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完整文字版.doc_第1页
跨国并购完整文字版.doc_第2页
跨国并购完整文字版.doc_第3页
跨国并购完整文字版.doc_第4页
跨国并购完整文字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集-国家之门 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多起跨国并购为何被挡在大门之外? 通向美国财政部的台阶,只有16级,但这段路,对于不少来美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却并不好走。沃林带我们走进了一间角落里的大会议室。沃林走进的这扇门,可以说是一道国家之门,门后这个看似普通的大会议室,决定着外国企业在美国并购的成败。这里就是财政部牵头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开会的地方。 沃林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 沃林:盖特纳财长或我有时候坐在这,如果有代表团来,会坐在中间。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机构,1988年,为了应对外国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大范围收购,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应运而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 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成员包括: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能源部、以及白宫办事机构。通常参加会议的有12位内阁成员和总统顾问。也就是在这里,中国华为三次遭遇滑铁卢。 沃林:我们只关注投资项目中,是否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因素,对其他问题我们不关注。 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的夏伟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会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偏见,部分原因是两国的政治体系很不相同, 仍然存在很多的猜疑。 沃顿商学院的迈耶教授则认为:但中国在美国确实有特别的障碍。 对跨国并购案例进行审查,并不是美国一家的专利,当中国五矿对澳大利亚矿产企业进行收购,财政部长韦恩.斯旺曾怀疑,这会对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而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甚至说,今后会对中国的并购进行政治干预,有评论说,这是在效仿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 达斯是华尔街日报并购组的记者。在华为并购三叶公司期间,她和她的同事曾先后发表:“华盛顿为什么怕华为?”、“华为收购失利,究竟错在哪里?”等多篇报道 ,对华为的失利进行分析。 在达斯和她的同事眼里,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收购遭遇了美国大多数媒体的抵制。 这种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早在10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魏家福 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 魏家福:中远要想走出去,到全球运作,首先你必须过了美国这一关,这就是我的战略。如果美国这一关你过不了,你还敢走到全世界? 然而收购计划刚刚开始,舆论的抵制就接踵而至,就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美国专家理查德.费希尔将中远评价为“中国解放军的桥头堡”。 魏家福:就这个时报登了文章说中远是军队的,中远走私AK47,中远是共产党的间谍,这些负面的报道一大堆。 在此之后,其它美国媒体也跟着向中远发出了质疑。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霍华德说: 我还记得,洛杉矶时报在旧金山的办事处,一个主编给我打了电话,他们又跑到办公室敲门,他们所听到的就是,中远是中国的海军。 在美国媒体狂轰滥炸的同时,一份由加州议员“考克斯”提供给美国众议院的,长达300多页的报告,把中远的并购几乎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最终,中远只好放弃了收购。 魏家福: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不仅仅是魏家福, 当烟台万华集团,准备在匈牙利收购资金连断裂的化学公司,当地媒体同样是一片反对。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在美国财政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历年被审批的并购交易数据。 从1988年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成立至今, 大多数受到审查的兼并与收购交易,都来自北美,欧洲和中东等地. 2006年,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经在国会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暴。 “迪拜港口世界”接管美国六家港口经营权通过了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后,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对。主要理由是,阿联酋反恐不利,最后,“迪拜港口世界”被迫放弃交易。 尤西姆 沃顿商学院教授 尤西姆:在我看来,迪拜港的案例,正处于美国特别历史时期,因为人们对它不了解,使事件被扭曲化。 这种扭曲同样发生在22年前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中,当时,崛起的日本经济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挑战者。1989年10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自由女神像被穿上了日本的和服。 财部诚一 日本著名财经评论员 财部诚一:像Hollywood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个十分特殊、重要的存在,那Newsweek当时会发出这样的穿着和服的自由女神封面,也是对日本的一种讽刺或者说是批判。 朝日安井 朝日新闻经济部主编 朝日安井:盛田指出來就是說,比如澳大利亞人的默多克把美國的電視台買了,似乎美國人也沒甚麼反應,這個太怪了吧。澳洲人可以為甚麼日本人不可以。 罗伯特.汤姆森 华尔街日报总编 罗伯特.汤姆森:那个时候,事实被夸大了,新闻素养都不高,对事实的报道是一种误导。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公司的标志,这个封面,是美国人对索尼收购哥伦比亚表达的强烈不满。除了被美国人视作美国文化象征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企业同时还在购买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时间,“日本买下美国”的消息铺天盖地。 罗伯特.汤姆森:因为美国当时确实有一些迷惑和恐慌,而报纸也利用了这样的心理。 赫纳 哈佛商学院教授 赫纳:你将一条大鱼放在水族箱里,小鱼都被吓跑了,他们担心被吃掉。 大卫.费根 科文顿律师事务所律师 大卫.费根: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人们对工作和经济的担忧 美国对日本的担忧,是担心日本成为美国的挑战者。对许多人来说,日本崛起的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危险,一个具有竞争性和陌生的经济、企业和文化体系,将会超越美国。 这样的抵制让索尼的掌门人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当新闻周刊让自由女神穿上了和服,盛田昭夫是如何化解这种困境的呢? 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情绪,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 立石泰则 日本财经作家作家 立石泰则:當時大賀先生本著讓本土化經營的這種想法在當地雇傭了兩個人,就交給了他倆管理,Sony的風格又是交給你了就100交給你。 与此同时,盛田昭夫还找到了一只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危机公关。 在一艘巨大的轮船甲板上,这支团队为盛田昭夫安排了一次盛大的私人午餐,邀请了斯皮尔伯格、达斯汀霍夫曼、和朱丽娅罗伯茨等好莱坞导演和明星。 郡山史郎 索尼公司战略本部前部长 郡山史郎: 盛田他曾經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這樣積累了一些人脈.結識了許多朋友, 盛田昭夫用这种开放的态度,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日本企业的敌意和抵制。 同样是面对媒体的质疑,来自中远集团的魏家福则选择了单刀赴会,这位当过船长、战过海盗的中国企业家直接来到了质疑中远身份的华盛顿时报。 大卫.桑德斯是华盛顿时报新闻部的主管。10年前,他就在这里,采访了魏家福。 大卫.桑德斯:这里是“华盛顿时报”接待重要采访对象的绿屋。魏船长就坐在这,戴着麦克风,采访全程都有录音. 魏家福:他的副总编辑带着7名(资深记者人员),然后这个地方是他的副总编,这是我,当一坐下来以后,结果这个副总编就一个录音机,一个record,在我面前一放,就告诉从现在起,每一句话都可能出现在报纸上, 紧接着,华盛顿时报的副总编辑,拿出了那份让中远揪心的考克斯报告。 大卫.桑德斯: 我们问了他很刁钻的问题,然而他并没有愤怒离席 魏家福: 我说May i ask you a question?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Sure,请问,(考克斯)先生去中国几次?他说I donkown。I kown,没去,一次没去过。 美国媒体,风格开放且犀利,来到华盛顿时报,是魏家福接受考验的第一站。 魏家福:他看着我问我,你为什么敢到这来?他说别的元首来都是豆大的汗珠往下滚,我说我怕什么?我就是来告诉美国人什么是中远? 结束采访之后,魏家福悬着的心却没有能够放下,2001年6月1日的整个夜晚,他都在不安中度过。 魏家福:早上我4点多钟我就睡不着了,等到6点钟,天刚刚蒙亮,我把门打开一看,门上挂了报纸,挂,就这个报纸。 魏家福马上一口气将整篇文章读完。 魏家福:没有曲解,真是我采访时候讲的原话。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同样一个版面,有两个总统,你看克林顿、小布什,一个和小布什同时竞选总统的议员(马肯),这四个大头象当中把我摆到最高的位置,头版头条的最上端,可见美国人对我还是很尊重的,对一个中国公司很尊重, “华盛顿时报”对中远态度的转变,让事情发生了转折。因为从1982年成立开始,这家报纸就被外界视为美国政府的护卫舰,甚至是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的政治风向标。 魏家福:他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他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东西是真实的,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综合以后这个人是可信的,所以你就要走出去,走出去,中国企业要沿着这条思路,敢于面对媒体去讲真实的故事。 大卫.桑德斯: 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回答的全部问题都让我们满意。 2001年7月,还是在洛杉矶的长滩,中远终于拥有了进出美国的最大门户。通过与美国最大的装卸公司SSA的艰苦谈判,由中远控股的合资公司,终于组建。 中远洛杉矶公司总裁金总: 现在我们在中远远河号的驾驶台,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外面装了很多集装箱,这个船的总箱量,是4200个teu(标准箱),我们最近刚要下线的船,舱位量已经达到了1万3千个teu。 当时我们在挂靠的时候,这个码头是120英亩,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现在的码头容量,已经增加到256英亩。 萨穆迪奥 长滩港缆绳工人 这位81岁的美国老人是长滩港的缆绳工人,他仍然在中远的码头工作 萨穆迪奥: 中国有很多船只进来。对我们来说是好事,(现场)中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工作,我们感到很高兴。 学会如何与西方的媒体打交道,让中远消除了媒体的误解,而各种不安与传言,也已经在不断地融合中慢慢散去。 合资公司ssa的调度主管 德里克:从来没听有人说过对中远的担忧,从来没有担心过,在我工作的7年半中,从来没有。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 这位人物就是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郡山史郎:基辛格博士是當時認識的。像這樣子去擴展人脈圈子,後來證明在國外做生意時還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之後發生這些事件之後就很有效果。 借助基辛格在美国政界的广泛影响力,盛田昭夫消除了美国人对日本企业的偏见,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如今,20多年过去了,盛田昭夫的经验还能够复制吗? .拉森,美国前副国务卿,他和基辛格一样,乐于帮助外国投资者,但是和基辛格不同的是,这是他现在的职业,离任副国务卿后,他成了这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这天早晨,拉森刚刚启动了一个有关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新案件,这是即将送交海外投资委员会的申请报告。 拉森:这大概有几百页,12个表格. 有些问题是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经常会问到的。 在拉森的众多客户中,中国客户有2、3家,其中,就包括2005年并购“尤尼科”遭遇失败的中海油。 拉森:当收购尤尼柯遇到困难,在国会和媒体看来,这就变得有争议了。 遭遇失败后,中海油曾公开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2010年,当中海油准备再次在美国进行并购,他们选择了艾伦.拉森的律师事务所, 负责项目的政府公关和游说。 拉森:我不想深入这个细节,我可以说,我去了很多趟国会,也去了很多趟白宫。 2011年2月,在并购尤尼柯失败6年之后,中海油购入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油气项目”三分之一的权益,迈出了进入美国的第一步。 约见国会议员或政府官员,是拉森工作的重心,为了方便,他将事务所的办公地址选在了宾夕法尼亚大道。 拉森:非常的方便,那边是国会,那边是 在通往白宫、国会和众多政府部门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红绿灯特别密集,每隔一二百米就会有一个路口。 拉森:我们经常遇到的是黄灯最具挑战性的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案子 是黄灯案子。就像我今天早晨刚刚启动的这个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新案件。它虽然不涉及中国投资者,但确实 亚洲的卖家。我们现在处于研究黄灯的阶段。 在华盛顿,除了宾夕法尼亚大道,这条K街也同样大名鼎鼎。这里云集着大量的律师事务所及公关游说公司。有人说,不了解k街,就不了解美国的政治,也有人说,k街是华盛顿的华尔街。 米歇尔. 戴维斯 博然思维高级合伙人 米歇尔. 戴维斯:这里是华盛顿市中心,楼下就是k街。从那边的白宫一直到这条路尽头的国会。这里是中心街道,很多咨询公司,商业公司都在这里有办公室,帮助美国和世界理解华盛顿的一举一动。 米歇尔. 戴维斯是这家公关公司的合伙人,她曾经的工作是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助理,而这里的员工,都有一定的来头。 米歇尔. 戴维斯:你进入我们公司,就会发现墙上挂有所有员工的照片。我们有共和党背景,民主党背景,有以前在白宫或财政部工作过的政府官员。 同在k街上,另一家公关公司的杰米.穆勒,正在为外国企业,制作如何应对政府和国会的战略蓝图。 如何将企业的故事有效地讲出来,是最重要的一步 宾夕法尼亚大道和K街上的游说集团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各大游说集团的高手凭借各种人脉,改变了美国的许多内外政策。 赫纳:如何正确地建立透明度和信任,你能够在收购公司所在国找到帮手帮助你进行收购并表示这是一件对该国有好处的事情。 杨名皓 奥美集团全球执行长 杨名皓:公共关系可以总结为一个词,即“影响”。如果这种影响能够帮助你从政府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就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抵御袭击的影响,或者是创造信任的影响。 伴随着美国独立日的到来,美国2011年以来的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就在独立日前夕,奥巴马发布了一个讲话,表示美国欢迎来自海外的投资,这意味着,美国的普通百姓,将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沃林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 沃林:美国政府的政策是,非常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境外资本来美国投资的,这是美国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这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 罗伯特霍马茨 美国副国务卿 霍马茨:奥巴马总统说“美国欢迎外来投资。我们觉得外来投资可以增加美国的工作岗位。 我们想要与中国开展更为主动的对话,以避免美国欢迎外来投资的热忱受到误解。 这样的信息在前副国务卿拉森看来,则是一个可能改变严格审查制度的信号。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各地,一道道国家之门。第二集 美丽的诱惑这里,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在这个被称为投资者乐园的岛屿上,蕴含着巨大的地产商机,能够成功收购曼哈顿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是无数地产商的梦想,然而在20多年前,它却成为日本三菱地产的噩梦。法国汤姆逊公司,这家融入了发明家爱迪生血统的电器公司,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先位置,当中国的TCL公司完成了对汤姆逊的并购后,这个“爱在巴黎”的故事最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呢?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清晨,纽约开始了一天的喧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涌向曼哈顿的高楼大厦。然而,洛克菲勒中心迎来却是更多的游客。洛克菲勒中心是1939年建设的,200万平方英尺,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建筑布拉德是洛克菲勒中心专职导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重要的VIP游客讲述这座建筑所发生的故事。洛克菲勒中心,不仅是历史地标,即使在今天,它也是纽约房价最高的商业中心之一。洛克菲勒中心的建造者是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家族投资1.2亿美元,用了五万名工人和十年时间,把这里建设成一座占地22英亩、拥有19栋高楼的微型城市。今天的洛克菲勒中心已经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到这里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其实,这个历史地标建筑不仅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即便是长期在纽约工作生活的人,也希望能够时常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雄伟气势。杜绍基 黑石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杜绍基: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骄傲,当你登上顶端时,你将看到美丽的曼哈顿全景。它也是纽约城的象征,这就像你要是看到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美国一样。它是曼哈顿的中心,也是19、20世纪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之一。洛克菲勒中心代表了美国的财富精神,在许多人看来,能够感受它的魅力就已经十分难得,拥有它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奢望。然而,有一家日本企业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1989年,三菱地产用13.7亿美元从洛克菲勒家族手中,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为什么它就能得到这份难得的幸运呢?安井孝之28年的记者生涯,就从房地产报道起步,他对三菱地产这家老牌房地产公司十分熟悉。安井孝之 朝日新闻社 编集委员安井孝之:三菱地产被称为“丸内的房东”,这是它的主页,可以看到这里是东京火车站,所以这片区域是东京的中心地带。这个红色的区域里面,都是三菱的地产,东京火车站和皇宫之间的黄金区域,所以它是收益很稳定的地产公司。安井孝之提到的丸内是东京的高档商业区,也是三菱地产的大本营。1985年开始,丸内、东京乃至整个日本的土地,身价突然暴涨。仅仅两年时间,日本房地产市值增长了476万亿日元,甚至超过日本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财部诚一 日本著名财经作家财部诚一:1989年的时候,在日本有一个怎样的说法呢,就是东京山手线内的地价估值甚至可以买下美国全部的国土。当时日美的地价差异就是这么大,在日本社会,人们普遍觉得泡沫经济会永远持续下去。日本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大家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要超越美国了。日本国内地价飞涨,带动了一股海外投资潮。这是当年专门针对日本投资者的美国房地产推介会,这些推介会一场接着一场,让人们感觉到,日本这股房地产热很快就会蔓延到美国。高木 茂 三菱地产原董事长高木 茂:在泡沫经济最高峰的时候,美国房价看起来很便宜。和前十几二十年比,一些难以买下的房产也可以收购了。日本三菱地产成功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后,将它的历史风貌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甚至包括了大厦下面的溜冰场。此时的三菱地产并没有觉察到,其实整个洛克菲勒中心已经是漂浮在即将断裂的冰面上。2004年12月28日,TCL掌门人李东生走上了一个闪亮的舞台。这位中国彩电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一起跨国并购,成为这一年国内各大媒体的焦点。李东生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汤姆逊公司,这家百年老店是法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曾经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业霸主位置。它旗下拥有汤姆逊和RCA两大国际品牌,而RCA的创立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能够与这样的国际巨头联手,TCL将得到什么样的机会呢?李东生:当时我们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彩电企业,但我们的业务主要是集中和新兴国家市场,而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主要是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有很强的互补,而且我们并购汤姆逊来讲,从数量上来讲我们就已经是进入全球领先,大概能在前三名。其实,汤姆逊打动精明的李东生,仅仅靠市场和规模优势还并不足够,那么,是什么让李东生最终做出了并购的决定?弗朗西斯 TCL汤姆逊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经理弗朗西斯: DLP(数字光显)是一种能做大屏幕而保持亮度的技术。而CRP(背投电视)的屏幕很大,但是光线不亮,图案比较暗,有了DLP,你就有了光源,这会发散光,所以不管屏幕多大,都能有高亮度。这就是汤姆逊花了上千万美元开发出的数字光显电视,就是它深深地打动了李东生。李东生:当时我们在03年讨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更关注是PDP(等离子技术)是不是会取代显象管的技术,而我们认为汤姆逊当时比较有优势的DLP(数字光显)这一种微型背投的技术,可能比PDP(等离子)更加有竞争力。一旦这样的判断成立,这项技术带来的市场将无法估量,汤姆逊展示给李东生的,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李东生:我们评估之后,觉得汤姆逊业务对我们还是很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能够建立一个全球的产业结构,建立一个全球的品牌和市场的渠道,另外能够提升我们的技术力量,当时是基于这个判断,做的并购决策。2004年1月29日,TCL和汤姆逊走到了一起,合资组建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这家简称为TTE的公司在全球拥有10家工厂,5个研发中心,29000名雇员,TCL也由此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中国企业第一次在一个主流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可完成了联姻,幸福是否就会接踵而来?打开了世界的大门,TCL又将付出多少成长的代价?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塔伦赫纳 哈佛商学院教授塔伦赫纳: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在短期内,人们有那样一种动机 ,对于所有的问题不是看得那么透彻,因为他们想展示出兼并和收购非常具有吸引力,但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因为随着收购的到来,他们会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斯蒂格利茨 著名经济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当一个国家的某公司买了另一个国家的某公司时,伴随而来的挑战就是,你如何将一套模式 ,很好地运用在你所购买的公司上。潜心研究日本经济多年的财部诚一发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潮中,到处充斥着这种乐观的动机。财部诚一:当时日本从买梵高的向日葵,到买洛克菲勒中心,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在那个时代企业或个人都是一样的,当融资环境十分宽松的时候,人们对于海外投资的认知就会变得很幼稚,对于投资对象的估值也会变得不那么严密。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三菱地产下定了购买洛克菲勒中心的决心。高木茂当时是公司财务负责人,对三菱地产急切的出手,他有深刻体会。高木 茂:被问到有没有钱的时候,没钱也不能说没有,没有也都只能说,我会去想办法。登上洛克菲勒中心250多米高的平台,曼哈顿风光尽收眼底。洛克菲勒中心的市场地位,也理应如同它的高度一样,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商业地产,成为美国房地产的领跑者。三菱地产究竟能不能看到这一幕呢?安井孝之:三菱在日本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专业公司,但不动产这个行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行规、习惯等等,是需要因地制宜的。所以即使在日本本土经营的好,不代表在国外就做得好,大概三菱当时就有一种错觉。其实,在洛克菲勒中心里面还隐藏着一个秘密。1985年,洛克菲勒中心曾经为两家房地产公司出面担保融资13亿美元。并购后,这个秘密成为三菱地产一个沉重负担。比巨额债务更直接的打击来自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美国经济让曼哈顿的房租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实际租金水平只有三菱地产原先预计的一半。这是一份1995年三菱地产的内部报告,这份报告估算,五年后洛克菲勒中心将出现3.62亿美元亏损。财部诚一:美国经济是早于日本进入泡沫阶段的。于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这一过程中,美国的泡沫已经在逐步破灭。从这个时间点看的话,当三菱地产买洛克菲勒中心时,刚好赶上了美国地产的价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在这个时间点之后,美国的经济景气越来越不好。压垮三菱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急剧升值的日元。1989年到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了一倍。三菱地产沉淀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巨额美元资产无形中消减了。安井孝之:最终连三菱地产本身也出现了赤字,由于洛克菲勒中心本身的财务状况十分糟糕,从而波及到三菱,三菱地产本来是一个收益十分稳定的公司,但受洛克菲勒中心赤字的拖累,最终自身出现了历史上首次赤字。夕阳西下,洛克菲勒中心的影子投射在纽约最繁华的大道上,但是,当时光回到1996年,同样的影子在三菱地产的眼中,也许是一道难以挥去的阴影。这一年,三菱地产做出决定,放弃洛克菲勒中心为期100年的经营合同,以3.08亿美元的价格,搭上8亿美元债务,将它卖回给洛克菲勒集团,整个并购损失1500亿日元,以当时汇率计算,超过10亿美元。高木 茂:我们有维持一百年(合同)的保障吗?泡沫经济崩溃了,公司的业绩也急剧下降,连公司自身都维持不了一百年,一百年的合约还不是一起消亡吗?跨国并购的失败率高达70%,几乎是风险最高的商业活动。在跨国并购的历史中,有许多马失前蹄的先例,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收购美国克莱斯勒、来自中国台湾的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业务、宝马并购英国罗孚汽车,这些当初被看好的强强联手最终却都演变成了损失巨大的惨败。哈佛大学的赫纳教授长期跟踪跨国并购,从一个个案例中,他看到并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塔伦赫纳 :(并购)成功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跨国并购中会更加低。为什么会更难呢?因为就算你愿意坦诚,这里面却存在着文化、语言的障碍,习惯也有所不同,人们理解同一个信息的方式也有不同,人们对于报告的内容,考虑也有所不同,跨国间的交流还有着很多困难。哈佛大学的另一端,一座铜像已经在这里矗立了130年。他就是这所著名学府的第一位捐助人-约翰哈佛。在当地有一个传说,抚摸他的左脚就能带来好运。久而久之,人们把哈佛的这只脚摸得铮亮。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在企盼幸运。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就此迎来好运,跨国并购同样如此。2005年的一天,这里迎来了TCL的董事长李东生。这位2004年的经济风云人物在接到一个电话后,变得焦躁起来,放下电话,他的情绪突然爆发,将手中的餐具愤怒地摔在了地上。电话那头究竟说了些什么呢?李东生: 05年,我们并购之后的第二年经历了很大的亏损。那个神秘的电话来自法国,李东生得知,TCL并购的汤姆逊出现巨额亏损,付出的成本相当于公司4年的利润。2005年,TCL与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刚刚完成,传统彩电在欧洲商场里就突然卖不动了。弗朗西斯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太突然了。在2005年到2006年,(液晶电视)增长了两倍,到2006年市场上销售的电视一半都是液晶的,而两年前还只有5%到10%。其实,就在李东生飞赴欧洲与汤姆逊进行并购谈判的时候,距离中国不远的地方掀起了彩电业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日韩企业主导开发的液晶平板电视让汤姆逊的彩电技术迅速变成了昨日黄花。弗朗西斯:不仅惊讶,而且很恐惧,这些都成了落后的科技,转向数码科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可以告诉你,那时候我们对此很害怕。掌控并购大局的李东生,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转型同样没有充分准备,营业仅仅8个月,新成立的 TTE公司就亏损1.4亿元人民币。李东生: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无论你事先做多少的调研,做多少的准备工作,你都不可能那么深的去理解,它的企业的价值。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那么快的能够把一个国外的这种企业组织能够管理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当中的风险一定要有足够的这种(评估)。洛克菲勒中心是纽约的象征,汤姆逊是全球彩电巨头,三菱地产和TCL能买下他们应该是幸运的机会。可为什么并购之后,它们却遭遇巨大损失呢?塔伦赫纳 :真正竞得(并购机会)的公司没获得什么好处,这被称为“胜利者的诅咒”,因为你胜利的原因是,你过分自信,过分乐观了,你忘记了事情理智的一面。斯蒂格利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知识都是很本土的东西,外国投资者并不了解资产的真实价值。这也是投资海外时,不论是哪个国家,美国或是欧洲,人们都需要十分谨慎的原因。对于要投资的事务必须有足够了解。同样需要面对这样的诱惑,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又是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沃伦巴菲特 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不论是购买本土的还是国外的企业。他们应该把自己的目标限定在那些他们真正懂得的领域,如果一个公司你连50的信息都没有,我是说,如果你弄不明白公司A、B、C要买哪一个,但你十分了解公司D,你应该买公司D。你需要弄清楚自己在买的究竟是什么。并购汤姆逊的挫折一直伴随着TCL,一次次阵痛和艰难重组,一次次摔打和历练。这期间,TCL集团的亏损额累计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为了走出跨国并购带来的经营困境,TCL用了整整6年时间。李东生:不要太多被机会所左右。如果是没有比较高的把握,我宁肯慢一点,所以放弃机会比做错事情可能更好一些。所以不能过分的自信和乐观。TCL集团又迎来了新一批员工,他们代表了TCL的未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李东生总是把“把握时代”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2009年12月23日,李东生再次登上了他曾经熟悉的舞台,当他走过了跨国并购的风风雨雨之后,李东生迎来一个美好的夜晚。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洛克菲勒中心迎来了第一缕阳光,这座建筑不会老去,跨国并购也不会停止。人类总是带着幻想和希望走向未来,跨国并购也是一场场对商业世界的探险。只要美丽的机遇存在,资本依然会迈开自己的脚步。第三集 两种文化跨国并购是一条发展的捷径。1+12的梦想,让无数企业前赴后继。但这条捷径,却也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太多的企业没能完成它们最初的梦想。著名的七七定律就曾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跨国并购,看上去很美,但文化的差异,却是最大的阻隔! 2011年2月,一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转载、热议,照片上的中国人是大家熟悉的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而正在帮他脱衣服的外国人是沃尔沃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从照片上看,李书福正舒服地享受着雅各布的服务。网友们调侃到,看来老外CEO已经学会了中国式的奉承文化。吉利集团、沃尔沃汽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说,绝对不是,雅各布没有给他脱衣服,只是耳机就被卡住了,帮助了一下。 紧接着人们发现,在这场发布会上,坐在台上的李书福并没有讲太多话,他把大多的时间都让给了斯蒂芬雅各布。对此媒体这样评论到:对于这个来自瑞典的外国人,李书福给足了面子。 时针拨回到2010年8月2日,那一天,吉利完成了对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至此,这家全球名列第三、安全技术世界排名第一、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被只有短短13年造车史的中国吉利汽车买下。人们把这场并购形象地比喻成跨国婚姻,一方是来自东方的农村青年,另一方则是北欧公主。双方地位的悬殊,注定了爱得艰辛。当沃尔沃的高级工程师桑德默得知沃尔沃将被出售给吉利时,这位工程师工会负责人,第一个带头叫板,强烈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来自东方的吉利根本不懂得沃尔沃的文化。沃尔沃高级工程师麦格纳斯桑德默说,西方著名的汽车品牌经常被中国公司模仿。而在他们的文化力,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很重要。为了阻止吉利并购沃尔沃,麦格纳斯桑德默所在的工程师协会甚至联合了瑞典一家财团在最后一次竞标前半路杀出,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争夺中来。麦格纳斯桑德默表示,问题是,他们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因此他们无法与吉利竞争。虽然当时吉利很有希望买下沃尔沃,但工会的立场就是不欢迎中国人,由1800位工程师组成的沃尔沃轿车工程师工会,仍然希望公司由欧洲人来领导,因为他们更了解沃尔沃的文化。那么,他们所强调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沃尔沃工人们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有自己的旅程,从人开始也结束于人。必须尊重两种文化,公司文化和社会文化,或者说是国家文化。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沈晖说,他们把它比喻成一棵莲花,有在水面以上的东西,水面以下就是文化,它就像莲花的水面下的部分,看不到,但是会影响水面上的各种行为。关于文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根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的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就有160多种。荷兰著名学者霍夫斯塔德提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七年前,联想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了业界鼻祖、蓝色巨人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时任董事长的杨元庆把家搬到了美国,从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便感受到了两种文化带来的巨大差异。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告诉记者,如果有IBM人到北京访问,联想会考虑周到,借车、住酒店、会议室等等,但是IBM不是这样的方式。 当时的杨元庆一出机场,找了半天,连个举牌接他的人都没有,他只好自己打电话联系对方。为了解决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随后的两年里,联想中国专门在美国设立了一个接待组织,全程负责中方高管到美国的所有接待事宜。文化的巨大差异也渐渐地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联想集团首席运营官罗瑞德表示,一开始他们开会的时候,美国同事会高声议论,非常活跃;中国同事显得比较保守、是安静的倾听者。杨元庆说,老板让他说他才说,没说不代表他同意会议的意见,在西方文化里就完全不是这样,没有人让你发言,就得主动发言,如果会议已经有了结论,你没有说话那就代表你同意会议决议。 在沃尔沃员工眼中,曾经的收购方福特公司与沃尔沃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即使都身处大西洋两岸,文化鸿沟也始终难以逾越。麦格纳斯桑德默说,美国公司文化最消极的方面就是控制太紧,瑞典文化强调的是实践,不应每一步都按部就班,因为依靠的是员工。巴黎HEC商学院的杜尚哲教授告诉记者,要收购一个有着完全不同背景、语言的公司时,不仅有着国家文化方面,还有公司文化层面,这就更加重了困难。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文化磨合到今天,最实质的问题就是中西方的人能不能在一起工作?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实际上,文化的差异到处存在。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引来一场误解,一句平常的话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冲突,文化的融合对任何经历跨国并购的公司都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2009年10月28日,李书福迎来了一场文化大考。这一天,当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之后,李书福同福特高管一起,共同飞赴比利时的沃尔沃根特工厂,同那里的工会代表进行对话。李书福说,如果工会说有太大的意见的话,并购是很难实现的。李书福心里担忧的是,西方的工会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可以和雇主谈判、可以左右公司对产品的调整、可以发起罢工,甚至可以对潜在的新主人说不。位于根特工厂的会议室,就是当时的考场。6名来自根特工厂不同工会的负责人就是当天的考官。菲利普莫蒂埃是当天其中一位考官。他向考生李书福提出了一道问题:请用三个词来说明为什么吉利是最合适竞购沃尔沃的公司?没想到李书福说,我,爱,你。李书福说,我爱你的你就是沃尔沃。李书福并不精通英文,甚至还带着点浙江味道的英文我爱你,眼前的工会代表们,会买账吗? 菲利普莫蒂埃说,当时会场爆笑,从那时起,参加会议的各方才真正放松下来,会议才真正开始。 布鲁诺也表示,他们第一次与中国人面对面交谈,我爱你这样的回答,解除了他们的心理防备,更有利于交流。他很喜欢李书福的回答。李书福说,要从心开始,而不是苍白无力的语言。 在跨国并购中,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高,这个规律被人们总结概括为七七定律。 1998年,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前戴姆勒奔驰公司总裁约根o斯传普认为这宗并购案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汽车工业合并,并且表示同意要使戴姆勒克莱斯勒成为汽车工业最有竞争力的巨人。但是这场被誉为天作之合的联盟,最终却被定义为最失败的并购。媒体这样评价它们:企业文化是关键的关卡,并购中,这一关过不了,其他的都免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说,德国企业非常注重stakeholder,就是利益相关者。而美国特别重视shareholder,就是股东股权拥有者。 文化的不同,是造成双方在经营理念、思维方式上巨大差异的原因,重视股东利益的克莱斯勒公司喜欢尽快推出价廉而实用的新产品,但重视利益相关方的德国公司却对质量极为重视,常常耽误新产品的问世。 很快,克莱斯勒就出现了市场预测失误、制造成本暴涨等问题。合并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的克莱斯勒,出现了18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虽然都是西方国家,但德国人比美国人更严谨更死板,美国人更务实一些,一个死板一个务实,一起做企业往往会出现冲突。美国洛约拉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佛里o克鲁格说,美国的主管人员有相当于3到4倍德国人员的工资,主要原因是美国除了给工资外还给予股票和期权,他们的补偿很高。不同的薪酬制度,造成了公司内部很多德国人的不满,而美国人心里也有很多的不爽。克鲁格表示,戴姆勒-奔驰或梅赛德斯-奔驰显然是一流品牌,结果戴姆勒公司人员自视比其他人更加优越。就在合并两年后,拉斯韦加斯亿万富翁、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柯克o克尔科里恩提出了索赔80亿美元的诉讼,指控戴姆勒总裁斯传普1998年许诺实行一场平等者之间的合并是撒下弥天大谎。9年后,这场超级联姻走到了尽头。娶进来容易,养起来难是每一个企业进行国际化并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资本的强势,最终也不能弥补文化的裂缝。瑞典哥德堡市郊区,75岁的托马斯几乎每天都驾驶着自己已经快80年的沃尔沃轿车,穿行在乡间小道上,在他和很多瑞典人的心中,沃尔沃是永远的骄傲,心存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瑞典民众们表示,沃尔沃对他们来说是国宝级的牌子,是很棒的家庭车,可依赖、安全。对于瑞典家庭来说算是一个传统,到一定年龄时会有一辆沃尔沃。它代表了安全。 80岁的沃尔沃是汽车安全的代表,有着严密的工会组织,这个民族工业品牌被誉为瑞典人的国宝。这是沃尔沃文化的关键部分,其隐含的文化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吉利,这家中国年轻的民营企业,该如何去管理沃尔沃?李书福坦言,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就是沃尔沃。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不生产吉利,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 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样的观点,让不少人感到十分惊讶,在他们理解的企业并购中,兄弟关系合作并不多见,李书福为什么要这样做?李书福表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的融合。如果强迫融合,不但达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形成负面的阴影。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采取的是非常简单的方法,根本不考虑或者说根本不急于研究文化融合的问题。无论人们有着怎样的猜想,但沃人治沃的思路大大消除了沃尔沃人的顾虑。麦格纳斯o桑德默表示,应该尊重沃尔沃的价值观,中国也尽量让他们以沃尔沃的方式来从事业务。沃尔沃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奥乐o阿克森说,他们维持公司的独立性,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这是李总说过的最经典的话,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点。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各布说,叉和筷子之间的差异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为什么要将二者混合呢?如果将刀叉和筷子混合使用,结果会是怎样的? 斯蒂芬雅各布,这位曾被中国网民调侃的CEO,在他眼里,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智慧,独立是并购后最好的选择。陈志武说,在中国企业跟外国企业之间文化上存在的大差别的前提之下,收购之后却不做真正的整合,可能短期之内应该是更优的选择,减少短期之内的摩擦和企业文化差别带来的冲突。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2010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为了减少风险,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并购后不会立即进行整合。仅在2009年,就有并购值达1450亿美元的1900多宗交易采用了这种方式。短期的回避可以减少风险,但是,回避是长久之计吗?前通用电气杰克o韦尔奇表示,如果要把沃尔沃晾在一边,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收购它呢?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o韦尔奇,在执掌通用电气的近20年中,通用电气共完成了993次兼并,市值从130亿美元一路攀升到最高时的5600亿美元。在每一次并购前,他优先考虑的就是两家企业的文化能否融合。韦尔奇说,他们试图利用好两种文化,但同时也需要确保,在财务和人力资源体系方面,对方需要适应他们的方式。如果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太大,杰克o韦尔奇的答案是,迅速扔掉。杰克o韦尔奇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风格,或许中国公司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来维持沃尔沃的品牌,因此他们决定让沃尔沃来做,但同时他们就会错过技术整合、错过了两家公司财务融合的收益、错过了人才发展的机会。每隔两周都会有新员工走进联想美国的总部,接受进入联想的第一课。今天,在联想全球的每一间分公司,随处都能看到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度的雇员。当年,面对着联想与IBM双方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以及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柳传志坚定地选择了文化融合这条道路。但是就在2008年,联想出现了巨亏,对此,柳传志是这样解读的,金融危机本身是个导火索而不是真的火药库,其实管理中文化中的碰撞真的成了火药库。随后,柳传志重新出山,首先直接插手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在飞往欧洲考察的第一站,和一位欧洲高管的对话,让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柳传志说,过去CEO一说大家就答应,答应是对CEO的尊重,做不到了,CEO不算帐那是领导的宽容。企业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