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docx_第1页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docx_第2页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选材,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在作文教学中,我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选材呢?首先,学会搜集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正所谓:“厚积薄发”。 可见只有当学生心中装的作文材料多了,他们才能溢于言表。那么学生在写作文前应该占有哪些材料呢?1、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有三大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就在于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把目光放在生活中,用真诚、善良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不少细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例如:作文师生之间,小作者就是选取和老师相处之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真诚、朴实的文笔描述,内容感人,所选的材料也显得津津有味。2、从阅读中找素材。可以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 3、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找素材。如:可以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去搜集,从时事中找素材。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议论文,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新颖、富有魅力。其次,明确选材标准。 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材料,有了材料后,还必须根据文章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以此能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尤其是不能影响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2、要选择真实,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照搬进去,而是经过提炼,在生活基础上进行技巧性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从而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那么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3、要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材料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 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可以采用“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如:学生作文那一刻,让我感动所选的就是小作者和同班某位同学上山游玩,这位同学平常和他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在走到一片荆棘地时,却能把荆棘拨开,让作者便于行走。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这一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境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要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人、新事、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凝神细想,自己要写的材料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个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新颖、独到。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最后,灵活使用材料。这一环节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个材料在文中的安排,孰先孰后,还在于使用具体事例时的详与略等等。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手中的材料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针对这些我们可以采用: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移花接木法。这就要求学生把材料与自己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可以在恰当的地方引用过后,加以精彩的点评,就像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还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但要注意题材与自身实际密切结合,不能变成空话、套话堆砌。如:一名考生处理的很好,他选择写“地震”,结尾写道:“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过80后、90后不行了的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请祖国放心的把未来交给我们80后、90后吧!我们一定不会让祖国失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化用,不着痕迹,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如“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就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