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doc_第1页
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doc_第2页
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doc_第3页
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工业景观内涵的比较与思考摘 要:通过对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弃地、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和后工业景观几个概念、关系的解析比较,揭示了后工业景观的内涵和发展。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其特殊的品质和散发出的独特工业文化内涵越来越得到认可。它强化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改善了当地空间及当地人群的关系,并为没落的产业带来了转型的生机。关键词: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are studi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uch concepts as postindustrial era,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As a new type of landscap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for its special features and unique industri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regeneration of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strengthens peoples memorie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d use and the local people, and aid the reform of declining industries. Key words: postindustrial era;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伴随着对工业遗产保护呼声的逐渐高涨,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景观类型逐渐走入中国人的视野。从对中山岐江公园方案的反对,到建成后为当地人接受和喜爱,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以景观手段改造城市废弃工厂的后工业景观作品,而它的出现也为中国工业废弃地的复兴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景观途径,启发了人们对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思索。 王向荣教授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书中描述,“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 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以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废弃之后进行的景观重建。由此可以看出,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这也注定了后工业景观的出现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品质。总的说来,所谓后工业景观,就是在工业废弃地中,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场地历史,深入分析场地矛盾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构筑物、机器等融入现代造景手法解决场地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景观。它的显著特征是体现着工业文明和记忆,有着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展示。笔者将通过对几组关系的解析比较,探讨对后工业景观的认识。 一、后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时代是社会发展必经的三大时段之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是一个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手工艺技术、艺术组成新联盟的时代。1在这个时代,世界呈现出以知识经济、科技高度艺术化为重要标志的局面,新材料、新能源、加工技术将不断地被开发利用。它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时空概念,而知识和信息生产也扩大了精神生活空间,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而是开始追求幸福和自我表现,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设计审美也与以往的传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尽管兴起的时间只有四十余年,但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转型以及人类生活激烈、广泛、深刻的变迁,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难以比拟的,而且它还在继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2 章光日在对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中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人类生活结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重大转向,一个是休闲化,另一个是学习化。前者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普遍富裕的现实,后者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特征。休闲不再是少数人专有的,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休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消极的生活方式,而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活需要和追求。同时,社会休闲化则导致了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茶馆、酒楼、咖啡店以及公园、郊野、风景区、游览区等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学习化同样也反映了学习在人们生活观念和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到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的工作生涯;在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伸为5到22岁;进人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而工作时间的持续减少和闲暇时间的持续增加,就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除休闲外,学习也开始成为一种提升生存境界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正如英国学者贾维斯所认为的那样:“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社会对环境问题、专业化分工、科学技术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专业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方法上也从以往的经验主义、实验转变为模型、模拟实验、决策理论、系统分析等,更趋于多元化和科学化。 另一方面,休闲化和学习化是人类随着时代发展生活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明显趋势。休闲化将导致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进一步需求,为人们追求、享受精神生活提供具象的物质条件;而学习化则导致人们对人文精神、场所精神、事物内涵的进一步需求,为人们追求、享受精神生活提供抽象的精神条件。后工业时代下人类对精神内涵的追求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必将为这个时代的景观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后工业景观,是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来进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是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任何景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差异,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后工业景观必将深刻地反映着这些时代特征。 后工业景观首先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工业文明不仅带来了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但也使人类的生活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开采和燃烧煤炭造成了地球表面的破坏和大气的污染、酸雨等的系列破坏现象;石油的开采、使用过程中的泄漏直接污染着地下水和土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则直接污染着大气;工业化生产,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也同样污染着水和土壤,进而污染植物和动物,甚至污染人类自身。另外生产、生活造成的大量垃圾也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3受到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生态伦理问题的思索,景观设计师也开始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途径,并试图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起,麦克哈格就开始将关于食物链的生物群落层级理论的有机假说用于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有机生态的科学模式赋予了景观学科,并将一种新的生态理念引入景观中,这对景观设计师思想影响深远。此后,景观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植物而非人工的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并将生态设计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引入景观学科中来,因而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将成为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后工业景观体现了对精神内涵的更高要求。后工业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转向对精神内涵、个性价值的进一步追求上。这体现在后工业景观中则表现为休闲方式的多元性、应用材料的多元化和对场所精神的追求。人们不再满足于景观的形式,而是需要精神层面的需求,即景观需要表现出人文精神和高情感价值。后工业景观透过景观再生强固历史记忆、场所精神,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空间及当地人群的关系,也为没落的产业带来转型的生机,还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来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土地置换问题。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尊重场地、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系统整体优化的解决场地中的各种问题,将成为这个时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因此,这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初,就注定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将面临着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并努力找寻和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表14二、工业废弃地与后工业景观 工业废弃地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它是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5工业废弃地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日趋增多,是受工业破坏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结果,是现代科技发展、经济转型、产业更替的结果。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一旦工业衰落,会导致失业,人口减少,地区丧失经济活力等,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文明除了带给人类幸福,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土地荒芜,物种流失,生态平衡失调,等等。同样,工业废弃地的产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土地资源浪费,工业废弃地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引发了社会对工业废弃地的重视,如何在人类过度利用而污染严重的废弃地中实现生态恢复,谋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成为工业之后土地再生研究的现实性课题,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业废弃地的利用,但由于时代的原因,这次的关注不同于以往的只是单纯的土地再利用的关注,而是开始将视线转移到这些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上。美国著名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若想保证城市新生活的质量,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性特征。”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工业废弃地从建筑的史料价值和派生的文化情感上进行成功的再利用也是一种保持人们对城市历史性特征的体验方式。因此,在对工业废弃地不断改造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利用景观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再利用的问题这一大胆尝试;尽管此类景观的出现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工业废弃地的产生无疑为后工业景观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与后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与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它是工业废弃地的一部分。 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的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体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起源于英国,随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获得迅速发展,是一种从工业考古(industrial archaelogy)、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6在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真正大规模展开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遗产旅游开始的。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其含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观光相当。在当时,英国、德国等已迈向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在对衰退地区考察研究以后,提出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希望通过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从而更好地处理工业废弃地和解决传统工业区衰退问题。德国成功转型的鲁尔地区,英国著名的铁桥峡谷,都是在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同时,利用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其中,后工业景观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旅游的一项重要手段,一种公共游憩模式(表2)而被运用7,可以说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后工业景观的发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带动新的价值观念的出现,而新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又带动社会各层面的相应转变,这也直接影响着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作品本身的时代内涵。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景观类别,后工业景观在其产生之初就注定了其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它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伴随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利用而逐渐兴起,其特殊的品质和散发出的独特工业文化内涵越来越得到认可。尤其在随着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公共游憩地而被开发,成为工业废弃地复兴的方法之一,引人关注。但是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后工业景观对于我们还是一个较新的名词。一方面,我们既为城市现代化的理想和利益所鼓舞,另一方面,又为这一快速进程中所打破和否定的传统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