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doc_第1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doc_第2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doc_第3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doc_第4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张贺/执教、整理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ng”。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屏显。生齐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屏显。)(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师:观察得很仔细。(屏显。)平旷,平坦宽阔。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 交通 妻子 鲜美 无论 绝境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师:第二个“鲜美”。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语言形式:从“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是“士兵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方圆千里之内没有鸡叫的声音”。(一生犹豫片刻后举手提问。)生:老师,“兵革”好像应该是指“兵器、铠甲之类的装备”,怎么能用“未息”呢?“没有休息”,说不通呀?师:“兵革”字面上是指“武器和铠甲等装备”,但是也可以指代(有几个学生举手。)师:有同学知道。谁来帮帮他?生:老师,这里的“兵革”可以指代“战争”。“兵革既未息”是说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才“儿童尽东征”连孩子也要被迫上战场。(生感叹,面带忧戚。)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生:我看到了荒野。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生:我看到了村落。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老幼妇孺,痛哭失声。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一生举手。)师:请你来发言。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生倾听,面带同情。)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设计意图:变换角度,借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人生活的可贵。)四、比一比,寻根求源师: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那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一起看看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记载。(屏显。师读。)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kui j),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海内十洲记师:谁来说说东晋士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生思考,交流。)生:东海里,有一个岛叫“瀛洲”,占地四千里,离西岸七十万里,上面生长着灵芝和仙草,还有玉做的石头,有一千丈高。那里出产的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叫玉醴泉,喝几升泉水,很容易就醉了,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瀛洲上住着许多神仙。师: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瀛洲这个东晋士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像仙境。那里有让人长生不老的泉水,还有各种奇花异草。说到这里,老师想问:同样是在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瀛洲”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呢?(生议论纷纷。)生:瀛洲充满神话色彩,可望而不可及。它地处东海,有七十万里之遥,凡人根本无法到达。它的泉水像酒,味道甘美,喝了就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太梦幻了。师:那桃花源呢?生:桃花源充满田园气息,良田、美池、桑竹,这些景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师:一个梦幻,一个现实,差别如此之大。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呢?(生小组讨论交流。)生:我认为,陶渊明隐居田园16载,他在田地里劳作,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会充满农村的田园气息。师:这位同学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理解,非常好。谁还有补充?生:刚才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因为现实生活如此残酷,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呈现出和平、宁静的特点。师: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真的很棒。(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瀛洲与桃花源理解桃花源的象征义代表了黎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师: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这六个字该作何解?(屏显。)后遂无问津者。生: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师:你们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生:叹息世人为什么不再去寻找。师:除了叹息,还能读出别的情怀吗?(师范读“后遂无问津者”,生小声跟读。)生:还有“惆怅”。生:还有“遗憾”。师:哪两个词可以读出这种叹惋?(生边读边品。)生(齐):“遂”和“无”。(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章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理解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惆怅与遗憾。)五、读一读,入景入情师: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亲自劳作,即使战乱不断,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我们再朗读一次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一下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设计意图:再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理解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不懈追求,)六、写一写,表达感悟师:“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到当代的毛泽东,很多名人都有歌咏之句。(屏显。生齐读。)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 张炎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师:今天,我们入桃源,品词句,说理想,老师相信大家都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你们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理解。(屏显。师读。)对于我们来说,桃花源其实很寻常,然而手握大权的太守与品德高尚的隐士刘子骥,都无法找到它。隐居田园16载,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又安排了这样一个寻而不得的结局。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出你的感受。可以采用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也可以联系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迁移。(生思考,写作。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呢?生:老师,我查到了一副对联,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上联是“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下联是“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这副对联不仅巧妙化用了文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还写出了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特点。生: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