(1866)七月立,张士霖撰文并书丹。藏山晋卿赵文子祠碑记 清同治八年(1869)立,张正德撰。李希曾书丹。施银碑八通 清同治八年(1869)立。重修庙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立。施银碑八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立。昭古韵碑 民国二十六年(1937)立,赵斗文撰文并书丹。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于公元前483年,元代纪君祥将其编成历史剧,18世纪上半叶的1735年,英国人马约瑟将其译入在巴黎出版的中国通志一书。其后,先后被译成英、德、意、俄等多种文本,成为我国最早流传在国外的戏剧作品之一。其间,英人哈切特改编为中国孤儿;意大利剧作家麦塔斯西约改编为中国英雄;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作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德国大文豪歌德又取材赵剧,写了他的额尔彭诺。这些剧作,真正搬上舞台的是伏尔泰和墨菲的剧本,特别是墨菲的戏,一直到18世纪后期的近百年中仍在英国舞台上演,而且还搬上了爱尔兰和美国的舞台。藏山神祠以“赵氏孤儿”故事为依托,随着“赵氏孤儿”故事的传播而蜚声中外,历史地形成了阳泉旅游走向世界的窗口品牌。藏山祠建于山腰,是山西第二个悬空寺。张德荣先生归纳了“藏山十五景”曰:龙凤松 位于藏山入口处,左为龙松,右为凤松。龙松伏地而生,似虬龙蟠曲,仰天长啸;凤松袅娜多姿,欲展翅腾飞。饮马池 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笏峰 即南嶂。远望形似古代大臣面君时所持的“笏板”,故名。笏峰面祠南耸,石削如屏,峭壁千仞,甚是险峻。南天门 山势巍峨峻绝,有“之”字形崎岖石径攀缘而上,直达峰巅,人称“南门天险”。日落晚照 亦称神光返照,位于东峰半山腰一凹处,四围芳草如茵,青翠欲滴。中央呈桔黄色,当夕阳余辉照射时,顿呈紫绿万状。清末晋东名士刘声骏有诗赞道:山深日月见难早,亭午夜分方觉早。返照偏余石壁上,摩诘诗中添画稿。湃水洞 亦称龙洞,居北山之巅。此洞就石而凿,有石状如龙盘曲洞中,鳞甲天然,巧夺人工,高丈余,令人叫绝。滴水岩 位于东峰山麓岩穴内,涧水顺着山间石缝汩汩渗流,四时不绝。夏日,水注如帘,珠翡四溅,声如琴弦;隆冬,冰柱倒挂,如翡似玉,正是:水溅明珠颗颗圆,冰垂玉树枝枝秀。黑龙池 在滴水岩上端,因积水成沼,终年不涸,水色如墨,故名。飞岩楼 此楼檐牙交啄,为双层木楼,典雅富丽,建筑奇特,横卧于巉岩峭壁的半山崖,犹如天外飞来,颇为险绝。登斯楼,但见青峰林立,岚纱缥缈;又见飞鸟掠空,烟岚忽惊,真有人在楼中,飘飘欲仙之感。藏孤洞 位于寝宫后山腰,为一天然石洞,深、宽、高各丈余,风雨不侵。传为当年程婴和赵武藏身之处。西山石莲 位于笏峰背后山阴处。系一嶙峋突兀的天然岩壁,状如莲花,人称“南洞西山绣石莲”。透玲碑 碑题为神泉里藏山神庙记,金大定二年(1173)六月立,是文子祠内年代最悠久的古碑。碑身高1.6米,宽0.88米,厚0.22米,立于寝宫东侧。因其石质坚硬,工艺精湛,光滑如鉴,故称。石壁题刻 主要分布于南北二峰,多为古今名人题刻,为藏山一大名胜。七机岩 位于藏山入口处,东连五花山,北接云雾山,东西两峰对峙,怪石林立。山间有一天然溶洞,高约十米,深约十五米,相传能容七架织布机,曾有七仙女在此织布,故名。五花寨 七机岩东为五花山,形似塔,呈梯状,共五层,古时山顶曾筑寨屯兵,故名五花寨,又名五花顶。张先生所列十五景,可谓面面俱到,然亦不无累赘之嫌。且今之藏山,龙凤松已枯,黑龙池、五花寨之类已不为怪,不妨仿古之一县(州)“八景”精约为八,并统一成语格式曰:藏孤古洞 飞檐悬楼 日落晚照 南天笏峰湃水灵岩 透玲金碑 石壁题刻 定轴乔松其中, “南天笏峰”是将南天门与笏峰合并而成;“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