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柳永喜不喜欢功名利禄 (2)_第1页
【作者信息拓展】柳永喜不喜欢功名利禄 (2)_第2页
【作者信息拓展】柳永喜不喜欢功名利禄 (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信息拓展】柳永喜不喜欢功名利禄长期以来,大家都认定少年时期的柳永随着父亲柳宜转徙四方,增长了不少见识,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专家学者尤其是柳永故里的学者,认为柳永的少年时期是在家乡福建崇安一代度过的。他们找出了一系列证据,如崇安一带有柳永年少时秉烛夜读的传说,附近那些蜡烛山、笔架山都因此而得名看来这些山峰比柳永成名还晚;当地的方志记载了柳永的一首诗题中峰寺,乡亲们认为这是柳永早年游览游戏之作;有野史说柳永之所以成为词中大家,是其年少时曾经偶遇民间的眉峰碧一词,他由此顿悟,找到了作词的秘诀,而眉峰碧就在崇安一带流行;地方志还载有柳永的劝学文,这篇劝学文实在太有名了,曾经是家喻户晓,即使受过新式教育的看官也不会太陌生: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当然,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还是宋代真宗皇帝的这篇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人黄坚把这些劝学文收录在古文真宝中,成为开宗明义的宣言。古文真宝一书后来在大陆失传,却在日本、韩国一炮走红,影响它们好几个世纪。日本学者往往是通过古文真宝来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由于影响实在太深远了,“古文真宝”渐渐演化为成语,日本的本朝文鉴解释说:“所谓古文真宝,日语俗语初称硬汉。”日人西鹤的武道传来记则是“以古文真宝形容道貌岸然、难以接近的男子”。这本曾经作为日人、韩人的教科书、“教养书”、必读书的古文真宝收录了那些人的劝学文呢?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柳永、真宗皇帝,还有仁宗皇帝、司马光、王安石、白居易、朱熹、韩愈。这样的名单中,突然插入柳永,好比一群贵胄之中,突然冒出一个贫民,又好比一群衣着光鲜的贵夫人中,赫然闪现一个褴褛的野丫头,实在太醒目了。初看古文真宝时,笔者也是莫名惊诧。诗经有云:“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想必柳永泉下有知,看到古文真宝就会有这样恍惚的感受:我柳七是何许人也,竟然与这些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并驾齐驱,济济一堂,莫非是在梦中不成?再揉揉眼睛,仔细地看柳永的劝学文,他在说些什么呢?要好好读书,书读好了,就可以做高官,读不好书,就只能当一个平民百姓。这话是出自柳屯田之口么?是出自那个鄙视功名利禄、桀骜不驯的大才子之口么?劝学文里弥漫的都是铜臭味,而他的词作展示的却是超凡脱俗的尘外之想。成语“名缰利锁”就是他的首创,他在夏云峰词里说:“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他又告诫人们不要玩命地去追求名利,因为名利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会牢牢地将你套住,让你喘不过气了。柳永还说“干名利禄终无益”(轮台子)、“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凤归云)、 “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戚氏)、“图利禄,殆非长策”(尾犯)等等。 那么,柳永到底喜欢不喜欢功名利禄呢?柳永的这篇劝学文,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而词作中的那些飘然世外的宣言,也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哪一种观点更接近柳永的心声呢?这两种观点对立如此鲜明,看来,要么是未成年的柳永欺骗了他周围那些善良纯真的同学,要么是成年的柳永欺骗我们这些纯洁朴实的看官,或者说他一直在欺骗自己,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专家们一直认为柳永是诚实的。他们说柳永没有欺骗过淳朴的学子,也没有欺骗我们这些淳厚的看客,更没有欺骗纯真的自己。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在少年时代, 由于深信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信条,所以每夜必燃烛苦读,自然萌发了过“为公卿”的人生理想。后来受到打击,有了那么一丁点挫折感,发现功名利禄并非手到擒来,于是就表现出清高的样子来掩饰自己追逐功名的失利,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对对富贵充满了渴望,“他何尝不是对功名孜孜以求,柳永的到处打秋风,最终依赖科举晋身,奔走政府之间要求传官等等,都明显地流露出内心的渴望。只不过,柳永生性浪漫。偎红翠的生活又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牢骚汹涌时便口无遮拦。”总而言之,专家们说,正是因为柳永早年对功名利禄很执着,经受挫折后失望的情绪就十分强烈,他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于是便成就了他那些动人的歌词。也就是说,我们所喜欢的那些歌词,都是柳永追逐功名失意后的产物。没有柳永的失意,就没有柳永那些叛逆的歌词,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其实就是建立柳永的痛苦之上。倘若专家们说的都是事实,我们这些热情的看官不就太残忍了么?为了一时的兴致,让我们喜欢的主人公永久的沉沦,永远的处于潦倒状态中,以便他能写出几首飘逸的歌词。倘若专家们说的不是事实,想想一下我们所尊奉的才子曾经是那样俗不可耐,张口闭口都是“好好读书才能做高官”,这又是多么大的打击。专家声称,柳永由一个热衷仕途的俗人转变为一个飘逸的高人,主要在于他进士科考试的失利以及后来官场的失利,在于政府要员乃至皇上对柳永牢骚之词的误读。阴差阳错的结果,使柳永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眼看仕途无望,后来他索性就“自暴自弃”了。产生误解的根源则是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的柳永几度参加进士科考试,但多次名落孙山,这使心高气傲、自诩为才子的他感到难堪。他一方面以“明代暂遗贤”来直斥科举制度的不公正,来嘲讽考试制度本身,另一方面则以通俗浅近、明白晓畅的语言来抒发他轻蔑名利、傲视公卿的感情,表白自己不合作的态度。而在政府要员看来,考试失利后就应该更加努力,卷土重来。柳永却说他不愿再浪费青春,宁肯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找“意中人”,宁肯当一辈子“才子词人”,宁肯“浅斟低唱”也不要那身外的“浮名”。这就是异端思想,具有了极强的叛逆色彩,也是帝王最难以容忍的。倘若才子们都抱有这样的想法,谁还会把满腹才学卖与帝王家,天下英雄又怎能尽入彀中呢唐摭言卷一载: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柳永所宣扬的离心倾向无疑是极其危险的,赵宋王朝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景佑元年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柳永说,所谓的进士出身与政府官职都是一些浮名,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仁宗皇帝说,柳永你既然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