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一、项目背景及项目概况1、位于韶关市,用地面积719921平方米,其中居住区用地450127平方米。用地现状为荒地,部分为自然山地。2、用地性质:商住用地。3、总建筑面积161106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35841平方米、配套公共建筑面积355455平方米,地下室面积219766平方米。 二、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和目标 1、 规划设计依据 a.韶关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导则(试行);b.广东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c.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用地红线图;d. 有关规划设计及住宅设计规范。e. 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2、 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在满足韶关市规划管理规定及相关规范的前提下,根据用地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商的规划目标,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创建一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活安逸的度假式居住小区。 (1).实现居住区的高品位性,体现社区的超前性,实现人性化、智能化及多功能化设计。(2).利用基地的自然景观,创造出宜人的生态度假居住区;(3).精心设计的社区空间环境a. 创造积极空间,使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新时代的旅游休闲的生活方式相得益彰;b. 合理布局以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c. 合理布局服务设施,意味着居民能方便地获取内心安宁和精神愉快,又有物质生活的满足。 (4).考虑规划项目项目弹性发展的战略,实现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体现前瞻性。(5).考虑开发建设经济性,以集约经营理念,考虑市场需求,通过先进的设计构思实现项目最大化的投入产出。三、规划布局1、总平面规划根据规划设计条件、周边环境、地块特征、业主的要求及地块价值分析,结合设计理念,住宅用地采用线性规划结构,精心组织,以中心庭院空间为纽带,结合楔形宅间绿带,形成高档的低密度居住环境。 住宅用地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将住宅与自然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高品质自然居住小区。(1)功能分区a.高层住宅区:高层住宅位于地块的北部区域,顺韶关大道城南北向布置,住宅主要沿规划道路布置,形成豪华中心庭院。b.配套公建设施:酒店、运动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小学等大型配套公建布置在小区二期用地。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根据服务半径以及用地特点,因地制宜的布置。(2)空间布局a、共生性原则 项目总体规划必须充分尊重环境及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必须注意整体环境与建筑的统一协调,使环境与建筑互相衬托,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良性互动,把本项目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新型住宅区。b、经济性原则 项目总体规划必须符合现有地形特征,尽量利用地形,减少土方量。尽量利用用地内的现有绿化,减少绿化成本的同时,保护树木。c、生态化原则 必须充分考虑本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高度出发,科学地确定规划的指标和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绿地系统。d、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方便宜人,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人性化的自然环境。e、可持续发展原则 整体规划,系统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使用的综合效益。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3)分期建设根据建设及规模需要,先开发首期,二期用地位于首期南侧及西侧。2、道路系统规划(1)内外交通联系:地块通过主、次入口与周边路网及韶关大道连接。(2)道路与交通组织:区内交通以机动车为主,区内主路机动车道宽7米,次要道路机动车道宽5米,道路保证足够的拐弯半径。道路线形顺直、局部弯曲,保证各组团之间有着便捷的联系。(3)道路等级及断面:主次入口道路12米、7米,道路端面主要是7、5米机动道为主,规划道路详见道路规划图,根据人车流量灵活组合,既满足交通顺畅要求,又节约了用地。(4)停车场库配置标准:住宅区停车主要集中在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根据高层住宅组团布置为多处,规划为一二层,规划地下停车位7093个。3、绿地系统规划本规划的环境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环境为触媒,各区绿地是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体系,体现了居住区以环境生态为主导的规划思想。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小区的绿地系统。小区的总体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住户的使用要求及城市环境景观要求为重点,为用户提供舒适高雅并具生活气息的户外园林环境,使建筑空间与户外的园林景致融为一体。绿地系统由道路绿带、公共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宅旁绿地等有机构成。住宅用地绿地率大于30%,人均公共绿地达每人3.01平方米。4、竖向规划竖向规划设计原则:通过对自然地形的合理利用与改造,结合环境设计要求,减少土方工程量,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满足规划区内建设要求,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优美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区内道路机动车道纵坡控制在6%以内,局部为平坡,场地标高因地制宜,场地与周边道路路面高差大于0.2m。四、建筑单体设计构思根据本居住小区独有的特征,建筑单体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域环境特征,以及业主的多变性,结合高档住宅的要求和特点,在平面布置上力求适用性和灵活性;在空间组织上营造和谐、温馨、优雅的生活环境;在建设上考虑其经济性和方便性。将其建设成为一流的住宅小区。根据使用功能和总体规划的要求,住宅平面采取全高层平面案,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总体规划的布局要求,且户型面积满足居住小区定位的要求;2、平面结构方正,采光及通风良好,平面空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兼容性特点;3、布局合理,紧凑实用,比例恰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建造的方便性;4、立面采用西瓦坡顶,营造良好的城市天际线。五、附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项目单位数值规划总用地平方米719921规划建设用地平方米450127居住户(套)数户(套)9697居住人数人31030 户均人口人/户3.2规划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611062.1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不含地下车库)平方米1391296.1住宅平方米1035841.1公建平方米355455地下室面积平方米219766人口毛密度人/公顷689 住宅面积毛容积率(毛密度)万M2/ha2.30 住宅面积净密度万M2/ha6.16 综合容积率3.09 总建筑密度%31.70%绿地率%53.38%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934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3.01 机动车泊位数个7093用地平衡表用地名称面积(平方米)比例(%)人均面积(平方米/人)规划总用地719921居住区用地450127100.00%14.51 住宅用地16816137.36%5.42 公建用地16231836.06%31030.40 公共绿地9349720.77%3.01 道路用地261515.81%0.84 绿地指标表项目单位数值规划总用地平方米719921规划建设用地平方米450127绿地总面积平方米240290公共绿地平方米93497宅旁绿地平方米93994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平方米52799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3.01 绿地率%53.38%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核算表项目单位数值综合容积率3.09 总建筑密度%31.70%绿地率%53.38%人口毛密度人/公顷689 住宅面积毛容积率2.30 六、综合管线工程规划6.1电气方案说明一 设计依据1.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2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1995;1.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1.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1.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J627-2006);1.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0-T;1.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1.9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1.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1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12 建筑单位及协作专业之资料图纸。二 供配电设计:2.1 本工程共设24个变配电站。电源取自市电,电压等级10千伏,采用单电源五回路的供电方式。各变电所采用环网方式配电。本工程在各建筑组团设置变电站,以减少低压供电半径,满足低压供电压降的要求,节约投资。各分站的变压器容量不宜太大,减少变电站占地面积。变电站设置在较为偏僻的地方,不影响小区景观。2.2 高压配电系统采用环网式,当其中一个配电房发生故障或计划检修时,都能保证其他配电房的正常供电,不会造成小区大面积停电,以提高其可靠性。低压供电系统采用树干和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对较为重要的负荷采用专线供电。低压供电及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2.3 本工程供电系统采用分散式功率因素补偿方式。在各变电所设低压补偿装置。系统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要求不低于0.9。2.4 由于供电设备设置分散,为了方便其管理,可把对供配电系统的控制管理纳入物业管理网络。2.5管线敷设及用房面积:高压电缆及主要的低压电缆一般敷设于道路的东南侧人行道。高压低压电缆主要采用穿管埋地敷设。导线在穿越道路或私家花园加设金属护管。通信、闭路电视、小区局域网等弱电传输线采用穿管埋地敷设,弱电传输主线护管暂定四根(HDPE98)管。主线敷设设在道路的西北侧人行道。管线离道路石一米,路灯装设在这一米范围内。各配电站用房面积约为150平方米250平方米。中国电信程控电话站用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机房、有线电视主机房设置在小区主入口附近,各弱电机房预留用房面积约320平方米。2.6 防雷接地:各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加装防雷设施,所有用电器都应接地保护。尽量利用自然接地体(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内钢筋、金属水管等)作为接地装置。在变配电站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对重要的低压负荷加设涌流抑制器或避雷器。2.7 住宅负荷计算参考业主所发之有关规定,按下表执行:户建筑面(m2)负荷指标(W/m2)户安装容量(kW) S8060480S120606120S150608150S1806010180S2006012200S3006015300S400501840050采用铸铁闸阀。(4)水景管材:水泵出水管、埋地部分及水池补水管均采用PVCU给水管。2、管道基础采用槽底夯实后垫300mm粗砂或石屑。3、管道回填为确保管道在使用机械回填时不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在管道两侧填石屑,并填至管顶以上300mm500mm。当用人工填土至管顶700mm以后,才能使用机械回填。5、设计一般说明 (1) 小区分支管除注明外均采用DN100(PE)接至路侧2m处,在路侧2m处设阀门井。小区分支管设置在环形道路通往小区的主要入口处;(2) 阀门设置在管道适当位置加设阀门以利于抢修,在管道高点加设DN20自动排气阀,在管道低点设DN80(PVC-U)泄水管及放空阀。(3)消火栓设置本工程生活给水管道均为环状,兼做室外消防管道使用,高层室内消防用水集中设消防水池及消防系统专用的给水设备,由消防按钮起动。室外消火栓管从路两侧的配水管上接出,每隔120m左右设一个消火栓。为便于消防车上水不妨碍交通,且远离建筑物外墙,拟将消火栓布置在行车道旁2m宽的绿化带内,距路缘石0.5m处。6.3排水工程规划6.3.1设计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5.建设方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及部分基础资料6.本专业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6.3.2排水现状本工程所处地区目前还没有市政雨、污水的管网,为满足污水排放的环保要求,拟采用污水全区收集,集中输送至小区右下方处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中水标准后排放至区外自然水体。6.3.3排水方式区内的排水系统按分流制考虑,并结合河涌水系,形成并完善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污水全区收集,集中输送至小区右下方处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中水标准后排放至区外自然水体。污水排放量为给水量的90%,即为9882m3/日。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为2年,按照按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qF式中:q表示降雨强度(l/s.ha),t表示降雨历时(min)。t=t1+m t2,t1为15分钟,t2为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取2;Q为流量l/s,为径流系数,综合迳流系数取0.65,F为汇水面积(ha)。经计算,雨水总出流量为12923L/s,设计管径见附图。6.3.4排水系统设计要求1、污水管道系统(1).地质情况较差,基础需处理时,DN500mm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DN5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地质情况较好,基础不需处理时,DN400mm采用UPVC双壁波纹管,DN4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2). 采用双壁波纹管时,位于人行道及绿化带下采用环刚度S1级(4KN/);位于车行道下采用环刚度S2级(8KN/)。UPVC双壁波纹排水管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3). 管道基础采用槽底夯实后垫300mm粗砂或石屑。(4). 管道回填为确保管道在使用机械回填时不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在管道两侧填石屑,并填至管顶以上300mm500MM。当用人工填土至管顶700mm以后,才能使用机械回填。(5). 设计一般说明污水管接入小区的分支管,除图上注明外,均采用DN300(PVC-U),i=0.005,分支管的检查井井面标高与人行道设计标高持平,井径1000,接户井原则上放在距人行道边线1.5米外。2、雨水管道系统(1). 雨水管道管材DN400,采用UPVC双壁波纹排水管。DN4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2). 管道接口形式UPVC双壁波纹排水管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水泥砂浆抹带接口。(3). 管道基础UPVC管采用槽底夯实后垫300mm粗砂或石屑。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混凝土带状基础。(4). 管道回填为确保管道在使用机械回填时不损坏管道,应用人工在管道两侧填石屑,并填至管顶以上300mm500mm。当用人工填土至管顶700mm以后,才能使用机械回填。(5). 设计一般说明a平入式进水井采用偏沟式单蓖雨水口,井深H=1000。b雨水口井连接支管用DN200,i=0.01,PVC-U双壁管接入检查井或沉沙井。c雨水管接入小区的分支管,除图上注明外,均采用DN300(PVC-U),i=0.005,接户井面标高与人行道设计标高持平, 接户井直径1000,接户井原则上放在距人行道边线1.5米处。d雨水干管每隔约30米左右管线变更处、水流方向改变处必设检查井,雨水检查井两边设雨水进水井;每隔120米设一个沉砂井,井底标高比管底出水标高低0.5米。6.4燃气工程规划6.4.1气源近期考虑使用城市管道油制气 (热值为650Okcal/NM3 )、密度0.86KG/ NM3,远期考虑使用天然气(热值为9500kcal/ NM3)、密度0.802KG/ NM3。 6.4.2用气量预测根据广州市居民年耗气量 72 万 kcal/人.年计算,本居住区居民生活用气量为1.28万NM3 /日(天然气为0.88万NM3 /日)。区内的公建及配套设施用气考虑按居民用气量的 20%。区内总气量预测为 1.54 万NM3 /日(天然气为 1.06万NM3 /日)。日平均用气量油制气641 NM3 /时(天然气442 NM3 /时),月、日、时不均匀系数取1.27、1.16、2.65(该数值为广州市煤气公司数据),则小时高峰用气量油制气1698 NM3/时,天然气1171 NM3/时。6.4.3燃气管网规划拟在小区西侧设置一处小区煤气加压站,并从其中引出一条DN300煤气管接小区环干管,煤气干管在小区主干道路处布置成环(煤气环状主干管管径为DN200),并以支状管的形式供给区里各个组团,埋深0.8米。6.5管线综合平衡6.5.1概述1. 综合考虑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单项工程设计、布置要求,进行管线综合平衡,协调、安排各种管线的建设,以利今后的施工和管理。2. 对于基建施工所需临时管线,在条件许可时应与永久性管线结合考虑。3. 针对本区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方案,尽可能将管线布置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下。尽量避免同种管道分期建设、不同种管道交叉建设导致重复开挖道路的现象,达到减少综合投资、便于管道维护管理的双重目的。6.5.2管线间净距要求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物性和设计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管线相互间水平距离与垂直净距应符合下表-1、表-2。表-1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给排燃气管电力电信电信管线名称水水低中高管管压压压电缆电缆管道排水管1.51.5燃低压1.01.0气中压1.51.5管高压2.02.0电力电缆1.01.01.01.01.0电信电缆1.01.01.01.02.00.5电信管道1.01.01.01.02.01.20.2注: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0mm,管径大于20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3.0M。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表-2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管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给水管0.15排水管0.40.15燃气管0.10.150.1电力电缆0.20.50.20.5电信电缆0.20.50.20.20.1电信管道0.10.150.10.150.150.1明沟沟底0.50.50.50.50.50.1涵洞基底0.1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系统联合开发协议书
- 集成房屋订购协议书模板
- 五加仑水桶回收合同范本
- 包机快递运输合同协议书
- 农村装修服务合同协议书
- 建设总承包合同补充协议
- (2025年标准)篷布定制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农业购买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民事调解协议员协议书
- (2025年标准)面试班协议书
- 2025湖南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范本2
- 2025年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可下载)
- 熏蒸药品管理办法
- 各阶段样件管理办法
- 2025年服务行业技能考试-电教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100道单选题合辑)
-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办法
- 收银系统操作培训
- 公务摄影培训课件下载
- 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一)(危险化学品无机产品部分)
- 黍离教学课件
- 卓越幼儿园教师健康专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