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doc_第1页
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doc_第2页
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doc_第3页
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doc_第4页
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首歌,一次音乐文化之旅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黄美华四月,应邀到美丽的杭城参加“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该活动已经举办好几十届了,音乐学科还是第一次参加。活动主办方非常慎重,提前好几个月就发出邀请,告知本次活动的主题:走进音乐文化。我欣然答应,一则与我的研究专题契合,二则这也是2011版课标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加强的问题关注母语音乐文化。我从杭州孩子正在使用的人音社教材中选择了一首具有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歌曲编花篮,歌曲的教材分析是这样的:歌词内容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表达出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集到鲜花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整个曲调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衬词“哪哈依呀哎”的运用,使之具有了浓郁的河南梆子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曲调为七声宫调式,较多地运用前倚音,使其显得情调轻松、风趣活泼、闲适愉快。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后两个乐句匀为三小节,节奏紧凑,一气呵成。编花篮的曲调建立在七声音阶、调式的基础上。第六、七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衬词、衬句,因此,扩大了乐句的长度,变为每乐句六小节,与前五乐句形成了对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能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用活泼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编花篮。2、模仿学唱前倚音和下滑音,唱出歌曲的韵味。3、对比演唱茉莉花,进一步感受河南歌曲的风格特点。一、在方言歌曲中激趣导入,让河南不再遥远。编花篮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色彩,被当作“河南民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河南离孩子的生活非常遥远,这次到杭州上课,我借用大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佳句,一下子拉近了杭州孩子与河南的距离:师:在1000多年前,有一个诗人到杭州做官,晚年回到家乡,仍念念不忘看到的美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你们知道,他是谁呢?生:(异口同声)白居易。师:今天,黄老师就带你们到白居易的家乡河南去走一走,看一看。接着,我播放了歌曲河南人,中的片段,歌词是这样的:来到郑州包你学会一个字中,到了河南你会想说一个词得劲,吃到郑州烩面你会一个字中,看了河南风景只有一个词得劲。方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我请杭州孩子结合歌词内容说说河南方言“中”与“得劲”的含义,尝试用杭州方言翻译,请他们做歌曲接龙,准确加入演唱“中”和“得劲”。杭州孩子的反应比较踊跃,渐渐放松了自己的心情,他们在歌声中感受河南与众不同的风情,以及河南独特的方言文化。这首歌曲巧妙地将河南方言融入其中,很有河南的地方特色。这个环节的演唱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做了一个铺垫。二、学唱编花篮,在歌声中体验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一)整体聆听,初步感受歌曲的“河南味道”师: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带大家从音乐中走进河南,了解河南独特的音乐文化。好,我们先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编花篮。师:仔细听一听范唱,听听它唱了些什么?生:编花篮,摘牡丹。师:非常棒!两个词儿就解决了问题。大家都认为,这首歌曲非常富有河南特色,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当做“河南民歌”传唱着。黄老师把这歌再唱一遍,你们来找找看,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河南的特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曲是听会的。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次听赏,尤其是第二次,教师的清唱让孩子听得更加真切,感觉更加亲切。几乎是“不假思索”,很多孩子都认为最后一句最具“河南味道”。我在自己学校试教的时候,也有学生认为第一句也具有“河南的味道”。这是孩子对音乐的直觉。孩子是“天生的缪斯”,他们的这种音乐直觉非常难能可贵,是需要老师特别呵护的。(二)学唱歌曲,用动作体验歌曲蕴含的“戏曲味道”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哪哈咿呀哎”,特别有河南味道。师:你找得非常准确。这个词儿没有特别实在的意义,我们称这个词儿叫(学生齐答:衬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可以称为“衬字”、“衬词”和“衬句”。虽然衬词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它对表现歌曲的情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师:黄老师再唱一唱,你们来体会一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生1:我体会到了姑娘摘到牡丹之后非常的快乐。生2:体会到了这个姑娘心情很喜悦。师:这个“哪哈咿呀哎”特别有意思,它是河南的地方戏曲河南梆子(也叫“豫剧”)中,用得特别多的一种甩腔,演唱时要注意首音加重,凸显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跟黄老师来学学看。(学生模唱) 我根据孩子的音乐直觉,先将歌曲的最后一句提炼出来进行学习。要想表现河南豫剧的风格特点,不仅要将旋律唱准,更要唱出豫剧的味道。豫剧的演唱主要用真嗓和首音加重的方法表现它的“侉味”。在教唱过程中,我反复演唱,让学生聆听体会。在“哪”“哎”等需要加重的地方,指导学生调整气息,用多一点胸腔共鸣的声音,凸显和表现豫剧的风格。我抓住大部分甩腔出现在句尾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担当小演员,在需要加重读音的地方,加上亮相的动作提襟、甩头、瞪眼等,虽然孩子的动作有些稚嫩,但台下近千名观众的鼓掌与拍照,将孩子的情绪一下子撩拨起来,他们边唱边做,越来越自信大方了。接着,我请孩子认真聆听录音,在“哪哈咿呀哎”处准确加入演唱。这并不是将歌曲割裂教学,而是增加了聆听歌曲的机会,学生只有特别关注音乐的进行,才能准确加入唱出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是整首歌曲最有韵味,也是最难的一句,让学生先行学习,也巧妙分解了学习难点。(三)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旋律与方言的巧妙融合师:有同学告诉老师说,前面的第一句也特别有意思,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小小的音符叫什么?生:叫倚音。师:范唱歌谱,提出演唱要求。生:跟唱,填词。师:每年的四月中旬,河南的天气特别晴朗,姑娘们约好去南山摘牡丹。姑娘们对着大山唱起了歌:编,编,编花篮大山传来了姑娘的回声。老师对着大山唱歌,你们做我的回声。生:模仿教师轻声、高位置、有感情地歌唱。提示回声与教师歌声的力度对比。师: 刚才有同学说,这句话特别有河南的味道,我们一起用河南话来读一读歌词,体会一下歌曲的旋律与河南方言有什么关系?师:(依据河南方言的读音,将音调标注在歌词上方。老师指挥学生用“河南方言”齐读歌词。)河南人说“编”,是朝上扬的,旋律中的倚音也是由低往高走,所以我们唱的时候,用眉毛,眼睛帮助把这个声音扬上去。生:再唱,表现。师:我们继续做一做回声游戏。这次的回声,我们要稍微变一变。歌曲编花篮多处运用倚音,既是歌曲的特色,也是歌曲难点所在。教师依据河南方言的读音,在歌词上标注声调,引导学生用“河南方言”读歌词,体会方言与旋律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准确、积极、主动地歌唱。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了两次情境学唱,第一次是完全重复,师生共同演绎“山谷回声”,很快学会了歌曲。第二次是变化重复,教师将回声进行变化,将单声部歌曲巧妙地变成了合唱,并将此合唱安排在歌曲最前面作为“引子”。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亲身感悟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四)学唱歌曲,用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并能随着歌曲录音准确加入。每一次的加入就是一次完整个地聆听和欣赏。歌曲的中间部分有三个短小乐句,其中有两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教师通过变化角色演唱,让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歌曲,三次的分工如下:(1)师领生齐师领(2)师领女齐男女齐(3)女齐男齐男女齐从上面的三次角色分工,可以看出教师由“搀扶”到“放手”的过程。这样的学唱过程,学生非常喜欢,也学得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要唱好属于自己的乐句,还特别关注别人演唱的旋律,唯恐自己不能及时跟上,被同学笑话。师:我们再变一变。现在老师和你们合作,你们在演唱自己旋律的同时要关注老师唱了些什么,在什么时间加入的?生:学生找出第二声部加入的时间和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练习轮唱。师:河南盛产牡丹,洛阳的牡丹甲天下。我们欣赏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看短片)牡丹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代表富贵吉祥,被称为国花。要表现美丽、多姿多彩、历史悠久的牡丹花,你觉得哪种演唱形式最合适呢?生:通过讨论和演唱,学生觉得轮唱比较合适。生: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结构如下:引子(合唱、慢速、力度弱)+开头(回原速)+中间(轮唱)+最后(加动作表现)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加写和改写了这样一段关于“合唱教学”的提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合唱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瓶颈,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用“滴水穿石”的功夫,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素养、合唱能力。三、对比编花篮与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特点,逐步学会用恰当的情绪唱好歌曲。师:(出示茉莉花片段)河南姑娘摘牡丹。我们江苏姑娘摘什么呢?生:茉莉花。师:跟着老师把旋律轻轻唱一唱,同时找一找,茉莉花用了几个音?生:12356,没有4和7。师:我们再唱一唱,编花篮出现了哪几个音?生:多了7,而且出现的次数很多。师:我们再用手表现一下音符之间的距离,哪一个跳动更大一些呢?生:茉莉花跳动不大,编花篮跳动很大。师:两个姑娘是怎么摘花的?(师范唱茉莉花)摘了没有?(没有摘)就这么一朵小小的茉莉花,摘了半天也不知道摘了没有?(大笑)从摘花的样子,你感受到江苏姑娘怎样的个性?生1:文雅、非常柔和。生2:我觉得她像诸葛亮一样,高瞻远瞩,做个事要思考半天。(众人大笑)生3:心太软。师:这个词用的很好,心很柔软。因此,我们唱茉莉花的时候也要用这样柔柔的,甜甜的声音。生:再唱,体会。师:河南姑娘呢?生1:她摘牡丹的时候很欢快。生2:她摘的时候非常干脆,不像江苏的姑娘。师:很干脆。你可以感受到河南姑娘的个性是怎么样的?生1:爽快,直爽,豪爽。干净利落,大大咧咧生2:河南的姑娘,当机立断。师:我们江苏,地处南方,很多歌曲的风格特点像南方人的个性,而河南,虽地处中原,但他们的个性更趋向于北方的豪爽。我们带着这种豪爽与热情再把编花篮唱一唱。 比较是音乐教学最好的方法。在学会歌曲以后,教师巧妙地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茉莉花与编花篮作比,通过旋律、调式、音程跳动与歌词全方位比较,让学生感受了江苏人与河南人风格迥异的性格特征。比较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学生再次演唱时,就能够较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了。四、拓展延伸 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洛阳,历史上有9个朝代在那儿建都。在三弦独奏编花篮的旋律中,教师引领孩子快速浏览在河南出土的中华第一笛骨笛、埙、瑟等,最后在童声演唱的豫剧声结束。师: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把河南豫剧唱得“满堂彩”,你说,得劲不得劲?生:得劲!师:河南还有很多与音乐有关的文化,有空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中不中?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