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隧道、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doc_第1页
矩形隧道、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doc_第2页
矩形隧道、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doc_第3页
矩形隧道、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doc_第4页
矩形隧道、圆形隧道、马蹄形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调线调坡隧道、车站断面测量要求 概述1.1 由于昆明轨道交通首期工程、6号线明挖隧道、盾构隧道因施工误差、后期沉降变形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现场实际平、纵断面与施工图相比必定存在差别,为避免冒然施工造成返工及对以后运营造成诸多的问题,有必要在铺轨前对实际施工的行车隧道区域进行测量,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最适合的轨道平、纵断面,保证工程的合理性。1.2 本次断面测量成果为首期工程1、2号线、6号线线路位置检核与调整(以下简称调线调坡)提供依据,本文对调线调坡前的测量提出相应要求。1.3 测量范围包括首期工程1、2号线、6号线全线区间、车站、折返线、渡线和出入段线联络线等的行车隧道。1.4 测量单位在第一个区间断面贯通测量完成后应及时将资料提供中铁四院进行调线调坡,本测量要求将根据各区间、车站断面的实测及调线调坡情况进行实时修改、补充,测量单位应将现场实际情况如实向轨道公司、中铁四院及时反映,以便对测量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1.5 测量单位在测量前应收集首期工程1、2号线、6号线最新版的线路平、纵断面图。1.6 文中左、右均指面向里程增大方向的左、右侧。 断面测量间距2.1 沿里程增大方向,明挖法施工(出入段线及车站)的直线段每隔6m、曲线段(含圆曲线、缓和曲线及缓和曲线曲线以外的20m直线)每隔5m测量一个断面。2.2 沿里程增大方向,盾构法施工的直线段每隔6m(管片5环)、曲线段(含曲线以外的20m直线) 每隔4.8m(管片4环)测量一个断面,测点为管片接缝处的突出点。2.3盾构井范围加密断面测量个数,3m测量一个断面。2.3 曲线起点、缓圆点、中点、圆缓点、终点、联络线通道、人防门(防淹门)门框两端、车站安全门两端点、折返线(含渡线)范围内的中隔墙和立柱等断面突变处须加测断面。2.4 在道岔处,以设计岔心为原点,岔前后各24m范围内共48m,沿设计线路每隔4m测一个断面,每根立柱处加测一个断面。2.5 在转辙机处,以设计岔心为原点,岔前11m测一个断面; 测量基准线、测点、横距、高程、坐标3.1 以施工图的设计线路中心线为测量基准线,左、右线均需要进行断面测量。3.2 测点距基准线的横距是指轨顶设计高程以上规定高度位置由基准线至隧道内壁的距离。3.3 顶部测点是设计线路中心线在隧道顶部内壁的投影点,底部测点是设计线路中心线在隧道底部内壁的投影点,均以高程表示。3.4 本文所称的方向,是指沿设计线路由小里程至大里程的方向,资料整理时,均应按小里程至大里程的顺序排列。3.5 坐标系统首期工程应采用轨道交通首期工程独立坐标系、6号线采用昆明2004坐标系,测量结果也应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独立坐标和昆明2004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量使用仪器及测量精度4.1 结构横断面测量,可采用级全站仪、断面仪等进行。4.2 测量断面点的里程纵向允许误差应在20mm之内,断面测量精度横向允许误差为10mm,矩形断面高程误差应小于 20mm,圆形断面高程偏差应小于10mm。 矩形隧道测点位置矩形隧道须测量以下测点(共10点,见附图1):5.1 设计线路中心线处的顶点、底点;5.2分别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800mm、2000mm、800mm、0mm(即轨顶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上、右上、左中1、右中1、左中2、右中2、左下、右下。6. 圆形隧道测点位置圆形隧道须测量以下测点(共10点,见附图2):6.1 设计线路中心线处的顶点、底点;6.2 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280mm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上、右上;6.3 位于圆心(在设计线路中心线上)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中1、右中1;6.4 分别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800mm、0mm(即轨顶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中2、右中2、左下、右下;7 车站矩形隧道测点位置7.1 车站矩形隧道须测量以下测点(共10点,见附图3):7.1.1 设计线路中心线处的顶点、底点;7.1.2 分别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4200mm、3800mm、1000mm、0mm(即轨顶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上、右上、左中1、右中1、左中2、右中2、左下、右下(左侧全高安全门(即左中1)上没有结构部件,不需要测量)。7.2 若断面测量时,结构风管业已竣工,则顶部测点改为结构风管底部。 7.3. 若站台板及站台板下已竣工,则需增加站台边缘测点,轨面以上1000mm处。8 单线马蹄形隧道测点位置8.1 车站矩形隧道须测量以下测点(共16点,见附图4):8.1.1 设计线路中心线处的顶点、底点;8.1.2 分别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800mm、3500mm、3000mm、2030mm、800mm、0mm(即轨顶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上、右上、左中1、右中1、左中2、右中2、左中3、右中3、左中4、右中4、左下、右下。8.1.3左右侧排水沟需测量排水沟盖外边缘点,测点编号分别为左排、右排。 9双线马蹄形隧道测点位置9.1 车站矩形隧道须测量以下测点(共24点,见附图4):9.1.1隧道中心线处的顶点、底点;9.1.2 分别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3800mm、3500mm、3000mm、800mm、0mm(即轨顶高程处)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上、中隔左上、中隔右上、右上、左中1、中隔左中1、中隔右中1、右中1、左中2、中隔左中2、中隔右中2、右中2、左中3、中隔左中3、中隔右中3、右中3、左下、中隔左下、中隔右下、右下。9.1.3左右侧排水沟需测量排水沟盖外边缘点,测点编号分别为左排、右排。 10 道岔和转辙机测点位置10.1道岔和转辙机处一般在车站内,要求在道岔和转辙机处分别增加测量断面,其测点位置按以上58条相应隧道测点要求布置。10.2 转辙机处断面还须增加以下测点(共4点):10.2.1 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上800mm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辙A、右辙A;10.2.2 位于轨顶设计高程以下400mm的左横距及其高程、右横距及其高程,测点编号分别为左辙B、右辙B;11. 提交资料11.1编制、提交首期工程1、2号线隧道断面测量报告、6号线隧道断面测量报告,内容包括测量方法、使用仪器、工作时间、工点里程、成果精度等,并按要求的参考表“隧道断面测量记录表”编制最终测量结果。全部成果均数字化,文字为Win-Word97或以上版本,表格为Win-excel97或以上版本,图件为ACAD2000。11.2 根据工程进度和工程需要,向承担调线调坡的设计单位提供分段隧道断面测量报告(含断面测量成果)和电子文件各一套。12. 其它12.1 未尽事宜通过技术交底解决。12.2 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通过委托方反馈设计总体部。12.3 测量实施单位对其成果资料(书面资料、电子文件)负责。承担调线调坡的设计单位在接收至少两座车站和一个区间断面测量资料后方可确定区间线路的调线调坡方案。12.4 附表附表1:“隧道断面测量记录表”,在成果资料中要求左线、右线分别列表。附表2:“车站断面测量记录表”,在成果资料中要求左线、右线分别列表。12.5 附图附图1:矩形隧道断面测点分布图附图2:圆形隧道断面测点分布图附图3:车站隧道断面测点分布图附图4:单线马蹄形隧道断面测点分布图附图5:双线马蹄形隧道断面测点分布图13. 补充说明:13.1根据工程实际,盾构进出洞位置出现侵限可能性极大,建议对该位置进行加密测量。13.2 所提数据必须提供纸质文件,格式同之前提供资料,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13.3提供与纸质文件相对应的电子文件以记事本(.txt)格式保存如下,并将文件命名为相应区间的区间名称,如:区间左线数据.txt3828.108(里程), 0(均为零), 2.299(左上横距), 2.719(左中1横距), 2.560(左中2横距), 2.030(左下横距), 2.362(右上横距), 2.781(右中1横距), 2.623(右中2横距), 2.093(右下横距), -10.491(底板高程), -5.010(顶板高程), 【例如:3832.920, 0, (所有逗号不可省略)2.278, 2.694, 2.534, 2.002, 2.389, 2.806, 2.645, 2.113, -10.513, -5.018, 此为第一组数据 3837.732, 0, 2.264, 2.679, 2.518, 1.984, 2.406, 2.821, 2.660, 2.126, -10.525, -5.029, 此为第二组数据 以此类推】13.4 所有区间、车站无论左右线均以从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测量,以确定左右横距。如:左线数据中,左横距即代表线路中线至左边墙 右线数据,右横距即代表线路中线至右边墙盾构区间中,曲线段因线路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不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