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doc_第1页
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doc_第2页
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doc_第3页
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doc_第4页
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技术 一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一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 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注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如物镜为 10 目镜为 10 其放大倍数就为 10 10 100 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二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取镜和放置 右手紧握镜臂 左手托住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 镜 座后端距桌边 1 2 寸为宜 便于坐着操作 对光 转动旋转器 切忌手持物镜移动 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 当转动听到碰叩声 时 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 打开光圈 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 以左眼在 目镜上观察 右眼睁开 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 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取一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 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 切不可放反 用压片夹夹住 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 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 中 调节焦距 转动粗调节器 使物镜 低倍镜 距标本片约 5 毫米处 然后 两眼同时睁开 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 左手缓慢转动粗调节器 使载物台缓慢下降 直到视野 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注意 在上升镜台时 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 可推动破片将其调到中心 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 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压片夹 细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2 2 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低倍镜下找物象 调节到最清晰程度 选好目标调到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 换成高倍镜头 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 切勿用粗调节器 习题习题 1 96 上海 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 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 当移动装片时 异物不 动 转换高倍镜后 异物仍可观察到 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A 物镜上 B 目镜上 C 实验材料中 D 反光镜上 2 01 上海 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 见视野中有甲 乙 丙三异物 为判断异物的位 置 他先转动目镜 见甲异物动 然后转换物镜 三异物仍存在 据此 三异物可能在 A 目镜 B 物镜 C 反光镜 D 装片 3 00 广东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 4 个不同倍数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 当成像 清晰时 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 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 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4 01 广东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 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 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 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 可能的原因是 A 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 切片放反 盖玻片在下面 C 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 未换目镜 5 04 上海 观察玻片标本时 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 应调节 A 目镜 B 物镜 C 光 D 反光镜 7 05 上海 显微镜目镜为 10 物镜为 10 视野中被相连的 64 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 40 后 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 物镜 载玻片 b 物镜 载玻片 c物镜 载玻片 d 物镜 载玻片 A B C D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3 A 2 个 B 4 个 C 8 个 D 16 个 8 2005 江苏生物 26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 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A 低倍镜对焦 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 调焦观察 B 低倍镜对焦 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最 调焦观察 C 低倍镜对焦 转用高倍镜 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减少进光量 调焦观察 D 高倍镜对焦 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增加进光量 绸焦观察 9 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叶的切片 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 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 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 这是由于 A 反光镜未调节好 B 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C 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 显微镜的目镜被损坏 10 要把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 玻片标本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11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 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A 目镜 10 物镜 10 B 目镜 10 物镜 15 C 目镜 15 物镜 15 D 目镜 15 物镜 45 12 下面 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 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 的甲转为乙 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转动粗准焦螺旋 调节光圈 转动细准焦螺旋 转动转换器 移动标本 A B C D 13 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 4 个镜头 甲 乙一端有螺纹 甲较长 乙较短 丙 丁无 螺纹 丙较长 丁较短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 宜选用 A 甲 丙 B 甲 丁 C 乙 丙 D 乙 丁 14 将 b 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 b B d C q D p 甲 乙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4 二 教材中使用显微镜的几个实验二 教材中使用显微镜的几个实验 一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 实验原理 1 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 内 RNA 主要分布在 中 2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对 亲和力强 使 DNA 显现出 色 而吡罗红对 的亲和力强 使 RNA 呈现出 色 用甲基绿 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可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3 盐酸的作用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 中的 与 分离 便于 DNA 与染色剂的结合 2 方法步骤 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1 取材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 0 9 的 溶液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 水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 30ml 质量分数为 的小烧杯中 进行材料的 水 解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 30 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 5 分钟 3 冲洗涂片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 10 秒钟 然后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 染色 染 用 2 滴 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 染色 5 分钟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盖 盖上盖玻片 5 观察 在低倍物镜下 寻找染色 色泽 的区域 移至视野中央 将物 像 调节清晰 转到高倍物镜 调节细准焦螺旋 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习题习题 在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 的实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 再用吡罗红染液 B 用 8 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 DNA 与蛋白质分离 使 DNA 水解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5 C 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可迅速杀死细胞 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 D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 RNA 分子 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 实验原理 1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主要存在于 细胞中 散布于 中 呈 色 扁平的 形或 形 2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 中 呈 状 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 细胞染料 可以使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 色 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2 实验步骤 观察叶绿体 取洁净载玻片 滴清水 镊取一片黑藻叶 加盖玻片 显微镜观察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观察线粒体 取洁净玻片 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用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涂抹 加盖玻片 显微镜观 察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习题习题 1 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叶绿体是 A 绿色 棒状 B 红色 棒状 C 绿色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D 红色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 下列细胞结构中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的是 A 染色体 B 液泡 C 核糖体 D 叶绿体 3 请回答 1 为什么用藓类的小叶或者菠菜叶的下表皮 稍带叶肉 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2 为什么观察叶绿体的监时装片 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6 4 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 5 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 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质壁分离与复原 1 实验原理 1 成熟植物细胞的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水分子能通过 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 2 当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 进入到外界溶液中 由于 的伸缩性比 大 当细胞不断失水时 就会与 逐渐分离开 来 即发生质壁分离 3 当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时 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进入到细胞液中 整个 就会慢慢恢复原状 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 方法步骤 1 制作洋葱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 先用 倍显微镜观察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中紫色大液泡 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原 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3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重复几次 用低倍显微镜观 察细胞中液泡的大小 颜色变化 原生质层的位置 4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重复几次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细胞 中液泡的大小 颜色变化 原生质层的位置 习题习题 1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 不能检视到染色体的原因是 A 没有用龙胆紫染色B 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 C 无染色体形成 D 显微镜倍率不够 2 下列各项不能通过质壁分离实验证明的是 A 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有伸缩性 C 成熟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D 蛋白质 淀粉 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7 3 将洋葱磷片叶放在 0 45 mol L 蔗糖溶液中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放在 0 35 mol 的蔗糖溶液 中 细胞有胀大趋势 放在 0 4 mol L 的蔗糖溶液中 细胞似乎不发生什么变化 这表明 A 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 B 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 C 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 D 细胞液浓度为 0 4 mol L 左右 4 广东生物 29 当新鲜的洋葱表皮细胞在 a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刚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并且原生质体不再继续收缩 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下面处理能使其复原的是 A 转入 0 25a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B 转入 0 50a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C 转入 2a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D 转入 4a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5 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 气孔结构如图所示 当组成气孔的细胞 保卫细胞 吸水后 会膨胀变形 气孔开 启 反之细胞失水收缩 气孔关闭 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 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 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 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 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8 四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 实验原理 在植物体中 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 茎尖等 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 程 分为 和有丝分裂期的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 是独立进行的 因此在同一分生区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用高倍镜观察各 个时期细胞内 的状态 就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细胞核内的 染色体容易被 染料 如龙胆紫溶液 着色 2 方法步骤 1 洋葱根尖的培养 2 装片的制作 解离 剪取洋葱根尖 mm 放入解离液 和 按 1 1 混合 min 目的 使组织细胞 漂洗 用 漂洗 min 目的 洗去 便于 染色 将根尖放入质量分数为 0 01g mL 或 0 02g mL 的 溶液 或醋酸洋红液 中 染色 min 目的 使细胞中的 着色 便于观察 制片 用镊子把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 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 盖上 制成临时装片 用拇指轻压 目的是使细胞 3 观察 先在 倍镜下找到 细胞 再在 倍镜下分别找到分裂中期 前期 后期和末期细胞 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 期的细胞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9 习题习题 1 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 经过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过程 制成临时装片 放在显微镜 下观察 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 中 后 末几个时期 A 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 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 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 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 C 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 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D 如果视野过暗 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2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 固定 解离 染色 压片 B 解离 漂洗 染色 压片 C 漂洗 解离 染色 压片 D 解离 染色 漂洗 压片 3 如下图所示为某学生绘制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简图 其中不正确的是 4 以下是几位同学在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操作的情况 请分析 实验中甲同学从解离液取出材料 立即染色 结果实验效果很差 乙同学将染色的 材料立即放在载玻片上观察 也看不清细胞 丙同学将制好的装片直接放在高倍镜下 花 了很多时间找不到细胞 丁同学在正确地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 镜检时在呈长方形的细胞 中无法找到分裂的细胞 1 甲操作上的错误是 实验效果差的原因是 2 乙操作上的错误是 看不清细胞的原因是 3 丙操作上的错误是 4 丁找不到分裂的细胞的原因是 第五单元 实验专题 10 5 某同学做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时 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