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问题讨论1.文中两次写到祥林嫂长胖,第一次是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第二次是卖给贺老六之后。请问:这样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关于第一次是这样写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至于第二次,仅是借卫老婆子的嘴一带而过,说是有人到贺家墺,看见祥林嫂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祥林嫂的长胖,在祝福的全部描写中,只是极平常的、不显眼儿的细节,但此中意蕴深厚,耐人咀嚼。第一,暗示了祥林嫂过去生活的悲惨。祥林嫂在鲁家做工辛劳如牛马,而食物又“不论”,她却能长得白胖,甚至在被强行捆绑,卖进人们不愿去的深山老墺,她依然长得白胖,可见她生命力之旺盛。然而,她刚到鲁镇时,却是“脸色青黄”。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她过去经历的是怎样一种地狱般的生活!小说通过这一细节的暗示,诱导读者想象,从而加大了作品的容量。第二,表现了祥林嫂的性格。祥林嫂在鲁家做工是那样繁重,甚至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干得多,而她所得却是很少很少,这本是极不公平的,可她却感到满足,并因而长胖她本不愿被卖进深山而改嫁,甚至为此碰头求死,但当她觉得在深山老墺和贺老六一起也能依靠自己的辛劳艰苦地生活下去的时候,她也就感到满足,长得白胖了。小说通过这两次长胖,深刻地写出了这个还没有觉悟地中国劳动妇女的本色,有力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人物的安分性格。第三,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所受奴役之深。祥林嫂只要能够像牛马一样活下去,她就会感到满足,就会白胖起来。这满足与白胖的本身,带着深刻的悲剧性质。因为她所希望的不是做“人”,而是当奴隶,她已经被役使得失去了做人的知觉,她的灵魂已经完全为封建的役民思想所腐蚀而麻木。于此可见,统治阶级对人民,尤其是对下层劳动妇女的奴役是何等深刻!第四,揭露了礼教吃人的极端残酷性。祥林嫂的生命力是那样旺盛,为人又是那样勤劳、善良和安分,而且对生活无所要求,只希望做一个供人役使的奴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封建礼教也没有放过她,她的白胖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快,礼教就把她折磨成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的“木刻”人,而且让她带上死后受锯刑的强烈恐怖走向死亡!小说就这样以她的两次长胖同她后来的肖像和结局对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极端残酷的吃人本质。一个人偶然长胖一点,这是多么平淡无奇不值一提的小事,一经鲁迅写入祝福,而且只是那么简单的一两笔,居然传送出如此丰富的信息,鲁迅笔力之深厚,于此可见。2.如何认识祝福中短工的形象?参考答案:祝福写到“我”在傍晚时分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情,后来又听到四叔且走且高声骂人。由于怀疑此事与“我”有关,才产生打听消息的动机。好容易待到晚饭前短工来冲茶才得到打听消息的机会,于是有了“我”和短工的一段对话。专家们根据这段对话分析短工的形象,或曰短工是一个由于长期受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毒害,处于麻木状态的劳动人民;或曰短工是有一定觉悟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人教社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参肯定了前者。而我认为前者的理由不充分,我不能同意;后者的观点基本正确,但论证得过于夸张反而失去说服力(见教参210211页)。短工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态度鲜明,同情祥林嫂的有一定的自发阶级意识的劳动者形象。让我们来分析这段对话。这段对话有两处“还不是”。当我问到“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短工回答“还不是和祥林嫂?”短工的回答是一个反诘疑问句,表示的是十分肯定的内容。短工的这种肯定的回答是有着深层的意蕴的。因为前文提到过傍晚时在内室的议论,那次议论短工肯定是没有参加的,作为短工怎能进入主人的内室参加这类事情的议论呢?但他只须听到鲁四老爷在骂人,只须听到“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句没有被骂对象的“我”听不懂的话的时候就知道在骂祥林嫂了注意,他仅仅是个短工,来得不久,也不会长留,他对鲁四老爷爱骂谁,谁被骂了,却了解得如此清楚,判断得如此准确这就可以看出短工平日对祥林嫂的关注与同情。“还不是”,说明短工到鲁四老爷家后短短的时间内已耳闻目睹鲁四老爷不只一次地骂过祥林嫂了。短工的这句话是有愤懑情绪的,但这种情绪还达不到“觉悟”论者所说的“愤怒”,更分析不到“一针见血地指出祥林嫂的死与鲁四老爷有关”的程度。如果这样分析,似乎过分了点。第二处“还不是”是“我”问到祥林嫂的死因时,短工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里的“还不是”,我同意“觉悟”论者的说法,它的确概括了祥林嫂受剥削压迫的一生,同时也概括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还不是”的意思明白地告诉读者,像这样“穷死”的,从前不少,现在也不少,并非祥林嫂一人。短工意识到旧社会贫富悬殊与对立,说明了他已经有了自发的阶级意识。再看句中短工的一个反问“怎么死的?”也可以感到短工对我的提问感到惊诧和不满。它暗含的意思许是“你们这些人是不会知道穷人是怎样死的”,“你明知故问”之类的意思。如果不是这类意思,那么作为文学大师、语言大师的鲁迅写上这个反问句干什么呢?直接用破折号后面的答话不是就清楚了吗?结合后文的“他澹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这一态度,是可以看出短工是站在“穷死”的劳动人民的立场的。至于“澹然”,课本注为“漠不关心的样子”。如果离开课文,单独对这个词语作解释,肯定是对的,但放回原文,这种解释就错了。所谓“漠不关心”是指对谁漠不关心呢?“麻木”论者认为这是“他对祥林嫂的死,既不像鲁四老爷那样憎恶与仇视,也不像我那样关心与同情,而是淡漠的,和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一样,他还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我认为这种分析把“澹然”的对象搞错了。这里的“澹然”显然是对“我”的淡漠,绝非是对祥林嫂的淡漠。理由是:短工是知道“我”在这个家庭中的身份的“我”是鲁四老爷的侄儿,是能够和主人谈话饮酒的人物,和鲁四老爷是一个阶级的。尽管短工在当时并不能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的阶级属性(正如鲁迅当时也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一样),但短工却能感觉出“我”不是他们(包括祥林嫂在内)一类的人,(我的进步思想连鲁四老爷都没告诉,到鲁镇也没有外露过,短工当然不知道)固此态度才“澹然”。这“澹然”明明是针对“我”的,怎能说是针对祥林嫂的呢?对“我”的淡漠态度还可以从“他始终没有抬起头”和“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两处得到印证。这两处没抬头充分说明短工与“我”的谈话缺乏情感上的融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只是客人问,他被迫答而已。“始终”没抬头之后加上“仍然”没抬头,对“我”的态度还不够淡漠吗?再从造句上看,“澹然”是修饰“回答”的,“回答”是回答“我”的提问,怎能扯到短工对祥林嫂的态度淡漠乃至“麻木”呢?关于“老了”这一回答。“老了”是讳饰语。我认为短工用这一讳饰语来谈祥林嫂的死,是对祥林嫂的同情与人格的尊重。因为他们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穷人,相同的命运把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使他们互相同情与尊重。“觉悟”论者把它说成是“敢于在祝福的时刻把祥林嫂的死讯宣扬出来,这本身就是对鲁四老爷制造祥林嫂悲剧的有力揭露。它表现短工的沉勇。”这样的分析似乎又太过火了。这里的场景明明只有两个人,短工是冷静地、同情地用讳饰语回答了“我”一个人的提问。“麻木”论者却认为短工连祥林嫂“甚至什么时候死的也说不清”,因而断定短工的冷漠与麻木,甚至还赶不上“我”对祥林嫂的关心与同情。这也没有正确评价短工。其实短工的“我说不清”已经把祥林嫂死的时间说得比谁都清楚了。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时刻,在有钱人家和麻木的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祈求幸福的时刻,有谁去关注穷死在冷僻的角落里的祥林嫂呢?短工能答出在“昨天夜里”,又补充说“或者就在今天罢”,已经把时间精确到子夜了,如果再精确到分分秒秒,那是他所办不到的。总之,我认为祝福中,短工并不“麻木”,他是清醒的爱憎分明的,他清楚地认识到贫富的差别和穷人的死因,并把这种自发的阶级意识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来,而“我”还没有在鲁镇那样的环境中如此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爱憎呢!如果说“我”以观察和思考从理性上认识了那个社会的话,那么,短工则以自己痛苦的亲身经历和同一阵营中人们的悲苦遭遇认识了那个社会。我们没有必要扬“我”而贬短工,也没有必要把短工任意拔高,实事求是地评价就是了。3. 如何理解鲁四老爷常说的“可恶!然而”?参考答案:鲁四老爷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讲理学”且具有“监生”的身份,是个封建文化“水”颇深的人。在小说中,他那为数不多的话语十分令人震惊,两个“可恶”“然而”就是典型代表。祥林嫂首次到鲁家做工,中途被婆家劫走后,鲁四老爷说了第一个“可恶!然而”。区区四个字,即道出了其冷酷、自私及以封建卫道士自居的性格内涵。说“可恶”,主要是恨祥林嫂的婆家劫她回去有损自己的家门体面及尊严;说“然而”,是其一转念觉得在妇女“出嫁从夫”的礼法面前又无话可说:婆家将她弄回合乎礼法。第二个“可恶”“然而”是分两次说的。完成了劫持任务,卫老婆子来鲁家“说说清楚”了。她还未开口,鲁四老爷先甩出了个“可恶”。这两个字显然是对着她来的:骂她既当“介绍人”又当劫持者的鄙污,憎她介绍“逃妇”来又合伙劫其去,败坏了自己的门风。4.祝福中“然而在现世”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原话是:“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意思是: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指旧社会),活着而没有生趣的人死了(包括祥林嫂之死),就使讨厌看见他的人再也看不见他的,这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也都还不错。这是激愤的反语,感情深厚,含义深刻,令人深思,充分表达了“我”对祥林嫂及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对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痛恨,对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极度不满。这种感情充分地体现在“在现世”三个字上。“现世”,指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这一方面是对这个封建社会愤怒控诉和有力的鞭挞,另一方面,是对苦难的中国人民深切同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在坟的题记里说:“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们的好世界上多留一点缺陷。”这是多么执着而顽强的态度。以上两句反语可以相互参读。5.如何理解祝福中“只觉得天地圣众”这句话?参考答案:原句是:“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是鲁迅无比激愤的讽刺性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室合租合同(标准版)
- 2.3.1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 办公大楼合同(标准版)
- 办公场所维修合同(标准版)
- 办工商执照合同(标准版)
- 办房产证贷款合同(标准版)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暑假教学计划
- 6.12韩信点兵同余法的实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同步备课(浙教版)
- 2025年冷链物流运输及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企业信用贷款保理业务合同模板(升级版)
- 原始凭证的填制课件
-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课件
- 安全监理巡视检查记录
- CRD法、CD法、三台阶法、台阶法工程施工程序示意图
- 医院信息安全与保密承诺书2篇
- 物料分类账详解
- 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 泰来2井三级井喷事故分解析
- 船舶常用英语名称
- 超市标准商品分类表
- 《导游业务》教案资料.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