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观鸟望远镜.doc_第1页
如何选择观鸟望远镜.doc_第2页
如何选择观鸟望远镜.doc_第3页
如何选择观鸟望远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选择观鸟望远镜译者注:观鸟爱好者在这个世界上是对望远镜要求尤其是光学质量要求最苛刻的一族,因此,望远镜厂商们都在观鸟望远镜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可以说,在50mm口径以下的望远镜中,观鸟望远镜代表了当今望远镜制造的水平,是最顶级的望远镜。但是使用者们似乎还远未满足,更高级的机种仍在在开发中。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对现代的望远镜技术有一定的认识,虽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是其中所提到的望远镜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对我们挑选望远镜认识望远镜都很有帮助。对于一个观鸟爱好者,望远镜在野外的表现可以归结为三条:影像质量,易用性 / 手感,以及防水抗震性能。完美的观鸟望远镜应该表现出鸟类的真实细节和颜色,就和看我们眼前的鸟一样,不管是在何种距离和何种光线条件下。你可以整天带着它们而不觉得精神和肉体上的疲劳。在雨中,或者意外浸水的时候,在剧烈的温度变化的时候,在各种可能遇到的碰撞和振动应该安全无碍。最后,这只望远镜应该还是你能买得起的,虽然我们这篇文章不会谈到价格的问题。 成像质量做工和材料:高质量的成像需要高质量的材料和精密的加工技术(包括严格的质量控制),没有别的比这更重要的了!此外,好的成像需要复杂的光学设计,需要比较多的镜片数量(多片的物镜和目镜)。最好的望远镜里面有更多的镜片,更昂贵的光学材料,更多的光学表面,这些都必须精密地加工。所有这些镜片必须精确地安装而且要牢固可靠,不会由于振动而移位。所有移动部分必须平滑而且精准,不管是新出厂还是已经使用了多年。所有这些都使其成本更高。目前来看,一只真正高质量的的普罗棱镜望远镜大约要 250 美元以上,但是对于采用更复杂的屋脊棱镜望远镜来说,同等质量的望远镜价格要在 700-1000 美元左右(我们在这里忽略了耐用性,一般来说屋脊棱镜望远镜要更耐用些。当然 250 美元价位上的各种望远镜性能差异要比 1000 美元产品之间大得多。 物镜口径:物镜的直径大小,以毫米做单位。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物镜越大,越能看清细节。从理论上讲,口径越大,分辨率就越高。不过物理上通用的“瑞丽判据”对于像鸟这样的面物体并不是很适用。同样,物镜口径越大,集光的能力就越强。眼睛对光线的能量作出反应,进入眼睛的能量直接影响到我们分辩细节的能力。一般来说,口径越大,进入眼睛的能量越多,越有助于分辩。 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光线这都需要更大的口径。但是,高质量的小物镜即便是 20mm 也可以在野外提供令人惊异的满意图象,特别是白天光线良好以及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对于普通的野外观测, 30-35mm 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细节表现,除非是在极端恶劣的光线条件下。事实上,在通常的观鸟距离上( 40-60 英尺),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看起来不错(只有直接互相对比才能分出优劣)。如果需要各种条件下都有很好的表现,那么就需要 40-50mm 口径的物镜(所谓“全尺寸”, 20-29mm 为“口袋尺寸 便携望远镜, 30-35mm 为中尺寸望远镜,译者注) 在三种条件下需要全尺寸的望远镜:距离超过150英尺,特别是像麻雀那样尺寸的小型鸟类,大物镜可以显出和小口径的不同。这并不是简单的分辨率的问题,尽管分辨率可能有些作用。你可以在这个距离看到更多的颜色,大口径物镜汇聚了足以刺激颜色感觉细胞的能量,而小口径望远镜看起来就稍微发灰。当光线不足距离又远时会更明显。应该说这种差距在短距离上也是存在的,只是不是那么明显罢了。当你观测暗黑的树林中时,特别是一部分的视野在光亮中,大物镜有助于分辩暗光部分物体细节。最后一种情况,是在黄昏,黎明等光线不好的条件下。尽管这种条件在别的地方往往被当作大口径望远镜的主要优势,其实却是最不常碰到的。在中等距离上,好的 23mm 望远镜表现和 50mm 望远镜差不多,大口径望远镜的优势只是体现在: 50mm 的望远镜可以在黎明时候早观测 5-10 分钟,黄昏时能够多观测 5-10 分钟,或者可以在稍远一点的距离上观测到同样的细节。对于手持望远镜的倍数(7-10 倍)来说,大于 50mm 的物镜口径已经很难提供更多的细节了。镀膜技术: 镀膜对影像亮度和锐度的影响几乎和镜片本身一样重要。每一个玻璃表面都会反射原本应该透过的光线。这些光线在镜筒内部和镜片之间反射就会破坏图象的颜色,细节,反差。单层镀膜( C )通过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氟化镁减小反射光,全表面镀膜表示在所有表面镀有增透镀膜,这对影像的反差有不小改善。多层镀膜( MC )表示在某些表面镀有多层镀膜,反差会更好一些。全表面多层镀膜( FMC )表示在所有的镜片表面都镀有多层镀膜。某些厂商比如莱卡,即使是在最高档的望远镜上的最外镜片表面仍然使用了单层镀膜。据说是因为专门设计的单层镀膜更加耐久可以防止擦伤,而且最外一个表面反射出去的光线不会明显影响图象的 反差。他们的理论我没有办法去验证,因为我没有办法得到符合条件的两只别的方面一样的望远镜来测试。所有这些差别并不是绝对的,同样是 MC , C ,或者 FMC ,有些望远镜就比别的镀膜要更好一些。最好的 FMC 8 20便携望远镜看起来比镀膜较差的 7 35 望远镜更亮,更锐。好的镀膜同样可以增强望远镜在观察暗影中物体的能力。有些望远镜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 ,30mm 的望远镜可以达到普通 40-50mm 毫米望远镜的能力。如今很多人,旅游观光不拘泥于人文自然风景,更有好多人喜爱上了摄影鸟类。不仅陶冶了观鸟爱好者的情操,同时网上一些生动活泼可爱的鸟类相片,为宣传保护鸟类工作也作出了不小贡献。谁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鸟而不生喜爱怜悯之心呢?对此,近年来随着国际观鸟活动的发展,望远镜界如约的出现了观鸟望远镜。望远镜+相机,构成望远镜摄影,高品质的莹石玻璃镜片,独特的消色散工艺制成的单筒望远镜,为超望远摄影提供了新的镜头,保证了图片的成像质量。 通常人们拍鸟时基本上都需要400毫米以上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象褐头山雀、叉尾太阳鸟、翠鸟、麻雀等小型鸟类,更需要长焦距镜头,否则鸟儿在画面中只能呈现一个小点。 传统相机接用专业的600毫米自动对焦镜头,固然是拍鸟的利器,但价格十分昂贵,往往高达六、七万元,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另外,专业“大炮”十分沉重,搬运起来比较吃力,给创作带来一定的局限。而单筒望远镜(以徕卡为例),镜焦长达440毫米,接用单反相机后,就可以做800毫米(或1000毫米)镜头使用,价格只需1万多元。 操作要诀 1、将专用接筒拧于望远镜镜身,再将不同品牌相机的转换接圈旋上,就可以将相机安装上进行拍摄; 2、使用坚固的三脚架支撑相机,最好使用快门线按动快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震动;三脚架的云台既要操作灵便,更要稳定,否则画面会出现虚动不实的现象。 3、右手把握三脚架俯仰钮,及时锁紧;左手调整望远镜上的微调钮,准确聚焦后,迅速使用快门线拍摄。摄影师要勤学勤练,掌握三脚架调节步骤,熟悉调焦按快门的感觉,争取做到人机一体,一步到位,才能得心应手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瞬间。 4、单反相机接用望远镜后,直径为77毫米的望远镜实际上就成为一个最大光圈为10.4的定焦镜头,使用徕卡单反相机(如R8相机),或者佳能相机(如20D、EOS 50E)都可以用光圈优先功能拍摄,可以确保曝光准确。使用尼康相机,有一部分相机可以保有光圈优先功能,而另一部分只能用“M”挡设置快门速度,如尼康D100,尼康D70等,但是由于数码相机有即拍即现的能力,只要在现场拍摄一两张照片,就可以知道准确的曝光速度。另外,由于最大光圈只有10.4,一些普通相机的取景框会相对较暗,操作起来会略显吃力。 5、熟练跟焦技术,跟踪拍摄运动物体,只要光线强度适当,相机速度可以在1/500秒以上,就足以手按快门跟拍飞鸟。 6、尽量使用400度以上的胶卷和数码相机的高感光度位置,提高拍摄速度,保证影像清晰。 7、在允许的条件下,还是要尽量靠近拍摄,可以大大提高图片的质量。 望远镜选购:用于拍摄的望远镜一般有弯角式和直式两种选择:如果摄影人主要从事水平拍摄、仰角拍摄的题材,可以选用弯角式望远镜,这样可以保持比较舒服的姿势;如果摄影人主要从事俯视拍摄时,选用直式望远镜操作就比较方便一些。望远镜摄影的操作习惯和使用传统的手动调焦镜头基本相同,左手调清望远镜调焦钮后就可以按下快门了。 接筒:专用接筒实际是一个内有镜片的镜头合,利用专用接筒和不同品牌相机的专用接圈,可以将传统相机与单筒望远镜组合起来使用。以徕卡为例, 它有两种型号可以选择,一种是货号为42300的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