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docx_第1页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docx_第2页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docx_第3页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docx_第4页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刘恩元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 : 本文以贵州省考古发掘出土资料为线索 , 从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商周至秦汉时期等三个时期不同遗址出土的大量实物为依据 , 论述了贵州史前至秦汉时期农业 起源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 : 原始农业 ; 生产工具 ; 农业经济中图分类号 : K872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3 - 6962 (2005) 01 - 0034 - 06贵州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 具有悠久的历史 ,曾有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 。本文从农业方 面的考古资料出发 , 论述贵州史前至秦汉时期农业起源与发展 , 请专家指正 。产工具主要有锤 , 刮削器 , 尖状器 、砍砸器 、锛形器 、雕 刻 器 等 , 骨 器 6 件 , 角 器 8 件 , 即 骨 雕 , 骨刀 、角铲等6 。平坝飞虎山遗址发现距今13000 年左右的打制石器制品 700 多件 , 生产工具主要有刮削器 , 尖状器 、砍砸器 、雕刻器 、斧 形器 等 , 骨 角 器 79 件 , 即 骨 锥 、骨 铲 和 角 器一 、旧石器时代人类与生产工具等7贵州古代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长江上游的乌江及珠江上游的盘江两大流域的肥沃土地 上 ,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资料 报道 , 早在 20 万年前 , 贵州桐梓 、盘县 、黔西 等地 就 有 古 人 类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繁 衍 生 息 。1972 年至 1983 年间在桐梓县岩灰洞发现距今约 20 万 年前的 “桐梓人”化石牙齿 6 枚 , 打制石器生产 工具及石制品 12 件1 。盘县大洞发现距今 20 万 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牙齿 2 枚 , 打制石器 2000 余件 , 生产工具主要有边刮器 、凹缺器 、锯齿刃 器 、端刮器 、雕刻器 、手斧 、手镐等2 。黔西县 观音洞遗址发现距今 10 万年左右的打制石制器3000 多件 , 其中有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生产工具 达数 10 件 , 生 产 工 具 主 要 有 刮 削 器 、端 刮 器 、 砍砸器 、尖状器 、凹缺刮器及雕刻器等3 。水城 硝灰洞发现距今 5 万年左右的 “水城人”牙齿化石 1 枚 , 打制石制器 53 件 , 第二步加工的石器 生产工具仅 5 件刮削器4 。桐梓马鞍山遗址发现 距今 18000 年至 14000 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 4 枚 , 打制 石 器 生 产 工 具 170 多 件 , 即 刮 削 器 、尖 状 器 、斧形器 , 砍砸器及骨铲 1 件等5 。兴义猫猫洞遗址发现距今 14000 年的 “兴义人”化石下颔 骨和股骨共 7 件 , 打制石器制品 1120 多件 , 生34 。普定穿洞遗址发现距今 16000 8000 年的“穿洞人”化石头骨 、下颔骨 、桡骨 、胫骨和牙齿等 40 多件 , 至少代表 3 个个体 , 打制石器制 品 3000 多件 ,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锤 、石钻 、砍 砸器 、刮削器 、尖状器 、斧形器及锛形器 , 骨角 器 1000 余件 , 即骨铲 、骨锥 、骨针 、无刃骨棒 、带叉扁 骨 器 、扁 体 骨 器 ( 骨 笄 ?) 打 击 骨 制 器 、 鹿角器等8 。广顺神仙洞出土石器 5 件 , 即砍砸 器 、刮削 器 和 骨 器 2 件 , 骨 铲 、骨 锥 及 蚌 刀 1件9。普定白岩脚洞发现距今 10000 年前的打制石器制品 1600 多件 , 打制石器生产工具有砍砸器 、刮削器 、石刀 、端刮器 、尖状器 、雕刻器及 凹缺刮器等10 。毕节扁扁洞 发 现 距 今 10000 年 前的打制石器制品 70 多件 , 打制石器生产工具 有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器等11 。织金猫猫洞 遗址发现距今 10000 年左右的打制石器生产工具18 件 , 即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器等12 。威宁 王家院子及草海发现距今 10000 年左右的打制石 器制品 140 多件 , 打制石器生产工具主要有刮削 器 、尖 状 器 等13 。安 龙 观 音 洞 遗 址 发 现 距 今9970 至 7080 年的人类骨骸头骨残片 、肢骨和牙齿 , 其中以单个牙齿数量最多 , 从年龄而论 , 老 年和少年个体颇多 。打制石器制品数千件 , 打制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1 期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石器生产工具主要有砍砸器 、刮削器 、尖状器 、端刮器 、修背石刀 、凹缺刮削器和雕刻器等 。骨 制器数十件 , 可分为打制 、刮制和磨制三种 , 磨 制者较多 、器形有骨锥 、骨铲 、乌形器等 , 以及 陶器残片14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以知贵州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上层发现含有可能属于较 早时期的陶片地点己达 30 多处 , 即桐梓马鞍山 、 遵义凤帽山 、威宁草海及王家 院 子 , 毕 节 老 鸦 洞 、朱昌牛鼻洞 、海子街马鞍洞 、六枝挑花洞 、 兴义猫猫洞 、广顺神仙洞等遗址 。出土陶器质地均夹砂 、粗糙 、手制 , 陶色有红 、褐 、黑等 , 陶 器多倾薄 , 大多数陶片表面饰绳纹 、几何纹等 。 其时代最早可出现在 8000 多年的文化层中 。例 如在安龙观音洞遗址距今 8000 多年的文化层中 就出土有陶器残片 、打制石器 、磨制石斧 、石锛及骨器共存 、骨器中有铲 、锥和艺术品等 , 同时 还出土了猪 、牛 、羊等 20 多个种动物骨骸 。兴 义猫猫洞遗址上层出土有打制石器 、磨光石斧 、 石锛 、骨锥 、骨刀 、角器及陶器残片 。以及威宁 草海等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上层多出土有磨光石器 、骨器 、陶片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现象 , 这为 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极为重 要的实物依据 。从上述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充分表明 , 在这 些遗址及所属地域上生活的古人类 , 就他们的主体而论 , 很可能与贵州境内古代夜郎先民有着密 切的相互承袭的联系 , 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旧石器时代早 、中 、晚期的古人类在 石器生产加工技术上有继承与发展关系 锤击 法 碰砧法 砸击法 锐棱砸击法等 。其二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上层及周围多有新石 器时代文化遗存 , 充分显示其相互衔接和承前启 后的继承性 , 从而说明这些远古时代的人类后来 没有灭绝 , 也没有迁徒 , 而是世 代 相 传 繁 衍 下 来 , 成为贵州后来的原始居民 。其三是这些古人类遗址在文化内涵上也具有互相承袭和相似性 , 例如在石器加工制作方面 ,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大都存在着打制和磨制石器并用 , 有的石斧 、石 锛仅打制成形而尚未磨制或局部有磨制现象 , 有 的石器大部分磨制而局部尚未磨光 , 这一文化层中多有陶器残片出现 。其四 , 这时期人们己定居 生活 , 其生活资料来源主要是以渔猎 、采集为其主要生活物质 。其五 ,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己发明了火和使用火 , 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代 。很可能人们己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活动 , 步入 原始农业的初创阶段 。二 、新石器时代农业现状及生产工具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 进 入 新 石 器 时代 ,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 , 这是人类历史的飞跃 。 农业是采集和渔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 “必然”是通过采集草本植物果实和贮藏的 “偶然”性 , 为自己开辟了生活资源的道路 。原始农 业的出现 ,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引起了一次大的冲 动 , 掀起了生产工具改良的热潮 。将从前旧石器 时代的打制笨重 、粗糙的石器生产工具逐渐淘 汰 , 出现打磨光滑锋利的磨制石器生产工具 。根据生活及生产的需要 , 便出现农耕使用的磨光石 斧 、石锛 、石铲 、石锄 、石刀 、蚌刀 、骨铲等 ; 农产品加工用的石臼 、石杵 、石磨 ; 纺织及缝纫 用的纺轮 、骨针 、骨锥 ; 渔猎用的石镞 、箭头 、 鱼钩和石网坠 。以及生活用的陶器 , 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轻便而锋利 , 便于人们从事各种生 产活动 。稻作农业的产生 , 据考古资料报道 , 可追溯 到距今 10000 年以前 , 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别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 、吊桶环发现距今 12000 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标本和 9000 年至 10000 年前的 栽培稻植硅石标本15 ,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世界 上最早的水稻标本 。湖南考古界在道县玉蟾岩发 现距今 10000 年前的稻谷化 石16 ; 澧 县 彭 头 山 遗址出土距今 8000 年前的炭化稻谷17 ; 河南省在淮河流域的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距今 8000 年 前的炭化稻谷18 ; 湖南澧县八十 遗址出土万 余粒 7000 至 8000 年前的炭化稻谷19 ; 浙江河姆 渡遗址发现 7000 年前的稻谷20 ; 江苏高邮龙虬 遗址 出 土 距 今 5000 7000 年 的 炭 化 稻 谷 遗 存5000 余粒21 ; 云南发现距今 4000 年左右的稻作遗存22; 广东马坝石硖遗址出土距今 5000 年左右灰化稻米数百粒23 ; 1995 年贵州省考古所在威宁县中水大河湾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发现近 百斤人工栽培稻谷遗存24 。上述地区不仅发现稻谷遗存 , 而且还在新石 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遗迹 。据目35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1 期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前己知先民们早在 7000 年前就己发明了人工灌溉技术 。例如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两丘水稻 田 , 并在稻田西边的原生土层处发现一个圆形水 坑 , 直径 2 米 , 深 115 米 , 水坑西有多道不深的 小水沟及水坑 , 东边与水田毗连 。江苏草鞋山遗址发现 6000 年前水田遗迹 , 四周有水岗 , 田东 部及北部边缘有 “水沟”和 “水口”相通 , 在水 沟尾端发现 “蓄水井”25 ;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 文化层发现距今 5700 多年的木构水井 , 江苏阴 璜圹 遗址发现水井 4 眼26 ; 昆山太史淀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用 2 米长的四至五块弧形木板围成 的木板井壁水井27 ; 以及在仰韶文化遗址和吴 县澄湖遗址中发现水井多口28 。贵州农业的起源问题 , 从考古资料显示 , 贵 州己发现三十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上层有磨制石器生产工具及陶片 , 其时间可上溯到大约距 今九千年左右 , 有具体文化层位记录的 , 最早出 现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文化层中 。从调查采集及 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的有平坝飞虎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有磨制光滑的石锛 、石斧 、石臼 、纺轮箭 ( 矛) 头 、 磨石 、刮刀及骨铲 、骨制刮刀 , 以及 1400 多块 夹砂陶器残片和 3 件彩陶片29 。威宁中河发现 的陶罐 、陶钵 、纺轮30 , 威宁吴家大坪新石器 时代遗址出土有磨光石锛 、石斧 、磨石 、陶瓶 、的原始社会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从事稻作农业生产及其它生产活动了 。 贵州新石器时代居民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使用及陶器的发明 , 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 的时期 即农耕经济时期 , 陶器的发明与发展不是突然的 , 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以及 其它因素互相关联的共同发展的结果 。新石器时代居民 , 尽管农业已成为人们生活 物质的主要来源 , 但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类生活 物质的重要补充 。特别是在贵州 , 由于 “刀耕火种”农业比较盛行 , 单凭农业物质的收入是难以 维持人们生活的 。据地方志载 “ ( 苗) 性好猎 , 能击飞鸟 , 出入山林 , 健步如飞”。又说 “ ( 瑶 人) 畜 、粟 、豆 、牛 、羊 、鸡以为饷 , 不足以山 伐猎兽而续之 。”说明贵州从古至今的居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 , 还将采集 、渔猎作为生活物质来 源的补充 。三 、商周至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人类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 新 石 器 时 代 早期 , 除使用打制石器生产工具外 , 又新出现了打 制和磨制骨角器和蚌器的加工制作 , 磨制石器生 产工具 , 陶器制造业和纺织 、缝纫的加工业 , 以 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等 。到了距今 三千多年前 , 人类开始进入 “铜石并用时代”, 学会了治铜和铸造铜器 。例如毕节青场瓦窑遗址 发展距今 3200 年左右的人类居住房屋遗迹 4 座 , 制陶窑址一处 , 青铜 冶 铸 石 范 6 件 , 磨 制 石 器73 件 , 器形有斧 、锛 、刀 、杵 、研磨器 、支座 、 网坠等 , 以及大量的陶器残件 , 器形有陶壶 、陶罐 、陶碗 、陶钵 、陶豆 、纺轮等 230 余件 , 还有 铜手镯和骨笄等36 ; 普安铜鼓山春秋战国秦汉 遗址发现房屋 1 座 。灶二座 , 陶窑一座 。出土冶 铸石范模 46 件 , 磨制石器 70 余件 , 器形主要石 刀 、石 斧 、石 凿 , 石 抿 、石 臼 、石 杵 、石 坠 、研磨器 , 网坠 、箭镞 、纺轮 、支座等 , 以及大量 陶器残件和铜刀 、铜剑 、铜钺 、铜削 、铜镞 、铜 钻 、铜叉 、鱼钩等 。同时在 T34 第四文化层 F1 房屋及第一台地试 2 探方内发现距今 3910 140 年及 3855 190 年前的大量农作物炭化物 粟陶罐31; 威宁东山发现磨光石锛 、石斧32 ; 赤水土城发现磨制光滑的石斧33 ; 榕江发现磨光的石斧 、石矛 、石镞等34 ; 毕节青场发现有磨 光石斧 、石锛 、石凿 、石刀 、石铲 、刮削器 、石锄35; 威宁中水大河湾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有石凿 、石锛及陶缸 、壶 、钵和百余斤稻谷 。以及遵义 、仁怀 、贵阳等地区调查采集的新石器时代 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新石器时代遗物以 遍布贵州三十多个县市 , 四十多个地点 , 共出土 磨制石器农业生产工具 300 多件 。从分布区域划分 , 以贵州中部 、西部 、西南部为最多 , 东部和 南部及北部发现较少 。按器形及用途可分为砍伐 树木杂草的石砍斫 (砸) 器 、石斧 、石锛 ; 收割 用的石刀 、蚌刀 , 中耕用的石锄 、石铲 、骨铲 ; 纺织及缝纫用的石纺轮和陶 纺 轮 、骨 针 、骨 锥等 ; 粮食加工具的石臼和石杵等 , 以及贮藏粮食 的陶缸 、陶罐 。上述考古资料充分表明贵州高原36 子37( ?) 。秦汉时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农业生产工具 、陂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1 期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圹稻田 、水井 、房屋 、谷仓及家禽家畜模型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分为铁器和铜器两大类 。分别出 土于赫章 、清镇 、平坝 、安顺 、黔西 、兴义 、兴 仁及威宁等县市的汉墓之中 , 铁制生产工具有为早 , 该建筑系在原生土上向下掘成半地穴式房屋 , 平面形状呈圆角方形 , 面积为 3 3 米 , 穴 深 019 米 , 南北壁部分为原生岩石 , 面壁为原生 黄土 , 门道开于东壁下 , 宽 917 、长 2 米 。两旁 为原生面 。室内地面 、门道和室前地面均在一平面上 , 室内正中有 3 个相邻的柱础洞 , 西北角有 一大一小两个椭圆形浅洞 。室内有二块不太规 整 , 扁平光滑的石块 , 靠西壁排列 , 其上有明显 使用过的痕迹 , 面上发现一件陶纺轮 。在距半地 穴房屋不远的 T10 第 4 层下发现一座圆形单孔露天小 窑 , 直 径 约 019 米 , 整 个 窑 体 被 烧 成 红 褐 色 , 窑的两侧积满烧土和碎陶片 , 几乎与窑面平 齐 , 形成一个长条形堆积 。在普安铜鼓遗址 T30 第四层发现地平建筑房屋一座 , 该房屋由九个柱 础洞组成为长方形 , 分南北两室 , 通长 3185 米 ,东西宽 117 至 214 米 , 面积约 719 平方米 。南室 较小 , 略呈长方形 , 南北长 115 、东西宽 117 214 米 , 北室略大 , 呈方形 , 南方长 2135 、东西 宽 214 米 , 室内用五块平整的原生石作居住面 。 南室内及室外周围堆积有大量炭化农作物 , 分布面积约 815 平方米 , 堆积厚度不均 。炭化农作物 在一级台地的试探方第四层内亦有堆积 , 堆积厚 度达 510 厘米不等 。经用炭化农作物标本进行 碳十四 测 定 , 年 代 分 别 为 距 今 3910 140 年 和3855 190 年 。陶屋模型 6 件 , 分别出土于赫章可乐 42 和 安顺宁谷 43 汉墓之中 。赫章可乐汉墓出 5 件 , 其中 3 件为干栏式建筑 。房屋呈长方形 , 分上下 两层 , 房屋 底 层 系 碓 房 , 内 有 双 碓 。上 层 为 居 室 , 以一壁横向隔成前后两部分 , 前部为廊 , 后 部为室 , 壁中部开单扇门 。廊中部偏右处设一方 形立柱 , 柱下有础 , 柱上设计拱 , 拱上承托撩檐 枋 。廊两侧各设一段栏干 。人字形房架 , 悬山式 顶 , 两坡拍印板瓦 , 前坡中部近 檐 口 处 刻 隶 书 “前”字 , 后壁及两壁均刻有柱 、枋线条 。通高53 、进深 31 , 上层阔 3915 厘米 。其二为长方形 , 一楼一底房屋 , 底部有四根圆 形 立 柱 , 柱 顶 叉 形 , 两柱间横向架设一枋 , 承托上屋房舍 , 房舍 平底 , 分前后廊和居室两部 , 间壁偏右 。开单扇门 , 房顶为硬山式 , 两坡印板瓦及筒瓦 , 脊檩两端各戳印有圆圈装饰 , 后壁及侧壁均 刻有柱 、枋线条 , 底层空旷无设施 。通高 5513 、37 斧 、铧 、铲 、犁 、锄 、锸 、刀 、削 、锤 、钻 、锥 、凿等 ; 铜制生产工具有锄 、臼 、杵等 。陂圹 稻 田 模 型共 3 件 , 分 别 出 土 于 兴仁38, 兴义39 的汉墓中 。兴仁交乐 M7 出土的陂圹稻田模型为圆形 , 浅盘 , 平底 。内底分为池圹和稻田 , 盘正中用泥条筑成象征性堤坝将盘内 分隔成两部分 , 一边代表池塘 , 池塘内养殖有草鱼 、鲤鱼 、田螺及莲蓬 、荷花 、菱角 , 另一半为水田 , 田内有田埂将整块稻田划分成形状各异面 积大小不等的六小块 , 田埂上均设有水渠口 , 以 利田水至互相贯通 , 水田与池塘之间筑有一涵洞 , 互相沟通 。口径 47 、高 515 厘米 。M16 出土 陂塘稻田模型 , 方形 , 浅盘 , 中间用泥条筑成堤 坝将池塘 、水田隔成两部分 , 一半为池塘 , 面积 略大于稻田 , 内养鱼三尾 。堤坝上装有闸门控制 水位 , 闸外为一条水渠 , 渠中塑有青蛙 , 田螺等物 , 水渠两侧各有规整的长方形水田两丘 , 田内 无农作物 。长 72 、宽 56 、高 4 厘米 。兴义 M8 出 土的水塘稻田模型 , 为椭圆形 , 宽边 , 浅盘 , 平 底 。盘内用泥条筑埂分为二部分 , 一半为水塘 , 一半为稻田 。水塘内有鱼二尾 , 荷花叶一片 , 莲蓬一枝 , 菱角一个 , 荷花一朵 。稻田中用泥系筑 埂划分为四大块 ( 丘) , 每丘田均有通水渠口 , 田中刻划有成排成行的稻苗 (秧田) 纹 。水塘及 稻田之间筑堰一道 , 中段设有通水涵洞一个 , 象 征塘中水可灌溉稻田 。涵洞上立一小鸟 , 展翅翅尾 。盆内周壁刻划有树木九株 。陶井10 件 , 分别出土于赫章可乐40 、兴仁县41的汉墓之中 , 均泥质灰陶 , 井身呈洞筒状 , 平底 。井口有盖板式 , 台上二穿孔 , 上有井台盘 , 盘中间为方形井口 , 井架为梯形 , 上窄下 宽 , 带有穿孔 , 系用以支架轱辘 , 其中赫章汉墓出土一陶井内放置一小陶罐 , 可能用于取水 。房屋建筑遗迹及干栏式房屋模型 : 房屋建筑 遗迹分别发现于毕节青场瓦窑堡遗址及普安铜鼓 山春秋战国秦汉遗址之中 。毕节青场瓦窑堡遗址发现距今 3200 年前的房屋遗址 4 座 , 分为地面 建筑和半地穴建筑两种 。半地穴建筑比地面建筑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1 期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阔 5016 、进深 35 厘米 。安顺宁谷汉墓出土陶屋一件 , 残破 。呈曲尺形 , 有门两道 , 屋角设一羊 圈 , 圈内有羊一只 。同时还在贵州境内的墓中出 土有陶仓和陶质及铜质的马 、牛 、猪 、羊 、鸡 、 狗和马车等 。以及在安顺宁谷和赫章可乐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板瓦及筒瓦 、瓦当 。 通过对商周至秦汉时期考古发现中的农业信息初步分析 , 稻作农业经济在贵州地区得到广泛 的推广 , 铜制及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 提高了稻 作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贵州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 不仅可 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 同时也为这一时期 的政治 、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垫定了物质基 础 。田池塘模型及猪 、羊 、狗 、鸡等家禽 、家畜和商周至秦汉时期的房屋遗迹 、干栏式房屋建筑模型 等 , 充分说明贵州古代夜郎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就 已经安居从事农业生产 , 为后来贵州农业经济的 发展垫定了基础 。史记又云 : “唐蒙风指晓南越 , 南越食蒙蜀 枸酱 , 蒙问所从来 , 曰 : 道西北蒙 归 至 长 安 , 问 蜀 贾 人, 贾 人 曰 :独蜀出枸酱 , 多持窃出市夜郎。”可见夜郎民族早在秦汉时期不仅大量发展农业经济 , 而且还 修建城镇 , 与周边地区有着经济贸易往来 。注释1吴茂霖等: 贵州桐梓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古脊椎与古人类1975 年第 13 卷第 1 期 。黄慰文等: 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 刘武等: 贵2四 、余论州盘县大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 人类学报1997 年第 16 卷第 13 期 。通过对上述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 可知贵州地区原始农业生产工具是丰富多彩的 , 数量多 , 种类也齐全 , 而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 。贵州境内 出土史前时期磨制精良的石制生产工具 , 缝纫用的骨锥 、骨针 , 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石 、制骨的 水平和技术的熟练 。他们既是工具的生产者 , 也 是工具的使用者 。农业生产工 具 的 齐 全 , 从 砍 伐 、松土 、播种 、中耕 、除草 、收割到粮食加工李炎贤等 : 观音洞 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3期文化遗址, 文物出版社 , 1986 年 。4 曹泽 田 : 贵 州 水 城 硝 灰 洞 旧 石 器 文 化 遗 址 、古脊椎与古人类1978 年第 16 卷第 1 期 。张森水: 马鞍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人类5学学报1988 年第 7 卷第 1 期 。黄泗亭等 马鞍山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试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2 年第 11卷第 1 期 。曹泽田: 猫猫洞的发掘成果及其意义, 史前6应有尽有 , 大大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促进了研究1985 年第 2 期 。李 衍 垣 等 : 飞 虎 山 洞 穴 遗 址 的 试 掘 与 初 步 研7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农究,史前研究1984 年第 3 期 。业文化遗址面积由早至晚不断增加 , 稻谷遗存愈加丰富 , 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例如贵州 威宁县中水镇中河新村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发现随葬稻谷 100 余斤 , 在普安铜鼓山遗址发现距 今 3800 年左右的大量农作物炭化物标本以及贵 州汉墓中出土的池塘稻田模型 、水井 、粮仓和家 禽家畜陶俑 。干栏式房屋建筑模型等 。由此可以8曹泽田: 贵州省新发现穿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贵州社会科学1982 年第 4 期 。9 谭用 中 : 广 顺 神 仙 洞 旧 石 器 时 代 文 化 遗 址 ,黔南文物志稿。李炎贤等 : 贵州普定 白 岩 脚 洞 旧 石 器 时 代 遗10址,人类学学服1989 年第 8 卷第 5 期 。蔡回阳等: 贵州毕节扁扁洞的旧石器,人类11学学报1991 年第 10 卷第 1 期 。窥视当时农业发展的规模 ,农业经济已相当普遍 。说明当时贵州地区的王新金 、蔡回阳: 贵州织金猫猫洞的石制品,12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 30 周年论文集, 广东省博物馆编1991 年 10 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 :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 夜郎最大 ,”“皆椎结 、耕田 , 有邑聚 。”史记概略地 对 贵 州 古 代 夜 郎 民 族 作 了 记 述 ,并指出了夜郎民族的习俗和以农业生产为其重要 经济活动 。“有邑聚”证实夜郎民族处于定居生活 。从贵州出土农业生产工具 、稻谷 、粮仓 、稻38 曹泽田: 草海第四纪哺乳类化石及人类文化遗13物,草海科学考察报告, 1986 年 12 月 。蔡回阳 、王新金: 安龙观音洞遗址首次发掘及14其意义,贵州古人类与史前文化,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文物 2005 年第 1 期浅谈贵州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赵志军: 稻谷起源的新证据( 摘要) , 农业张以容: 贵州威宁中河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1530考古1998 年第 1 期 。文物1973 年第 1 期 。刘志一 : 玉蟾岩遗 址 发 掘 的 伟 大 历 史 意 义,宴祖伦 : 威宁吴家大 坪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的 调1631农业考古1996 年第 4 期 。查,贵州文物1983 年第 1 期 。17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32第 1 期 。33宴祖伦: 威宁东山新石,贵州文物1984 年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 年第 8 期 。孔昭震等: 河南舞阳湖遗址八千前水稻遗存及禹明先: 土城发现新石器线索, 贵州文物18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6 年第 12 期 。1983 年第 3 4 合刊 。34 宋先世: 贵州榕江发现石器,考古1986 年10 期 。张文绪等: 澧县梦溪八十 出土稻谷的研究,19文物1997 年第 1 期 。黄渭金: 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 农业考古何凤桐: 毕节青场新石器, 贵州文物198220351998 年第 1 期 。年第 1 期 。21王才林等: 高邮龙虬庄遗址原始稻作遗存的再36席克定: 贵州毕节青场瓦窖遗址发掘简商报,研究,农业考古1998 年第 1 期 。考古1987 年第 4 期 。袁平荣: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研究 刘恩元 、熊水富: 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2237普通 野 生 稻 与 籼 粳 亲 和 性 的 初 步 研 究,1998 年第 1 期 。农 业 考 古 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 。贵州考古所 : 贵州兴仁交高乐汉墓发掘报38 41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曲江石硖墓葬发掘简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 年 12月 。23文物1978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