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区说课文课表.doc_第1页
东北三省区说课文课表.doc_第2页
东北三省区说课文课表.doc_第3页
东北三省区说课文课表.doc_第4页
东北三省区说课文课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2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教学设想】充分发动学生,还学生主动权。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在活动中探讨相关规律,在活动中练习巩固。在兴趣中学,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活动),唤醒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具体策略是从具体的例子和活动到抽象的知识再到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教学重点:“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汉语语法的演变”。【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因不明古今言殊造成的尴尬笑话,以此作为契机导入新课。也可以将一些例子事先交给学生,以便相机介绍。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初中已学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文本是熟悉的,对一些具体的句子翻译是有所了解的,有些古今汉语翻译上的差别也是知道的,但往往不全面,不成系统,也很少去概括总结规律。相对来说,具体的特殊词语如果古今词义差别较大,学生会一知半解,而语法的变化,则更显得生疏。所以,可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指定学生分角色扮演“秀才卖柴”活动,还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今差别较大的词汇、句子,以备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入:师: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一道题是: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结果这一年这一道题的翻译笑话百出:有的考生译成,“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有的考生译成“特务与小孩在做游戏”;有的考生译成“小孩特别爱看戏”等等,确实让人忍俊不禁。那么你觉得到底问题出在哪?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设想学生回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笑话里的语言学,一石激浪,引起关注,加深印象。二、活动活动一:我古你今,相对言说。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划出古今差别词句。要求:一同学说古代汉语词句,另一个说出现代汉语意思。先由词再到句子。然后再互换角色。在交互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检验,自我发现。设想学生回答:甲生:修 形貌 昳丽 窥 谓 甚 旦日乙生:修长形体相貌光艳美丽照(看) 对说很第二天甲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乙生: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漂亮?甲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乙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甲生:忌不自信。乙生:邹忌不相信自己。活动二:古今对照,分析差别。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感受到古今汉语的具体差异。这段话中实际上只有几个字(词)古今汉语是没差别的,除了地名、人名外,它们是设想学生回答: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师:大多数的字(词)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查找到的结果,及书上的参考,说说古今汉语到底有哪些差别,从中能否窥出汉语演变的一些端倪?请结合例子说明。设想学生回答:词语上的变化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意义改变了,如“形”、“妻”、“自”、“衣”、“之”等;一种是意义改变甚至某些意义都消失了,如“服”,它有衣服、服务、食用、穿衣等义项,但是,前三个义项除特定环境中用之外,最后一个义项“穿衣”,今天已经消失。师:这个同学概括得很好,有理有据,并且有自己的思考,绝不照搬照读,好。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其中“之”的用法。“之”字在古汉语中有几种用法?设想学生回答:主要有,“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指示代词“这”,取消句子独立性,作提宾标志,作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时就是凑足音节作用,相当于“的”等几种用法。师:大家再看看,“之”的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几种在使用?设想学生回答:几乎都不再使用,只有最后一种放在两个名词成分中间表示领属性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还在使用。师:同学们说得有点绝对了,作为助词的用法在有些词语中还是在用的,比如“一走了之”、“溜之大吉”等。但同学们大体上的概括年是对的。因为这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书上把“之”归为第二种情况,即“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则被另一个词代替了”。实际上,“之”字的这种情况,你也可以把它放在第三种情况里,因为“之”字的某些义项(很多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你甚至都可以把它另立一项,称它为第四项也可以,因为它与第三种也不太一样。你们说呢。由此可见,我们学习,不是仅仅记一下所谓的结论就行,而是重在学会分析,学会运用。所以,前面的同学在概括的时候,我们说他好,也是源于此啊。那么句子呢?设想学生回答:一些古代汉语的句式消失了,比如,表示两种事物比较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示对自己不太相信的“忌不自信”等;有些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比如一方不如另一方“不若君之美”;还有一种,一些古代汉语句式只在现代汉语固定短语中保留使用,如“之所以”“为所”等。师:具体来说,比如,我们现代汉语为表明两者之间的比较,会怎么说?设想学生回答:比如两人比漂亮,那就说,某某和某某相比,哪一个更漂亮?这就与书上的“吾与徐公孰美?”相类似。而不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师:你刚刚提到,同样是两者比美,即使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有两种表达,“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倒是比较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设想学生回答:这是为避免重复嘛。这就如同现代汉语有同义词,同义词的使用使得文章更生动、更有可读性,那么,古代汉语中有同义句,应该不足为奇吧。设想学生回答:这也正好说明了人类有趋善性,有求好的本能,你看,之所以现在我们采用“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而不采用“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那正说明,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我们发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样的句式更适合我们的表达,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所以现代汉语就沿用了这一句式,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呢?”设想学生回答:我同意他的观点,这也说明语言总是在发展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师:说得好,至于那些现在不用的,是否就是糟粕,我们还可以再探讨。课前对学生的可能理解考虑充分,以便细心引导,层层深入。活动三:举一反三,再鉴差别。师:书上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示例,我们能不能再找出其它的例子,并进行分析。设想学生回答:意义没怎么变,但现在已经不单独使用了。比如文中还有,“客”(客人)、“谈”(交谈)、“外”(外面)等。设想学生回答:有些古代汉语只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这类词还有“其”,查词典可知,“其”在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形容词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可解释成“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比如,“谓其妻曰”中的“其”。现代汉语中仅在成语中使用,如“适得其反、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另外,要么就是有书面语体中使用,如“政府正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解决安置问题”。设想学生回答:古代汉语中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比如“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第一个义项已经基本消失,只在成语“管中窥豹”“以一斑窥全豹”中保存。而“暗中查看”的意思还用于“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许多词语中。设想学生回答:句式当中,在古代使用今天已经消失的句式,比如庄子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一种表示被动的句式今天已经不用了。设想学生回答:有些句式古代在用,现在也还在用,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忠而被谤”,现代汉语中表示被动,基本都用“被”来表示。师:说得好,学得好。看来,大家已经能融会贯通了。让学生用已知方法独立地解决难题,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推理能力。三、探讨探讨一:古今词义的演变师:古今词语的演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变呢?设想学生回答:词形由单音节词为主变为双音节词为主,如妻(妻子)、医(医生)、师(老师)等;第二种是词的消长变化。有些旧词知趣地消失如买办、土豪、知青等,有些新词应运而生了,如电脑、MP3、纳米、克隆等;第三种是词语的替换变化,如以前说“车夫”现在说司机,以前说“戏子、优伶”现在说“演员”等;第四种词语的引申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转移了。设想学生回答:至于为什么会变,我想万事万物都会变,就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自其变者观之,则万物曾不能于一瞬”,语言当然也不例外。设想学生回答:语言是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在变,社会生活在变,自然,语言也要变了。师:能不能说得具体点?设想学生回答:就好比,古代没有电器产品,每一种电器的产生,你总要给它一个说法或名称。这样,什么电脑电视电话电冰箱电饭煲电风扇电熨斗等等都产生了。再比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更崇尚简洁,所以人们不太愿意再把一些说法分得特别细,比如,说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皙”,雪白为“皑”,草白为“葩”,可能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等到搞清这些差别时,恐怕胡子都要“白”了。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统称为“白”就好了,多省事啊。设想学生回答:再说,为什么词形会变为双音节词呢,你看,汉语的有效音节一共只有1200多个,可是现代汉语词语少说也有几十万个。如果使用单音节词,那么就会有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难以辨识,给使用带来太多的麻烦。而如果变为双音节词就一切OK了。师:自然界竞争讲究适者生存,通过同学们的探讨,我们也明白了汉语词汇演变是适时而变,应需而生的。探讨二:语法之变有何规律?请举例说明。设想学生回答:汉语语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句中词语的顺序变化及一些句式的改变上,具体说,一种是语序的变化,如“何陋之有?”“忌不自信”按照现代汉语语序,就是“有何陋”“忌不信自”;一种是句式的变化,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判断句,古代汉语中一般用“者、也”句式,而现代汉语则直接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廉颇是赵国良将”;另一种是词类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学古文时讲的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比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师:同学们,你们看,相对来说,汉语词汇的变化与汉语语法的变化哪一个更大?设想学生回答:汉语词汇的变化要大。师:确实如此,正像吕淑湘先生所说,“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好,我们现在就对变化更大的词汇,做一个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再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归纳。也可较为明确地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四、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战国策秦策三A文中除人名、地名外,古今意义一致的字有 。B意义未变,现在不能单用的有 。C意义未变,但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有 。D文中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有 。E橐载的意思是 ,这种格式在古汉语语法中叫做 。F“蒲服”的意思是“匍匐”,因为两者同为 ,音近而相通。附:参考答案(1)A 出、行、伏 B 载、昼、饵、乞、食、兴C 而、于、为 D 卒、至于、霸E用口袋装,名词作状语F 叠韵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题量。五、应用仿陋室铭写一段“铭”。参考例文:陋室铭仿写(五首)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云:公仆精神。老人铭年不在低,没病就行。子不在多,孝字先行。斯是居室,诗画书琴。夕阳无限好,霞光暖人心。说学逗唱叹,样样我都行。可以浇浇花,散散心。无纷争之乱耳,无病痛之劳形。别人声声叹,我却笑吟吟。旁人云:童心未泯。湘一实验中学初2000级13班 陈晓晨家庭铭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热闹则行。家虽简单,却很温馨。走进小书房,书本入眼睛。听首流行歌,看部好电影。可以聊聊天,谈谈心。没有痛苦哀愁,只有快乐开心,天天笑嘻嘻,年年喜盈盈。众人云:欢乐家庭!愚公铭山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