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朝与安南通道试探古代中国与越南的交往,大都经过今云南、广西、广东中的任何地区,因此,本文所言之中越交通道路主要是指以上地区同安南之间的道路。对于邕州、钦州、廉州、广州北上中原的道路,可以参考陈伟明唐五代岭南交通路线述略(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宋代岭南交通路线变化考略(学术研究1989年第3期),本文不再予以叙述。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就交通顺畅,来往不断。在宋以前,越南一直为古代中国中央王朝的一部分,与中原的交往是地区之间的交往。至宋朝,越南取得了独立,两者的交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交通,其交通意义发生变化。就交通道路而言,宋代中越道路与前代相比,又有三个明显变化:一、邕州至安南的道路分为多条,交(交州)邕道路日渐成为主要道路;二、大理国后期,今红河地区传统通道堵塞,形成通过邕州的滇交道;三、广州至安南的海路中,广州、廉州海路相对衰落,钦州海路较繁盛。从而形成了以邕州、钦州为中心的中越交往基地。一、交邕道路唐代将岭南分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治于邕州(今广西南宁)本文今广西地名的古今释义主要参照白耀天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4期,1999年第2期)、宋代今广西西部设置羁縻州、县、洞考(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2期)。,设邕管经略使,自此,邕州成为粤西重镇,是为中原控扼交趾的咽喉地带。武经总要前集卷20载邕州形势:“岭峤之外,土地辽旷,管左右两江羁縻州县洞,总三十六。南控交趾,治甲洞夷人,西至马援铜柱南蛮界,尽西南要害之地。”自邕州北上中原,可取象州(今广西象州北)、藤州(今广西藤县)路至桂州(今广西桂林),然后越岭而入中原。至于邕州达交趾道路,也是可分为多条。交邕一路,开发当是甚早,但是都无明证,直到唐代才有史可据。贞观十三年六月(639),“渝州人侯弘仁自牂柯开道,经西赵出邕州,以通交桂两州道。” 资治通鉴唐纪卷195,中华书局,1976年版。由此,交邕道路在唐朝取得了探索性的成功。新唐书西原蛮卷222记载元和年间,监察御史杜周士自安南返京,便是经过邕州。至宋朝,交邕道路开始发展起来,并以邕州为中心,辐射出多条道路通向交趾,邕州道路逐渐成为进入安南的主要通道。1、 邕州钦州道钦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州为钦州,自始始有钦州之称,州治钦江。宋开宝五年(972)徙治灵山,南宋徙治于安远。贞观十二年(638),“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刘方故道,行达交趾,开拓夷獠,置瀼州(今广西上思西南)。” 旧唐书地理志四卷41,中华书局,1975年版。陈玉龙先生言隋代大将刘方平林邑,其行军路线,大抵由今横县南至钦江,而由交趾东北部入境。陈玉龙历代中越交通道里考,东南亚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那么,宁师京循刘方故道入安南,即是从邕管管辖区顺钦江到钦州,西行经瀼州而入的。但是,这些仍只是一种推测。唐元和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卷38就明确记载邕州至钦州的里数:“东至钦州三百三十里”,从而使得邕州至钦州有路可寻成为事实。至宋朝,太平寰宇记同样记载邕州至钦州的里数,且载:“钦州西至瀼州五百八十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一卷167,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影印)。卷166记载邕州至钦州三百二十五里,和元和郡县志所记载三百三十里相差无几。显然宋代邕州通过钦州陆路达于安南也有证据。同时,邕州也可通过钦州出海,经海路直达安南(钦州与安南路线,见下)。熙宁年间,安南三道入侵宋朝,“一自广府,一自钦州,一自昆仑关”,(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七卷330,中华书局,1986年版。一道即是泛海至钦州,循钦邕道路包围邕州。南宋末年,为了抵御蒙古军自安南南上攻宋,帅臣李曾伯建议自广州泛海运粮至钦州,再从钦州运至邕州,称钦州“陆路三日至邕” (宋)李曾伯奏乞调兵船戍钦仍行海运之策,可斋杂稿续稿后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 邕州思明州道思明州(今广西宁明县),始设于唐代,为邕州西南面的羁縻属州。宋时,中央王朝在桂西南及桂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大量羁縻属州县。据统计唐朝在今广西设置羁縻属州有50个,羁縻县51个,而宋代设置羁縻州有85个,羁縻县有80个。雷坚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太平寰宇记卷166提到邕州与左江沿岸的羁縻州,如左州、潭州、石西州、龙州、七源州等都是水路相通,虽然没提及思明州,但是因思明州位于左江右岸,城南的明江北流入焉,因此也是可以水路相通的。天下水陆路程卷27即有南宁府至思明府水路路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8,中华书局,2004年版。(宋)李曾伯条具边事奏,可斋杂稿续稿后卷7。佚名越史略卷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9。(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六卷110,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版。大清一统志卷365载:左江源出交址高平府界,流经上、下冻州南曰大源水,又东入龙州界,为龙江,绕州前而出江口,合明江入崇善县界,谓之丽江。绕府(太平府)城西南东三面,又东经左州界入南宁府新宁州界。元史卷34“本纪文宗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元大德后,龙州治所迁于龙江,即今龙州县城。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6。(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广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1986年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大贝卷7,中华书局校注本,1999年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3。(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2,中华书局,2002年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记,全唐文卷291,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唐)刘恂岭表录异海鰌鱼,王叔武辑校本,林超民主编西南古籍研究2001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3。(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3。(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史李度传卷440,中华书局,1977年版。(雍正)广东通志卷13廉州府山川志条载:“廉江,即合浦江,又名南流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至本府界,至石康曰晏江,至石湾渡曰石湾江,至州江口曰州江。”明一统志卷84记载其江上的马门滩“在北流县西南四十五里,汉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难行,凿去其石,余二巨石,双立若门,其中流水如奔马,故名。”北戍滩“在马门滩下,唐高骈为安南都护,平蛮北归,见其湍险,属防遏使杨陵疏浚之,人以为便”。(嘉靖)广东通志记载明代疏通廉江之事:“天顺间(14571464),州江口日为沙塞,前人曾用功凿筑,水势汹涌,功程弗就。正德五年(1510),佥事李瑾阅大江,流水与州江口湾,地僈百余丈,开凿疏通。”可见廉江不是很通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象鼻砂”。(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五,中华书局1957年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并边”。(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钦廉溪峒都巡检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峒丁戍边”。(越)潘清简等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3“李仁宗英武昭胜元年”。(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1。(宋)李曾伯至静江回宣谕,可斋杂稿续稿后卷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5“邕州永平寨博易场”。(宋)周密齐东野语安南国王卷1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3载:“(皇佑四年,1052)知桂州余靖言:交趾今岁当入贡,属侬智高道阻不通。”五朝名臣言行录尚书余襄公卷9,四部丛刊本。(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分见宋史礼志卷119和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宋)齐唐上仁宗论麒麟,宋名臣奏议卷3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8。(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钦廉溪峒都巡检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5“钦州博易场”。宋史安南传卷48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宋史安南传卷488记载:至道二年(996),交州潮阳民卜文勇等杀人,并家亡命至如昔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4载:咸平六年(1003),三月,交州八州使黄庆集等率其属四百五十余口归附。四月,广南西路转运使冯琏言:交州民四百余户来投钦州。(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通道外夷”。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0期同时,宋王朝还先后在左右江地区设置太平(今广西龙州北)、古万(疑在今广西驮卢)、迁隆(今广西邕宁县西南苏圩)、永平(今越南谅山省北)、横山(今广西田东县西祥周)等寨对羁縻州县进行管辖。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宋王朝对邕管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从而使得通过羁縻州地区的道路保持通畅。邕州至思明州这一道路也明朗起来。武经总要前集卷20载思明州至邕州七日程。同时,思明州位于左江沿岸,州城南的明江北流入焉,因此邕州也可通过左江水路与思明州相通。由于邕州与思明州之间水陆相通,且至交趾日程相对较少,这条道路就成为自邕州入交趾的主要路线。熙宁八年(1075),宋朝反击交趾的入侵,派郭逵、赵卨等人率军讨伐,其部队经邕州驻扎思明州。“先是,郭逵次邕州遂次思明州。”南宋末年,蒙古军经安南,欲通湖广包抄南宋军队,思明州是为南宋探其军情的重要地区。可斋杂稿续稿后卷中提到南宋得邕州所备思明州三报蒙古入安南之情形。而由于思明州与交趾相邻,“(思明州土官)黄炳通交已久,诸女皆嫁交国,左右多受交官,此却虽不致劫杀为患,而阴谋尤为难测”,南宋担心思明州勾结交趾,从而邕州遭陷,可见思明州至邕州一道的重要性。以思明州为中心,又可经多个入口进入安南。或经永平寨而入。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条记载:“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机榔县,过乌皮、桃花二小江,至湳定江亦名富良江,凡四日至其国都。”熙宁年间,安南兵围邕州,其中一路“出永平攻邕州”,可能即是自永平入思明而至邕州的。或经凭祥(今广西凭祥市西部)而入;或北上龙州(今广西龙州北)而入。熙宁八年,郭逵、赵卨等人率军讨伐安南,大军驻扎思明后,郭逵“先遣燕达将兵由太平寨入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后留思明州凭祥峒数日,进入交趾。元代多次进兵安南及退守都是以思明州为基地。明代规定安南的贡道,其干道就为这条。3、 邕州龙州道龙州为邕州的羁縻属州,始设于唐代。“州控交趾,藩屏中原”。因此,龙州军事地位尤为重要。太平寰宇记卷166载邕州至龙州水路八百二十二里。其水路利用的即是左江。左江源出交趾界,经龙州西南,达于邕州。另外邕州经崇善(今广西崇左)陆路也是可至龙州。由于龙州与广源州、七源州(今越南谅山西北七溪)相邻,自两州沦入安南后,龙州是为进入安南的重要通道。元至顺元年(1330),“广源贼弗道闭覆宼龙州罗回洞”。明代嘉靖年间,分两哨讨伐安南,其中以龙州罗回为左哨。可见龙州在讨伐安南的重要地理位置。自龙州可经过太平寨而入安南,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条记载其路线:“又自太平寨东南行,过丹特罗江,入其谅州,六日至其国都。”丹特罗江即今平而河,为左江上源。同时,自龙州南下经思明州入交趾,也为入交之道。二、 通过邕州的滇交道路今云南地区和越南早就道路相通,从汉晋时期“进桑麊冷道”到唐代“安南通天竺道”,两者主要经由红河进行交往。至宋朝,今云南地区主要由段氏大理国(治今云南大理)所统治。大理仍是循着红河同安南进行交往。熙宁六年(1073),成都人杨佐到云南买马,在云南驿(今云南祥云县)前见有里堠碑,碑文曰:“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道里之详,审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可见大理和安南之间仍是道路相通。大理国后期,由于今云南红河州南部地区为罗孔道部落所据,云南至越南的传统道路已经不通,作为广南西路的邕州,就成为了大理等国与安南及南海诸国来往的经由地。岭外代答卷3“通道外夷”条中曰:“中国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并且逐一记载了自横山寨至自杞(今贵州兴义)、罗殿(今贵州普定)、特磨(今云南广南)、大理等蛮国的路线及路程。以大理为终点的共有三种走法,可见邕州至大理道路的重要性。而横山寨七日程即可到邕州,因此大理等国可以通过邕州达于安南,安南亦可通过邕州和诸蛮进行交易来往。另外横山寨西南行通过一些溪峒也能至安南。熙宁年间,宋讨伐交趾,安南道行营战棹都监杨从先指出自邕州陆路“至左右江、横山寨等路边近甲峒、广源”进兵安南是为常路。可见,自邕州至横山寨再达安南是为可行。而温润寨当是自横山寨入安南的入口之一。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条记载自右江温润寨也可至安南,只是道路较迂,少于被人利用。温润寨隶属右江,且紧邻广源等州,因此诸蛮州可通温润寨而至横山寨。宋皇祐三年(1051),广源州侬智高通过横山寨,入右江而攻破邕州等地,可能经由了温润寨。横山寨虽主要为贩马的场所,但是“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人带来的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和宋朝中原商贾所带来的锦、缯、豹皮、文书及各种奇巧之物都在这里交易。交趾和大理诸国也参与其中。交趾的香料、海贝、盐等都是大理所需。“香珠,出交趾入省地卖,南中妇人好带之”。贝产于海滨,交趾亦有,大理以贝“为甲胄之饰,且古以贝子为通货,又以为宝器,陈之庙朝”,所以交趾海贝流入大理也是可能的。同时,交趾不产马,大理马为最良,两者也进行交易。熙宁年间,由于归化州(今广西那坡)能够断绝广源州的买马路,广源州酋刘纪“患其隔绝买马路,故与之战”,可见,广源州与大理诸国交易马的急切性,同时也证明其与横山寨道路相通。三、 交广海路交趾濒临大海,与今中国广西、广东海路相通,此海道开发也是甚早。至唐代,安南都护高骈曾对交广海路加以浚治,使得海路通畅。“初交趾以北,距南海有水路,多覆巨舟。骈往视之,乃有横石隐隐然在水中,因奏请开凿,以通南海之利”,于是“交广之利,民至今赖之以济焉”。宋朝立国之后,即重视通往交州的海路。开宝五年闰二月(972),“令海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造船通交州道”。1、广州海路广州,在唐代已是国际大都市,“海外诸国,日以通商”,交通四通八达。北上中原的路线,主要有郴州路(今湖南郴州)、虔州大庾岭路(今江西赣县)以及桂州路。宋代,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其大庾岭路成为主要道路。对于南下道路,则主要为通向海外诸国的海路。新唐书地理志下卷43记载四条国际路线,其中一条为“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所及范围已经自广州延伸至印度洋、波斯湾及东非海岸,从而可见以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前代大大拓展。唐代,交州与广州齐驾并驱,“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同时,交广之间也相互贸易。“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宋代,海外贸易继续扩大,广州与交趾贸易往来也必不可少。天禧二年十一月(1018),秘书丞朱正臣上言:“前通判广州,窃见蕃商多往交州贸市,赍到黎字及砂蜡钱至州,颇紊中国之法”,藩商在交州与广州之间转输贸易可见一斑。熙宁九年(1076),讨伐交趾,为了保护在交趾的广州、福建商人,诏令“福建、广南人因商贾至交趾,或闻有留于彼用事者,自今许其亲戚于所在自陈,令招讨司招谕,如能自归者与班行”。可知,广州等地方的人至交趾贸易不少。广州至交州海路,不但要经过钦廉海路险要之处,而且还经过雷州南面的冠头岭。“冠头岭,蛟龙水怪之所窟”。岭表录异称其地海中多鰌鱼,“此鰌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交趾人回多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鰌之难也”。可见,由广州海路入交趾较为危险。元丰元年(1078),安南使臣陶宗元等朝贡,“为广州禁制,窒塞纲运,不同向时”,于是自广州入贡。四年六月(1081),礼宾副使梁用律、著作郎阮文倍如宋进贡。由于广州海路险远,李乾德“乞降朝旨,依旧进奉”,自钦州或邕州而入。宋朝“诏广州悉准旧例,毋得邀阻”,从而使得安南自广州入贡道路开始断绝。熙宁年间,杨从先一路欲自广州入海联合占城攻安南,史书称之为“欲冒大洋深入西南隅,绕出贼后,捣其空虚”,显然视从先自广州而至安南之举为冒险行为。2、廉州海路钦、廉,皆为极边,去安南不远。廉州(治今广西合浦),宋太平兴国八年(982)置太平军,咸平初,复为廉州。自廉州取容州路可入中原,而其东南、西南皆临大海,因此中原王朝通过廉州海路可以和安南联系。宋以后的史书,常称廉州“旧时为入安南之道”,显然在宋之前廉州是为入交的主要道路。如汉代马援、唐代高骈入交趾都是经由这里。至宋,中央王朝在廉江入海口置二寨,其中鹿井寨在西南面,“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在宋前期,对交趾征伐及遣使等活动仍是经过廉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征交趾,其中刘澄等人带兵即是自廉州而入。端拱初(988),李度作为副使出使交趾,“未至交州,卒于太平军传舍”。淳化元年(990),宋镐、王世则出使交趾,黎桓“遣牙内都指挥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人至太平军来迎,由海口入大海,冒涉风涛,颇历危险,经半月至白藤”。由于中原经廉州入安南的重要凭借廉江,江中多险滩,其入海口也常被淤泥堵塞,加以浚治才可通行。且廉州海外通交趾,须经乌雷岭等险要之处才可达于钦州、交趾。乌雷岭前有砂碛,长数百里,直入大海中,以形若象鼻,故名象鼻砂,“隐在波中,深不数尺,海舶遇之輙碎”,所以来往舶商曰:“自广州而东,其海易行;自广州而西,其海难行;自钦廉而西则尤为难行。”在邕州、钦州道路畅通之后,廉州一道逐渐衰落。岭外代答卷1“钦廉溪峒都巡检使”条曰:“异时安南舟楫多至廉,后为溺舟,乃更来钦”。乾道九年(1173),安南中卫大夫尹子思等入贡,自临安(今浙江杭州)经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回,广西经略司押办官梁衎建议走廉州水路,利用返空运盐牛车、盐船节省人力、物力。“安南入贡,所过州县,差夫数多。窃见自静江水路可至容州北流县,兼有回脚盐船,若量支水脚和雇,无不乐从;又自北流遵陆一百二十里至郁林州(今广西玉林),自有车户运盐牛羊可以装载;自郁林州水路可至廉州,其处亦有回脚盐船。自廉航海一日之程即达交趾。若由此途,则从静江而南二千余里,可以不役一夫而办”。尹子思等人以“夏天雨水涨溢”为由,“乞依例由钦州水路以归”,许之。可见,尹子思等人畏惧廉州海路。3、钦州海路廉之西,钦也。钦之西,安南也。钦州,隋代始置,唐属岭南西道容管经略使管辖。唐朝平息黄峒蛮后,钦州道路始于平静。宋朝,中央王朝在今防城市设如昔镇对钦州七峒进行管辖,并设长官司于七峒,授司印于峒主,从而加强对钦州管理。七峒即博是、鉴山、贴浪、时罗、澌禀、如昔、古森。钦州北与邕州、横州(今广西横县),东与廉州陆路相通。北上中原取横州路,与邕州北上道路合。与安南则陆海相通,“陆则限以七峒,水则舟楫可通。”陆路因过峒民地区,多是峒民与安南边民私自往来,官府则往往取道海路。钦州水路是“自钦西南舟行一日,至其永安州,由玉山大盘寨过永泰、万春,即至其国都,不过五日”。安南边境至钦州“率用小舟,遵崖而行”,“早发暮到”。因此两地来往十分便捷省时。与邕州相比较,钦州“七峒权力弱于邕管”,海路也就较为通畅。因此,钦州也成为两国来往的重要地。四、 邕州、钦州在宋代中越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宋代邕州与安南多条道路相通,钦州与安南交通便捷,从而形成了以邕州、钦州为中心的中越道路。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大多都是以邕钦两者为基地。1、 邕州(1)邕州为宋朝讨伐安南的重要军事基地邕州连接内地,邻近安南,是为安南进入内地的重要屏障。邕州管辖数十羁縻州县,难以服从,与安南相邻的羁縻州又往往易与安南相勾结,构衅邕管边境。因此,邕州的军事地位尤为重要。宋朝对安南发起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是以邕州为军事基地。第一次为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兴国五年,交州黎桓篡夺丁氏政权,太宗闻之,怒乃欲行天讨,恢复汉唐之旧宇,派兵征讨黎氏,其中一路由兰州团练使孙全兴等人带领的部队即从邕州而入。景德二年(1005),黎桓死,诸子争立,国内大乱,宋朝一些官员主张以邕州为中心开疆拓土,沿海安抚使邵晔即上邕州至交趾水陆路。第二次为熙宁年间。熙宁八年,交趾以王安石“行青苗助役之法,荼毒生民”为借口,大举入寇。先后攻陷钦州、廉州,并夹攻邕州。宋神宗派赵卨、郭逵等人领兵讨伐。诏令“自京至邕桂以来置急脚递铺,差内侍一人点检,系阙人处,即差人贴铺”,并令“自京至邕州,逐程各准备兵十万”,其军队远远多于京师至广州准备二万军。九年,大军发潭州(今湖南长沙),趋桂州,神宗要求严防邕州,诏示曰:“邕州最为根本之地,钱粮军需皆在其中,贼若计穷,自海口由永安州路取钦、廉走邕,不数日而至,虽城坚不可攻,岂不虞钞劫之患,邀我粮道,人心必揺,回师北救,则腹背受敌”。十二月,大军经邕州而至思明州进入交趾,并在富良江上大败交趾。可见,北宋时期邕州在对交趾战役中的重要地位。南宋末年,蒙古军借交趾进入湖广,邕州成为重要的入口。李曾伯多次上报邕州的重要性,指出邕州是安南陆路入经中原的重要地区,宜加强防守,“臣窃惟南边紧要邕重于钦,虽有安南之事,海路至交,闻水程十日,交能乘海,敌所不能也。陆路三日至邕。乃自邕往交,若邕固,则钦亦有恃。”然而,南宋的邕州防守并未坚固。宪宗九年(1259),蒙古军由交趾历邕、桂,抵潭州,自南面进攻南宋,宋王朝灭亡。(2)邕州为宋朝与安南陆上边境贸易的中心宋朝,邕州的永平寨、湳江栅、横山寨等地区都设有博易场,便于与交趾交易。“邕州左江永平寨,与交阯为境,隔一涧耳。其北有交阯驿,其南有宣和亭,就为博易场。永平知寨主管博易。交人日以名香、犀象、金银、盐、钱与吾商易绫、绵、罗、布而去。凡来永平者,皆峒落交人,遵陆而来,所赍必贵细,惟盐粗重。”左江湳江栅“与交阯苏茂州为邻,亦时有少博易,则湳江廵防主之。”交趾达官贵人也参与到博易之中,“(永平寨)与交趾邻,近境有弃地数百里。每博易,则其国贵人皆出为市。”横山寨博易场则主要以马为交易,宋朝于邕州置经略买马司经行买马。蛮马一来,他货亦至,交人也经常赍货到横山寨进行交易。虽然邕州边境设有多处博易场,但是并不能满足交趾贸易需求。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1009),黎至忠遣使求“互市于邕州”,宋真宗以“(邕州)盖为边隅控扼之所,今或直趋内地,事颇非便”,诏令本道以旧制谕之,“止许亷州及如洪寨互市”。但是,交趾仍不甘心,又于五年六月(1012),李公蕴“乞发人船直趋邕州互市”,再次遭到宋朝的拒绝。当然,交趾求市于邕州,不只是经济上的需求,同时难免不会有窥视内地之心。(3)邕州为宋朝与安南使者往来的中转站邕州与安南相邻,其永平寨与之仅隔“一涧耳”,且有多条道路相通,因此,也为使者往来的重要地区。元丰七年(1084),宋朝和安南“如永平寨议疆界事”。南宋时期,安南入贡大多就“界首交割”,前往临安当为少数。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条载乾道九年,尹子思“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入”。同书本卷称安南入贡“由邕或钦入境”。但是,邕州与钦州相比较,两国使者往来利用邕州少于钦州。除了钦州方面的因素外,邕州方面原因主要是与邕州的形势有关。邕州号为极边,蛮夷杂处,“最难服从”。太平兴国中,左江十溪峒首领献款内附,因隶入邕州,“管溪峒羁縻州县数十”,对其管辖为“来者通之,去则备之,羁縻而已”。景祐四年(1037),五寨的设置,虽然使左右两江溪峒得到较为有力的管辖,道路也有所通畅,但是所辖蛮夷经常内讧及起义,从而使得邕州道路易于阻绝。与交趾邻境的归化、安平(今广西大新县)、广源等羁縻州都发生过叛乱,其中广源州侬智高攻破邕州,就使得交趾入贡道路断绝。所以宋朝两国使者往来大多不选择邕州。但是,大军压境及商人为了获取利益,邕州就为它们的重要通道。随着以后王朝对邕州地区管辖日益得力,邕州道路成为使者主要的来往通道。2、 钦州(1)钦州为宋朝与安南投递公文,使节往来的场所钦州经海路五日程即可达于安南政治中心,作为在宋朝唯一与安南相邻的正州,中央王朝管辖较为得力,其七峒权力相对弱小,因此两国官方使者往来大多经由这里。嘉祐五年(1060),交趾冦邕州,杀五巡检驿。余靖为广西体量安抚使,移檄交趾。交趾即“械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虽为邕州之事,但是却交至钦州处理,可见也是考虑到道路便捷。元丰四年十二月,宋神宗诏广西经略司指挥,“自今有赐安南诏命,令钦州关报本道,候遣人至界首迎接,乃得付之”,这就加强了钦州对安南外交的政治地位。岭外代答卷2“安南国”条对两国投递公文程序记载甚详:“钦州探海往其郡永安州投公文,不容民间交语,馆之驿亭,速遣出境,防之甚密。其国入贡,自昔由邕或钦入境。盖先遣使议定,移文经略司,转以上闻。有旨许其来,则专使上京,不然则否。”李乾德、李天祚薨,宋朝吊祭使都是至钦州移文,授安南国至钦州迎接。乾道九年,尹子思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入,回还时,“乞自钦州归国”,许之。“比至钦,留两月,其国以舟楫旗帜迓之而归”。由于交趾使者入贡,以贡物为名,“私赍行货不少,经过州县,津送之役,动数千人,以至京师,民间之费,不下百万”,因此宋朝多止于界首交割。其后,“谢使继至钦,又数乞入贡,莫之许矣。”(2)钦州为宋朝与安南海路交易的主要场所由于广州、廉州海路险远,邻近的钦州就成为安南海上交易的中心,岭外代答卷5“钦州博易场”条曰:“凡交阯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大中祥符二年间,安南王遣使要求互市于邕州,宋真宗给予拒绝,要求遵旧制,“止许亷州及如洪寨互市”,可知钦州与安南互市往来已久,已成定制。为了满足钦州与安南交易方便,元丰二年六月(1079),广南西路经略使曾布上言:“钦、亷州宜各创驿安泊交人,就驿置博易场,委州监押、沿海廵检兼管勾”,从之。于是置有江东驿,钦州之博易场即在此。同时,钦州“港口置抵棹寨以谁何之,近境有木龙渡以节之,沿海廵检一司,迎且送之”,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圆的面积课件教学评价
- 2025年医院护理部主任竞聘面试经验与题目预测
- 2025年心理治疗师初级面试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 课与课件融合案例
- 2025年安全操作规范知识题库
- 2025年农机长助理笔试核心考点精解
- 2025年无人机航拍技术初级复习手册
- 2025年干部学院教师招聘笔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 乌塔课文教学课件
- 2025年新疆安全生产培训考试强化训练
- 数据中心负荷计算方法
- 水箱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YY/T 1851-2022用于增材制造的医用纯钽粉末
- GB/T 20858-2007玻璃容器用重量法测定容量试验方法
- 纪委案件审理课件教材
- 生活中的会计课件
- 辽宁大学学生手册
-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酒水购销合同范本(3篇)
- 师说一等奖优秀课件师说优质课一等奖
- 学习罗阳青年队故事PPT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携手拼搏奉献PPT课件(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